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没看出徐庶被曹操骗了,而水镜先生一听就知道?

都知道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的典故,徐庶离开刘备后并没有直接去曹操那,而是去了趟诸葛亮那里,告诉他我把你荐了,三国原著中并未详细描述他俩见面说了什么。后来水镜先生来刘备处拜访,得知徐庶收到书信离开一事后,立马推断出徐被骗了,水镜先生一听便知的诡计,诸葛亮当初为什么没看出来,看出来了为什么还让徐去?因为大家都知道徐母刚烈,徐不回则母安,徐回,则其母必羞愧而死。

这里要从三个维度分析:

1、历史上的徐庶

历史上的徐庶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徐庶因为母亲之事,最后的确是到了曹魏这一边。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徐庶离开刘备这段话记载在《诸葛亮传》中。

徐庶后来回到曹操那边,最后官至中郎将等。关于徐庶后来记载的内容正史很少,说明徐庶在当时的份量还是不够的。

2、三国时期的价值观

三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宋明之后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是以孝为先。当忠于孝相遇,要让位于孝,因为当时国之上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天下。士子可以为了孝不出来做官,皇帝要允许的,同样为了做官而放弃孝道,那官一定会被皇帝拿下。

三国虽然各有皇帝,但是当时天下人将他们视为三家,而非三个独立的国家,就好比是三个人在争夺天下控制权,最后谁才能赢的问题。

所以三国时期就出现同一个家族中的人呆在不同的阵营。比如诸葛亮家族,诸葛亮在蜀汉、兄长诸葛谨在东吴、族弟诸葛诞在曹魏。

黄权在曹魏,他的儿子黄崇在蜀汉。

这些都不影响到任何问题,国君也不会怀疑他们的忠心。如果徐庶到了曹魏,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就会被鄙视的。所以历史上的徐庶到达曹营之后一定会尽心尽力,而不是消极怠工。

3、《三国演义》中的徐庶

《三国演义》是带有很强价值观的,也就是尊刘抑曹,以汉的名字,将曹魏定位为篡位者。价值观与历史上的三国差别也很大。

水镜先生知道徐庶被骗,为什么不去阻拦呢?

因为历史上的徐庶真的归了曹营,如果去阻拦,那就有违历史,变成瞎说了。

所以作者这里一定会设定为水镜先生明知被骗而不去拦徐庶。

水镜先生一听就知道可以突显他的神仙般的智慧。

徐庶进曹营之后不发一言是为了突显尊刘抑曹这一个主题。因为关于徐庶的历史记载很少,这样就可以给小说家一个发挥的空间,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安到徐庶身上,这样就促成徐庶这个形象。

因为这样也说的通,正因为他一言不发,所以官做的不大。他可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举荐了诸葛亮的人才。读者也可以接受这一种逻辑。

为什么诸葛亮没看出徐庶被曹操骗了,而水镜先生一听就知道?

徐庶走马荐诸葛啊[呲牙]

徐庶去曹营见母亲,挥泪告别刘备,走了几分钟,折回去,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当时水镜先生是分析了徐庶的心理。

而刘备走访诸葛,正是徐庶推荐。不谈徐庶便罢。(其实,演义中刘备访诸葛亮,根本没谈及徐庶。)

谈及徐庶,这已知之事,诸葛亮难道要当“事后诸葛亮”?

也总不能诸葛亮一拍大腿:“亮实不曾想到”吧?[捂脸][捂脸][捂脸]

为什么诸葛亮没看出徐庶被曹操骗了,而水镜先生一听就知道?

扯心娘的安全不顾一切了!

为什么诸葛亮没看出徐庶被曹操骗了,而水镜先生一听就知道?

人家用的是阳谋。。。谁都知道的事,只是看破有什么用,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汉代以孝立国,推举孝廉啥的都作为为官依据,徐庶这个是个死局,,,果然阳谋还是厉害啊,感觉大部分阳谋完全没法解,降维打击真变态,科学规律永远的神yyds。。。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