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社会有需求,就会有买卖,有买卖就会推动某种事物的产生。古代镖局的兴起发展,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结果。
说白了,古代镖局就是今天保安公司和物流公司的合体,它是受人钱财,凭着自身的武功力量,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机构,又称镖行。古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不安全,保镖行业便应运而生,镖局随之成立。镖局有习武人员自由组合、武术世家组合、得不到适当安置的士兵组合等三种组成方式。镖局产生的历史不长,从最初官方驿站,慢慢发展出民间镖局,明朝中期出现,清朝最盛行。镖局里由镖局主人、总镖头、从事保镖业的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等人组成。据说镖师的鼻祖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神拳张黑五,最先在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开设了兴隆镖局,后来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趟子手就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这“合吾”即“黑五”的谐音,以资记念。镖局最讲“以和为贵”,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所谓的三分保平安,就是待人接物总要面带三份笑,在行车、打尖、住店与人有争执时要礼让三份,镖车上路镖师一般不再喝酒,遇特殊情况,如取暖、亲朋相坐,可适当饮点儿酒,但最多不得超过三两。镖师押镖最讲隐忍、先礼后兵,遇到情况尽量避免动手,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为上上选。但镖师还秉持忠诚守信的原则,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在能保证镖物保护对象安全的情况下,什么都可以让一步,但一旦触及底线,镖师们职责所在,就不能不舍命动刀兵了。保镖有六戒,即戒住宿摸不透人心的新开店,戒住宿新换老板的店,戒住宿有娼妇的店,戒武器离身,戒镖物离人,戒忽视各个疑点。因此押镖是个非常辛苦有危险的活,镖师都要求是在江湖上出了名的武林高手,身怀绝技。于路押的镖,有水路有旱路,运送工具为镖车,有马车、轿车、推车等多种,一般为独轮推车,上面通常插有三角形小旗,表示镖师出镖的标志,小旗上的字儿代表总镖头的姓,劫镖的人看了旗子,就知道是谁保的镖,如果总镖头在江湖威名大,劫镖的人就不敢轻易下手。镖局有镖局的行话,俗称黑话,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都有行话,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所说的春点、寸点、唇点皆为隐语行话。行话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由禁忌、避讳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讳说“住”、“翻”等,而用其他字代替。二是出于回避目的,不让外人知悉谈话内容而形成的隐语。如旧时东北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等等。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镖局的镖师均有行话,虽欠典雅,但都是行走江湖必须要用的,说得好就能交上朋友,说得不好就是一场恶战,说不定就丢了镖,砸了饭碗。如镖师们把自己“保镖”叫“唱戏的”,“镖旗”叫“眼”,“钱搭链”叫“蛇腰”,“一个人”叫“流丁”,“门半掩半开”叫“夜扇马散”,“松林”叫“林子马哈武”,“寺庙”叫“神堂”,“晴天”叫“天高”,“天黑”叫“明路”等等吧。镖局的主人一般都是人脉广,有关系的人,有钱有势,打出旗号黑道人不敢惹,官府有靠山有门子,出事可摆平,镖失能赔得起;大掌柜则是眼明心细会盘算的人,看货不走眼,估价不离谱,上下会打点,开支不浪费;总镖头通常都是江湖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艺业惊人,就是退休名捕之流;镖师就是听从总镖头指挥,负责押镖的人。
总之,镖局的产生,是因社会的需要,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行业。它不但有赖于江湖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关系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游侠,进城若住在镖局,官府是不能缉拿的。一来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背后有过硬的靠山,如北京会友镖局背后的靠山就是李鸿章。镖局能行走在黑白两道间,为官商及贵重钱物负保驾护航的作用,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镖局能以“和”、“忍”处世,不怕事,不惹事,关键时刻为维护镖物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尤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去借鉴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车、汽车、轮船的开通,社会对镖局需求日减,镖局行业逐渐衰微,难以为继,各地镖局相继关闭,拥有三百多年的镖局行业,完成了它的最后使命,为现代新生行业所代替,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简单的说,现代社会有着官方背景的押运公司或武装押运公司,只是比起如今的警车开路,在一定的时间内封闭相关的道路场所,古代镖局就弱了许多。史料记载,中国最早镖局始于山西人,神拳张黑五的“兴隆镖局”,所以说张黑五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镖局开山祖师。以上分析老漁以为,中国镖局的诞生应该源于晋商的繁荣,毕竟镖局始于晋商最初繁荣的一百多年后,并相随一路,有了各自的辉煌,甚至可以说武林一脉的镖局属于“晋商文化”的一部分。民国时期镖局逐渐开始没落,而晋商一直挣扎到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垮台。从二者的兴衰历史来看也就百十年的差距。镖局乃冷兵器时代个人行为的武装押运,其个人行为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浓厚的官府背景以及辐射四方的江湖道上,注意,老漁强调了“必须”二字。所以说官方背景与江湖道决定了镖局的存在,而个人武艺与前二者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走镖是个高风险的活,想安全把货物送到,武功顶尖的镖师必不可少,有实力打败地面上的强盗,才敢称威武镖。如果遇到高手,镖师也难应付,就得请武林高手帮忙清道。镖局走镖道道多
清朝时,晋商兴盛,生意做遍国,走镖的有事很精彩。
当年山西镖局生意十分红火,有“三合”、“兴元”、“志一堂”、“长胜”、“三义”、“无敌”等镖局,在道上有名的镖师有太谷车二、祁县戴二闾等,在江湖上名气很响,每次走镖都是镖旗高挂,鸣锣喊镖。靠镖局名号走镖,叫威武镖。其实镖行有镖行的道儿,不但要有武艺高强的镖师,还需要有黑白两道的关系。一般大的镖局朝廷上都有的靠山。乾隆年间,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请朝中重臣转奏乾隆皇帝,讨得圣旨,开设兴隆镖局,成为镖局的鼻祖。一些山贼也清楚哪些镖局是和朝中的王爷、重臣,或当地的巡抚,如果坏了规矩动了这些镖,可能引来官军围剿。
另个镖局在主要的交通线路上,都有黑道牵线的朋友,经常打点一些地面上的号称绿林好汉的悍匪,遇到土匪报出名号,就能放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手动武。
镖师武功高强光绪三十年,山西名镖师车二的徒弟李复祯为太谷县王家保一票镖,从北京出发,到灵寿十八盘时,前面的路被荆棘枝子挡住了,李复祯知道遇到强人了。按规矩,不能挪动荆棘枝子,等强人出来谈买路钱。李师傅叫镖车停稳当,路边林子里冲出一伙人,全部黑衣黑裤,为首的报号——黑老鸦。李复祯心里还是紧了一下,最近听过这个名号,这家伙手使双刀,武功不错,尤其是轻功了得,喜欢穿黑色夜行衣,得名黑老鸦。经常打抢过路的商人和百姓,喜欢杀人。
黑老鸦看李复祯镖局名号不小,没有害怕,却狮子大开口,每个兄弟100两银子,10个兄弟1000两,给钱放镖。双方都是火暴脾气,三句话谈不拢,便动了武。黑老鸦挥舞动双刀直逼李师傅,李复祯不慌不忙使一条长枪相迎,三五个照面后,黑老鸦逼近李师傅近身,想以短克长,没想到李复祯长枪短用,使了一个枪花将刀打飞,黑老鸦一看不好刚想跑,被李复祯翻枪扎中后腰,甩枪挑出一丈多远。小强盗一看老大败了,抬起重伤的黑老鸦没命的跑了。这以后,黑老鸦再也没在江湖上出现。
请名师清道山西商人走西口,闯下关东,江湖险恶,强手如林,遇到高手,镖局就需要请名师清理“路障”。晚清时,山西商人的镖车多次被蒙古土匪抢劫,损失巨大。领头的是个草原悍匪叫“流矢儿”,力气过人,单臂可举牛犊,飞腿能踢倒烈马,摔跤赢遍草原。此人名不虚传,把镖局的名镖师打了个遍,没人是他对手。晋商生意遭受巨大损失后,祁县史家、乔家两大商号出巨款请武林高手对付悍匪。有人推荐祁县就有一个高手,就是戴氏心意拳传人戴奎,但是此人性寡孤傲,视钱财如粪土,隐居乡间潜心习武,很多年不涉江湖之事。有个叫史二旦的商人曾与戴奎沾远亲,于是带着重礼来到戴宅。史二旦见到戴奎将流矢儿越货杀人,众商人请他出山主持公道的事讲了一遍,并送上厚礼。戴奎一言不发,将二旦连人带礼请出家门。
二旦觉得很没面子,准备去包头找能人。二旦带着金银礼品路经杀虎口时,突然闯出一群土匪,领头的报号流矢儿的徒弟飞骆驼,见史二旦包袱非常沉重,十几个人围住后就要杀人劫货。危机之时,实然一人说冲进圈里,正是戴奎,他一把挟住二旦就跑。跑走几里地,回头一看,这伙土匪拦紧追不舍,戴奎很生气,又听二旦说是流矢儿的人,怒起心头,他看到旁边有间小庙,于是提着二旦一跃上房,将二旦放在屋顶,随后一跃跳到土匪群里,转眼撂倒七八人。飞骆驼趁机偷袭,照戴奎致命处就是一刀,戴奎轻轻一低身子,闪过这一刀,没等飞骆驼站稳,手已插进他的下裆,飞骆驼惨叫一声,瘫在地上。戴奎对瘫在地上的飞骆驼说:“我是祁县戴奎,不服气包头找我”。
没出五天,流矢儿战书传到戴奎手中,两位高人见面后,流矢儿差点笑出岔气,原以为戴奎身高体壮,形如罗汉,没想到戴奎身材矮小,骨瘦如柴。两人交手,流矢儿先来个泰山压顶,想依仗自己身高力大的优势,将戴奎砸伤,没想到戴奎轻转身体,流矢儿打空。流矢儿又想用自己拿手的摔跤手法抓住戴奎扔出去,手指刚挨住戴奎身体,戴奎像泥鳅一样滑开了。流矢儿两击不中,有点心急,来个下恶虎扑食,想压倒对手,戴奎看准时机,拿出绝招裹拳护住身体,出其不意,右手叉中对手腋下“夹窝穴”。流矢儿嗷的一声倒在地上,面部肌肉抽搐,脖子僵硬,口水从嘴角流出。流矢儿回到家,没能打通气血,一命归天。
镖局就是个险恶的行当,实力雄厚的大镖局还常遇到悍匪,小镖局在乱世江湖中就刀头上舔血,稍有闪失家破人亡。看看现在的快递业,真是幸福。
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古代的镖局类似于现在交通运输业中保险押运公司,主要因为交通运输线周边不安定,有绿林强盗存才,抢劫财物、人等,镖局的镖师跟随就是为了防范这些人,跟随押运,收取一定的费用。(清朝忠义镖局原址)
开设镖局一般要有三大要件:第一,王朝政府的支持,批准;第二,熟悉交通运输线上的绿林强盗,有一定的交情;第三,镖局的镖师武功一定要好,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防范可能突发事件。这三者缺一不可,不然镖局是开不下去的。镖局的镖师来源主要是民间精通武术的人士、退役的士兵、武术世家人士等组成,譬如,著名的源顺镖局的创立者就是大刀王五(王子斌)。(清末源顺镖局的创立者——大刀王五剧照)
替人押运物品、金银财物、重要人士在古代历史上屡见不鲜,习武者或者特殊人士(譬如退役士兵)为别人保驾护航,收取一定的费用。明朝真的年间就记载,在一些大城市中有些人专门以保险押运过生活,在一些贸易往来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镖局这种行当。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曾经描述过西门庆的一段话如下:
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
《金瓶梅》的作者是明朝中期的人物,虽然搞不清楚具体作者是谁,但成书的年代摆在那里——明朝嘉靖年间,小说作者摆脱不了历史局限性,自然而然的描述出西门庆要开“标行”,说明类似镖局这种行业在明朝中期就应该存在了,或者更早,而不是清朝初年。(民国初年的会友镖局照,北京前门外)
清朝镖局发展得益于清朝中后期票号和贸易的发展,清政府的士兵一般不参与这一商业活动,不过和官府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巨额的金银被不知底细的镖局私吞了也是一个大问题。譬如被称作清朝第一镖局的兴隆镖局就是乾隆皇帝的武术师傅张黑五在乾隆的支持下创立的,背景可谓强大。较大的有信誉的镖局一般在当地政府和行业内的背景都强大,借此可以接到更多押送的生意,镖局得以正常运转。(张黑五图,兴隆镖局的创立者,乾隆的武术师傅)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银行业兴起、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近代武器的普及,镖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到民国初年这些镖局都自然而然自行瓦解了。
至于有人说河北李存义(董海川弟子)创立的万通镖局到1999年才撤销,那纯属臆造。民国初年,李存义就不做镖行这一生意了,转而成立“中华武士会”,专门教授他人武功,致力于武术事业了。
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镖局兴起于明朝,在清朝时期发展到巅峰,存在了大约500年左右。
古代镖局涉及的行业主要分为“信镖、票镖、银镖 、粮镖、物镖、人身镖”六大派系,如果非要把镖局转换成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它应该是古代的物流行业+保镖行业的组合。
1、镖师武器受限不过不同于影视剧中镖师们全副武装,现实中的镖局顾虑极多,首先兵器方面,走镖的人便不可能大摇大摆拿着刀剑之类的武器。
从下述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携带杀伤性武器,首先就会被官府追责。
《清世祖实录》: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
《大清律例》: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
镖师毕竟不同于盗匪,他们需要在合法的环境下讨生活,于是乎,古代的镖师们大多数都擅长刀、拳脚这类在朝廷允许的情况下,还能爆发出极强战斗力的功夫。
2、镖局兴起的原因“镖局”之名,严格来讲,应该是“标局”。
镖师的前身是受雇于富商担任保镖任务的“标客”,这个行业追根溯源就有很多门道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侠士精神盛行的时候。
在镖局出现之前,那些富商、权贵为了保护自己安慰,都会花钱培养一批隶属于自身的保镖、门客,这些人便是早期的标客,他们主要任务是保护目标的人身安全。
到了明朝的时候,这一职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业务范围也大幅扩大,这也会镖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的魏禧之曾经这样形容镖师:临清北路一带有标兵,善骑射,用骏马小 箭,箭曰“鸡眼”,马曰“游龙”,往来飞驰,分毫命中。巨商大贾常募捐款以护重赀,彼与俱则竖红标,故曰“标兵”,贼不敢伺。
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古代镖局的出现主要有四种原因:
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进行长途贸易时,为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希望有人能保护自身安全;
二、明清时期,社会治安混乱,镖师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敌人;
三、明清时期主要使用白银为货币,票号、钱庄为了保证财物的安全,需要专人负责运输钱财;
四、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家们有了一条全新的养家糊口的道路。
以上,便是古代镖局的定义和出现的原因。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古代的镖局说白了,就像现在的武装押运的护运公司的性质差不多。古代的镖局诞生于何年何月,专家学者还没有个确切的说词。
古代的镖局的兴起,一定跟当时的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流通,社会治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代镖局就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武行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业行规。镖局的镖师民凭借着高超的武艺专门为他人保护财务或者人身安全。近代的影视作品中演绎和描写了走镖的过程,可以知道走镖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职业,用刀尖舔血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镖局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时期,镖局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了五百年之久,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秘诀:“官府要有硬的后台,绿林要有硬的关系,自身要有硬的功夫”。那么镖局到底有什么样的铁轨禁忌呢?
走镖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说,有时候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甚至会丢掉性命。因此,镖局在收徒弟的时候,会交给徒弟们很多生存技能,久而久之,这些技能就成为了镖局的规矩和禁忌。这里边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三会一不”。
一会搭炉灶。镖师在走镖的时候,大多都是荒郊野岭,不着寸不着店的地方,经常食不果腹的,因此他们就得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动手搭炉灶,做饭菜,饱肚子,以便更好的走镖。
二会修鞋。走镖、全靠走,路途上最重要的就是鞋子了。走镖途中坏了会影响行程,虽然中途可以备鞋或者沿途买新鞋子,但新鞋往往不会太合脚,因此,镖师们为了不影响行走,他们都得自己学会修理鞋子。
三会理发。走镖短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甚至几年才会回家。路途中,镖师们吃不饱,穿不暖,风尘仆仆前行。中国乃礼仪之邦,非常注重礼仪。有时候偶遇城镇村屯,镖师们还会去拜访地方势力,拜访中,他们都会把自己打扮成干净整洁,体体面面再去拜访。而镖师们没有时间去寻找理发师或者等待理发,他们自己学会理发自己打扮自己。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倍有面子更显示了镖局的强大实力。
镖师们除了要学会“三会”,更重要还要遵守“一不”,“一不”就是不洗脸。这是镖局的铁规,谁不遵守谁就会没命的。不洗脸竟然都能把命搭上,确实是禁忌。“洗脸”,其实就是一句行话,在走镖的路程中,“洗脸”和“到家”是同义语,用镖师们的行话说“该洗脸”,也就是该到家了,回家了。不洗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保护皮肤,因为脸上的角质和灰尘有很好的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所以不洗脸是很好的保护方式。
镖局的掌门人除了自己有一身的好功夫,还要在江湖上有广泛的人缘,特别是在官府有交情,除此以外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接镖时要看标底,除了先接受走镖费用,还要押上保额,走镖时标底丢失,镖局要赔付标主的损失。
走镖时镖车要插上自家的镖旗,一路上有喊镖,以此来威慑小的土匪。江湖上有个规矩当镖队途径河北沧州,不管走的是水路,还是陆路,再有名气的镖局都会停下喊镖的口号,摘下镖旗悄声而过。这是因为沧州在历史上素有“武术之乡”之称,如果大张旗鼓走过来,就会被江湖人士认为是挑衅和逞强。所以就有所谓的“镖不喊沧州”。
镖局和贼寇是命运共同体。在镖师的观念里,自己能有这碗饭吃全靠贼寇的兴起,如果没有贼寇,也就不会有人来委托镖局走镖。而贼寇也信奉盗亦有道,假如真的直接掠货与镖师动刀子灭口,是自己破了江湖规矩,自己也会吃亏的。有时遇见懂规矩的贼寇,总镖师出面给贼寇一些钱,买个平安。如果遇见不懂规矩的贼寇劫镖,镖师们就挥刀与贼寇血战,誓死保护镖车。这时候如果镖师的武艺不精,贼寇凶恶,人员众多,镖师被杀,镖车被劫的事在走镖的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
“可怜荒野白骨堆,尽是春闺梦里人。”这就是走镖人的真实写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