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不请自来!
看到这个问题,自己深有体会。
我们村子叫张家村,但是张姓特别少,四五千的村子,只有不到十户人家姓张。五大姓里面没有张姓,而是周,岳,马,郭和冯姓。小时候也觉得奇怪,明明没有张姓,为什么叫张家村?
后来听村子里的老人讲,我们这个村子,以前的地主姓张,全村的土地基本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而其他姓氏,大多都是给人家打长工的了,才有了这么多姓。
而且,张姓地主不光只有村里的土地,就连我们县城的几条主干道,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都是人家的房产,真的是财大气粗,家产万贯,富甲一方的大户,所以村名就叫张家村!
解放后,因为他们地主成分不好,被没收了家产,地产,平均了地权,其他姓氏才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之前,一直听说他们祖辈富得流油,现在日子过的恓慌。
前几年,人家家里建房子,在拆老宅子的时候,墙里面,房顶,都挖出来了很多袁大头,还有当时的金圆券什么的。人家家里打井的时候,打到一半,打不下去了,后来发现,一堆银元宝,几十块上百块呢,看来,张姓人家,富甲一方,确实是名不虚传。
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我们隔壁村有个郭楼村,村里有一百多户,大部分是庞姓,赵姓,苏姓。郭姓现存仅一家,而且郭姓家的儿子还是个哑巴,没能娶妻,若干年后,郭姓在郭楼村就消失了。
我与村里的庞姓老人聊天。老人说,郭楼原来有个二层小楼,小楼有两进大院,东西厢房若干,相传是郭姓当官的所建,所以就称他们村郭楼了。郭姓人家呢,在村里人丁不旺。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乱,匪患严重,郭姓又为富不仁,郭姓十室九空。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郭姓划成地主,大部分郭姓人因为阶级高娶不到老婆,无后人。而娶到老婆的郭姓人,也不知道是房子风水不好,还是老坟使不上劲,要么生女儿,要么是男丁一个。而原来在他们家做长工的苏,赵,庞三姓是贫下中农。新中国成立后,人丁开始繁衍,兴旺。
80年代的时候,郭姓的老人都去世得差不多了。女儿大部分也都嫁出去了。郭姓还剩下一户,村里人本来以为他们还能繁衍下来呢,结果他们夫妻又生了个哑巴。单门独户,又是哑巴,这孩子长大后就没找到老婆。郭楼郭姓就这么消失了。庞姓老人还说,196x年建镇上的大礼堂,郭楼的砖瓦木材就被拆走了。虽然没有楼了,但人们还是喊他们村为郭楼。村里人也曾想改过名字,但是三姓意见不一致,最终还是叫郭楼了。
我这个事应该能回答你提的问题了。这是我们村那边的情况,至于你们那是不是这个样子,答案可以参考吧。
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中国农村以姓氏开头的村落很多!大多为该姓宗族开拓定居这里有关。
我的祖籍邓寨沟就形成于明代。原来只有邓氏一族。民国年间,军阀混战从直隶保定地区躲避战乱逃来山西不少人口,邓寨沟因出了个贩大烟的土匪邓如海因此富庶的邓氏家族掌门人邓如金受牵连被阎锡山抓到太原坐了牢。他的儿子们染上了抽大烟恶习,变卖土地才有河北陈姓与张姓家族入住这里。
邓门衰败后邓氏这些子弟穷困潦倒,后来全参加了东征红军。卖了土地的邓世文,邓世章成了红军烈士和新四军烈士。
邓世文孙子现在故乡做村支书。而邓世章的孙子们全在隰县,临汾等地当局长,书记。
邓寨沟现在有六,七种姓氏居民,早已不再是邓氏一族的领地。
中国农村这种情况很多。大多如此。
2019.12.15.即兴作答!
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我们村子附近就有一个村子叫张家村的,因为我有个姑姑正好嫁到那个村子,姑父也正好姓张,所以我小时候就一直以为他们那个村庄的人都是张姓。
直到我上了高中,因为我们那只有一所高中,整个乡的孩子考上高中的都会在那里读书。其中班上有个姓李的同学,因为我们有喜欢打蓝球的爱好,关系就比较好,交流中才知道他是和我姑父是一个村的呢!那时就好奇问他,你们那村子不是叫张家村吗,怎么还会有姓李的,他哈哈大笑说,我们村不仅有姓李的,还有姓陈,姓罗,姓秦的好几个姓呢!那时候就感到特别的莫名。
请教的一下这位痛学怎么回事,他说,之前大概还是明代初期时他们村子确实只有姓张的一个姓,然后明代不久就渐渐的又乔迁几个姓到他们村子了,他说他们这个李姓家族就是明代时期迁入那个村子的,那时候听说姓张的人也是最多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的姓张的人也不是最多了,同学说,有些是因为发展好好,就搬到城里面了,有些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大饥荒,也少了不少人。自己也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明代时有过一次名族大融合,就是很多北方的人迁到南方。
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由于历史和其它原因,某姓先来入主此地,以姓明地、庄、村名等,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例如:张庄、李店、王家村、赵屯、刘洼、宗坡等。到了后来,迁入某姓,移民或其他因素(农村叫外姓)由于某姓繁衍较快、男丁旺盛、子孙较多、逐步壮大后来居上,成为庄中大姓。而先前入主此地的姓氏,有的子孙凋零、有的子孙稀少,总之一句话叫人丁不旺。加上其它原因,例如:迁居外地,古代发生战争等,本来不多的家族人口,面临消失消亡,而后来迁居此地的外姓,逐步占居大姓之首,所以张庄的居住地名是李姓,李店的居住地名是王姓,有的是历史原因和其他原因,但这些原因都属于自然规律和正常现象。
象这样的现象,我们南阳有很多,下面举例说明一下。例如1:朱园村,一个上千人的自然村,村内全部是李姓人口。例如2:高庄,这个几百人口的村庄,没有高姓,居住的全是张姓家族。例如3:王家屯,这个近二千人口的村庄,赵姓占居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而先来入主此地的王姓,仅仅占了百分之十的人口。
村庄以某姓氏开头,但村子里该姓的人却很少是怎么回事?
我对这个问题有过研究。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村庄的名字以姓氏开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李家庄、张家村、王家寨、刘家坝等等,数不胜数。按一般人的理解,以某个姓氏为名的村庄,那么这个村子就应该是以这个姓氏为主姓,姓这个姓氏的人口要占大多数。事实也大体如此。
不过事情总是有意外。我到过许多这样的村庄,发现一些村庄里面并不是这种情况。比如我们县里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叫张家湾子,但是这个村寨里姓张的人并不多,反而是姓王的占了绝大多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对此我专门进行过研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这个自然村寨形成之初,最先到达这里并定居的就是某个姓氏的人,他们当然首先会用自己的姓氏来为村寨命名。这样的情况最常见。比如我们这里有个叫吴家田坝的村庄,我到这里进行调查时,全村姓吴的人家只有8户,只占本村总户数的12%,其余皆为其他姓氏。而姓氏户数最多的则是张姓,占全村总户数的25%。
经过请教村中长者以及查看地方志得知,这个村寨自然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先来到这里的,是一家从江西移民过来的人,他们的姓氏就是吴姓。来到这里以后,看到自然条件非常好,于是就在这里驻扎下来,并以自家的姓氏吴,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吴家田坝。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这个地方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外姓人涌入这里并定居下来。后来的人们就自然跟着叫这个村庄的原来的名字吴家田坝,于是这个名字就代代传了下来。
随着更多的其他姓氏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吴姓人口反而在村里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所以到了现在,村里的吴姓人家已经占不了主流了,不过因为吴家田坝这个名字已经叫了几百年,所以也就没有人再重新为它命名。
二是这个村庄原来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产业,为了显示自己的对村庄的拥有权,将自己的姓氏为村庄命名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后来大家习惯之后,村庄名称也就沿用下来了。
我到过一个叫易家庄的地方,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好,村子也很大,全寨常住人口据说超过2000多人,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村寨了。不过在这2000多人中,姓易的并不多不到100人。
对这个寨子的来历,我倒是很了解。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的老家就是这个寨子。我曾经与他一起到过这个寨子很多次,也向他打听过易家庄的来历。
朋友对我说,从他这一代往上数的十几代祖宗,曾经花了大价钱把这个地方的土地全部买了下来。因此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易家庄。他的老祖宗们在这里定居以后,由于土地多,当然就需要雇人来耕种。所以就有许多人前来给他们家当佃户。为了方便耕作土地,这些人自然就会在村子里住下来,当然修房子的地基也是他们家老祖宗的,算是租给这些佃户。
这些佃户就这样靠给他家种地在这个地方生存繁衍下去,一代代往下传,所以人口也就越来越多。那为什么作为地主的易家人,人口反而会越来越少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得益于家中有钱,所以很多易家的后代就通过读书进入官场,或者通过做生意进入商场,从而不断地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走出去之后很多人便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姓易的人在这里反而变得越来越少。
当然,经过几百年之后,现在易家庄的土地已经不再完全是易家人的了。只不过村庄的名称就这样沿用了下来,并没有人想去改动它。
三是纪念某个人为村庄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以他的姓氏为村庄命名。这种方式也是很常见的。我到过一个叫胡家寨的小村寨。名为胡家寨,但整个寨子里现在连一户姓胡的人家也没有。于是我就向寨子里的老人们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告诉我,其实这个寨子里大部分人都姓王,按一般习惯应该叫王家寨才对。为什么没有一户人家姓胡,而偏偏要把这个寨子命名为胡家寨呢?
原来在两百多年前,这个寨子所在地的周围发生过一场比较大的瘟疫。当时这场疫病也传到了寨子里。正当全寨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天寨子里来了一个江湖郎中,他看到寨子的情况,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这个江湖郎中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一户人家暂住了下来,并且开出药方,让寨子里还没有患病的村民上山挖草药,他负责煎熬药汤。就这样,经过这个郎中的努力,寨子的瘟疫最终被完全控制住,并且保住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性命。
瘟疫消灭后,这个郎中分文未取就离开了寨子。由于这个郎中姓胡,因此在他离开之后,寨子里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救命之恩,就用他的姓氏重新将寨子命名为胡家寨,并且嘱咐子孙后代一直沿用下去,不准再改动寨名。而且还在寨子中央给胡郎中立了一块功德碑,只不过现在这块石碑已经不存在了。
四是寨子里曾经出过达官显贵或者商界名人,他们为寨子的里的人办过许多实事,所以用他们的姓氏为村子命名,以彰显本村本寨的荣光。这样情况有,但不多见。因为一个村寨要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名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到过一个叫龚家冲的寨子。同样龚姓在这个寨子当中并不是主流姓氏。之所以用龚姓来给这个寨子命名,据寨子里的老人们说,是因为明朝中期,寨子里的龚家出了一位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一时在本县名声大振!此人中了举人之后,在外地做官,据说做到了相当于现在省长一级的大官。
龚某在当上大官以后,并没有忘记居住在老家的乡亲。他为这个寨子修路架桥,为贫困人家修房盖屋,为寨子里的孩子修建学堂并聘请老师等等,为这个村寨做过许多好事。因此,居住在本寨的人们就以龚某为荣,为了纪念他,于是大家在商议之后,就把原来的寨名给废掉了,重新用龚某的姓氏来为寨子命名,所以龚家冲的寨名就从那个时候起,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寨子里的老人说的这些我在当地县志上并没有查找到相应的记载,不过我还是比较相信他们说的这个理由。毕竟县志也是后人修的,如果修县志的人并不认可龚举人,或者刚好与龚举人家不过招,故意漏记也是有可能的。
上面就是我通过研究得出的,某些村庄的名字以某个姓氏命命,但村里姓这个姓氏的人口并不多的原因。除此之外也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但那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没有必要把它们完全写出来,大家知道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就可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