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退休金了,请问题主?是你给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的退休金吗?每月你是发3000块钱还是2000块钱的退休金给他们?

你问为什么还有人种地?你可能是城里长大的,你根本不知农村人的疾苦,如果在你的家庭成员中,还有比你大三至四辈以的老人,那么你去向他们请教,他们会耐心的,慢慢的,一五一十的告诉你。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两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农村老人有退休金?这个概念不太好理解。因为我们都知道,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没有缴纳养老金,也就没有所谓的退休一说。没有退休那又何来退休金呢?

虽然国家对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给予一定的基础养老金,但从名称上就可以区别,基础养老金并不是退休金,既然是基础也就意味着数额很少,现在全国平均也就是100块出头。以现在的生活水平,100块真的买不了什么东西了。

其次,现在种地收益低,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再种地,而去城市打工的原因之一。而现在农村剩下什么人呢?就是老人和儿童,有的年轻人在城市买了房,儿童也就接到城里上学,所以农村剩下的更多的就是老人,而老人也成为了种地的主要劳动力。

很多地方的村子都可见一把年纪的老人还在地里忙活着。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1、为了维持生计

虽然都说养儿防老,但是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是不愿拖累儿女的,没有退休金,但凡还能走得动,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免给子女添麻烦。而且,老一辈的农民最不怕吃苦,辛劳了一辈子。

2、替子女攒钱

这个说起来有点悲凉。很多人能在城市买得起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来自父辈们毕生的积蓄。高房价造成的结果不光是年轻人的996,甚至是两代人的毕生辛苦。而作为上一辈,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经济还不发过,父母们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钱可能也还不够付房子的首付,子女们还要去贷款,所以,父母们又继续劳动,想替子女多攒一些钱,少一些经济负担。

3、与土地的情感

也会有少部分人,子女过得不错,每月给父母一定的养老钱,父母也完全可以不用再下地干活,但仍有老人每天还是会到地里忙活。在过去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家家都是一穷二白,甚至就连土地都是荒的,都是父辈们一点点开垦出来的。工作了一辈子,种地不光是一种工作,更成了一种生活。很多老人看不得地荒了,会认为那是“犯罪”。

所以,种地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抛开经济,仍然有人离不开土地。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虽然说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没有退休金,但也确实有个别的农村老人有退休金的。能享受退休金的老人主要是这两类情况:

第一,以前的民办教师,得到机会转正后退休的。民办教师是我国教育力量极度缺乏的时代,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覆盖率的最主要支撑。1978年我国民办教师数量最高达到了491万。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逐渐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最终大部分民办教师都转为了公办。转为公办以后户口也转为了非农,也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是还是在农村生活。

这些转公办以后的民办教师养老金待遇水平并不低,特别是一些后来评上中级高级职称任民办教师,每月能拿到五六千元,非常让人羡慕。

第二轮土地承包以后,一些地区的转公办教师承包地并没有动。其实即使他们收回了承保地,这一辈子的生活习惯也决定了,他们离不开土地。

第二部分早年农民入企业工作以后的农民合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符合条件也可以领取养老金。

在1986年我国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以前,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固定工的,必须是城镇职工。实施劳动合同制改革以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农民合同工也可以积累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了。

等到1991年,我国全面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也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包括后来我国2014年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城乡户籍制度以后,农民也可以参加灵活就业养老保险。

所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也可以退休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待遇主要跟缴费年限等因素相关,当缴费年限能有30年左右,养老金现在也能领取2000元以上,养老金还会年年增长,也是非常不错的。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一样的,只要回到农村生活,有自己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呢?毕竟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打小生活在农村。

第三,还有一些退休后的老人,怀念故乡,退休以后回农村居住

他们本身有一份养老金,但是在农村至少有自己的老宅子。回去翻新一下,常年居住还是可以的。虽然没有土地,可以租其他人的呀,尤其是亲朋好友常年不愿意打理的土地,甚至要撂荒。

这些退休老人种地,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享受生活,回忆过去的快乐。

实际上,现在农村能够享受到退休金和养老金的老人确实不多。大多数老人还是享受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大多数地区是每月100~200元,全国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是93元每月,上海市基础养老金水平最高是1200元每月。现在生活条件变好,医疗水平提高,很多农村老人体力还可以跟得上,一些简单的农活可以干得了。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从种地或者农业生产中获得一份收入。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一看这个问题就知道是一个外行人提出来的。如果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又哪来的退休金?而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别说60岁,就是七十岁、八十岁依然还会下地干活,还会种地。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你说为什么60岁的农村人还要种地?这里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劳动情怀。作为农村人耕田种地就是他的职业,农民每天想的就是种地,每天干的就是种地,别说他们没有退休金,就算家里富得流油,也是一样要选择耕田种地,他们与田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耕田种地就会无所适从,就会无所事事,就会没有着落。这是一种劳动情怀,也是一种习惯。他们把劳动看成是一种责任,看成是一种享受,看成是一种乐趣。

二是耕田种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我就不明白了,你说60岁的农村人不耕田种地,他们吃什么?他们穿什么?他们用什么?他们除了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以外,还要想办法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他们还要养殖一些拥有经济价值的牲畜,比如鸡、鸭、鱼、养等。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作为农村人,不仅需要有粮,还要想办法让自己有钱。

三是,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是农村人固有的理念,也是他们遵循的传统和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农村人固有的理念。就算60岁以上的农村人,他们的子女能够给他们足够的钱,足够的养老费。他们也会一如既往的选择继续耕田种地。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中,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不会坐着吃闲饭,他们就会永不停歇的去种地,去劳作。他们认为,就算是拥有金山银山,也一样要坚持勤俭,坚持劳动。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不愿意给儿女们增加负担,在自己能动的时候一定要干,尽可能的做到自食其力,尽可能的为儿女们减轻负担和压力。

四是中国的农民是一个有担当的群体。说实话,在农村,60岁的农民还算是一个健壮的劳动力,他们是不愿意让田地随便荒废的,在他们眼里,有地就应该有庄家,有地就应该耕种。他们只有看到地里有庄家心里才踏实,才高兴,才心安。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担当,这也是农村人本色。

这就是60岁以上的农村人为什么还要种地的根本原因所在。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改有的事

农村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为什么有的人还要种地?

一句话,退休金太少了(不是嫌少)。至于老人们为什么有的还要种地,师友们已给予了全方位、客观而深刻的阐释,我不再赘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