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在我们的家乡河南太康县,七八十年代过年走亲戚那时候都是竹制的篮子盛礼物的。
走亲戚主要是送大馍了,那时候大馍都是自己蒸的,篮子底放大馍,包子,中间放有果子(糕点),果子是盒装,上面包有红绿标签,还有几盒饼干,上面是自家炸的油果子(油条),最上面盖上红枕巾,那时家家户户那里有汽车,骑自行就不错了,也有步行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超市里,年货礼品丰富多样,包装精美,成箱成件,如成箱牛肉,火腿肠,奶制品等等,再也没有人提篮子走亲戚了,汽车也普遍了。
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中老年人,无法忘怀过去的记忆和情结,更向往明天的美好日子,珍惜当下,珍爱亲情,祝网友们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过一个新春佳节!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第一年的春节放假,大年二十九,吃过早饭,去百货食品店买了二斤槽子糕,二斤桃酥,那时包点心的包装纸都是用粗糙的土黄色草纸,粗糙到稻草梗、叶裸露的都清晰可见,但对防止点心油渗出效果很好,售货员在每包的顶上放上一张粉红色标签纸,一斤一斤包好,然后两包一罗再用纸绳熟练的包在一起,又买了二斤水果糖几斤苹果。去汽车站买票,由于春节人多,直达老家的票没有了,只好买了一张到达终点站距离老家还有25公里地方的车票。下午不到两点到站,那个年代没有出租车,交通很不便利,我要步行25公里,倚仗年轻,这点路不在话下,中途路过一片农田空地,发现一只大鸟,我快接近它的时候也不飞,感觉不对劲,尝试再走近,它跑,飞不起来了,我放下手里的东西,紧追几步抓住了这只鸟,拿到手里掂量有半斤多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天赐我也,不觉心情很好,精神气倍增。到了家里分外开心,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历历在目。那只鸟也当然成了我们的下酒菜。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谢谢邀答,回忆起六七十年代走亲亲,我给大家说说我的故事吧。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里,平时不走亲戚,一般是过年期间走亲戚,小孩子们都盼着过年,一是可以改善生活,二是可以有机会到亲戚家里串门去吃点好吃的。
图片中的篓子就是我八岁走亲亲用过的,至今保留着留个纪念。
我们家过年走亲戚,一般年前蒸锅饽饽,不舍得吃留着年后串门走亲戚。
我小时候只走过一次的亲戚,记得我九岁那年,带着六岁的弟弟到我姥姥家,母亲收拾个篓子。
里面用包袱装了六个饽饽,再加上一页发糕,就是玉米面做的,用刀割了一小块,收拾好告诉我说:“咱家里没有什么东西拿的,给你姥姥一页发糕尝尝,六个饽饽叫你姥姥看着留吧”!
篓子收拾好后,上面用块毛巾盖上,我用个围巾拴在篓把上,套在手脖子上,背在肩上,领着弟弟出门,兴高采烈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别提有多高兴了。
蹦蹦跳跳的来到姥姥家,姥姥知道过年会有客人来,所以老早就站在门外,向远处瞭望等候。
我和弟弟一前一后来到姥姥村子里,姥姥裹着小脚,拖着年迈的身体,弓着腰,站在门口,举手遮在额头上,看到我们来了,一手摁着膝盖,慢慢的下门口的台阶,嘴里唠叨着高兴地说:“你们来了,看把孩子累的满头大汗”,从我肩上接过篓子,哆嗦着三寸小脚往家走,我们跟着后边进了门。
中午姥姥在锅里蒸的一碗大白菜,上面放了两块用油裹着面炸的不大的带鱼块,我们在家里走时母亲交待说:“正月份走亲戚到别人家里不能吃鱼,只能吃菜,鱼是给客人看的,你们要记住了”。
等姥姥端上来,我们闻到鱼腥味,馋的口水直流,两眼直勾勾瞅着碗里的两块鱼,也许姥姥早就看出来。
说:“孩子过年来趟不容易,不讲究那些了,你俩就吃吧”,我和弟弟毫不客气的拿起筷子,直接对着鱼去了。
下午走时,姥姥从炕席地下拿出来两张钱,一个两毛,一个一毛,给我两毛说:"你上学了,买个本用吧,好好学习,这一毛给你弟弟,让他买块糖吃"。
我们高高兴兴的沿着山路返回,四五里的山路,我和弟弟一边玩一遍走,走到半山腰时,坐下休息一会,弟弟说:“篓子里有鱼”。
我先开一看,中午留下的一块鱼姥姥给我我们压篓子了,我和弟弟说:“咱俩吃了吧”,我们俩掰开吃了。
正当我俩吃的起劲的时候,赶巧有人走亲亲回来和我们碰面了,看到我们俩偷吃东西,他们哈哈大笑说:“这两个小客儿,还没走到家就吃起来了”!
时过十年后,我探亲回家去看姥姥,下午回来后,真巧,碰到了两个小孩也是在半路上打开篓子偷吃点心,两个小孩看到我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我说:“小弟弟不要不好意思啊,当年我和你一样也是馋的要命,半路偷吃东西的”。
回想起来,都是那个大集体的年代物资贫乏,一年吃不上几顿白面。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坐标辽宁省桓仁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我是六零后生人,听母亲讲:大哥是六零年生的,母亲坐月子时,亲戚朋友来看望时,一般都拿五个鸡蛋或一包饼干、一瓶罐头啥的。
六十年代初,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只是糊个温饱,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拿点像征性的就可以了。走亲访友时,一般拿瓶罐头,一瓶酒,一包饼干或一包糖果。谁家有结婚等喜事,老家叫赶礼,一般都一块、两块的,较近的亲戚赶三、五块钱,有的甚至拿几毛钱,多数都是全家都去吃。
七十年代初时,虽然幼小,但也有些记忆了。喜事:订婚、结婚、盖房子、修房子、盖仓房、磊猪圈、砌围墙、坐月子、坐小月子(流产)都要赶礼。
订婚、结婚,那时农村生活稍微有些改善,结婚赶礼多数都是两三块钱,近亲好友五至十块钱。人们都喜欢吃订婚宴,不用赶礼,而且吃的好。订婚、结婚,农村的习俗,头三天就开始张罗,来些帮忙的,借盘子、借碗筷,借桌子、借盆的,一连吃三天。那年代,订婚赔钱,结婚能回本就不错了。
丧事:死人、烧周年。谁家有过世的老人小孩等,赶礼几乎没有拿钱的,都是夹着一卷烧纸去,那时候供销社烧纸五分钱一张,有的拿十张、二十张的,三十张、五十张的,还有的甚至就拿五张纸就去吃饭。烧周年,一般都是拿纸去,近亲戚蒸白面馒头上贡,每个亲戚用筐装十个馒头,吃过饭回来时,东家留三两个算是礼金,剩下的都拿回自己家。那时候农村有句俗语:将媳妇就比出殡强,丧事家家都赔钱,喜事多少有些余头。
盖房子、磊猪圈等,都是屯亲朋友等,拿两纸挂面、瓶酒、鸡蛋等,谁家有事,菜几乎不用买,都是邻居筹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农村和城市没啥两样了,农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改革开放。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60~65.66~70.71~75.76~79。60~65这几年中有三年自然灾害加北熊要债,老百姓确实很艰苦,亲邻间随份子一般都2元左右,还带上一家子去凑桌吃,走个亲戚带个半斤糖或半斤散装饼干就不错了(都要票证)。65~70那时候市场供货好一点了,随份子也有3~5元,走亲戚买盒装饼干(一般5~8毛一斤)再带点糖果(水果糖,上学时女同学都把糖果纸夹课本内,象集邮一样)。71~75虽还在特殊年代但市场供应还是可以的,有的物品己经有议价了,粮食己经不是太紧张了。市场上己经有自产自销,小商小贩了。那时候小伙伴结婚随份子已达20元(那时最好的饭店一桌菜22元),亲朋中礼住已有送大白兔奶糖,海南椰子糖,上海万年青,白脱酥打饼干。(76以后下次再聊)。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在那个年代,生活还比较困难,大家都比较穷。若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带的礼物很简单。我是农村出来的,只晓得农村人的情况。就说农村吧?过年走亲戚,也分几种情况:长辈,平辈,晚辈,还有致亲,等等,送的礼物稍有点区别:
对长辈,或者致亲,送的礼物稍贵重点,略微多一些。六七十年代,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尽管,物资相对匮乏,送给长辈的过年礼物,也不敢太随意。一般送点白糖,挂面,还有送一块约两斤重的猪肉。再不,就是送十五个鸡蛋,最多的就是二十个的样子;若是喝酒的老人呢,送上一斤老白干;
对平辈,就随便一点了。不是两把挂面(一把一斤),就是鸡蛋十五个。若是家境好一点的呢,再送一斤白糖;
对晚辈送礼呢,就再简单不过了。最多就是送点挂面,麻糖(农村人自己加工的一种小孩爰吃的糖)。讲究一点的,再送一斤白酒。
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去外爷家去,妈妈就给准备了一块腊肉,有三斤重的样子,还装了一斤白糖,三把挂面。装了满满的一小背篼。背得我满头大汗。到了外爷家,外爷高兴极了!可能是长辈才送这么多!过了不久,也就是元宵节,我去一个远房亲戚家玩,同样是妈妈准备的礼物,却少多了:只有挂面两把,一斤白糖。这充分说明,亲戚与亲戚,送的礼物是不一样的!可能也缘于当时条件差,物资匮乏吧?
别人送的礼物,舍不得吃,下次走亲时又送人,挂面两端都磨断了不少,变圆了!或许就是物资紧缺、生活还不富裕所致吧? 这,就是我记忆中六七十年代走亲戚,送礼物的情形。可能,别的地方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