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范增的水平其实是不差的,名气也是很大的。别的不说,只说一点,在整个楚政权里,几乎没有什么谋士。范增不但能够成为楚政权的谋士,而且是极受尊重的谋士。从项羽称他为“亚父”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他在楚政权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后竟然失败了。本来是很成功的一个人,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他和张良对比看一看。
(范增剧照)
一、范增看得准人,但跟错了人。范增一直对刘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将来一定能够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准确,他说刘邦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阳以后,财物一样都不取,美女一个都不要,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现。他不但讲道理,而且还根据古人迷信这一点来讲刘邦。他说他特别找人望过气,发现刘邦的头上有帝王之气,这样的人必须要除掉。
当他给项羽说过多次,甚至都采用迷信的说法给项羽说,而项羽依然不听的时候,范增就只好亲自动手,准备派项庄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但依然因为项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杀行动失败。
范增既然能够看清楚,刘邦是那个将来能够获得天下的人,而项羽成不了大事。那么他就应该当机立断离开项羽,可是他一直都没有离开。
而张良不一样。张良一直是跟着韩王的,而且他还是韩王的宰相。虽然他一心复国,但是看到韩王不是那个能够成大事的人,他最后就干脆地跟随了刘邦。
(项羽剧照)
二、范增摆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帅猜疑。范增因为年纪比较大,追随顶梁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权初兴的时候,给项梁提了非常准确的建议(立楚王的后代为王,以此号令天下),并且项梁在这个建议帮助下,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第一大政权。所以项梁对他非常尊重,让项羽认他为“亚父”。
可以说,项羽对范增的称呼,是项梁要求的结果,并不是发自项羽本心的。后来项梁战死后,范增就应该认清形势,知道那会儿的领导是项羽。项羽是君,他是臣,他应该把君臣关系摆正。但是他一直没有摆正君臣关系。在鸿门宴上。他没经过项羽的允许,就派人刺杀刘邦,这件事说明他的权力是比较大的,项羽怎么能不忌惮他呢?而且最终刘邦逃走后,他甚至拿出宝剑劈坏刘邦送给他的玉斗,且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以说,这深深地伤害项羽了。
张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摆得比较正。他从来没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刘邦之间是君臣关系,任何时候他都把自己摆在臣子的地位。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并且把他评价为功臣中第一名的时候。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并没有摆老资格,反而极力推脱。刘邦要封他为万户侯,他并不接受这个封赏,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这一部分,表明了他对刘邦的忠心,因为刘邦和他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认识的。
(刘邦剧照)
三、范增不知进退,贪恋权贵。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谋不被项羽采纳,而且此后,凡是给项羽说的话,项羽都爱理不理的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干脆离开。但是他并没有离开,直到后来,陈平使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关系的时候,他才恼羞成怒,灰溜溜离开了。
张良却很明白进退。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人。他知道刘邦很忌惮功臣们,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以后,他就迅速向刘邦提出,他要离开,过隐居的生活。这样也让他被保存了下来。他的这种做法,也获得了后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军事谋略能力,不会打仗。范增给楚政权提出的建议,就是拥戴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号令天下。还有一点,就是他劝项羽杀刘邦。但这一点并没有被项羽采纳。这些谋略都只是政治谋略,并不是军事谋略。后来,项羽打仗全凭自己军队的骁勇善战,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计谋。由此可知,范增作为一个谋士,这一点是不称职的。
张良不一样,张良既有政治谋略,又有军事谋略。张良有好几次给刘邦规划军事谋略,让刘邦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夺取咸阳”,比如“明修栈道”,比如“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发动对项羽的大反攻”。这些都是他军事谋略的杰作。
除了军事谋略以外,张良政治谋略也不差。包括最后,他帮助吕后确定了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谋略的杰出表现。
如此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范增虽然名气很大,号称项羽的第一谋士,他无论是智谋,志向和气量都是比不上张良的。
(参考资料:《史记》)
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当然是范增更加厉害!
范增属于战略级别的谋略家,他如果遇上周文王,那么他就是姜子牙,可惜,他遇上了项羽这个乳臭未干的家伙!
范增作为项羽的第一谋士,他与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相比!
他这个人确实比张良厉害!
假如张良和范增都生活在商朝末年,那么范增一定会成为姜子牙那样的谋略家,而张良可能就只能替老人穿鞋子了!
范增与姜子牙是一个级别的谋略家,张良属于后起之秀,就谋略来说,张良当时还不能自成一家,会出主意的未必就是谋略家张良更像一个秘书,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场,没有封侯拜将的雄心壮志!
而范增本来就是“将军”出身!
本来,范增是辅佐项梁的,项梁的崛起与范增有很大的关系!
楚军几乎所有的战略都是范增谋划出来的!
范增与张良相比,就好比是设计师与搬砖的。
天下大势早就被范增这个级别的人“一手谋划”,从楚国复国,到推翻秦朝,最高的谋划主角就是范增!
范增成为谋略家的时候,张良还是一个韩国的使者,是一个无关大局的有志青年而已!
就像建房子,范增和项梁这些人已经把房子建好了,刘邦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仅仅是如何分家而已!
那个楚霸王,就想当个西楚霸王,他居然怀疑范增会背叛他,这本身就说明范增很厉害只有非常厉害的人,才能成为帝王们害怕的角色,范增这样一个老人!项羽居然害怕他会背叛,这说明什么?
事实上,范增有点类似姜子牙,而且也有姜子牙的气魄,这个是项羽比较恼火的地方!
如果范增成为姜子牙,那么项羽就应该封范增为齐王,可是后来西楚霸王册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
范增连一个王爵都没有得到!
这是让范增很不爽的地方!也是后来项羽怀疑范增会背叛自己的一个缘由。
本来宋义、项羽、范增都是楚怀王的将军,开始他们是平起平坐的人!
范增辅佐项梁和项羽,原本就是想让项羽成为周天子那样的君王,自己也可以封侯拜将!
时代变了,大气的范增没有成为姜子牙,倒是张良这样的“师爷”级别的人,顺风顺水的被君王信任和重用范增是非常要面子的人!
这个人要是遇上周文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王,他会很有成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如果你的领导比自己年轻,你本来就很不舒服了!而这个领导还是一个居功自傲的人!你会舒服吗?
老人呀!最怕别人没有礼貌了!
周文王就是一个搞心理学的人,他非常理解老人的心理,就使劲给姜子牙抬轿子,把姜子牙捧的高高的,什么亲自给姜子牙推车呀!什么各种礼遇呀!
周武王都得称姜子牙为相父!
再看看项羽是怎么对待范增的,范增肚子里本来就有火,再加上张良这个“搬砖”的人,在旁边说范增的坏话,项羽怀疑范增,范增就更加不爽了,所以就一走了之!
总而言之,时代变了,周文王成为历史,后世君王,比如,项羽和刘邦都不会伺候姜子牙式的范增!
时代变了!
大气的范增没有成为姜子牙,倒是张良这样的“师爷”级别的人,顺风顺水的被君王信任和重用。
可见,范增确实是人才难得!但是让他伺候不懂礼貌的君王,他有点心不甘情不愿,所以才被人怀疑!
这一切都说明,范增这个人确实比张良厉害!
假如张良和范增都生活在商朝末年,那么范增一定会成为姜子牙那样的谋略家,而张良可能就只能替老人穿鞋子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历朝历代,凡成大事者,身侧必有贤臣谋士辅佐。这些贤臣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为人君保驾护航,实在是功不可没。楚汉争霸之时,范增与张良同为名扬天下的谋士,也皆为主公立下功勋,那么,谁更胜一筹呢?
谋士不光要有出谋划策的本事,也要有善择良木的慧眼,从这点看,张良更胜一筹。秦朝末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张良亦在其中。张良势单力薄,本想投奔楚王景驹以成大事。半路偶遇刘邦,与刘邦几番交谈下来,张良发现刘邦极有悟性,且善于察纳雅言。于是,张良决定跟随刘邦。此时的刘邦势力尚小,仅在下邳一带活动,但是独具慧眼的张良就已看出刘邦的帝王之材。
而范增则不同,他最初没能发现项羽的优柔寡断,发现后也没能及早抽身。范增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尽管被尊为“亚父”,但项羽对他的良策却持有怀疑。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以致刘邦最终得以脱身。此时,范增就已发现,项羽没有帝王之材,却还没有及时抽身。范增与张良的对决,在他选择了辅佐项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
在处理君臣关系一事上,范增也不及张良。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陈平献策,离间项羽范增。项羽的使者来时,刘邦假意把他当做范增的使者,为他准备佳肴。发现他是项羽使者时,又为他换上粗食。如此一来,项羽心中十分不快,对范增也生出忌惮之心,夺其权柄。范增明知项羽多疑自大,却不能早做提防,也没有让项羽有三人成虎的意识。虽然在这件事上,项羽要负全责,但是范增也不是无可指摘。
相较之下,张良却聪明许多。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助他夺取天下,却能及早抽身,让帝王不起疑心。而在戚夫人与吕后各为儿子争夺帝位时,张良明哲保身,以刘邦决策为主。即使吕后求助于张良,他也只是推荐“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自己并未插手。吕后垂帘听政时,被迫害者不计其数,张良却能独善其身,可见其本事。
相较于范增,张良所立的功勋更加惹人注目。首先,范增出仕时已经是七十岁高龄,而张良不过四十,能与老谋深算的范增相提并论已经算是种本事。其次,前期,张良辅佐的刘邦处于劣势,而范增所辅佐的项羽正是顺风顺水之时,史料中却并未记载多少范增的功勋。范增最为人称道的是两件事,其一,让项羽借立楚怀王得民心,其二,鸿门宴上杀刘邦。但是张良所立的功勋之多却令人咋舌。他在刘邦处于弱势时献计使他率先攻下咸阳,又在鸿门宴上助他脱身。助刘邦夺取关中使他势力更大,又在刘邦处于绝境时献上“下邑之谋”,此计助刘邦反败为胜。国基初奠后又让刘邦册封最厌恶的臣子以安群臣之心。张良的计策实在是高明。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谋士,虽然范增也不容小觑,但是比起张良确实是逊色一些。
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秦末天下群雄并起,推翻秦朝统治后天下唯有刘邦能与项羽稍微抗衡(甚至项羽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只是项羽没有想到他眼里的不值一提的人却最终把他的乌江自刎。
从古至今人们都以成败论英雄。从这个角度看辅佐项羽范增不如辅佐刘邦的张良。秦末范增辅佐项梁参加起义,建议项梁拥护楚怀王的孙子(一个已经沦落到放羊的小子,后被尊为义帝又被项羽给杀了)。从这一点看范增富有远见,懂的大势所趋;项梁也从上如流听取范增意见,所以楚军已然成为反对暴秦的主力。
可是到了项羽同志,形式就急转直下。足智多谋的亚父,每天都的不开心。因为心里不爽,项羽这小子不给他面子不听他的建议,总是我行我素。告诉他刘邦不能留,却还要与他喝酒。于是范增和项羽的关系越来越差,最终被赶回老家(气死在回家的路上)。
成王败寇,项羽输了;所以范增比张良也输了。从做人方面来说,范增也不如张良。
范增跟着项羽时要灭了刘邦。鸿门宴大家都知道项羽没有杀刘邦被刘邦跑了,张良送上玉佩给项羽和亚父(范增);范增生气的不行,当着项羽的面把玉佩摔到地上用剑劈碎。
试想一下项羽当时会怎么想,给老板脸色看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用我们相信的话说就是情商太低,不能让老板开心的接受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反观张良,在刘邦统一全国成立大汉公司之后。他手下以韩信为代表的一群能人都被以各种名义杀了,而张良是为数不多的活的比较好比较滋润的一个。
换位体验一下,如果范增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也许第一个死的就是他吧!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范增和张良在计谋上可能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智商不相上下。但是张良在情商方面却甩范增几条街。
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由于秦二世的胡乱蛮干,再加上始皇帝先期的一些作恶行为,让广大人民不堪忍受折磨,纷纷揭竿而起,大秦帝国岌岌可危。而这些起义的人里,主要就以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大。而这两个人都有比较厉害的谋士,项羽有范增,刘邦有张良。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卒于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人。他是秦末农民战争中主要霸主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以七十岁的高出山,辅佐项羽攻城掠地,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见他还是十分有本事的。他于公元前205年和项羽攻入关中,并劝说项羽消灭刘邦势力,项羽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面他又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干掉刘邦,指使项庄舞剑助兴,实则想杀了刘邦,但依旧没有成功。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于是采用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去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中计,于是开始猜忌范增,于是范增心灰意冷决定辞官回乡,后病死在回老家的路上。
张良曾经说过范增的智谋强过他三倍。当然这也可能是谦虚之词,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张良其实是觉得范增要比他厉害的。既然范增要比张良要厉害,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刘邦坐了江山,而不是项羽。这个中原因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做人差距了。单论带兵打仗,论武力值,项羽是完胜的。但是在用人及为人处事上面,刘邦就要甩项羽几十条街了,不然他手下怎么会有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唯他马首之瞻。作为西楚的霸主项羽,各方面都碾压刘邦的存在,最后却死在了刘邦的手上,不得不说他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用人及刚愎自用了。
谋士范增跟谋士张良谁厉害?
如果要比较范增和张良作为谋士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然后得出最后的结论,而不是主观臆断谁更厉害一点。
一、谋己作为谋士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如果一个谋士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提什么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呢?从这点上来看,范增显然不如张良,范增被项羽猜忌后,愤而离开于半路旧病复发而死,而张良在帮助刘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和自己亡秦的目标后,选择了隐,最后得以善终。因此,在谋己这个环节的比拼上张良加一分。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谋士如果不善于择主,那么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因为谋士只能出谋划策,最后拿主意的还得自己辅佐的君主。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对于张良言听计从,以师礼以敬之。反观项羽对范增,言不听计不从,范增无计可施,只好愤而离去。
但是考虑到范增最初辅佐的人不是项羽而是项梁,范增也是看在和项梁是故交的份上,才辅佐项羽的,最后的离开,也是对项羽失去信心后的明志选择。因此在这个环节上,两个人也打成了平手。
纵观张良和范增在谋兵方面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张良为刘邦做的是战略级的规划和宏观的东西,并没有具体的谋兵方面的表现。反而是范增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如著名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破刘邦的几十万联军,就得益于范增的奇谋。而张良在谋兵上则不见长,刘邦是在得到了韩信之后,才实现了攻必克、战必胜的。可以说范增是把韩信的谋兵之能和张良的战略规划能力集于一身,说范增是全才并不为过。因此在谋兵方面,范增更胜一筹,加一分。
四、谋国在谋国方面,人们都说张良见识非凡,如郦食其要刘邦分封六国之后,张良便指出这是败亡之道,而非必胜之谋,并用引经据典论述了自己谋略的正确性。同样,当范增看到刘邦进咸阳后不近女色、不掠钱财的种种异常的表现之后,便断定刘邦是项羽未来最大的劲敌,因而谋划了鸿门宴企图诛杀刘邦,由此可见,范增的谋国之能比之张良不需多让,在谋国之能上二人平分秋色。
五、谋天下谋天下是谋士的最高境界。范增在跟随项梁之后,就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号召力,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不拥立楚王则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号令天下。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找回了失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熊心,怀王成为了天下反秦势力的共主,而实际上权力则牢牢的掌握在项氏一族的手里,直到项梁意外死去,才给了楚怀王可乘之机。不过面对楚怀王的蠢蠢欲动和卿子将军宋义的抢班夺权,范增谋定而后动,辅助项羽诛杀宋义,获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从而消灭了秦最后的精锐,说巨鹿之战一战灭秦并不为过,前面靠的是项羽的武勇,后面仰仗的则是范增的谋略。
刘邦屡次败于项羽,刘邦不禁发出感慨:“谁能帮我消灭项羽,我就与他平分天下。”张良献策道:“普天之下,主公有三个人可用,这三个人就是韩信、英布和彭越,但这三个人都是不能用大义去说服的,必须用利益才能驱动!”刘邦说道:“这有何难?”当即将战胜项羽后,给三个人的土地及爵位,写在了文书之中,让人骑快马送给三人,不就三个人果然来与刘邦汇合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刘邦的从善如流背后是张良的洞若观火般的智慧。因此,在谋天下环节上,两个人平分秋色、不分上下。
综合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来看,尽管从结果上看,楚汉之争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落幕,但范增和张良两个人的第一谋士之争却是平分秋色、不相伯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