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什么是“药食同源”?“有病不防,越治越忙”,为什么这句话说的好?

大家好!

这里是四季养生密码苑,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药食同源呢?药食同源意思是说药物也是食物,日常普通的食物也有药物的作用,只不过药物的药性相对会比较强,然而食物的药性相对来说会比较平淡。

我国古代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许多的食医以及道家、佛家、养生学家等贤哲们,认识到了食物是即可以用来充饥,也可以用来治病的。

利用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来调理人的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至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就是“食疗养生”。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大家知道,任何药物都是有毒性的,随着用量的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然而一个人的日常饮食如果也是偏嗜五味,或者偏食一食物的话,也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寒热偏颇和营养不良,不是太过虚寒就是太过燥热,就变成了普通食物所呈现出来的药性。这就是先贤、先哲们提出的“食之偏性为药性”的理论。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之中说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里所说的“大毒、常毒”就是指治病的药物,用治病的药物来医治疾病的话即使病好了,也只是好了六七分而已,实际上身体内还是存在着大量的毒素。

然而上面所说的“小毒、无毒”的食物,指的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普通饭菜,使用日常饮食中的饭菜经过按照食疗养生理论来精心搭配后,用来食用调理病后身体却可以使病情好到90%以上。

然而日常饮食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财力,况且每日三餐都是要吃饭的,既完成了一日三餐所需,又使病体得到根本的调养,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就是食疗养生的魄力所在。

那么为什么说“有病不防,越治越忙”呢?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给出解释,在《黄帝内经》之中说道:“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大凡圣贤从来都是还没有生病之时,就用日常饮食来调理保养着身体,以便于预防疾病,要是等到生病了才去计划服药,等到病情已经大乱了才去计划医治,那不是像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等到打仗了才去计划练兵一样吗?不是太晚了吗?

所以说大家平日里还是依靠食疗养生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才能使那一句“有病不防,越治越忙”不会在自己身上出现。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有句话说的好,什么是“药食同源”?“有病不防,越治越忙”,为什么这句话说的好?

赚钱找乐,生命有意义,生活有品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