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受益最大的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下,永远都是中间商,中间商是社会上一个比较大的剥削阶级。而且这个阶级会经常在社会上兴风作浪,如姜你军,蒜你狠和现在的葱上冲,猪贵族,,,,,都是中间商在作怪。

由于中间商不受任何法律,道德控制,才使社会上生产,消费这两个关键环节严重脱节,生产方价贱伤农,产品卖不出去,消费方价高吃不起。这样的现象应该尽快得到改善,否则后果严重。

今年的玉米中间商又赚了个盆满钵满。他们当时收购湿玉米(带棒)每公斤1.04----1.00元。每公斤湿玉米能岀0.6---0.65公斤干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在每公斤2.85--2.90元,这个差价是巨大的,我身边的一个粮贩当时收购了湿玉米近300万市斤,这一下几百万元就进了腰包。

一个种几亩地的农民多少代也挣不了这么多的💰

图片就是这个粮贩收购的部分玉米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今年的玉米上涨,对于农民来说,最早卖粮的,受益只能说比去年高(东北减产,与去年持平)元旦以后,价格猛涨,现在看来没卖的受益较大。在202O年12月上旬,国家曾定向向加工企业拍卖了一定数量的玉米,传闻临储也有拍卖,粮价应声下跌,吉林地区各别企业下调100元每吨,市场陷入冷冻期(农户不卖,粮商不收)。紧跟的临储拍卖,拍出了较高的价格(后期东北某地二等拍出2800每吨)提振了市场,大量资金涌入市场,国储粮库存见底,囤粮热情高涨,随着春节前企业备货需求,玉米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出现了越涨越没粮的局面。随着华北开企大涨的步伐,价格逼进3000元每吨,但也无法阻止东北倒挂收粮的局面。 题主的问题是玉米大涨,农民和粮贩子谁的收益大?我认为两者都不是,收益最大的是有钱屯粮的个人和贸易商。大多数的农民己经售完,大涨己与他们无关。粮贩子随来随走的收益也不错,有些存粮就更好了。只有做库存的个人和贸易商收益最大,多少年不遇。 最后,我想给国家提个见意,也可能是农民的心声。粮食不应该放开市场,还是保护价收购。保证农户利益的同时,也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但政策必·须要改,自己保护价收购,还大量进口国外粮食,造成超大的库存,使玉米价格降到冰点,伤了农民的心,大量土地还林弃耕,玉米遇到灾年,就如今年一样,缺粮。环保的同时,也要考虑中国的实情,猪肉的大涨,不光是非洲猪瘟的原因。 农民大量集中卖粮时,国家应稳住粮价,而不是放纵资本打压粮价,从中牟利。农民毕竟是农民,国储应提前收购,有一定的价格基础,让不懂市场的农户像今年一样,一斤玉米少卖几角,太伤心了。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问: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玉米价格上涨与不上涨,粮贩子永远受益,只是受益或大或小。玉米上涨幅度大,粮贩子多收多受益,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小,粮贩子照收也受益,玉米落价,粮贩子慎收压价收仍受益。

玉米价格上涨,种玉者受益小粮贩子受益大的年头,都是玉米收获出售时的九到十一月粮价低,元旦以后才上涨的年头,因为十一月以前玉米大都在农民手中,元旦以后玉米大都在粮贩子手中。

今年的玉米价格上涨,是涨在正收获和将出售的九月到十一月时,所以,截止到目前的新年元月中旬,玉米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变成了种玉米者,粮贩子永远受益,但截止到现在他们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暂时是种玉米者。因为农民今年玉米出售的期望值是去年的每斤九毛,事实出售却是每斤一块一毛五到两块,比期望多卖了两到三毛钱。而粮贩了在从中盈利是一毛钱,比种玉米者的受益少了一到两毛。

如果,玉米的价格从今天到麦收之后的青黄不接时不再涨价,那粮贩的受益就只是一毛钱。

如果,在春节时到麦收后的青黄不接这段时期内玉米还不断的涨价,那受益最大的还是粮贩子,因为这段时期玉米大都在粮贩手中。

玉米涨价在收获时,最大的受益者是种玉米者,玉米涨价在新年到麦熟的青黄不接前,最益最大的就是粮贩子。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而是粮贩子对吗?

话这么说吧也有一定的道理,从整个玉米行情来看,粮食收购方或说粮贩子,收益肯定看好。而对于农民也不算坏事,有的农民也受益,有的出手早的就错失良机了,因为贵贱已无所谓了,没货了,秋季收获下来就直接带棒穗卖了。

近几年我们这边多数农民,为了图省事,秋季玉米从地里收获下来后,就直接拉到收购站点出售了,因为玉米价格几年来基本稳定,上下浮动也就是毛二八分的,谁也没料到今年秋后以来至今,玉米价格来了个逐渐上涨,由原来的每斤干玉米籽粒1.05~1.10元,涨到如今的每斤1.35~1.50元,创历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了,且仍有晃晃荡荡的上涨潜力。

这是始料不及的事情了,行情这东西谁也说不很准,收获下来带棒穗直接售卖,确实省工省力省时,减免了晾晒、脱粒等环节,选择直接售卖的农户很多,约占70%~80%左右,后悔已不管用了。少数部分当时没有出售的农户,现在确实赶上了好时机,每亩玉米按1500斤说。等于每亩多收入450元以上。

粮食收购商更是看好,当时收购时,带轴的刚收获的玉米棒穗,按每斤0.48~0.51元收购的,折干籽粒1.05~1.10元的样子。

现在玉米价格一路高涨,收购站点、合作社、承包种地大户的玉米基本没有大量脱粒出售外运呢!只是少量的出售给养殖场户。现在真的是赶上了好行情,不赚钱都挡不住,这么大的利润空间,收购方也是没有料到的。这真是一段时气一段命,前程如何说不定啊!

我认为,玉米及某些物品涨价,应该和疫情影响有关,这应该是短期内的暂时现象,待疫情彻底消灭后,一切将回归到正常情况。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粮价是万物的基石!只要粮价涨了,其他的商品比如化肥、农药、种子,还有其他的商品也会紧随其后的上涨!

其实今年的粮价上涨,是有多重原因造成的,从国际环境来看,物价上涨也是必然的,世界各地疫情的猖獗,造成各个行业都不景气,美国又大量的印钞票,想让别人替他买单,毕竟国际贸易大部分还是离不开美元的。

你要是想减少损失,你就得跟着,所以今年的物价上涨是必然的!

我们回头看看,2020年和美国的贸易战打的那么激烈,而我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数量,不但不减,反而增加了很多,因为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觉得国家的决策是很对的!还是有很多真正的专家精英出谋划策的!

所以说物价上涨,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疫情和美国!并不是粮食!更和农民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能让农民、粮食和粮贩子背这个黑锅!

说实话,每次通货膨胀买单的都是农民,谁都知道通货膨胀开始的时候,谁先拿到钱,谁就暴富,等这些钱到了农民手里时,什么东西都已经是高价了!

今年的粮价上涨对大多数农民没有一点好处!要说收益最大的是粮贩子,也不对!

今年粮价的上涨,对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好处,现在大部分的农民早已卖完了,不过比去年好一点,去年玉米卖0.8元一斤,今年是1元一斤。

要说收益最大的是粮贩子,也不对,这要看是什么样的粮贩子,要是小打小闹的,这边买,那边卖的这种,也就挣个辛苦钱,不过生意也不错。

收益大的还是那些,有资金能囤粮的大商贩!他们从能囤几十万斤到几千万吨,规模大小不等!你算算他们能挣多少钱!

其实对我这个农民来说只有害没有利!我的地租给别人种了,还是那么多钱,至少2021年涨不了租金,随着其他的物价上涨,只能吃亏!就是明年租金涨点,也等于没涨!

对我来说唯一的好处就是,在春天我感觉粮食会涨价时,我在面粉厂买了一千二百斤面粉,在面粉厂那存着,现在还有七八百斤。

还有就是玉米刚打下来时,我就买了几百斤,准备喂羊,是一块钱一斤买的。

这只是一个老农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狼哥 欢迎常来寒舍做客 与狼共舞

今年玉米上涨,受益最大不是农民反而是粮贩子对吗?

玉米价格一路走来,确实出现了上涨的行情,没有让粮贩子失望,但是却让农民失望了,因为农民没有赚到更大的收益。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玉米价格发力的是在元旦前后这一段时间,特别新年仪式的近半个月的时间里面,更是的玉米价格上涨的速度增快,上涨的幅度增大。近两天玉米价格刷新了历史的最高纪录1.4元,而且又创造了最高的新纪录1.515元每斤。

但现在农民手中的玉米确实不多了,全国农民手中的玉米不足今年总产量的两成。今年官方统计数据,玉米总产量超过了2.6亿吨。但是根据今年拉尼拉现象,在北方非常严重造成了洪涝灾害,使得玉米产量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明天统计数据为2.3亿到2.35亿吨。

由于去年秋季玉米的价格比2019年的玉米价格行情要好很多,使得一些农民为了省事,也为了防止玉米价格的下跌,直接把生产的玉米卖给了粮贩子。现在农民手中的玉米也仅仅是东北地区的地趴粮,但地趴粮也不是太多,毕竟东北地区近期温度特别的低一些,农民也及时的卖出了玉米。

今年粮贩子可以说是赚钱了,因为玉米的价格始终一路看涨,玉米价格从秋季1在1~1.2元每斤,上涨到了目前1.35~1.5元每斤之间。农村俗话说“粮食涨二三分赛过黄金。”而今年的玉米行情比往年美金高出了0.5元左右,所以今年量贩子赚钱,农民没有赚钱,因为粮价是最近期间才上涨的。

或者说今年粮食普遍上涨,也只是在近期在普遍上涨,是因为暴风雪来临是因为疫情加重,是因为养殖行业的兴起,是因为猪肉价格的暴涨,是因为春节即将来临,粮食加工企业大量采购粮食。最终还是因为资本的进入,所以农民没有赚到钱。

根据一些粮贩子反应,他们储存的玉米一般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或者说10万斤这是最少的储存户。然而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即便是出生到现在也不会卖上最高的价格,现在农民卖的玉米价格比市场的报价要低每斤0.1元左右。所以农民还是赚不到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