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情况在农村也属正常,因为每个儿子的人脉不同,礼金的出入相差太大,就拿邻居的老人过世丧事来讲。
邻居有三个儿子。
老大是个瓦工包头,这些年一直在外当包工头,手下几十近百人给他打工……他老父的丧事,几乎是在他手下干过活的人都来啦。当然,他平时也喜欢结交三朋四友、或手下做工人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随个三二百块……现在,他父的丧事,人家当然得回礼。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宽,收礼就肯定要多些。
老二只是个普通的打工仔。老二的家景也非常特殊,前几年,老二老婆因一场疾病突然离世,留下两孩子,家景不好过……老婆离世,老婆的娘家人也就断了这条路。这样,正如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然,他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都很单簿了,收礼也收不了多少钱。
老三是个跑摊的,这些年在深圳挣了不少钱,已在城里买了二三套房……并且,老三媳妇娘家人是个大家族,平日里娘家亲戚做事,随礼也大,几千上万的送。遇上老父葬礼这样的事,当然,娘家的人得为自己女儿挣脸面,随礼都送得大呵。在农村里,特别是有个三五几弟兄、三五几妯娌,为了在丧葬礼仪上挣得面子、你强我弱,往往都搞得四分五裂的。
就这样,老大的朋情收礼三万多;老二的亲朋只收了六千;老三的收礼最多,五万多。这样一来,相差太大。
农村俗话——人情无义,照本还情。收多收少,是自己送出去,或将后要送出去的。所以,自己收自己的,并无矛盾。
只要在丧葬的开支上是平均分配,在不是三个儿子的亲朋——比如老人的亲朋、舅舅姑姑老表……以及本队团方四邻,这些礼金或留于母亲(没老的时平均分配),这样子才说得过理。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个儿子各自收礼,外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笑话。同时也说明兄弟之间感情淡漠,且自私自利。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太正常不过了。前段时间,我们村里一位老人过世了,你猜我爸随了几份礼,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一共五份礼。
前段时间的一个周四下午,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村里小卫奶奶去世了,周六过事,周日埋人,让我回去帮忙。
啊,小卫奶奶去世了,哦,这可是我们村的老寿星了。已经九十六岁了。
小卫奶奶一生共养育了四儿两女,一共七个孙子还有好几个孙女,大儿子78岁了,最小的也57岁了,大孙子和小儿子的年龄都不差上下。
大儿子原来在西安工作,一儿一女,都在省城工作,大儿子退休后一家人都在省城;
二儿子当农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做局长,一个在农村种地。
三儿子是老师,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两个儿子,也都在县城工作,但平时村子时在谁家有红白事,两个儿子也都回来。
四儿子也是农民,不过他脑子比较活泛,在村里开了个砖场,解决了村子里百十号男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两个儿子虽然书读得不多,但跟了他爸的性格,脑子都比较活,小卫跟他爸在砖场里当老板,一个则自己在县城做建材销售生意。
小卫奶奶快百岁了,去世也算是喜丧,四儿子为了展示实力,决定在村子里为老人大办一场丧事。一来表示对老人的孝道,二来更是彰显一下实力,在村里赢得面子。
前段时间,村子里有个老人去世了,五个儿子一人拿了两万元来操办丧事,不但请了24个吹唢呐的,而且,还专门从县剧团请来了演员,唱了三天大戏。
酒席虽然是请了农村那种一条龙服务队的,但标准高呀,一般农村办酒席,不带烟酒也就是三百元一桌子,但他们则按五百元标准,酒也是一瓶一百多的,烟也是二十多块钱一盒的。
最终折腾下来,花了近十一万元。
这次,小卫奶奶去世,小卫爸说了,人家兄弟五个,日子过得一般,为老人办个丧事就花了十万元,咱们兄弟四个,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外面,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了。咱们一定不能输了,档次要比他们高,这样才能给咱妈赢个好名声。
此话一出,有同意,也有不同意。老大说,花多花少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儿子掏钱。
老二则不干了,不行,这花得太多,平均下来,不得三四万呀,他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民了,能有多少钱。
老三则说,古人讲厚养薄葬,咱妈活着时,咱们已经尽孝了,就不要花那么多了吧,而且给村里带来的风气也不好。
老四则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这样吧,标准要高,就这一回了,一定要弄大点儿,要么你们一人拿一万块钱,剩下我全包了。咱们现在除了钱,没有别的什么了。
兄弟四人,再加上他们的几个孩子,有的已经分家另过了,那要随多少份子钱呢。
平时村里谁家有事了,除了老大在两安,其余兄弟三人都是分开随份子的,而且有的分家另过的孩子还要单独再随份子钱,可以说,办一次红白事,这兄弟几个加上他们的孩子,主家可能会收到五六个份子钱。
现在四兄弟葬母,那么以前收了这兄弟几个份子钱的,这次就得给这兄弟四个一起随份子钱。
虽然,这几年我家里没有什么红白事,但平时村里人有什么红白事,都要随份子钱的。
所以,我爸除给老大家没有随份子钱外,给老二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二那个在农村种地的儿子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三随了个份子儿,给老四随了个份子钱,还给老四的大儿子小卫随了个份子钱,因为他已分家另过了。幸亏老四的二儿子还没有结婚,不然结婚分家另过,还得再随个份子钱。
后来,我爸一共随了五个份子钱,幸亏我们这儿的份子钱还比较少,关系一般的就二十,关系好的有五十,还有一百的。算了一下,我爸一共随了二百四十块钱。
因为我和小卫还是发小,所以我又单独给小卫随了二百元的份子钱。算下来,在这场小卫奶奶的葬礼上,我家一共随了四百四十块钱。
我们村人口比较多,基本上每周都有老汉生日娃满月的事情,再加上结婚的,还有一些办丧事的,我爸几乎不是在村子里坐席吃汤水的路上,就是正在坐席吃汤水之中。
当然,小卫奶奶葬事的酒席办得也很好,平均每桌子七百元,酒是二百多块钱一瓶的,烟竟然都是华子。同时还请了市秦剧团的几个名角,唱了三天戏。在农村,这简直是太奢侈了一些。
据说,他们最后花了十五万元。
当然,礼金也收了不少。
老大家收了有五万多,因为老大常年在外,村子里几乎没有人给他随份子。但原来单位的,加上孩子单位的,也算不少。
老二家收了三万元左右,因为农民的圈子就是农民,平时给别人随得少,现在别人给他也随得少。
当然老二那个做局长的儿子收了多少,他们没有说出来,因为那些随礼的,都是直接将份子钱装在了信封里,直接写上名字,塞给了他。
老三家收了七万多,除了村里人外,也是两个儿子收的,但两个儿子在单位也是一般人员,可能没有多少份子钱。
老四家收了近十万元。听起来非常的多,但老四说了,这几年给别人随的份子钱,可能都把几个十万出去了。
做生意嘛,总要打点一些关系,借着红白事,才能把礼金送出去,关系拉拢好。所以他给别人随份子,可能一次都是一千、两千甚至更多。但别人给他,则不一定那么多了。
后来,老二老婆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他们随出去的份子钱也都好几万了,这次给老人办丧事,如果不是老四最后兜底,可能他们就赔了。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你收了多少,肯定也会送出去多少。就是在这种你送我收、我送你收中,交换着人情,增进着感情,延续着亲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看到这个标题,我觉得太可笑了。世间上怎么会有人做出这样丢人现眼的事呢?亲兄弟为一个父母过世,不仅没有悲伤在心,而且还要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显丑,实在无耻。
如果要知道造成这种原因是什么?从分析中大概二个原因:一:首先肯定的是时代的关系,金钱社会,不要亲情,不要羞耻,更不要礼义,造成金钱为上,不管你用什手段,能搞到金钱就好,就有本事。二:他们兄弟在处世当中已经有不同的档次,至使他们的圈子不相同,在他们的圈子中,有的是有钱人多,有的是贫穷人多。可想而知,有钱的圈子肯定包的奠礼更高,没钱的圈子就肯定奠礼更少了。所以他们也就是围着金钱不顾脸面,4兄弟各自收礼了。
因为父母过世之事,儿子多的自然分歧更大,吵架的,甚至打架的都有。可是我们这边没出现过兄弟各自收礼的丑态。象4个兄弟各自收礼的现象,真正的焦点是,他们太过自私,太过无亲情感情,只认金钱。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家族衰败,家族不旺,人丁少没人才,怕得罪人,明知道这样做影响极坏,愧对父母,愧对乡邻,可是就没有一个能主事的人出来阻止,真是可悲啊。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老人办丧亊,4个儿子各自收礼,这情况我们地区也很多,这现象很正常並不奇怪。
因为4个儿子,各有各个单位,同亊、好友、同学、战友等,他们各收各的礼,以利于往后,与他们各位遇到丧事,可以各自处理作为往来的依据。
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4个儿子为此都会各人,记各人的人情丧亊来往账,以利于往后还礼的依据。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以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老年人去世办丧事,只有一个总账,上面详细记着谁上了多少礼金或者是什么物质。
丧礼结束后一家人坐在一起,把礼单上的账目理清楚,各门户(子女)分别收了多少礼金和礼物,这些东西是属于谁的,全数归他们自己。剩下的公共账目除了丧礼支出,余下的部分可以均分,也可以留给另外一个老人。
如果丧礼支出出现赤字,这一部分由各门户均摊。
如果现在各门户在丧礼上各自立自己的账户,收授礼金,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还省掉了算账之麻烦,使问题简单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