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充电不充满有影响电池吗?

电动汽车基本用的都是锂电池,不充满反而对电池寿命更有利。想让电池用得久,最好的策略就是浅充浅放+掐头去尾。

所谓浅充浅放,就是频繁短时间充电,随用随充,少食多餐。

下图是电池深充深放和浅充浅放的耐用性对比。横坐标为使用时间,纵坐标为电池性能(可等效理解为容量)。坐标中的SOC百分比为电池用量,如20%表示电量从A%用到A%-20%,或者从B%充到B%+20%,比如70%用到50%,40%充到60%,都属于这一类。100%就是一次完整的深充深放,即俗称的用光再充、充满再用。从图中不难看出,浅充浅放可以大大延长电池的寿命。同一款电池每次充放电用量不超过50%,4年的电池容量衰减还不到深充深放(80%)半年的水平。

所谓掐头去尾,就是尽量避免电池充满或用光。

以锂电池的电化学特性来说,高电量时充电功率受限,放电功率高,低电量时放电功率受限,充电功率高。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车的动力电池充到80%电量之后充电速度就大幅退坡,95%以上更是进入涓流状态。反过来,当电量低于20%时,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就远远达不到加速测试中的亮眼表现,低于5%时甚至只能龟速行驶。当电量越接近50%,则充放电性能都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动力好,充电也快。我自己给它取个名叫“掐头去尾原则”。这就好比一次性杯子,装满水容易洒,不装水又容易倒,“半瓶子咣当”才是最舒服的状态。所以有条件的话尽量别充满,特别是如果长时间(个把月甚至更久)不用车,一定要避免电池电量低于20%或高于80%,否则电池寿命一定会大打折扣。

我自己的混动车上也有一块锂电池,厂家在出厂设置里就已经考虑到这些电池养护策略了,根本不需要车主特意控制。只要不是长下坡,电池永远不会充满,电量低于25%时就不再放电,而是强制发动机启动。日常驾驶时的电量基本都在30%-50%(普通模式)或50%-75%(运动模式)之间徘徊,是典型的浅充浅放。

能做到以上两点,我敢说电池的寿命一定不比整车短。除非你天天在吐鲁番或大兴安岭开。

电动车充电不充满有影响电池吗?

电动车及其电池,类型很多。不知道你具体指的是那一种。就电动车常见的电池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两大类型。如果是锂电池,每次充电时都充不满,对电池组本身而言的影响,就是使用寿命会适当地延长。但是,需要建立在电池组每次都是浅放电的基础上。假如因为充不满电而导致了容量不能达到使用时候的要求,使电池组总是放电到欠压保护。就会缩短使用寿命。至于缩短使用寿命的程度,则需要结合电池组内电芯是什么包装、使用了什么材料来分析。一般而言,使用软包装或者是塑料壳包装的电芯,会因为经常放电至保护状态而使电芯内产生一些气体。使得外观发生膨胀的同时,对内部的电极材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如钢壳包装的18650、21700、26700、33140等圆柱形电池坚固耐用。就材料而言,使用了锰酸锂、钴酸锂、三元锂的电芯,不如磷酸铁锂适应过放的能力强。容量衰减也比磷酸铁锂要快得多。如果使用的是铅酸电池,每次充电的时候需要尽量充到满电。待充电器绿灯亮了之后,再涓流充电两至三个小时,才为妥当。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铅酸电池有个胎里带的毛病——正负极板容易发生硫酸铅结晶。俗称“硫化”。尤其是负极板。如果使用电池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及时充电,或者是充电的时侯没有及时充满。这种“硫化”的问题就会相当严重。这就像是吃饭的桌子上洒了一些汤。如果及时处理,抹布一抹就擦干净了。如果放任不管,等那些汤水变干了,粘在桌子上了,那你就是使劲儿擦,也不一定能把它擦掉的。铅酸电池内部的极板上,放电之后都会生成硫酸铅。及时充电,并且充满,硫酸铅就在没有结晶之前分解掉了。这就像两个青年男女,偶然分到一块儿干活儿。互相之间没有情感的时候,和谁搭档都差不多。无非是一个命令而已。要是处的时间长了,俩人有了感情,真的处成夫妻了。想要拆散,就不是一句话能解决了的事儿了。没有结晶的硫酸铅,正常的充电电压就能把它分解掉。要是结晶了的硫酸铅,用超过铅酸电池组额定电压2倍去充电,也未必能拆散它们的“婚姻”。正因为如此,所以铅酸电池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充满。以尽可能地防止极板上残留的硫酸铅分子形成结晶——因为它的危害,不仅仅是止于硫酸铅晶体。而是和它相邻的硫酸铅分子,在这个坏榜样的影响下,也都想着和对方“天长地久”了——放电后不充电的时间一长,没有结晶的硫酸铅也结晶了。都“躺平”了,电池组也就完蛋了。因此,铅酸电池组如果不充满,就是帮助硫化打天下。导致了电池组容量下降加快,寿命缩短。最后的结果是电池组报废。失去使用价值。

电动车充电不充满有影响电池吗?

为了怕充满了引起枝晶锂,现在许多厂家已经通过OTA升级将SOC锁定在90%,也就是最多充到90%,对电池来说,降低了自燃的风险,但对客户来说,又少了10%的电量[捂脸][捂脸][捂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