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众所周知啊,曹操发家乃是靠着他的家族兄弟鼎力相助,在曹操最开始的时候他帐下的基本全都是自家人:比如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曹洪等等。(曹操祖上姓夏侯,不过他爹被被过继到大太监曹腾手下,所以姓曹)。而他的这些兄弟中,夏侯惇和曹仁算是曹操比较器重的两个了。
三国时期的夏侯惇曾经冲锋陷阵于敌前,每每遇战,总是拼杀在前,一往无敌,是属于“战必胜攻必克”的武将类型,其勇武绝对是三国武将中排得上号的。但是夏侯惇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竟敢私自拦截关羽,并且与关羽大战了几十回合,最后还是曹操的命令及时赶到,这才阻止了夏侯惇。历史上的夏侯惇曾多次战败,但是曹操却还是每每信任,将尤为重要的濮中地区交于夏侯惇。
相反,曹仁是比较之夏侯淳文武双全的,其一,曹仁曾带兵攻打新野,竟然摆出了令徐庶惊讶的“八门金锁阵”,虽然战败,但是足足见其智慧谋略;其二,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元气大伤只好退回北方,而在这个时候曹仁就被曹操派到了要塞南郡镇守,本来很多人都觉得南郡基本不可能久守,可是曹仁硬生生的竟然是坚持了一年之久!曹仁也被诸葛亮在南郡争夺之战中称为帅才,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便可见一斑
其三,关羽统帅军队攻打樊城,面对实力如此强劲的对手,作为守将的曹仁,却拼死坚守,最终联合徐晃击退了关羽。
由此可见,论行军打仗,曹仁比于夏侯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夏侯惇死后,被曹丕追封为魏国大将军,而曹仁死后仅仅被追封为车骑将军。当然,追封肯定也不是曹丕自己的意思,肯定曹操在临死前也是有所嘱咐的。由此看来,曹操还是比较看重夏侯惇。
当然,这种看重更多的是因为自家人的关系,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虽然夏侯氏和曹氏的祖上都曾和曹操是一个祖宗。但是夏侯氏是曹操的直接血缘来源,是其父之后改为夏侯氏的。所以,从这一点儿讲,曹操与夏侯惇是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相反,因为曹仁的祖父和曹操的祖父是同一个父亲,所以说虽然曹操看起来和曹仁是同性,但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亲近罢了。
在真正的任务交托上,曹操绝对是更信任曹仁,毕竟实力摆在那里!
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曹仁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两人均出自名门之后。而曹仁更是曹操的从弟,曹仁与曹操有共同的曾祖父。
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一起起兵的将领,早就曹操在陈留起兵时,夏侯惇就已跟随,任裨将。公元190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夏侯惇跟随,先任司马,后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同年,曹仁在淮河、泗水之间集结上千人马,后带队跟随曹操,任别部司马,后升任厉锋校尉,夏侯惇跟随曹操起兵的时间早于曹仁。
公元194年,曹操领兵征讨陶谦,夏侯惇留守大本营兖州濮阳,因吕布反叛,夏侯惇力争为曹操保住地盘,在战斗中被射瞎一只眼睛。而曹仁随曹操出征陶谦,两人一人留守一个随军出征。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并定都许昌,拜夏侯惇为河南尹,任曹仁为广阳太守,并议郎(提供建议、顾问的郎官),两人官职相当。同年,曹操南征张绣,曹仁随曹操出征并另领军一路,攻取周边郡县,而夏侯惇留守,两人一人留守一人随军出征。
公元198年,夏侯惇受命独自领兵援救刘备,但被吕布手下高顺等人击败。同年,曹操派遣史涣、曹仁急攻张杨部下眭固,曹仁大胜,杀眭固。两人作战互有胜负。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遣曹仁攻打后方的刘备,曹仁击败刘备,收复临近县城。202年,夏侯惇与刘备对峙博望坡,追击刘备时中了埋伏,大败,幸亏李典来救,两人作战一胜一负。
公元204年,夏侯惇随曹操攻破邺城,受任伏波将军,进高安乡候,到公元207年,夏侯惇的食邑达到2500户,为曹营最高。公元205年,曹仁围袁绍女婿高干至壶关,破城,受封都亭候,食邑800户。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仁留守江陵城,孙刘联军围攻江陵城一年之久,曹仁退守襄阳城。211年,曹仁随曹操西征关中,大破马超、韩遂等关中十部,曹操任曹仁为骁骑将军,后改为征南将军,假节,驻守樊城,担当守护襄阳之重任。219年,曹仁征宛城候音,杀候音,屠城。后进驻樊城,同年关羽北伐襄樊,曹仁坚守城池不退,等待援军到来后击败关羽。
215年,夏侯惇随曹操参加了讨伐汉中张鲁的战事,216年,曹操令夏侯惇督二十六军,与曹仁、张辽等人屯兵居巢,防卫孙权,夏侯惇位在曹仁之上,并可自由进入曹操卧室。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登位,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二个月后,夏侯惇去世。
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拜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食邑并前总数三千五百户。221年曹仁,夏侯惇去世后,拜曹仁为大将军,223年,曹仁于濡须口之战被孙权部将朱桓击败,不久后就病逝。
论统兵能力、个人勇武、综合素质,曹仁均高于夏侯惇,论地位、信任度、资历,夏侯惇均高于曹仁,两人都是曹操心目中重要的将领,如果一定要比个高下,那么夏侯惇无疑在曹操心目中更重要。
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曹操手下能人多,文丞武将,人才济济,夏侯谆与曹操是亲戚关系,为曹操立了不少功劳,在魏地位出奇高,曹操与曹仁、是亲兄弟从名义上来看更亲 。
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说二句,夏候惇和曹仁都是曹操得力大将,为曹操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曹操的心目中,应该不分上下,.其实内心还是微重曹仁。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是一个爱才爱将如命之人。夏候惇虽是异性,其实给曹操曹仁,都是同宗兄弟。由于夏姓是曹家所过继,虽是两姓,亲如一家。但所不同的是,必经是两性。曹操为了使夏家更好的为曹家拼搏创业。在获赏封赐上都落高曹仁,曹家。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使夏家永远不变心,永远为曹家所用,永远忠于曹家。浅谈曹操用人。不足之处指正。
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谢谢提问!我认为在曹操心里,夏侯惇比曹仁重要!理由如下:
因为曹操手下大将源于二方面,一是外姓第一个来源是外姓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以及历次征战中投降和归顺的大将比如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等人;第二个来源是曹操本家的宗室大将,曹仁,夏侯惇在列(夏侯族辈本由曹族派生),外姓不在此议之列,只看亲宗,
A,亲疏关系:三人同祖父,但操父属过继,儿辈与夏侯辈更近。
B,职位关系: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北方,众将有功,命曹洪仁为都乡亭侯,夏侯惇为亨侯,乡侯明显比亭侯高了一个等级,此后夏侯惇的级别和职位基本上都略高于曹仁。曹操死后,曹丕登基也是如此,曹丕的第一任大将军就是夏侯惇,夏侯惇死后曹仁才接任大将军,可见一斑重轻。
C:从曹操对两人的使用上看:夏侯惇自从出征吕布一只眼睛被射伤后,,曹操出征在外,内政军事都交夏侯惇,而曹仁只镇宁一方不负全部。带兵从能力上来看,应该是曹仁比夏侯惇要厉害。曹仁的防守在曹营稳居第一无人可比,无奈操心中自有一比,全面性曹仁略逊。
综合来看,虽然夏侯惇能力不如曹仁,但是无论是地位还是军中职位,或者是在曹操的心目中,夏侯惇都高过曹仁,是当之无愧的曹魏宗室大将第一人,心里夏侯惇比曹仁重要。
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最重要?
三国演义中,曹操雄才伟略,以匡扶汉室江山为己任,一统支离破碎的北方。这也为曹丕以魏代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能建立不世之功,离不开他的能征善战的武将们。这些武将分为两个系统,即“曹魏宗亲八虎骑”和五虎上将,其中以曹魏宗亲八虎骑为尊。而在曹魏宗亲八虎骑中,以“独眼将军”夏侯惇和和“天人之称”的曹仁为尊。那么,在曹操心中,夏侯惇和曹仁,谁更重要一些呢?
个人认为是夏侯惇,因为他具有曹仁所不具备的这三个优势,分析如下。
其一,夏侯惇和曹操有血缘关系,而曹仁只是没血缘关系的从祖弟。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本姓夏侯,只是由于他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大宦官曹腾,才改姓曹的。因此,曹操和夏侯惇是同一个祖先,都是西汉太仆夏侯婴的后代,流淌着共同的血液。血浓于水,虽然曹操和夏侯惇的血缘关系很稀薄,那也比没有血缘关系的曹仁亲近。
曹仁,虽然是曹操的从祖弟,也就是说他们两人有着共同的曾祖父曹萌(曹节)。可是曹操的祖父是个大太监啊,自己只是祖父曹腾的养子之子。本质上,曹操和曹仁没有血缘关系。因此,注重血缘关系的曹操对于夏侯惇更加亲近。
其二,夏侯惇勇猛无敌,而曹仁善于守城。
早在曹操讨伐董卓时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各自带着千人,来投奔曹操,组成了曹操的班底。夏侯惇比曹仁稍早点投奔曹操,也受到了曹操的信任,被任命为司马,后来升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演义中,夏侯惇作战勇猛,多次作为先锋,冲锋陷阵,还勇于挑战吕布。他为了曹操的霸业,还搭上了一只眼睛,可悲可叹。正史中,夏侯惇也并不逊色,他十四岁时杀死羞辱自己老师之人。
他跟随曹操起兵后,在一次与吕布的交战中,被诈降的将领劫持为人质,向其索要珍贵物资。夏侯惇不屈不挠,没有屈服,还号召手下士兵不必顾忌自己安危,灭杀劫匪。他的副将韩浩指挥有方,吓得劫匪放开夏侯惇,举手投降。《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曹仁,略晚于夏侯惇追随曹操,也属于早期曹操的班底,被任命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他的才能,更加侧重于防御。曹仁是三国时期的防守专家。面对威震华夏的关羽大军,兵少将寡的曹仁临危不惧,防御樊城达数月之久。
即使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弹尽粮绝、樊城倒灌的极端不利情况下,曹仁也顶住压力,成功支撑到了第二路徐晃援军的到来,并与之围点打援,成功击溃关羽。他的守城策略,已经能和魏延的“重门之策”相媲美了。
可是,在开疆扩土时期,曹操最需要的是能冲锋陷阵的大将,幕后英雄曹仁相对没有那么显眼。这一点,蜀汉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啥魏延没有排入五虎上将的原因之一。
其三,夏侯惇“不受汉职”,而曹仁品行不端。
夏侯惇为人俭朴,一生不置产业,去世时,家无余财,他把自己所得赏赐都发给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他还有一个高风亮节的地方,也是被曹操所赞赏的地方是“不受汉职”。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将领们,本质上都属于曹操魏公国的将军。好多将领都被授予魏公国的官号,名义上,他们归魏公曹操所统领。
曹操认为夏侯惇和他同殿为臣,不应该屈居自己之下,应该授予汉官职。而夏侯惇却坚持不受,认为自己属于魏,忠于魏,接受汉官职不合适,应该接受魏官职。曹操争执不过,最终只能答应夏侯惇请求,任命他为魏前将军。
反观曹仁,他就没有夏侯惇那样的高风亮节。如公元218年,他在出镇曹操所占领的荆州区域时,横征暴敛,大大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繇役。这一年十月,荆州境内的宛城官民爆发了,宛城守将侯音反叛,他与关羽联合,公然反对曹仁的统治。
虽然曹仁经过四个月的征战,攻破宛城,灭杀侯音,可是这次叛乱造成的影响很恶劣。曹仁在樊城失去了民心,被关羽抓住机会,围困于樊城,久久不能脱身。《曹瞒传》中记载如下:
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总结:本来夏侯惇和曹仁分别代表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各自家族的代表,跟随曹操,建立了不世之功,两人地位相同。可是由于夏侯惇具有曹仁所没有的这三个优势,在曹操的心目中,夏侯惇更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