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黄景仁的诗作《杂感》,诗人出于对上层社会愤愤不平的心情,用反语的手法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情感。

就现实而论,“学以致用”应该成为读书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读死书真的是一无用处,害人害己。过去的读书人,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意识,一心考取功名,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可是他们的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毕竟能够实现愿望的人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都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

有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事故,内心清高无比,现实生活中又一无长处。家庭出身好的,可能凭借着祖上的基业,维持着尊严体面的生活,或者有的慢慢学着经商过着富裕生活。而有的读书人内心过于清高,不屑于与农商、手工业等下层人为伍,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坐吃山空,落得家道中落,最后穷困潦倒。

毛主席当年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有这样一层因素,避免知识分子过于清高,最后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成为咸亨酒店穿长袍而又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个不协调的人。

下面言归正传,回答一下本题内容。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注: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有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殆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杂感》诗的作者,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道出古往今来读书人的心酸,这句话在作者自嘲的同时,也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

我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对现代读书人的警戒。读书没有错,但不能读死书,应该抱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屏弃读书人过于清高的迂腐思想,把自己的学识真正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我们的学识成为立世的智慧,让学识在人生道路上大放异彩。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首《杂感》诗写的是文人的自嘲、对于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话。不过现在到成了讥讽读书人的口头禅,和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注脚!这可能也出乎诗人的原意之外了。

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人算作书生?

从建国之初,往上算,由于文化普极率一直都很低,差不多识得字的就算作书生了,就拿文革之后有好多下放知青,也就一个初中毕业吧!现在,文化普及率这么高,谁是书生,谁不是书生,倒还真难界定!是上了大学就算书生还是怎么算?

第二个问题,是书生无用还是读书无用?什么才算有用?

古诗词在现代社会没用了,文科的,历史的都没用,就连技术的也没用,反正只要不是真金白银的,实实在在可用的,其它的都无用?那么一切一切的非物质财富都是无用的,说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旋晕:按这个逻辑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那么所有的文化都无用…所有的传承都无用…

接下来我们人类该走向何方?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醉了,不记得出自哪个疯子,但也是我的真实写照。诗词联我可以随手撷来,但穷得没钱买菜!😜😜😜😜😜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十有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上仍然是存在的,为什么怎么说呢?按照当今社会世俗眼光来看待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基本上每一个世俗之人都是以“金钱”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那么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不一定能够赚大钱,拿几千块钱的死工资却是常事,然而那些瓦釜雷鸣、胸无点墨之辈有些却是个个富得流油。这些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是极其滋润的阔佬们就会看不起拿工资的高才生,这些学富五车的、才高八斗的名牌大学生就会有“十有九个堪白眼”的感受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又是出自哪里呢?这一句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诗句之中,诗名叫做《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穷书生,他的一生穷困挫折不断,即便他并不屈服于命运,日日夜夜不停地努力读书,无时无刻不在对上天安排的命运作抗争,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最后郁郁而终于赴任县丞的路上,年仅35岁。黄景仁的一生是封建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他四岁就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经过他自己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艰苦学习,16岁那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高居3千学童的榜首。

此后黄景仁持续努力,但是先后6次参加乡试全都榜上无名。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参加乡试如果没有钱去贿赂考官,那么就是你的文才再好也不可能中举的,考举贿赂那是常态。当然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的黄景仁常常箪瓢屡空、寅吃卯粮,是不可能有钱去行贿的。所以不能中举也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

黄景仁学诗模仿李白,是当时有名的“毗陵七子之一”,被后人评为“乾隆六十年里第一人”,这么优秀的人都上不了皇榜呢,可见清朝的考场昏暗到了什么程度。黄景仁常年读书,对于赖以谋生的其他技能自然是一窍不通了,他的生活常常处于极度的窘迫与困顿之中。

世俗之人对于没有取得功名的书呆子总是用乜斜的白眼来看待他们的,黄景仁也一样遭到当时俗人的歧视,在有切肤之痛的感慨之下,他发出了“十有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也是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以后发疯的原因了。对于当时的书生如果没有中举,那就意味着他的一生将与穷困潦倒、世俗白眼相伴,然而那么多的读书人真正能够中举的又有几个呢?其实都是僧多粥少,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无情。

读书无用的书呆子也不是没有,有些人就没有活学活用,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他在兵法的理论上连他的父亲赵奢也常常被他难倒。可是真正让他带上40万兵马去迎敌之时,他却败得一塌糊涂。又比如三国时的马谡,在兵法理论上,就连诸葛亮也常常向他请教的。可是当诸葛亮派遣马谡带兵去守卫街亭重地之时,马谡竟然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实际上上述两人都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两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兵法理论家就是典型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模范。

所以我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话的实际意义,在于警示读书人万不可一味囫囵吞枣地生吞各种理论,一定要注意实践,只有实践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真正的精髓。才能避免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嘲弄到自己的身上。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书生百无一用是指书生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抬,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读书考功名,如果功名又考不上,那生活都成问题,可说真的是百无一用了.

更重要的是还一副自命清高的样子

这是对读书人的亵渎。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句话你可以说出不同的几种意思,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语意也不同,还有许许多多的谐音字文化。而中国人对于断章取义也很有一套,比如说专门挑别人话里的哪一句出来,就去理解别人的意思;再比如说书上的哪一句话,随意截取一部分出来,就去揣测作者的意思;而这种行为往往就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今天我们来讲讲“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应该都是从那些成绩不好的人嘴里,为什么呢?这大概是要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找到一个借口。 所以就用这句话来告诉自己,读书有什么用呢?你看连古人都说了最没有用的就是读书人了,书读多了真的没有用,说的那么认真,说服了自己还妄图说服他人,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古人并没有这样说过。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原本出自黄景仁的一篇习作,叫《杂感》。说起黄景仁此人,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但说起他的先祖大家一定知道,他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便跟着祖父祖母生活,而随后十多年间,黄景仁又先后经历了,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唯一的亲人哥哥也一并离他而去。至此可以说黄景仁在这世上就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了,黄景仁自幼就是家境清寒,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年少的黄景仁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黄景仁此人甚有才华,在他少年时期他写的诗就已经很出名了,古人写诗,大多从自身出发,有的抒发自己的理想,有的描写自己的生活,有的感慨命运的不公,有的在困境中仍然勉励自己。因为黄景仁的遭遇,所以他写的诗很多都是在抒发他的穷困潦倒,他的怀才不遇,让人读上去不免觉得寂寞凄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十七岁的黄景仁所表达的东西,当时的他贫穷,寂寞,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一腔才华无处施展。

所以他写的这篇杂感,其实是有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看不起,他觉得当个读书人真是没有用,与其说他是在抱怨别人,不如说他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即使他的身世这么凄凉,他的遭遇这么悲惨,上天仍旧没有怜悯他,1781年,他好不容易做了县丞,1783年就离开了人世,享年34岁。

他这短暂的一生,生活得那么艰辛,离开的那么突然,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好的作品,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黄景仁的作品。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出自一首诗,清朝诗人黄景仁所作《杂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被人用来嘲讽读书人。实际上,这不过是黄景仁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抒发,这句诗之前,还有句“十有九人堪白眼”,是一句自嘲。

别人的自嘲,这种事,就不要当真了,像我经常写文章臭不要脸地说一句我很帅,别人的自恋,你也不要当真。因为你太当真了,我会骄傲。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啊,全篇都是在吐槽,说老子做啥啥不成,要啥啥没有,还遭人误解,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寒窗十年,有个鸟用。

你看,他一开篇就说,我求仙求佛都不成,每天就知道跟这儿抱怨,第二联说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万念俱灰,男男女女那些事儿都早已不放在心上了,她们偏说我是薄幸郎。第三联说,十年寒窗读下来,结果却是满世界造人白眼,我真是没用之人!最后说,我在这儿抱怨可能会引来灾祸,但是我不怕,春鸟秋虫还有鸣叫自由呢。

“盛世”诗人

你可能会觉得,黄景仁怎么这样啊,就知道抱怨,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样子。但如果你知道他生活环境,就不会这样说了。

黄景仁,清朝乾隆时期的读书人。

懂了吧?“乾隆盛世”是伪装出来的盛世,文字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说一句我不开心,都有别有用心的人能从中找茬,说你生活在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统治的时代,你竟然敢不开心,是不是对皇帝不满啊,来人,拉下去砍了。

黄景仁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可谓是读书人最黑暗的年代之一。但他心里又不服,处处都想着鸣不平,造成的后果是,他6词报名参加科举,都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你想想,读书人一辈子不就为了搏个功名,往小了说光宗耀祖,往大了说报效国家,你哪怕落榜了,那是自己学艺不精,但是连个考试资格都没有,这不是不讲道理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这样的盛世中,黄景仁写出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诗句。

他真的是在说自己没用吗?不是的!这是一句反话,不是读书本身无用,而是社会环境使得读书看起来就像个笑话。这是一句牢骚,是一种自嘲。

诗的最后两句写“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中间一个“谶”字,因言获罪、一语成谶,真是对那个盛世最大的嘲讽。

黄景仁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