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刘安杀妻接待刘备,纯粹是为了拍马屁。因为堂上有母,刘安才没随刘备而去,同时也是作者发出挽救妇女的呐喊片段!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三国演义》除了宏大的历史观之外,里面还包含了不少小情节。罗贯中安排“刘安杀妻”这个情节要表现什么呢?细细看来似乎也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我认为“刘安杀妻”情节主要是要表现出两个方面。

第一:乱世里底层人的悲哀

刘安的身份是猎户,家中并不富裕,有个老母,有个妻子,而且最近也好像很久都没开张了,“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猎户是以山为食的,家里不可能连一两只打好的“野味”都没有。总不能临时抱佛脚,等到要吃要用了再去打猎?不可能的。

我认为这是要表现出当时战争对底层人民的影响之大,一个猎户都没法去打猎了。为啥?猎物都跑光,死光了呗。刘安也知道这样下去是没活路的,所以他必须捉住机会往上爬,刘备的到来就让他预感到机会来了。

“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可见当时村民并不是连口吃的都没有,只不过味道和质量都不太好罢了。可刘安就偏偏要以“野味”款待刘备,就是想要讨好刘备,在他心里留下个好印象,还欺骗刘备说这是“狼肉”。之后刘安也说了:“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因为要前程就可以把老婆当畜生一样杀了给陌生人吃,可悲的刘安!

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漠视和无情

刘备在知道“狼肉”的来源后,只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你可别以为他是为了那个女的哭,他是感激刘安如此“慷慨大方”啊!“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刘备不但不怪刘安,还在曹操面前说尽了刘安的好话,刘安杀妻却交好了刘备,还得到了“金百两”,总算是达到目的了。

曹操和刘备似乎也对这事见怪不怪,在乱世里,死一个人已经不算什么事了,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呢!曹操众人赞赏了“慷慨”的刘安,却对那个做出了最大“贡献”的刘安妻子选择性地忽略了。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其一,让人感觉到刘备的仁慈,感到大家都对刘备发自肺腑的欣赏感动。刘安因为心中知道刘备的仁德,自己没有粮食,可以供心中的偶像吃上一顿饭,居然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可见刘备在刘安心中的位置。

其二,那时候女子地位的低贱。正如刘备所说兄弟情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对刘安来说,杀了妻子给脱掉一件衣服一样简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我觉得更多的事体现刘备的人望,至于楼上说的虚伪,不以为然,本书本就是尊刘抑曹,作者怎么会自己去贬低刘备呢,而刘备是否虚伪,不过是后世无聊学者各种分析得出来的。一个人能虚伪一辈子,就不是真的虚伪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谢谢悟空邀请!

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刘安杀妻刘备吃人肉这个情节呢?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又使人觉得义愤填膺、忍无可忍、咬牙切齿的故事。每一个人看到这个故事后都会掩卷悲痛不已、气愤得毛发倒竖。

在《三国演义》里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之中,有这么一小段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文字:

且说玄德匹马逃难,正行间,背后一人赶至,视之,乃孙乾也。玄德曰:“吾今两弟不知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孙乾曰:“不若且投曹操,以图后计。”玄德依言,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那么当时刘备为什么会沦落到沿村乞食的地步呢?

原来吕布闻知刘备投降了曹操,雷霆大怒之下命令张辽、高顺领兵击刘备。曹操得知后派马上派了夏侯惇、夏侯渊、李典领兵相救,不料夏侯惇却被吕布手下曹性使用暗箭射中眼睛,曹军大败。

于是吕布引着手下张辽、高顺诸将,驱动大军乘胜分别围攻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分寨,刘备所部大败,三兄弟分散了,因此刘备独自一人逃亡。后来孙乾随后追上了他。

刘备一路饥渴难耐,随后刘备在肚饥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刘安煮好的,他的妻子身上的肉。当得知吃过的是人肉后,刘备知情时,也仅仅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而已。

可见刘备认为“人”是可以吃的!原来刘备还不止一次吃过人,《三国演义》里还有一句:

“饥饿困蹙,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

可见刘备已经好几次吃过“人”。而且刘安杀人也没有任何罪过,后来刘备投靠了曹操,把情况告诉了曹操。曹操也是不胜伤感,命令孙乾拿着“百金”赏赐给刘安。

可见杀人者不但没罪,而且还会得到统治者的奖赏和歌颂。

难怪著名评论家毛宗岗这样评论此事:

“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把作野味请客也。”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么恐怖的故事情节呢?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他创作这本书,而宣扬的“尊刘抑曹”思想的需要吗?难道只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老百姓如何爱戴刘备的需要吗?

不!我认为罗贯中写这个故事并不是仅仅为了宣扬刘备如何得人心那么简单。刘备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那个杀人的刘安自然也是认为:

“使君如神明,妻子如祭品。”

那个刘安是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呢?有这个嫌疑,从刘备临走时他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

这个刘安是因为老母在堂所以没有跟随刘备去的。可见他仅仅只是为了巴结刘备而已,然而这个理由就可以杀掉妻子了,可见旧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是和家养的牲畜差不多的。

鲁迅先生就无比愤慨地说道:

“中国的吃人,何止是精神上的吃人,也有肉体上的吃肉,一吃吃不出骨头,只吃出个不胜伤感!”

古时侯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她们无产依附于男性,没有任何财产权利。脚被缠成“三寸金莲”,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有“三从四德,犹如泰山压顶”。男人可以决定妇女的全部命运。

我认为罗贯中将这个故事写入书中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飘渺的面纱之下吃人的本质;是为了表现出战争动乱年代给老百姓所带来痛苦和灾难;

是为了揭露以曹操、刘备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吃人的本性;是在鞭挞封建礼教对女性摧残和迫害。作者罗贯中是以隐晦的“讲故事”手法,在振聋发聩地拼命呐喊“救救女性!”

这个问题回答完毕,敬请提出不同意见。谢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罗贯中还是在赞誉刘备。

一是借刘安的行动表现刘备多么受欢迎。

现在的人读起来那么反感,是因为男女平等很多了。但放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环境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刘安说不定还会被赞一声“忠义”,而刘备过后的表现又显得仁义。

二是吃人在当时算不上什么大事。

越穷越乱,越乱越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没东西吃了只有吃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