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福如“东海”,而不是“北海”呢?又为什么要说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呢?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福寿成语出自明朝柯丹邱的《荆钗记庆诞》之中:

“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另外明朝洪梗的《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也有记载: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个成语的来历还有着两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先说“福如东海”典故的来历吧。

相传很早以前珠崖郡(三亚市、崖县)这一带发生了史上罕见的大旱,烈日肆无忌惮地疯狂炙烤着大地,田地都被晒得龟裂,所有农作物都因为干旱缺水而绝收了,人们吃光了草根,又开始啃食树皮。饥饿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

在珠崖郡的鹿回头村里住着一个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小伙子阿富。在村里大家都在闹着饥荒之时,阿富凭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天天赶往东海下海捕鱼。当时所有的海域全都捕不到鱼了,只有东海心地善良的人才可以捕到鱼。阿富就常常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接济同村的乡亲们。

一次阿富捕到了一条特大的红鲤鱼,他象往常一样把鱼肉全都分发了,自己仅仅只留下一个鱼头。当阿富正要进食晚餐时,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向他乞食。阿富均出一半的鱼头与之共食,老妪吃后忽然“咯咯”地大笑起来,并变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少女。

这美少女对阿富说,她是东海龙王的三女儿名叫阿美,明天只要他带领乡亲们到东海每人喝上三口海水,然后回乡打井就可以保证所有农田获得丰收。但是条件是必须是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第二天众乡亲相约前往东海果然每人嘬了三口海水。

当他们返回家乡的时候,发现家乡的半山腰上涌起了一股特大的清泉,那清泉哗哗流淌,没多久就形成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人们无不欢呼雀跃,所有的庄稼全部得救了。阿美在众乡亲的挽留和恳求之下,嫁给了心地善良的阿富,成为了一对人人爱慕的姻缘佳偶。

从那以后,不管乡亲们有任何难事,只要前往东海喝几口海水不但就可以得到化解,而且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还可以使你心想事成。久而久之就有了“福如东海长流水”这样的名句了。

那么寿比南山的典故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从前在琼州这个地方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暴雨连绵不断,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所有地势平坦之处全都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只听到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琼州山川崩裂,瞬间脱离了大陆成为了一个海上孤岛。

陆地和岛上所有的人们全都生活在一片沼泽之中,所有生灵全都死的死、伤的伤,哀鸿遍野、饿殍千里、真是惨不忍睹。然而岛上的一个叫做“南山”的地方却是虽然也遭受了暴雨肆虐,可是山上所有的生灵全都安然无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更为奇怪的是在南山上生活的人们经历了这次灾难以后,全都活到了几百岁。公元748年,鉴真在进行第五次东渡的时侯遭遇了飓风,一行35从扬州漂流到了振州南山脚下。当时他们全都饿昏了,可是当南山之人把你们救到了南山的土地上时,脚一落地他们全都苏醒了过来,而且个个都有了精神。

鉴真感此福地,特地在当地修建了大辰寿寺庙。人们因为仰慕这里的福气,纷纷搬到了南山居住,但凡在南山居住之人全都获得了长寿。南山的名气越来越大,于是变有了“寿比南山”之说了。

另外再说一下“不老松”的来历,不老松其实不是松树,许多游客到南山后都要特地寻找“不老松”,然而往往难觅其踪迹。南山的不老松其实叫做“龙血树”,也叫做“不才树”。由于这种树材质疏松,树木的躯干全是大小不等的小洞,这种树不能燃烧,烧时没有火苗,产生的都是浓烟。所以老百姓从来都不砍伐,于是不才树就因此获得了长寿,经年累月地生活在山崖之中了。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典故就是这样了,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福如东海”,而不是“南海”,是因为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在今天三亚的鹿回头村,庄稼颗粒无收,大海又捕不到鱼,人们没饭吃, 其他海域都没有鱼,一个小伙子在东海捕到一条大鱼,分发给村民们吃。这时走来一位饿了三天三夜的丑老太,小伙子二话没说把最好的鱼头给她吃了。

丑老太吃了鱼头,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她说:“我是东海龙王三女儿变来的。为了答谢你,你可以喝三口东海的水,回去一定可以要水得水,心想事成”。小伙子完全按照公主的说法做,果然村子的情况立马就恢复正常。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纷纷效仿这个做法,村子变得很幸福。

这个村子的幸福都是东海带来的,所以“福如东海”就流传至今了。

“寿比南山”,“南山”指的是终南山,在长安郊外,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等,简称南山。

而终南山自古因险峭、高大、秀丽等特点,被冠以“天下第一福地”,这里有佛寺,有道观,有别业蓬屋,生活着大量的和尚、道士、隐士,他们修佛修道,修身养性,出现了好多长寿者。

于是,就出现了“寿比南山”这个词语,而不是北山。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祝寿吉语,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

人们用这两个成语典故祝愿别人长寿,一般是祝愿60岁以上的老人的。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所说的东海就是现在的渤海,古有“海纳百川”之说。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毗邻渤海,所以古人认为渤海是最大的海,因此以“福如东海”比喻福气自四方云集,像东海的水一样绵绵不尽。

南山是指山东省青州市南的云门山。此山风景优美,有很多名胜古迹。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洞穿南北,洞下悬崖峭壁,绝壁上刻有一个巨大的“寿”字,这是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周全所书,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寿”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单是“寿”字下面的“寸”,就有三米多高,人站在“寿”字下面,昂首仰望,“寿”高入云。“寿比南山”之说便由此出。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两句话常常连在一起用,最常见的时候是老人过生日或者过年时上门拜年时。拜年是看到亲朋家的老长辈,通常用这句话祝福。老人爱听,说起来顺溜,是一拍两欢的吉庆话。

“福如东海”,是祝愿老人家的福气像东海那样广大无边。为什么是东海而不是南海北海?是这样的原因:中国古代人,干什么都起卦,也就是用八卦决定什么。东海,在八卦中分别为东是离卦,海是坎卦。这卦又叫水火既济卦。福就是既济。这是古人对八卦的研究和相信。我个人还有一个想法:秦代,徐福带了三千童男三千童女,从东海出发寻找长生不老药。所以东海是不是还产了长生不老药,只不过没有被找到而已。

南山呢?同样可以用八卦解释。南山,八卦中南是乾卦,山是艮卦。即山天大畜卦。寿是大畜的意思。中国幅员辽阔,以南山命名的有两座山。一座是安徽的天柱山,早先的一座南山。后一座南山是五岳中南岳衡山。衡山供奉了火神祝融。两座山现在都是名山大岳,吸引了无数游人登攀。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老人的福气像东海那样广大无边,像南山一样稳稳当当。这句祝福的话,不是今人创造,最早见诸明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说起来与扬州还有点关系。话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可见,不但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有祝福儿孙后辈个个为官为宦,光耀门庭。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敬给老人的祝寿词大多都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为什么比做东海而不是南海,比做南山而不是北山呢?

虽然古时还有称为南海北海的,但单单使用北海的说法呢?依据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东为大的观念,则把祝福语中的“福”比做了东海,意寓老人福寿绵长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永不枯竭。

寿比南山的南山是哪里呢?我认为应该是位于陕西秦岭中的“终南山”,南山是终南山的简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仙都”。

据传终南山也是老子的道场所在地,老子当年骑青牛出涵谷关西游入秦,曾经在终南山讲经布道。古代许多修道者都是在终南山羽化成仙的。得到成仙的人,寿命则会无限量地延长。终南山的松树自然也如神仙一样经年不老。所以人们对长寿的希望往往都寄托在得道成仙上。

“寿比南山不老松”终南山既然是仙山,花草树木也都会沾上仙气,把老人比喻为终南山的松树,也是取之长生不老之意。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为什么福如东海,不是,南海,为什么寿比南山,而不是北山,有什么典故?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已是千年古句了,细细分析,为什么不叫南海和北山呢?众友来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