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谢邀。

袁绍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个人性格使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是袁绍的谋士沮授提出来的,它比曹操的谋士荀彧提得还早。也就是说,如果袁绍听了沮涭的话,那么曹操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天子可以挟了。可是这么好的事情袁绍为何会拒绝呢?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真实性格,因为袁绍拒绝的原因是,他觉得把皇帝留在身边自己就没有自由了。袁绍的这种伴君如伴虎想法,就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不喜欢跟领导在一起的,所以袁绍拒绝这么做。

其次,袁绍不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和谋略。从这点上看,袁绍对东汉末年天下大势看得不透,自以为当时实力最强,没必要弄个皇帝在自己身边不自在,同时也说明袁绍心里还是有汉献帝这个皇帝的,至少是敬畏他的,所以就想躲得远远的。可是曹操的想法跟他完全不一样,曹操欣然接受了荀彧的意见,迎皇帝于许城,使得曹操占尽了号召上的先机。

后来的历史表明,曹操没有袁绍的担忧,因为他接了汉献帝以后就把他处置得服服帖帖了,汉献帝连在朝中说话的份都没有,他还怎么去碍手碍脚呢。所以这才是曹操跟袁绍的最大区别,因为在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曹操眼里,汉朝早就没有皇帝了,有的只是傀儡。

由于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且无远见,不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所以最终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失之交臂,先机尽失,也注定了最后的失败。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犹豫和军事能力不足!

首先看下袁绍是否有此机会?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袁绍原本是最有机会的,提出这个的沮授见袁绍时就提出了袁绍版的“隆中对”: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袁绍听后大喜,马上封沮授为奋威将军,这是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意思的,但是此时袁绍还没有实力马上实施,因为此时袁绍刚刚诓了韩馥,得了冀州,根基不稳,而且北面还有强大的公孙瓒,所以此时沮授提出的只是一个蓝图。但是在皇帝派人和解了袁绍和公孙瓒后,冀州基本稳定后,沮授适当的又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袁绍的犹豫再一次体现出来,先是高兴的打算去了,却又被郭图、淳于琼一说立马又反悔了,请来一个老大供着,事事请示,听话办不成事,不听话说你造反,何必呢?所以袁绍马上就不干了,而是想自立,跟当初“张楚兴陈胜王”一样开始造势,让耿苞四处宣扬:

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

意思就是刘家的天下已经衰败到尽头了,应该顺应天意,该姓袁的得天下了。但是袁绍错估了当时心向汉室的力量,惹得人心大怒,袁绍不得已杀了耿苞来给自己解围。

所以袁绍不想迎汉献帝还是有原因,因为他原本想的是自立。还有一点小原因就是当时的皇帝汉献帝原本就是袁绍反对的,汉献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绍原本是想立刘虞,结果刘虞不敢,而且立汉献帝时,袁绍还和董卓大闹一场,拔刀相向。所以袁绍对汉献帝是比较忌讳的,而且袁绍一定也想着汉献帝对自己一定也心存芥蒂,所以袁绍一开始是真的不想接汉献帝。

但是后面就后悔了,因为曹操接到汉献帝后有了太多的好处,首先的就是: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因为接了汉献帝,曹操几乎白得一个司州,而且掌控天下舆论,和道义高地。所以呢,给曹操提议把汉献帝安放到鄄城,但是到手的鸭子曹操自然不会放了,所以发生了下面的官渡之战。所以理论上袁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了机会。

下面的官渡之战结果人尽皆知,曹操大胜,袁绍大败然后病死。官渡之战为何被称为经典战役,就是因为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袁绍的实力当时在各方面都要强于曹操,无论军队规模和后勤保障,所以按正常的来看,和袁绍自己来看几乎都是稳胜的,如果袁绍能胜了曹操,在未统一之前,至少在统一黄河以北之前是不会杀汉献帝的,那接下来还是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的是袁绍这一次仍然没有成功!就是再一次跟“挟天子令诸侯”错过。

综上所述,袁绍一开始想,但是没有实力,有实力了却有犹豫了,让曹操抢了先,官渡之战又失败,彻底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有称帝之心,没有想过挟天子之事

大家都知道,三国早期,袁绍的军队最强大,拥兵百万,手下谋士也是众多。

袁绍早期联合很多诸侯讨伐董卓,掀起了一股人才聚集之地,董卓知道面临着众人讨伐,让皇帝迁都。

董卓带着小皇帝迁都,走的时候把房屋都烧了。孙坚率领部下,前往大火此处,一个士兵告诉孙坚,说井中有一个人,孙坚命人将井中之人救起,众人一看,是一个女子,女子怀中抱着一个包裹,士兵拿过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玉石的东西,然后给了孙坚,孙坚一看,原来是传国玉玺。孙坚身边的一个士兵将此事告诉了袁绍,第二天袁绍就问孙坚,孙坚承认得到了一个传国玉玺,不过没有给袁绍。自此之后,袁绍对传国玉玺非常渴望,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得到传国玉玺就有希望称帝。

袁绍就是这样的心思,有想称帝的心思。自己也没有想过以后挟天子起事。

二:没有想过挟天子的好处

袁绍讨伐董卓之后,得到了很多将士,有很多谋士前来投奔,在加上很多有识之士的投奔,武艺超群的人前来投奔。

袁绍不断地扩大领域,军队不断的壮大,此时的袁绍就开始目空一切,谋士的进谏也不听。

进而袁绍也不会想着,挟天子之后的好处所在,自己能不能称帝,称帝之后有什么坏处。一心想得到传国玉玺,这样可以称帝。

后来孙策为了向袁绍借兵,把传国玉玺给了袁绍,没有过多久袁绍就称帝了。称帝没有多久,袁绍就被曹操打败。此时曹操已经挟天子,这就是曹操挟天子的好处,袁绍就没有想到。

综上所述:袁绍从出发点就没有想过挟天子的好处,总是想着自己势力大,后来有了传国玉玺,可以称帝了,不料袁绍面临灭亡的地步。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汉献帝兴平二年,十月,李榷郭汜之乱,皇帝播迁,居无定所,时袁绍居冀州,曹操围雍州,无暇外顾。沮授说袁绍:“西迎大架,即宫鄴都,挾天子而令诸候”,颖川郭图,淳宇琼劝其“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沮授又劝袁绍,“今迎朝庭,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

这三人說的如此透彻,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绍不从”。

过年,皇帝改元建安,一月,曹操迎架,“庚申,車架出轘轅而东,遂迁都许”。

从此,曹公有为皇帝代言之权,顺我者昌,逆我者死。

言者若说,袁绍败在官渡,倒不如说败在迎大架,失了先机呢。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演义

。。。袁绍在众诸侯中实力最强,兵多将广,有能力勤王。由于私心彭涨,生性多疑。将已经决定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而放弃,这是疑心太重,被曹操先走一步入京,相反在官之战败退,而曹剩胜利穷追不放,没几年,最大的诸侯王被曹操灭亡,这是曹操立住踋头的第一步。曹操灭袁绍后,是宏心挥发的最盛時期,心想袁绍有那么多兵马和实为,被我收入易似反掌,那其他诸侯是不在话下。直到赤壁之败后,才意识到一统天下并不易事,从此灰头伤气忧忧而死。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失之交臂的?

谢谢悟空邀请!

袁绍是如何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事失之交臂的呢?说白了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个人遇到大事如果畏首畏尾、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忧柔寡断,那就会失去极好的机会,甚至导致引祸上身。在我看来,袁绍至少有三次可以挟持天子的机会。

1、第一次机会,是在洛阳诛杀宦官之时。

中平元年(189年)的时侯,汉灵帝病重薨,其大舅子何进拥兵围住皇宫,宦官上军校尉蹇硕被逼,不敢再行擅作主张,只得立了何进的外甥刘辩为少帝。袁绍多次献计于何进,要求何进诛杀宦官。无奈何进心存妇人之仁而犹豫不决,过不多久,何进在袁绍的多次劝告不听之下,被宦官中常侍张让、段珪斩杀在嘉德殿之上。

于是何进手下的一帮亲信人马包括袁隗、袁绍叔侄俩一起开始了大肆屠杀宦官的行动,但是何进死后群龙无首,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计划。竟然忘了关闭城门,在忙着大开杀戒之时,使得张让等挟持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了洛阳。此时董卓恰巧带兵遇上了少帝,于是董卓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一个宝贝,成功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机遇。

包括袁绍在内的所有诸侯此时都要在董卓面前俯首帖耳。令人感到沮丧的是,让董卓等诸侯带兵进京却是袁绍给何进出的馊主意。袁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搬起石头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脚。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让刘辩成功脱逃,使他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挟天子”机会。

2、第二次机会,袁绍心存忧惧,不听劝告,没有乘机消灭董卓。

在董卓挟持少帝刘辩刚刚进入洛阳之时,主薄陈琳和刚刚从泰山募兵回来的鲍信两人,曾经劝袁绍乘董卓军队处于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未及休整之时,对其来个突然袭击,可以消灭董卓,取得主动权。无奈袁绍看到董卓兵强马壮,脸上流露怯意,不敢轻举妄动,又白白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机会。手上拥有重兵的鲍信只好无奈地摇摇头,带兵回去了。

3、第三次机会,当汉献帝被董卓旧将李傕追得逃到曹阳之时。

兴平二年(195年10月),此时袁绍已经用计赚得韩馥的冀州,手下兵强马壮,版图也是拥有好几个州郡。当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谋杀之后,董卓手下旧将李傕、郭汜等带兵谋反,汉献帝在杨奉的护卫下仓皇逃到了曹阳。这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苦口婆心地对袁绍说道:

“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城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个起来保卫天子,抚定百姓。现将军已经初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离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

此时的袁绍又是踌躇难断、犹豫不决,然而袁绍手下的郭图和淳于琼坚决反对。于是袁绍又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机会。当时只要袁绍把汉献帝迎入冀州,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怕天下英雄不来依附,只可惜袁绍盲目夜郎自大,自以为天下不数日既唾手可得,迟疑不决之下,被曹操抢了先机。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在许多手下强烈反对之下,当机立断、力排众议,将汉献帝迎至许昌,并定都于许昌。从此曹操掌握了对全天下实施“口诛笔伐”的如意宝剑,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用所谓的“法律、道德”随心所欲地处置天下诸侯的上风之中。

总之,我认为袁绍之所以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失之交臂,正是他的鼠目寸光、忧柔寡断的个性所导致的。不过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袁绍能够成就那么大的事业已经是很不错了。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