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谶”指的是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所谓一语成谶就是那些无意间说出的话在将来应验了,多指那些不详的预兆。
谶语的应用是《红楼梦》独到处之一,是历代小说中罕见的,可以说是曹雪芹独创的、最独特的手法之一,用脂砚斋的批注语,即:“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种手法有些像诗经中的“兴”,从表面上看曹公是在“言他物”,而真正的是为了“引起所咏之词也”。红楼梦中的“谶”法种类很多,有诗谶、语谶、谜谶、戏谶、画谶等。
在红楼梦中的语谶,有哪些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却“一语成谶”了呢?
惜春对周瑞家的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给惜春送宫花时,惜春的玩笑之语,也正暗伏了在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画谶”和“诗谶”:“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预示了在贾家败落后,处于大好青春年华的惜春削发为尼、缁衣乞食的结局。
贾瑞对王熙凤说:“如今见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
在第十二回中,贾瑞贪图凤姐美色,在贾敬的寿辰庆贺时制造了与凤姐“偶遇”之后,又不知天高地厚地来到凤姐的家里骚扰。
凤姐知其图谋不轨,假意与其周旋,约其当晚在荣府的穿堂之中约会。贾瑞为了向凤姐表达渴慕之心,便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果不其然,他真的死在了凤姐毒辣的相思局中。
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
红楼梦第三十回,在清虚观打醮中,因为张道士给宝玉说媒,以及清虚观众道士向宝玉赠送的佩饰中的金麒麟,勾起了黛玉对金玉姻缘的痛处,继而引发宝玉摔玉、黛玉剪玉穗子等一系列的不愉快。
次日宝玉向黛玉道歉,情到深处,宝玉口不择言说出了这样的话,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悲惨结局。
金钏儿对宝玉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第三十回中,宝玉悄声对正给午休的王夫人捶腿的金钏儿说要等太太醒了讨了她“在一处”,金钏儿回答“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只是等太太真的醒了的时候,迎接金钏儿的是并不是宝玉的讨请,而是猝不及防的一个嘴巴和被责骂驱逐的惩罚,而那说要“在一处”的人“早一溜烟去了”。
被撵出去的金钏儿几日后便跳井自溺身亡了,“金簪子”真是掉在井里头。
麝月对晴雯说:“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
第五十二回中,晴雯受凉伤风,宝玉遣麝月到凤姐处要了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依弗哪’,晴雯贴上后,麝月形容病中的晴雯像“蓬头鬼”。果然,没过多久,“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晴雯,“蓬头垢面”,被架起来去了”。
继而,一身重病,一肚子的闷气,像“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似的晴雯,被送到醉泥鳅姑舅哥哥猪窝里一般的家里,只是几日的功夫,便病死了。
临死前,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晴雯“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经过百般挣扎的晴雯必是蓬头垢面、惨不忍睹了,果真作了“蓬头鬼”了。
凤姐对贾母说:“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五十四回中,宁荣两府欢度灯节,宴乐夜半,凤姐戏谑提醒众人时间不早了,聚会该结束了,便用了这样一句歇后语。这虽然是一句俏皮的歇后语,但是在年节这样的吉庆时刻,贾府这样的家族,听起来却是一句危机四伏的话。
“外头已经四更”暗伏了贾府百年官宦家族气数将尽;“老祖宗也乏了”暗示了贾母的寿限已经不长了,而贾母代表的则是贾氏祖辈的代表,祖辈的功勋已经“乏了”,贾府的子孙们还能仰仗多久;“聋子”便是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子孙们;“炮仗”曾是二十二回中元春所作灯谜的谜底,“乃一响而散之物”,当时贾政已经觉得不详,“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一个气数将尽的富贵家族,一群靠着祖宗的九死一生挣下的家业,在祖宗“乏了”的时候,祖宗的基业也被他们食蚀成了炮灰散物,只有“树倒猢狲散”的“散了”,一句戏谑之语道尽贾府大厦倾颓的必然结局。
尤二姐对贾琏说:“我这病便不能好了。我来了半年,腹中也有身孕,但不能预知男女。倘天见怜,生了下来还可,若不然,我这命就不保,何况于他”。
在六十九回中,被凤姐和秋桐虐待折磨的“四肢懒动,茶饭不进,渐次黄瘦下去”的尤二姐,心灰意冷的对贾琏悲情倾诉。
果然,尤二姐的病也没有治好,腹中的孩子也没有生下来,自己也是吞金惨烈而亡。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在古代中国,谶语[chèn yǔ]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言,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其颇为痴迷。
有的谶语是刻意制造出来的,用来博取政治资本或煽动人心。而有的谶语则是无意中被说出来,最后却莫名其妙的应验了。曹雪芹也将这种古老的谶语文化大量运用到了小说中。
我们从以下六人身上来体味这种谶语文化在小说中的运用。
贾宝玉的谶语:“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尽管《红楼梦》是一部残书,其中主要人物的结局,特别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人物,在第五回已有判词写明,但近百年来,红学爱好者们对此还是争论不休。
不过这种争论都不会出现在贾宝玉身上,作为红楼小说的第一男主人公,他的结局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当了和尚。
对于这一结局,在小说中有两处早已点明。第一处,在第30回,宝玉和黛玉闹了变扭,宝玉跑来向林妹妹赔不是,黛玉不领情,两人继续拌嘴,于是黛玉说:
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这一处很明确,如果黛玉真有个三长两短,他是断不会活在红尘中的,以做和尚为由来了却红尘之事。
第二处,怡红院里的两个重量级丫鬟袭人和晴雯吵架了,黛玉来了,看他们如此状况,便上来劝说,袭人说:
“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在此处,宝玉又说到自己要去做和尚。那么宝玉此处的做和尚是对袭人说,还是对黛玉呢?很明显还是对黛玉,结合语境便可知,如果黛玉哭死,宝玉就去做和尚。再者而言,从小说发展的情节来看,贾宝玉也不会为了袭人去做和尚。
那么贾宝玉到底最后有没有做了和尚呢?由于后四十回为续书,其结果只能从前八十回中推测。而前八十回只要看第一回便知了,在第一回重点看甄士隐的遭遇和结局,其次看《好了歌》及其注解,都可以推断出,贾宝玉的结局就是出家了。
林黛玉的谶语:《葬花吟》红楼最重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什么结局,我们似乎都知道,但又说不明白。像她这样富有仙气的女子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失去原稿,着实不好推测。
不过,对于她孤苦的一生,曹雪芹为她设计了一首诗谶《葬花吟》,这首诗明着写花,实则写人,它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也是作者塑造黛玉形象、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诗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花受风霜的摧残,也是黛玉在险恶环境中的感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黛玉清高孤傲、不肯与世浮沉的写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花人合一,突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
贾探春的谶语: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第六十三回,众人为贾宝玉过生日,又因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所以众少女在大观园里尽兴的玩耍了一回。其中有一个情节,众人抽花签,轮到探春时,她抽到了一枝杏花,上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此花签的解语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于是,众人说道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由此牵出了探春远嫁的人生结局,那么探春是否当了王妃呢?这就要看探春的造化了。
在55回中,王熙凤曾有一段对贾探春婚姻的经典点评:
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结合王熙凤的点评,再加上探春的判词,却可以得出,探春极有可能当了王妃,但幸福与否则是另一说。如凤姐所言,如果嫁了个没造化的,她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嫁了个有造化的,她倒是有可能成为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惜春的谶语: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红楼第五回,周瑞家的去给各姑娘夫人送宫花,到了惜春这里,恰巧惜春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处玩耍,见了周瑞家的送了花来,玩笑间便说了这句话:
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
红楼里有两个冷漠的人,一位是薛宝钗,凡事以理为据,不以情为念。另一位便是贾惜春,既无情也无义。
贾惜春在红楼里的语言并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高冷。最能体现她性格的事情,便是在处理丫鬟入画的去留上。
红楼第74回抄检大观园,入画私藏了哥哥送来的“金银锞子”和“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众人都道不是什么大事,况且这些物品都是贾珍赏赐的,并非来历不明。但惜春认为入画丢了自己的体面,又生怕入画日后连累自己,不论谁说都要把入画撵回宁府去。
入画是从小便与惜春在一处的,但惜春丝毫不念旧情。对于惜春的无情,尤氏评价的好,说她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但探春等人对于惜春的无情却很了解,说这是她的僻性,孤介太过,没人能傲过她。
根据判词,贾惜春的结局就是做了姑子。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平儿和袭人的谶语: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别忒乐过了头儿!”这句谶语出自鸳鸯之口,正是她在无意之中提醒平儿和袭人的话。平儿是贾琏的通房丫头,何谓通房丫头,红学名家刘心武老师是这样讲的:以平儿为例,通房丫头就是主子夫妇行房事的时候,她不但可以贴身伺候,还可以在主子招呼下,一起行房。
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也出现过,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凤姐这边来,正好碰上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里面传来贾琏与凤姐的嬉笑声,此处写得很隐蔽。
相比之下,花袭人的地位与平儿还有差距。按照贾府的晋升制度,应该是从丫鬟到通房丫头,再到姨娘。晴雯与袭人吵架,曾经说过,说袭人连个姑娘还没争上,就和宝玉称起“我们”来了。
尽管袭人的月例变了,熟悉的人都当她是准姨娘了,但毕竟此事贾政还未知晓,所以在身份上依旧是隐形的,并不像平儿那般,在贾府是公开的身份。
所以,鸳鸯说,她们都是自以为将来的身份是姨娘,但天下之事变数多,她们未必都能如愿。
平儿的结局如何?我们不知,但应该不是被扶正。依据花袭人的结局,离开贾府嫁给了蒋玉菡,想必平儿也不会顺心如愿。
鸳鸯的谶语: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贾赦强逼鸳鸯做他的小妾,鸳鸯宁死不屈,这个谶语就是在那时说的,可以说,这也是鸳鸯自己给自己规划的几条路:做尼姑、单身一辈子或者还有一死。
依照贾赦的秉性,在贾母死后是肯定不会放过鸳鸯的,那么鸳鸯最后选择了哪条路了却一生呢?极大可能就是一死,因为鸳鸯的性格比较烈,情感炙热,心气高,她必不会像袭人那样苟活于世。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六位人物的谶语,我们也大致体味到谶语文化的奥秘之处,将其运用在小说中,不仅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以前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故而没有必要再费尽口舌去说了,原文如下: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你不能乱说话,否则“言出必行”。如同魔咒一样,所欲一语成谶,祸从口出。贾宝玉倒是很少咒别人,但是这家伙更狠的是他老咒自己,比如他对林黛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对袭人也说,你死了我当和尚。果其不然,当了两次和尚。幸亏没说,当太监,否则我们眼中的宝二爷该多惨。
冯紫英请宝玉喝酒,宝玉要走时,林黛玉向他说 “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后来林黛玉死的时候,宝玉在外避祸,等赶回来时,果真死罢了。林黛玉比算卦都灵,自己给自己设计命运。
薛宝钗说“:“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果然命小福薄,虽然嫁给了贾宝玉,贾家破败,宝玉出家,最后早早病死。怪不得贾政看了她的灯谜说“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
晴雯给宝玉补雀金裘后说“你干你的去罢,哪里就得痨病了!”后文中,得了女儿痨,死后还被王夫人特别要求,一定要火葬。对我们现在来说,火葬是普遍的归宿,可是在那个时候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惜春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年轻不知忌嘴,最后落得个“独卧青灯古佛旁。”这该怨谁?
探春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 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心硬面狠,连整个家族都咒起来了,不过她的结局还算好吧,起码独善其身了。虽说远嫁,但是那时候的官府女儿远嫁的多了去,比如贾敏嫁到扬州,薛姨妈嫁到金陵,多少年不回一趟娘家。
紫鹃说“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后文中林黛玉的悲苦遭遇,应该是在贾母逝后才接连发生的。
李纨说“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后文中贾琏把平儿扶正,把凤姐降为妾,再后方被休。
鸳鸯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曹雪芹是很善良的,既然鸳鸯说要作姑子或者一死,在后文中老曹肯定满足了她的要求。
袭人说“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后来被迫离开了宝玉,被忠顺王府要走,把袭人赏给优伶为妻以羞辱贾府,羞辱宝玉。
试问还有谁说,看官朋友们,以后且注意,话不要乱说,指不定应在谁身上呢?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红楼梦一贯使用谶语影射个人结局或者故事走向。而红楼梦中谶语,往往不经意被某些人说出或者某些情节暗示出。仔细回想才让人幡然醒悟,原来如此。下面总结下,红楼梦中那些有意思的谶语。
【一】
红楼梦中谶语最多的当然是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通过判词和曲子,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基本被揭示清楚。尤其判词中图画,更是最好的谶语。贾元春的弓主肃杀,迎春中山狼反噬,探春的船远嫁,惜春青灯古佛;巧姐儿村妇纺纱,秦可卿上吊自尽…事实证明,她们的结局就是画中所呈现。
【二】
二十二回元宵节灯谜更是对个人命运做了进一步暗示,贾元春的炮仗影射竹篮打水一场空:“能使妖魇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探春的判词影射远嫁亲情离丧:“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可惜元宵节灯谜并不全,否则应该有更多暗示。
【三】
六十三回群芳夜宴的花签也是谶语。最有意思的是贾探春的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与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紧密相连。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联系林黛玉潇湘妃子影射娥皇女英共嫁一夫,花签影射探春做王妃,潇湘馆放风筝探春的凤凰风筝缠了另一个凤凰风筝和双囍字裹挟而走。大有暗示林黛玉与贾探春一起远嫁。
【四】
贾元春省亲时,所点的四出戏剧影射,脂砚斋揭示,是全书大关目: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一捧雪》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其中汤勤忘恩负义陷害恩人莫怀古,与贾雨村的行径如出一辙。显然有暗示贾雨村是贾家之败的关键人物。
【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这副对联,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暗示清楚。联系《一捧雪》影射贾家败亡故事以及贾雨村对甄士隐一家忘恩负义,还有林黛玉诗文远嫁影射,不难推测,林黛玉被贾雨村出卖远嫁后泪尽而亡,而薛宝钗等到贾雨村出手搬走林黛玉后才得以嫁给贾宝玉,所谓待时飞也。
【六】
五十八回,芳官讲述的梨香院三官故事,藕官与菂官有情,影射宝黛爱情。菂官病逝后,藕官伤心不已,直到蕊官出现才止住悲伤,内心中将菂官当做嫡妻,蕊官当成续弦。三官故事将黛死钗嫁的八十回后情节交代的清清楚楚。
【七】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承诺。林黛玉还给贾宝玉数过做了两遭和尚了。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夫妻二人“齐眉举案”,虽有“美中不足”,但也和美。最终贾宝玉不知道什么原因离家出走,是否做了和尚不得而知。但根据甄士隐的遭遇看,做了和尚也未可知。脂砚斋也有贾宝玉“悬崖撒手”一说。
【七】
晴雯说:“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事实证明,晴雯最后被撵走,最不想出这个门的晴雯,第一个出了怡红院。最后惨死。
【八】
鸳鸯对平儿和袭人说:两个蹄子不得好死的!你们自以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别忒乐过了头儿!鸳鸯是红楼梦中最有名乌鸦嘴。她不但一张嘴绝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还张嘴说中了平儿和袭人的结局。二人一心给贾琏和贾宝玉做姨娘。但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而贾琏最后休了王熙凤,平儿作为陪嫁必然被遣送回王家,根本不能被扶正。
【九】
平儿见问,又往前凑了一凑,向耳边说道: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渐渐地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听了,忙答道:暧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王熙凤最后怎么死的,由于八十回后缺失不得而知。可是依据鸳鸯的这段话,证明王熙凤十有八九由下红之症最后演变成“血崩之症”。
【十】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刘姥姥前有雪下抽柴的说法影射薛宝钗,后有茗玉小姐影射林黛玉。正是钗黛合一的说法。而茗玉小姐十七岁病死也证明林黛玉去世的年纪正是十七岁。八十回结束前,林黛玉就已经十六岁多了,个人以为八十回结束不久,林黛玉的命运将出现大变动。最终宝黛爱情夭折黛玉因此而死。
红楼梦当然还有很多谶语一般的话和物件。比方金钏儿说得“金簪子掉井里”,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宝钗宝玉一样,莺儿打络子拴住通灵宝玉,玉钏儿亲尝莲叶羹,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项圈上的字,《好了歌》……太多太多隐喻。个人以为最有意思的是贾雨村路遇破庙智通寺的那副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对联堪比《红楼梦》的大智慧和大谶语。给天下所有汲汲营营之家当头棒喝!而贾家之败,秦可卿托梦,所讲就是这个道理,可惜《红楼梦》中无人警醒!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谶语,确实是红楼梦一大特色。
文人墨客,尤其是词人,诗人尤其会敬畏谶语。有时,无意间一句词,一句诗,一句话,便预言了一个人的一生。
毫无疑问,曹公秉承了文人这一大特点。喜欢以谶语预言红楼梦里面的人物结局。
少年读红十六载,曾经深陷其中。印象最深莫过于黛玉对宝玉说过的那句:“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常叹,痴情小儿女莫过于如此,对爱充满斟酌,嗔痴。
“早知浮生若梦,恨不能一夜之间白头”。一夜之间偕老,便少了太多的折磨与担忧。
宝黛俱是深谙情味之人。他们之间的爱,太赤诚,太热烈,太纯粹。
彼此之间心迹未明之际,充满了挣扎与试探,也充满了怀疑与担忧。宝黛二人总是咒生咒死,不惜以性命为赌咒,来试探彼此的真心。
黛玉这句话赌气的话,不幸成了她与宝玉最后的结局的谶语。
再有就是凤姐。尤氏对平儿说的:
我看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么些钱哪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到棺材里使去。”可不是么,看似妯娌间一句平常的言语,却透露了凤姐的夭亡。
判词说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凤姐弄权铁槛寺,葬送了金哥以及守备之子两条人命,她坐享三千两银子。
可是有这些丧德的银钱又如何?还不是让尤氏一语成谶。
再有凤姐生日时,尤氏劝酒时说:
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像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也是一语成谶。
刘姥姥为巧姐儿取名时,曾言:
日后倘若不如意的事情,也能逢凶化吉,皆从这个巧字上来。
后来巧姐被拐卖,又被刘姥姥救赎出来,应了刘姥姥当初的话,也是一谶。
红楼梦里的谶语,数不胜数,认真阅读,处处藏谶。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
这是在第七回周瑞家送宫花给惜春时,惜春正在和小尼姑智能玩。自己开玩笑的说了这句话,而她的结局从她的判词也可以看出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因为姐姐们的遭遇看破了红尘,最后出家了,真做了姑子。
做个和尚去宝玉文中总共说过两次,都是对黛玉,他最后也是因黛玉出家做了和尚。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探春王妃说第六十三回。宝玉寿宴,怡红院宴请群芳。大家玩起了抽花签游戏,探春抽到的签写道
日边红杏倚云栽
这是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上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出身贫寒,累举不第。这首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这也指富有才华却被女儿身和庶出所累的探春。
又云
“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大家的借机玩笑说探春也会是个王妃。然而探春果然成了王妃,不过是和亲的王妃。而且是打了败仗,送去换人的和亲。
红楼的宿命论红楼梦中有更多预言的地方,比如元宵节的灯谜,探春的风筝,都预示着人物的结局。在我看来其实开头曹雪芹就交代了宝玉的结局,红楼梦开头写的甄士隐
只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
这不就是宝玉的翻版吗,他的结局也映照了宝玉的结局。这也就是红楼梦想表达的吧,世事就是一个轮回,这个贾宝玉的故事结束了,那个贾宝玉的故事又开始了,但终究不过是一场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