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六七十年代,是建设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时代。生产队社员个个都铆足精力,“甩开袖子,加油干”,社员们干劲十足,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今日头条》平台上,有楼主提出:“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亲眼目睹的事,向大家作个介绍。

六十年代初,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建设的初始阶段。人们对这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感到特别新鲜,社员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的投入到生产中去。大家鼓足干劲,齐心协力,勤恳劳动,尽最大努力夺得农作物丰产。

由于解放前,中国受外国强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把我们中国遭踏成了一个“烂滩子”。是毛主席与及革命老前辈,领导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所有帝国主义侵略者,把他们彻底赶出了中国。而这个被帝国主义遭踏的“烂滩子”,要重新建设起来。那时候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什么都得从零开始,全靠自力更生创业,真是百废待兴。

在毛主席领导下,全国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在农村开展兴修水利建设。全力组织群众兴修大小水库,储水灌溉,使农业粮食生产保种保收。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全国人民就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

由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缺少足够的化肥、农药,缺少科学种田技术。农业生产的所有劳动,全是原始的手工操作,使得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还很低。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政府在农村大力开展冬季挑塘泥活动,把村里一个一个池塘里的水放干,然后叫年富力强的男社员,用铁锹把池塘底下的污泥一锹一锹的抛上岸,待污泥干后,全队社员用扁担、土箕一担一担地挑到庄稼地里去,用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有人说:“生产队时期是吃大锅饭,社员们出工不出力,都是去集体混工分。”真是无机之谈,睁眼说瞎话。那时候的生产队挑塘泥,分组划片,开展劳竞赛,组与组之间,你追我赶,那个生产小组都不甘落后。生产队按各组挑塘泥亩数记工分,并且还要通过各组长一起检查后再定具体工分。如果发现有偷工减料的情况,还要扣除一定工分。

社员们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挑塘泥劳动,生产队大片的庄稼地里。都捕上一层肥沃的塘泥,来年地里的庄稼长得比往年任何一年都好,夺得了旱地农作物的大丰收,而且以后每年旱地作物都长得很好。

挑完几处塘泥之后,队长又组织社员去疏通田头地角的流水沟,把沟里的泥草土铲上来,用来阻田埂和地埂。这样既疏通了流水沟,又修补了田埂和地埂。生产队领导成员,与社员定工、定劳动量,责任到人,谁做事谁负责。经过统一检查后,工分才落到社员工分本上去。

如果是长时间下雪天,外面冰天雪地的,不能外出劳动时,队长就组织社员自带锤子,统一到生产队仓库里去敲碎枯饼(芝麻、菜子榨油的枯饼),以备来年把碎枯饼施到田地里作肥料。生产队也是按工作量记工分,敲碎多少枯饼折得多少工分。就在社员“工分本”上记上多少工分。

如果是下雪天时间较长,生产队再找不到其它室内事做。队长和注队干部,就会每隔三至四天,召开一次群众大会,由注队干部和队长,宣讲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讲各地出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以激发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到年终,还要组织全队社员评一次“劳动模范”,每个生产小组评出一至两名“劳动模范”,由人民公社为所有“劳动模范”,颁发一件印有“劳动模范”字样的汗衫和一张奖状。

七十年代初,农村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建设。春夏秋季时节,农民进行扎扎实实的农业生产,等农业生产处于收尾时,就临近冬季。这个时候,人民公社政府领导,就要组织全社所有劳动群众,集中进行兴修水利建设。

先是公社领导把整条应修水利任务划段分到各大队,然后大队把分得来的任务划段又分到各生产队,最后各生产队集体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社员们都干劲十足的挑土。你追我赶的,从早上六点钟开工起,到傍晚六钟下班,除去中午一小时三十分钟吃饭时间,其余时间都在你追我赶的挑土。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更没有一个偷间躲懒的现象出现。就这样一起要干到农历小年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才回家过年,农民这才有二十几天的休息时间。说实话,那个年代的农民却实辛苦,处于农村水利建设,国家公路建设以及农村各项建设的高峰时期,所以农民一年到头都是忙。

在生产队时候,农村各项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农民冬天也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只有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外面没有办法干活,农民才可以休息几天。就是下雨天,农民穿雨衣或是穿蓑戴笠也要做事。那个年代的农民为集体、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现在他们都白发苍苍,步入了老年时代。虽然国家给了他们每月的生活补贴,但离他们的生活所需还差许多,一些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有些七十多岁的农村老人,还要种田来补贴自己的生活。希望国家能为这批老人解决后顾之忧,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老有所养,开心的颐养天年。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这个各有各的情况,不是千篇一律的,但绝对不像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有事无事农忙农闲,就要以打牌跳舞、耍手机看视频、玩抖音为重。

我地的一些生产队时,特别是我所在的生产队,当冬粮下种完后,大面积、大强度的农活基本上干完了,只需要少数人干点杂七杂八的一些活儿,一般生产队就很少派工,农民就可以选择在家或外出去做临时工。也还有时借农闲之时,进行坡改梯的改田基本建设或上山集体割柴草、分柴草的劳动。

由于我们队的地理环境处郊区,每个家庭副业搞得还算有来有路,一般农闲时很多时间就做自留地,在地里育些像茄子、海辣,西红柿等菜秧苗,待明年开春以后到乡场上去卖个好价钱;有的要在家修剪柑橘等水果树并进行施肥;有的青壮就到附近的厂矿去做临时工,如石工就开山破石条去卖,或直接参加工厂的建修劳动,抬工就上工地抬石头,老弱的男女就去厂矿做小工挑土方或去下散力当搬运如挑石子、挑沙、挑砖等等,挣回的钱与生产队八二开,一元钱交八角到生产队计工分,参加农产品分配。虽然那时挣钱不多,但管用,人们总是搞得热火朝天。

总之,虽然在冬季集体的活少,但在家庭和外出的劳动多,人们总是不干这样就要去干那样,有忙不完的活路,想清清闲闲的耍上几天还不大容易,有时往往无事找事干,除了小年以后的年关春节前后几天,厂里放假了,生产队也不派活了,家中也忙得差不多了,可以安安心心的耍春节开开心地休养几天外,平时都有忙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所说的农民勤劳,也都是形势和生活逼出来的。看看现在,只要生活有了指望,又有那个愿意去拼命地无事找事干呢?恐怕谁都想轻松愉快,谁都不愿去下苦力。看一看现在的人特别是青年群,除了不得已去外出打工挣钱外,留在家里的农民还有过去的老一代农民那样辛苦、那样勤劳吗?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生产队的时候,七十周岁的人都经过那段对忘的岁月,冬天真有冬天的活碌干,一,给田地送牛圈的土肥,大车牛拉送,架子车,俩人一个,二,给饲养室,堆垫圈的黄土,人工担筐子,架子车拉送,三,准备明年牛马骡子驴的麦简草,四,地里修整耕地,传邦埝,散小堆土粪,五,拆陈旧老房子,破铲土,打土炕积禄色肥,一个个手动僵硬,脚动的肥肿,鲜血从手的乎口直流,因为凭工分吃饭,再冻再累,没人敢吭声,默默承受,农民太可怜了,夏天汗流夹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天寒风刺骨,冻的全身发抖,面红耳赤,两眼流着酸水,记得那时我十几岁时,当然谁没经过这些苦难日子,感觉不到哪些过往的滋味,如今农业机械化,收种全是大型收割机,代替了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人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有党国家好政策,民以食为天,安居乐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向梦美的明天,实现共同富裕道路,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别处不知,我们这每年冬季一般五十至六十天,农民自带粮草工具被单,义务劳动,具体是:挑江提丶修公路修铁路,挖河,挖水库,有远有近,迁离家几里,远几十公里,不管有利无利,任务下达后,就得上工,全义务,因我生产队一直干会计,从未见过一分钱的土方钱。我说的没一点假。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那时候的农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苦。

生产队时的农民,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除了春节可能休息到初五,长年累月都有做不完的活。而且那种活儿劳动强度大,起早贪黑,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

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所有农活基本都是手工作业,没有拖拉机犁地,没有除草剂除草,没有有效的农药喷洒,也没有收割机。好不容易把所有粮食运到生产队的场院之后,还要脱粒、扬场、交公粮。当这一切都弄完之后,基本上就到了凛冽的寒冬。

你以为到了寒冬农民就可以安稳地猫冬了吗?大错特错,更苦更累的活计还在后头。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这里的农民在隆冬时节,最常做的活儿就是挖水库、修梯田、修路、筑大坝。

北方的腊月,寒风刺骨,穿着单薄的农民,出门时眼睛带着白霜,耳朵冻得通红,腰间系根麻绳,早上七点多钟出工,晚上天黑回家。这是在不搞夜战的时候。那时经常挑灯夜战,晚上八九点钟收工是常事。

出门时冻得浑身打颤,干了一会活儿后,满头呼呼冒着热气。无论是修梯田、修水库还是修公路,人们必备的劳动工具是尖镐、扁担、土抬子(一块特制的厚布或麻袋片,两头栓在碗口粗的木棍上)铁锹、竹篮子。尖镐的作用是把冻透了的土地刨开,铁锹、扁担、竹篮子和土抬子的作用是把一大块一大块的冻土装起抬走。

话说那冻土真是死沉死沉的,力气小的农民每抬一次都累得满脸通红,只一会儿工夫,肩膀上就红肿破皮。但是,每个人都别无选择,每个人都得步履蹒跚地硬撑着,一分钟一分钟地熬,一天一天地做下去。所有人都那么累,所以,所有人都没有特殊,只要分配你做这个活儿,就必须和大家一样干。而且,为了增加劳动效率,组长要给每个人或每几个人划分地段作任务。你不玩命干,你的任务完不成,不但要挨批,挣最少的工分,还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人要脸树要皮,为了面子,也不能有任何偷懒的想法。

那个时候的女青年,没有什么所谓的生理期。女青年不好意思以生理期为名请假,或者你请假了也不会获得批准。该下水下水,该抬土抬土。谁干得欢谁受表扬,谁特别有战斗力,还有可能被评上“铁姑娘”。在那个崇尚吃苦耐劳的年代,在男女同工同酬的口号下,女青年到了奋不顾身的地步,以至于现在我的姐姐、姑姑辈的许多女人,都落下了严重的疾病。她们在带着冰碴的水库劳动后,当时感到痛彻骨髓,到了中老年,妇科病、关节炎、腰疼,就成了一生的噩梦。

那个时候,我们大队的广播喇叭永不停歇。天天广播“学大寨、赶昔阳”的口号,天天都在给疲劳不堪的农民鼓劲,表扬那些体力好而又能干的典型。能干的人可以“火线入党”,可以作为先进人物去各地宣讲。

当年,我们村为了学大寨,在平地上修起了梯田,远远看去,很是壮观;为了赶时髦种水稻,硬是在平地上修了一条长长的水渠,从遥远的低洼村落引来了一条“致富渠”;为了灌溉方便,还在村子中央挖了一个大水库来蓄水。这些水渠、梯田,都是在秋冬农闲时节修建的,事实证明又是毫无益处的。因为我们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修梯田纯属摆设,并且,我们村又是平原中地势较高的地段,根本不适合种水田。

现在,梯田早已恢复了平地,水渠的大坝也早已坍塌变成了良田,那个大蓄水池,也变成了一个死水沟。

虽然如此,我还是时时为当年农民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无怨无悔地劳作,他们不计任何代价地听从上级的指示,让做什么做什么,让交多少公粮交多少公粮,哪怕自己一年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填不饱肚子!

我一直都认为,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对新中国的牺牲和贡献不应该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在多数人眼中,现在的农民在冬天是惬意的,如打个麻将、喝个小酒、晒个太阳。但在生产队时期,农民是很苦的,套用我爷爷冬天去挖大河的一句话,就是“进去一脚泥,出来一腿冰”,那种苦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冬天都在干什么?

1.大小河工(兴修水利)

在生产队时期,秋收之后,上级就会下达兴修水利的相关任务,如挖河、挖沟、筑堤、打塘、修水库、修水渠、修路等。

每个地方的任务各有不同,我爷爷他们生产队的任务是挖河(挖了有六七年)。

出大河工,每个生产队会集中精壮的劳动力,多则三四十人,少则10几人,带上被褥、铁锹、架子车等,一去就是五六十天。当时我爷爷生产队里挖河的口号是“顶住西北风,抗住大雪片,冰冻三尺也不能下火线···”。

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靠扁担,靠筐子,靠肩膀,靠小推车,靠手抬。

他们出最重的力,却住的是临时窝棚,吃的是萝卜白菜(管饱),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爷爷说那时不管每天吃多少,没多久就饿了,当时特能吃。有一次赶上小年,队里加餐,包了大肉包子,我爷爷一顿吃了12个(我爷爷用手比给我看,那肉包子一个得有半斤)。

2.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是生产队时期农民在冬天的又一重要任务,我爷爷说他们生产队从六三年开始平整土地,一直平整到七四年。

土地高凹不平,下大雨时,地势低的庄稼就会淹死;干旱时,地势高的庄稼就会干死。我老家虽属于平原地区,但生产队里的地依然有高有低,这就需要“趁平”。就是把地势高的土地的土起掉,垫在地势低的地方。

3.积肥

生产队时期还没有化肥,作物肥料全靠禽畜粪便,为了增收增产,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大积大造自然肥料”。

爷爷说他们生产队有三种积肥方式:

(1).“拾粪”

那时生产队有些牲畜是散养的,粪便也会拉的到处都是,为了积肥,生产队长就会安排人跨个筐四处“拾粪”

(2).挖塘泥

池塘里会有淤泥,对农作物来说,这也是一种肥料。冬天,生产队长会安排人把池塘的水放走,把池塘底部的黑泥给挖出来。

(3).沤肥

沤肥就是把树叶、草、草木灰等和泥土混在一起,和上水沤泡。

4.深翻土地

生产队时期队里种什么有的也是有指标的,有些会规定种多少亩棉花,有的会规定种多少红薯等。有了指标要种别的,就要“留秋”,也叫“留春茬”。

预留的土地,为了开春让作物的长势更好,就要深翻土地,让阳光暴晒。

除此之外,生产队时期的农民还要维修旧房屋、交公粮、送肥(粪)、推磨、等等。总之一句话,生产队时期的农民在冬天也没有一刻闲着,有句话叫“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在动手”。

正是因为生产队时期农民的义务付出,才有了后来农业的飞速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