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深耕犁地,小麦却减产了3成,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最易出现的现象,从事多年的农民都有这个体验。
为什么深耕了土地未增产反而减产了呢?一般说来深耕土地,使土壤的肥沃土层增加,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提倡深耕深翻土地有利于增产,为什么题目所说倒减产了,问题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说明近年来整地方式多为旋耕机耕地,至少三年内没有进行过深耕或深翻。偶尔深耕一次,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旋耕机耕地,耕层较浅,一般耕深约在15~20厘米左右,达25厘米时极少。加上机手如不细心,往往更浅。因为作物常年在这样深度的耕作层种植生长,每年施入化肥农肥等,已形成了这层肥沃层,因而小麦基本年年稳产。
突然改变耕地方法,深耕达25厘米以上,把一直未耕过的深层不肥沃的生土,耕翻起来了,如果还按往年的施肥量管理,土壤肥料含量相对就显得稀疏了,因土层厚了。小麦根系范围所吸收的营养相对淡薄了,必然减产。唯有,偶尔深耕一次,必须加大施肥量,才能弥补这种不协调,连年或隔二年深耕一次,就不会出现减产现象了,而且土壤肥沃层加厚,肥料跟上,会肯定高产的。
二、现在多数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总说是不错的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利弊关系,秸秆还田于土壤中,它的发酵腐熟需一定的时间、温度、或借助于化肥中的某些元素如氮元素,来完成它的腐熟分化过程,继尔发挥它的肥效作用。这也是农民朋友的一个困扰,说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力,怎么感觉不出来呢,秸秆还田反而不增产呢?因为它腐熟有个过程,往往当季庄稼感觉不到它的优点,但是,下茬作物总有用得上的时候,连年秸秆还田,它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了。
所以,深耕后,出现不增产或略减产都是很正常的事。唯有偶尔深耕一次的土地,为保证高产,当季必须加大肥料施入量,如果能做到隔1~2年深耕一次,耕深也不要求过深,一般在25厘米以上即可。也不需年年增加施肥量,第一次深耕加施即可。这样整个耕作肥沃层已培养好了,更利于作物吸收成长,必然高产。个人观点,望友交流!
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农民深耕地后没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了?我曾经种过二十多年的丘陵地,因为产量低,年年的粮食产只是维持在中等水平而效益低下。
后来痛定思痛,雇佣挖掘机深挖,挖的时候是腊月很冷的季节,买了好几车养鸡大棚里的鸡粪,因为农村的养鸡大棚比较简单,小鸡苗刚进棚要铺垫许多麦杆和软草,所以买的鸡粪里有许多草,按照每亩五吨左右鸡粪撒在地里,然后用挖掘机深挖六十厘米左右,把鸡粪翻进地里面。
第二年春天,我在挖过的地里播了春花生,随播种机补使了一百斤左右的复合肥,小苗长出来之后很肥胖,虫害还减少了,只是比没有深挖的地晚熟十天左右。
收花生的时候,花生的叶片几乎没有掉,只是有点黄,一镐头下去,把花生提起来看看又数数个数,每株平均也得四.五十个双果,亩产一级大粒花生米达到七百多斤,总产达八百多斤,深挖之后一亩地的产量甚至是没挖之前的两倍,花生米的优质率达近百分之九十。
我觉得题主说深耕之后减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肥没跟上,深耕把上面的肥沃土地翻下面去了,当年土肥化肥施少了影响了产量,第二个是种子不是高产优质品种,或者是管理不到位。
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忘了是哪一年了,收获完玉米后,有关部门要求每村进行土壤深耕后种小麦,用的是那种深翻犁,耕深达到了50-60厘米。深耕不用老百姓花一分钱,属于免费项目,但也不强求,乐意耕就耕,不愿意耕也行。
我村有很多人耕了,老父亲是一个老把式,告诉我别耕,否则小麦长不好,减产。
老人的说法是“深耕地会使生土翻到上面来,熟土翻到底下,生土不长庄稼,得种好几年才行,等生土变成熟土才长好庄稼”。
听了老父亲的话,我那几块麦地没有进行深耕,而我旁边的几家麦地深耕了,出现了麦苗发黄,分蘖少,的确出现了减产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讲究“深耕细作”吗?其实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山黄土地,它是分好几层的,如熟土层,犁底层,生土层等。
熟土层基本是在土层20-30厘米间,无论是营养元素,还是微生物,有机质等都比较多,适合庄稼的生长。
犁底层是土层下30-40厘米左右,比较硬,是因为我们耕作时长期浇水,碾压等造成的,而我们普通的耕地工具很难达到如此的深度,即犁犁不到这里,在犁底下,所以称为“犁底层”。
犁底层土壤板结硬化,营养较少,有机物质少,微生物也少,不利于庄稼生长。
我们常说“打破犁底层”,即深耕打破这层板结土层,上下贯通,让水分等渗下,可减少涝害。
而生土层一般是在30-40厘米以下,由于犁底层不通透,营养很少,微生物更少,老百姓称之为“死土”。
你想,这土都“死”了,能长好庄稼吗?
如果你深翻土壤达到40厘米以下,把梨底层土和生土翻到地表,而把适合小麦等生长的熟土给埋底下了,小麦能长好吗?所以会出现减产的问题。
种小麦该翻多深好呢?种小麦要求深耕,机耕深度在25-30厘米,不应浅于22厘米,而用牲口等犁地,也应尽量耕到20厘米左右为佳。不宜一次性深耕到40-50厘米以下,可逐年深耕,一次增加个3-5厘米左右。
从长远来看,土壤深耕是有好处,可起到打破板结,熟化土壤,上下贯通,减少旱涝灾害,灭草灭虫等好处,但却不宜一次性深耕到50厘米以上,否则生土上泛,熟土下沉,不会让庄稼长好,导致眼前的减产。
土壤深耕后,我们应结合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营养成分等来进行土壤的熟化,为将来的庄稼高产稳产优质而打好基础。现在不都提倡“免深耕”吗?您觉得好吗?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题主所说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深耕土地,一种是秸秆还田,结果却是小麦减产了。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减产是必然的,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做法对于以后的农作物好处多多,如果配合其他措施,也可以最起码当季不减产,连续多年丰产稳产。
题主所说的减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深耕造成了耕层加深,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和速效养分降低,幼苗瘦弱,营养生长不良,冬前没有达到壮苗标准。土壤分为熟土和死土,多年没有深耕,犁底层很浅。
深耕打破了犁底层,生土大部分翻到表土层,撒施的有机肥和化肥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进入25厘米以下,也会有一部分营养被土壤吸附和固定,小麦幼苗就吸收不够需要的营养,生长就差了很多。虽然在后期也能吸收到营养,但是前期生长不良,就像婴幼儿营养不良带来的后果一样,吃饭能力下降,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器官发育不良等。
2.秸秆没有充分腐熟,在腐熟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氮素化肥,小麦生长发育不良。秸秆还田本来就是配套使用增施氮肥的一项技术,如果是常规数量去施肥,也会造成幼苗生长发育不良情况发生。
3.深耕造成表层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会出现出苗不整齐或者播种过深现象,小麦群体数量下降。
4.墒情不合适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上部已经整细,下部空虚的情况,会出现掉根现象。
深耕并没有错,但应该结合增施有机肥和速效肥才能保证当季增产。土壤也有熟化过程,生土翻到上面,本身含有的速效养分很少,如果每亩地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以上,才能将生土变成活土,逐步释放本身含有的矿物质营养。
深翻地一般按照逐年加深的方式进行,才可以减少有机肥使用量。比如原来每年的耕层是25厘米,第二年加深到28~30厘米,第三年增加到30~33厘米,最后增加到40厘米就可以满足大部分农作物的基本需求。
深耕以后配合每年施入腐熟农家肥,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其他年份只需要浅耕即可。有些地区实行的免耕法,就是土层深厚的地块进行的,活土层达到35~40厘米,第二年就可以免耕种植农作物了。
深耕一般在冬闲地和夏季休闲地进行,利用冬季低温和夏季雨水自然熟化土块,再进行播种小麦或者土豆,很少见到深翻以后马上播种的。如果深翻后墒情合适,再施入基肥后整细土壤后播种,加大施肥将和精细整地是高产的关键。
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种地说法是深耕浅种,实际地长作物一张皮,并不见的耕深地长庄稼。
农作物种植是农民各有经验,在包产到户那时间,一村庄几十户同样耕地,同时按季节播种,可是出苗长势各种各样,作物簿厚不融,更产量髙低不平,而农户牛,马,骡,驴老犁耕地深浅不一,大骡子大马耕地为深,生土深翻,小麦苗黄瘦如针而不坐苗,为阴生不结阳气,过冬后伤苗无其无数,返青时杂草丛生,又不抗旱,更寒流来袭,到夏收低产,几乎原本。
毛驴耕地想耕深是无力,只有将地划破,是耕深不如按节气多耕一遍,可是地耕熟土壤绵绵,保持湿度,秋播春播为阴生阳长,阳光普照地气上升,作物幼苗肥壮,色泽鲜艳,以天时地利人和定有丰收!
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翻地深耕是得到过生产实践验证的好方法,不只咱们国家,其它国家也在进行土壤深翻。特别是美国的单铧深耕犁,翻地深度可达2米,得需要好几个推土机在前面牵引。
不过,我们个人家里就那么几亩地很难实现用大型机器作业。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去深翻来弥补不足。在东北农场都是秋天收完粮后就开始深翻了,晾晒一段时间后,就会把垄起好,等着明年开春种地。这样的做法一般土壤墒情会比较好,将地表的土壤和深层的土壤进行交换,将地底富含营养土壤带到地表,并且经过深翻把秸秆埋在地下,播种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在河北以南咱们种地,一般收获完几天就开始播种下茬作物了,即使经过深翻也没有进行晒田,简单靶平就播种了。一些病菌没经过晒田灭活,来年春暖花开就开始爆发,危害下茬作物。
我们深翻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犁底层,改变现有的土壤结构,使板结的地表和深层土壤进行交换,这样的土壤比较疏松,作物的根系扎得更深,获得养分和水分更多。
但是,我们知道深翻后的土壤疏水分多,湿度太大,土质黏重,不经过晾晒蒸发就进行旋耕耙磨等整地操作,由于土壤的黏着性和可塑性较强,不容易把大的土块和泥条耙碎,反而容易把土壤压实,造成土壤结构不良,同时也会增加动力消耗。
所以,深翻后晒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另外,我们秸秆还田后,秸秆不能很快腐熟,被作物利用的少,为了加快腐熟,我们可是在整地的时候每亩地撒上20-40斤尿素和秸秆一同深翻到地下,可以加快腐熟,并且增加土壤中氮含量,有利于苗期生长。
我们知道,秸秆经过腐烂后会变成有机质,有机质再经过转变,会变成腐殖质,腐殖质经过转变就会变成腐植酸,腐植酸里面含有三种酸,其中黑色的叫黑腐酸,褐色的叫褐腐酸,黄色的叫黄腐酸。经过研究表明,黄腐酸是能够被植物直接利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市面上黄腐酸卖得那么火的原因。
也就是说,我们长期秸秆还田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实是我们小麦收割完了,也不灭茬,直接就播种玉米了。这样的秸秆还田,不仅不能促进作物生长,还会给下茬作物带来大量病菌,草籽,虫卵,反而会影响产量。
再有,我们长期使用氯化钾,作物只能吸收钾元素氯元素就留在土壤里了,长期下去土壤中的氯离子和其它元素起反应。就会使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甚至会出现癌症田,种啥都怎么长。所以,我们种地不能一门索取,还要养地。
我们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菌落失调。使我们种的红薯等地下茎块作物,细长、不规则、裂果等等,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深翻和秸秆还田都没有错,只是我们深度不够,晒田时间也没掌握好,并且秸秆还田也没做到位,大量的病菌、草籽、虫卵没有经过灭活,影响我们后期产量。我们播种的时候最好在使用复合肥等大化肥的时候每亩地同时用上20-40斤生物有机肥或者生物菌剂,既能保证作物营养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环境,养护土地,对提高产量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说一下,老祖宗有句老话说的对“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就是有机肥,就是腐植酸,对土壤结构和菌类繁殖提供营养和繁殖空间。
今天的知识讲解就到这里了,感觉有用就点个赞吧!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