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举个例子,某次,领导从市里开完会以后,马上就到县里开了贯彻落实会议,他说在市里开会市领导的报告非常精彩,全场一共自发的响起了13次掌声。

“哇,他的记性也太好了吧!”

台下参会的人不由暗暗称赞这位领导记性好,该领导也为这个数据而自鸣得意的微笑着。

事实并非如此,别人不知道真相我却知道,原来这位领导每次到市里开重要会议都会在笔记本上把鼓掌的次数记下来,散会后还要和自己的秘书比对,然后陪同参会的秘书会根据录音马上整理讲话稿供领导参考。其实并不是领导的记性异于常人的好,只不过是他们关注了我们不常关注的点而已,一般人谁会关心鼓了几次掌。

看完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一种领导记性好的错觉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领导关注的点不一样。

一个美女迎面走来,有人关注身材、有人关注脸蛋、有人关注衣着等等,只不过是关心的点不一样罢了,并不是记性好。

2.领导是谈话的主动方。

领导是谈话交流的主动方,是他决定了说什么话题,他当然会说让他记忆深刻的话题,比如你们一起做了很多事,他只提其中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你当然会觉得他记性好。等你当领导了,话语权在你手里,别人也会觉得你记性好。

3.领导有秘书帮助。

不要单纯的认为领导都是孤军奋战,大部分领导都有秘书,有的甚至不止一个秘书,有了这些人的帮助,领导的记忆力肯定差不了。

4.领导自身也有实力。

要说领导都是超人,那肯定是扯淡,可一点本事没有别人也当不上领导,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还是有的,比普通人强一点也很正常。

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超强记忆力,是大领导必备的能力。体制内选拔任用干部,标准很严,有的没的纸面上写明,但选拔时已经都考虑在内了。所以,现在的领导基本都是人中精英。

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体制内的领导记性非常好,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在单位与“一把手”的几次经历已经得到印证。

单位这位一把手是从省里空投下来的,16岁考上985名牌大学。20岁大学毕业就分配在省直单位,不到四十岁就提拔为处长,再后来就空投到本单位任一把手,成为副厅级领导干部。

这位一把除了手记性好,精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扛的。因为工作原因,这位一把手中午很少休息,晚上加通宵班大家也是看到过,第二天早上按时在会议室开会,超强的记忆力跟其健康的体魄是分不开的。

那时我在办公室工作,手头经常要处理诸多文件,当日收到十几份文件一并送一把手阅示时,不要办个小时就看完了,而且每一份文件上有具体的批示。可以说,单位这位一把手阅读能力是非常强的。

办公室起草的文件、给一把手写的稿子,最好反复校对以后再送一把手审签,材料上有错别字、不规范的格式一把手一眼就可以看出。很多次呈送给一把手的材料,自以为没有错别字这样弱智的认识,但到最后还是被领导看出来了。挨骂是小事,关键是自己没长记性,老是在同样的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

时间久了,单位其他领导对一把手一目十行、博闻强识的眼力和智力也非常佩服,都说一把手的眼睛太“毒”了。分管领导有时也是极其小心,因为办公室准备的材料,首先得分管领导审批,如果在一把手那里还发现文字和格式、字体的错误,那也直接说明了分管领导没有认真审核。所以分管领导在看办公室各类材料时也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单位一把手记性好为什么那么好?这应该是他能当上副厅级领导最主要原因吧。作为领导者,首先头脑必须清醒,记忆力好,对总体工作有全面的把握,如果连上级文件政策都记不住,如何在会议上条条框框作出部署强调。作为一把手需要对整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死记硬背背数据,而是对全局的整体把握,靠死记硬背是掌握不了情况的。这也是一把手让大家最佩服的地方。

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我这个人在当领导前很健忘的。经常是别人打电话给我,撂下电话就不记得别人讲什么了。可是我当领导之后,大家都夸我记忆力惊人,怎么会这样呢?

当领导之前,我经常晚上跑到四楼,到了上面不知道上去干什么,又下来。要洗凉的时候才想起来,刚才上楼是想去拿衣服去了。

完了,这记性,怎么当领导?

我当领导之后,也是被逼上梁山。大家都知道,在体制内你记不住上级领导的姓名,和领导打招呼时张冠李戴,那就麻烦大了!那是很不礼貌的,体制内很讲究这个。

怎么办?自己被架在领导这个位置上了,就要想办法解决。

我始终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开会的时候,介绍到领导,我一定认真听,还记录下来。不仅记,回来还要经常翻开笔记,经常复习领导的姓名,千万别搞错了!

但是有时候是现场,你也不可能掏出本子把别人的姓名记下来啊!怎么办?

我的办法就是,回到家,赶紧掏出小本子记下来。

要想有好名声,就要记住下属的姓名。我曾经到村里调研,和老党支书一见面,就喊出他姓名。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你还记得我啊!领导。”

人,都有被重视的强烈愿望。被别人记住,证明别人重视自己,在乎自己。

所以,记住别人姓名很重要!

后来我发现,坊间小道消息都在传我,说我记性很好。

我大受刺激,把记别人的姓名当成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实践。我认为,记住别人的姓名,是建立自己的威望、展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记住别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亲和力!

我有一次下乡,对一个村委会妇女主任说:“我记得你,你去我们学校培训过!”

她热泪盈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能被一个县级领导记住,你说荣幸不荣幸?!

其实我根本不记得她,一个班一百多人,我只给她们讲半天课,又不点名,我怎么能记得她呢?!只是我知道,妇联在我们那里搞培训,我去给他们上过课,她是妇女主任,肯定在那个班里啊!

我下基层,有很多学员,我都开这招,屡试不爽,他们都很感激我,都在颂扬我的记忆力厉害。

后来我发现,我的记忆力真的是越来越敏感了,我竟然记住了很多人的名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不断被夸耀的时候,他就会沿着别人夸耀的方向努力发展。

比如,有人夸你漂亮,你可能越来越注重打扮,越来越自信,你可能真的越来越漂亮。别人夸你洒脱,你可能越来越洒脱。别人越夸你唱歌好,你可能唱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达尔效应。

我不知道别的领导是不是这样,但是我真的是这样。别人夸我记忆力好,我真的就记忆力越来越好。

现在我退居二线了,准备退休了,我不再需要树立权威、需要别人崇拜我了,我也不需要记住别人的姓名了,我突然发现,我的记忆力好差啊!

以前一个晚上上楼一次,发现是想去拿衣服洗凉,第二次就不会再错了。现在每天晚上去4次,才拿到衣服,才能洗凉。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心理暗示是什么回事。当我发现记忆力减退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唉!老了。”突然照镜子,真的是两鬓斑白了,我就真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

领导记忆力好,是不是也是在别人的夸耀之下,不断的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我认为是的。

总结一下领导为什么记忆力好:

  1. 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结果。
  2. 是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

自我心理暗示和皮革马利翁效应是一样的吗?!

完了,我想我还年轻,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想通过实验进行证实和证伪方面的研究,看看皮革马利翁效应和自我心理暗示是否存在瓜葛。

谁能告诉我?

我是犁子,职场精英培训师。针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大领导是真厉害的,一次特殊方案做汇报,有点复杂,办公桌上一大摞文件,别人边签字,边听,很快就把事情的关键点弄清楚了,流程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这种技术工程本地肯定是没遇到过的,个人能力是真强。看电视营长开完旅里会议回来给我们开会,让文书准备好电脑和音箱,说这次旅里会议很重要,旅长要求我们营主官一字不漏传达至每一位官兵,大家听录音吧,也顺便感受感受旅交班会的气氛,然后插上了录音笔。

为什么体制内领导的记性都特别好?

我接触过体制内的不少领导。几十年来,大大小小至少有几十个人了吧?不过当时侯接触到最大的官儿是县长。再大的领导,咱见是见过。但是没有和人家打过交道,对他们的记性好坏,就不知道了。

在我接触过的这几十个领导中,也不是人人的记性都特别好。因为我自己的记性,就比一般人的好。因此能让我佩服的、记性好的人就不多。但是有两个在体制内的领导,那记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简直到了不敢相信的程度。

一个是人事局的女副局长。人送外号“活电脑”。在我的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今天就不炒冷饭了。

另一个是本文的主角,我见到他的时候,是2002年夏天。那是他从其他县里,刚刚调到我们县里当县长来了。上任伊始,就坐着吉普车,到我们这儿检查退耕还林工作。

我们这里,是全县最贫困落后的山区。退耕还林的任务很繁重。县长来检查退耕还林工作,根本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下面的汇报。而是让乡村干部领路,把车开到山脚下。问清这里是什么地名儿,根据林业局的规划设计。应该有多少亩退耕任务,有多少亩荒山造林任务。然后手持图纸,辨明方位。亲自登山检查。

这下可把乡政府的领导们吓得不轻:他们进村里督促退耕还林工作,从来不去地里。只是在书记、村长家里坐坐,把文件精神传达一下。然后吃了饭,喝了茶。把嘴一抹,再强调上几句就打道回府了。谁也不知道退耕地里弄成什么样子了。要是设计图上的退耕地,一亩都没有干,今天这顿批评,肯定是躲不过去了。

爬了一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终于到了山顶附近相对平缓的地方了。这儿按照图纸设计,有四十多亩退耕地。令书记乡长松了一口气的是这些地块儿,大部分已经按照设计要求,修成一格一格的畦畦了。有的畦畦里,还栽着一尺多高的油松苗子。绿油油地甚是好看。很显然,是从附近的油松林里挖过来的。

县长到了一块图纸上是二亩半的退耕地里。东西步了一下,南北又步了步。因为地的形状不规则,他又点了一下畦畦。然后简单一算,脱口而岀:这块地是三亩一分多点儿。怎么是二亩半呢?

还没等其他领导回答,这块地的承包户就高兴地接上了口:是呀是呀!就是三亩还硬哩!承包上以后,每年种莜麦时,往外砍砍灌木丛,扩展扩展。可不是三亩多了?现在要退耕还林了,俺就不管多出来的给不给补助。一下子就全做了畦畦了。

县长又检查到了栽着一尺多高的松树苗的地里,指着树苗问身边的林业局长和书记乡长们:你们说!这样栽下的松树苗,能不能活了?嗯?!

他们谁也不敢回答。面面相觑。我说活不了。应该栽那种容器袋育苗的一寸多高的小油松。县长问我,那为啥还要栽呢?我说因为你要来检查,有苗苗好看些儿……

县长哈哈大笑。他伸手扯了地下的一大把杂草,给一株小苗遮上强烈的阳光。然后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这是我今天听到最诚实的话……然后,意味深长地盯着紧跟他身边的干部们:你们可得深入下来,实干呐……

一众人等,鸡啄米似的纷纷点头。这些地块儿全部检查完后,县长满意地点点头。突然,他问林政股的那个股长:这儿设计的是四十三亩。实际上已经退耕了的是多少亩?做了多少个畦畦?

股长挠了半天头皮,也说不岀个准确的数据来。县长一边往造林地走,一边说:我刚才粗略点了一下,一共9652个畦畦。按每亩220个算,应该是43.9亩左右的样子了。你说对不对呀?

我心里最清楚,一点儿没错。县长难道是真的全点过?这么大的面积,居然没有点错一个?这也太神了吧?我手里的数据,是做一户,统计一户算出来的。人家一点就都记在心里了。难怪人家能当了县长呢!本事就是大!

更令人称奇的是五年后,我因为有事去找已经是县委书记的他。推开他的门以后,刚要自我介绍。他就伸岀了手,并且说岀了我的名字:咱们五年前,在松树岭见过。今天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