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康熙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帝王,8岁登基,一生南征北战,勤政爱民,立下了赫赫功业,被许多人称为“千古一帝”。
他死后把位子传给了他的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但众所周知,康熙一生育有多子,而在他晚年,他的儿子们更是争先恐后地争夺储位,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惨祸,使得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那么雍正为何能在这场“夺嫡”中获胜,康熙为何传位于他。是否真如传闻所说是因为他的儿子乾隆?
其实,康熙之所以传位于雍正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乾隆,然而也并不是全因为乾隆,雍正本身的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也是一个原因。
所以说康熙之所以传位于雍正一是雍正本身的努力,一是康熙喜爱乾隆这个孙子。
雍正是一个很谨言慎行,又懂得韬光养晦的人。
在平常里,就读读诗书,修身养性,所以给人予恭肃有德的形象。
尤其是在兄弟争储的“大战”中,他更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他不直接参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而退居在王府里,养花浇草。
明面上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兄弟们和气相处,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无心,只想做个富贵闲人。
康熙偶尔让他去做些事,他就只认真完成任务,但绝不邀功。每逢康熙寿典,他就用心挑选寿礼,以搏康熙欢心,但又不过于刻意表现自己。
所以,这让康熙对他大加赞赏,因为几个儿子都为了储位争得头破血流,让他日夜烦心,而只有雍正是踏踏实实做事,不争不抢的,这就为后来康熙选他做继承人奠定了基础。
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雍正生了个好儿子。康熙一生有儿子35人,孙子97个,可谓子孙众多,再加上当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有很多个孙子并没有见过康熙,更别提让康熙记住了。
而弘历也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才见到他的皇祖父的。
而这一见,弘历的机智聪敏,从容应对就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他便命人把弘历接进公中抚养,亲自教导诗书武艺。
每每康熙写书法时,弘历就在一旁侍候,康熙接见大臣时,弘历就在一旁敬立垂听,康熙围猎,弘历就随行身侧,祖孙二人真是其乐融融。
有一次,在围猎时,侍卫们打中了一头熊,康熙便命年幼的弘历过去查看,因为往常他最喜欢过去查看猎物,可是这次弘历却踌躇了,表现得犹犹豫豫。
康熙也奇怪他的反常。就在弘历接近熊时,那头原本躺在地上的熊却没死还站了起来,于是弘历赶忙搭弓射箭,然而已经来不及。幸好康熙手疾眼快举枪打死了熊。
多亏弘历今天反常不愿到猎物身边去,不然再靠近一些那熊,只怕小命就休矣。所以事后,康熙私下对他的一个妃子说:“从今日围场射猎之事来看,他日弘历的福分必在我之上”。
而康熙已经贵为皇帝,还会有何福分能在他之上?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有意让弘历继承大统。而弘历是雍正的儿子,要让弘历继承大统,只有把皇位传给雍正才可以。
但这个原因绝对是次要的,毕竟传位关乎国运,因为隔代亲而传位,中间变数太大。康熙不是这么儿戏的人。更何况康熙97个孙子,其宠爱的也不止弘历一人,比如十四阿哥胤禵之子弘明,跟随康熙的时间远比弘历久,连婚礼都是康熙操办,其宠爱程度比之弘历,有过之而无不及。
主要还是雍正自身的操作得当,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当然,你如果要说他篡位,那就更好解释了!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传位的事情关乎整个朝廷,整个国家的命运,为了孙子传位儿子,变数这么大,康熙能如此儿戏吗?更何况,康熙疼爱的皇孙有很多,根本不止乾隆一个,而乾隆也基本不可能是那个最受重视的。
(康熙与弘历剧照)
说下所谓康熙看中乾隆的“牡丹台事件”。康熙六十一年春,后来的雍正皇帝,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请康熙到圆明园(康熙赐给胤禛的花园,后雍正即位后开始扩建,经历代皇帝发展成万园之园)牡丹台赏花。席间,胤禛表示康熙还没见过自己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康熙共有97个皇孙,没见过很正常),希望康熙见见他们,康熙欣然同意。一见到12岁的弘历,康熙惊讶异常,觉得他天资聪颖气宇不凡,交谈起来也是对答如流。次日,康熙特别派人来问了弘历的生辰八字,不久就将他带到身边抚养,直到半年多以后康熙驾崩。这就是乾隆即位后经常有意无意跟人说起,康熙如何看重自己,甚至暗示康熙就是为了把皇位交给自己才传位给父亲雍正的。
康熙有97个皇孙,把弘历养在身边,确实可以说明康熙对他的喜爱。但是,如果仅此就说康熙看重弘历为继承人,那就实在太荒唐了。因为康熙养在身边的皇子根本就不止弘历一个。至少同样受到康熙重视的还有弘皙和弘明。
(胤禵剧照)
先说说弘明。讲弘明不是仅仅代表弘明一个人,而是包括其他十四阿哥胤禵的儿子。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以大将军王身份,代天子出征,前往青海平定叛乱。此次出征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胤禵爵位仅仅为贝勒,却用天子仪仗,在京文武官员和所有宗室成员(包括爵位高于胤禵的亲王、郡王、贝勒们)全部出城门送行。而胤禵走后,乾隆就将胤禵的几个儿子养在身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弘明。在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竟然亲自为弘明操办婚礼,规格比照亲王之子,这种待遇也是一般宗室想都不敢想的。
(弘皙剧照)
然后更明显的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也就是康熙的长孙弘皙。这是真正康熙从小宠到大的孙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比弘历年长十七岁。从小被康熙养在身边,非常宠爱。即使在其父胤礽被废后也没有受到牵连。仍然在康熙身边享受着皇长孙德待遇。甚至有传言,康熙曾经因为喜爱弘皙想三立胤礽。而且康熙对弘皙也是处处保护。康熙五十五年,有工匠为弘皙按照大内样式打造珐琅火链,这种问题非常严重,可以上纲上线到谋逆的程度。但是康熙只是将工匠带枷杖笞后流放,对负责宫中制作的养心殿监督处以看管不严的罪责,却没有对弘皙有一丝一毫哪怕象征性的处罚。
还有一个说康熙有意让弘历继位的证据是朝鲜的《李朝实录》,里面记载了朝鲜使臣听到的传言,康熙临终时,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由此说明弘历是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但是,同样在这段记载中还有这么一段:“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看看,弘皙是康熙所钟爱的。康熙既然没有因为钟爱弘皙而三立胤礽,又怎么会因为喜欢弘历而立胤禛呢?
而弘皙后来的遭遇也非常奇怪。雍正一继位就封了弘皙为理郡王,雍正六年又晋升理亲王。弘皙还在奏折中称雍正为皇父。在雍正大肆打压兄弟们的时候,弘皙居然步步高升。而到了乾隆朝却又正好相反。乾隆对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们纷纷平反,对所有宗室都表现得宽容大度,唯独对弘皙“心狠手辣”。乾隆四年,乾隆以弘皙心怀异志为罪名,将其夺爵,革除宗籍,改名“四十六”,永远圈禁,三年后弘皙死于禁所。乾隆此举,堪比雍正处置胤禩、胤禟,夺爵除籍改贱名,最后圈禁至死。对宗室成员这样下手在乾隆朝绝无仅有。甚至为此事还连累了一批宗室成员。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之首庄亲王允禄被剥夺了亲王双俸,还有众多堂兄弟或圈禁或夺爵或罚俸,朝野震动。乾隆独独为什么要对弘皙如此狠毒?其实只能理解为他深深感到弘皙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经过了整个雍正朝的十三年弘皙尚能如此,可想而知,在康熙末年,弘历在祖父心中的地位可能高于弘皙吗?
弘皙在康熙身边养了二十几年,弘明等胤禵的儿子也在康熙身边呆了四年,乾隆仅仅呆了半年,到底有什么优势?况且,乾隆只有十二岁,今后的人生怎么发展谁知道?康熙能赌他的未来吗?更何况,一旦雍正即位,谁能保证雍正一定传位给弘历?万一雍正更喜欢弘时、弘昼,以及康熙年间还没出生的弘曕,传位给他们了呢?
(乾隆之母熹妃也是身份成谜)
所以,所谓康熙看中乾隆的说法,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雍正制造舆论,让自己的即位理由更充分,二来就是乾隆的自吹自擂。其实乾隆胡说八道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连他自己的出生地,他都在不同场合说出过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版本,一会儿说出生在雍和宫(康熙年间的雍亲王府),一会儿说出生在圆明园。乾隆的生母熹妃(电视剧中的甄嬛)究竟是什么身份也有争议,不同的档案有的写的是钮祜禄氏,有的写的是钱氏。故而,乾隆的故事,听听也就罢了。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雍正继位之谜。
首先,本人的观点是雍正继位是合法的。不少人认为康熙六十一年,老皇帝死得仓促,最大得利者就是四阿哥胤禛,因为他与九门提督隆科多勾结,后者手中的武力可以确保骤变之时控制京城局势,将胤禛送上宝座——这未免太看不起康熙了。作为一代雄主,康熙从幼年开始就参与了无数次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经验何其丰富,哪怕晚年被几个儿子搞得心力交瘁,国家的权柄始终牢牢掌控在他手中,老八闹腾得最厉害,还不是出局了?老四跟隆科多暗地里那点猫腻,康熙能不心知肚明吗?要知道隆科多的职务就是康熙任命的,如果信不过这个人,他会干这种蠢事?
问题就出在康熙过于自信,他根本没想到前几天还生龙活虎能够上马打猎的自己,得个感冒就突然撒手归西了,以至于留下足够的想象和争议空间。康熙仓促去世,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远在天边的胤禵,而恰恰是近在咫尺的胤禛。假如康熙多活个一两年,从容安排好后事,也许雍正日后就不必去写那部《大义觉迷录》了。
九子夺嫡演变到最后,只剩下胤禛与胤禵这对一母同胞双龙夺珠,基本上已成为业界共识。支持胤禵的理由不外乎是康熙戎马一生,特别重视军权与战争。他特意加封胤禵为“大将军王”,领兵出征立下汗马功劳,就是为了提升胤禵的威望,将来好托付国之重器。
请注意,胤禵受封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七年三月,背景是青藏前线清军被准噶尔部击败,全军覆没。而胤禵出征后,很快就连续多次战胜准噶尔部,逐步收复了西藏。在康熙去世前,整整四年多的时间,如果只是为了给胤禵增加继位的威望与资本,已经够了,早就可以召回胤禵,然后换上一名宿将,例如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同样能够镇住局面,彻底打赢这场战争。可直到康熙去世,胤禵依然远在千里之外,试问他要如何继位?康熙又是准备怎么交班?
纵观历朝历代,战争乃家常便饭,从来没有规定皇帝必须御驾亲征。康熙是战斗狂人不假,但是年事已高,已多年不曾御驾亲征,所以派一名皇子去前线,并不能成为选定继承人的铁证。
相对应的,作为君权天授的封建王朝,对于祭天、祭祖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通常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抑或储君代为行之。二废胤礽后,康熙朝已无明面上的储君。可是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寿诞之时,派胤禛到盛京去祭告祖陵,冬至的时候,又派到南效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再度派胤禛去祭天。这个信号,远比“大将军王”来得强烈而明显。
事实上,暮年的康熙,最担心的事情的确是篡位,但防的不是胤禛,而是势力庞大的“八爷党”。因此,派“八爷党”骨干胤禵挂帅远征,不得不说是康熙下的一步妙棋:一方面安抚了“八爷党”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将胤禩与胤禵分化,等同树立了两个核心。更妙的是,胤禛与胤禵是骨肉同胞,无论事情如何演变,结局不至于太惨烈,起码兄弟俩都会给对方留一条活路。
可惜的是,胤禵并不明白,自己与“八爷党”牵扯太深,熟读明史的康熙一贯对党争深恶痛绝,这从他处理索额图与明珠之事就可见一斑。而胤禛独来独往,办事公道,愿做孤臣,堪当大任。且不论胤禛是否在演戏,但无疑他的所作所为正是暮年的康熙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康熙在当时的政局之下,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让胤禛继位,既能保全自己,也能保全废太子等其他子嗣。
此时,回到康熙是否会为了乾隆而选择雍正的问题,只能说,康熙不会这么无聊,拿自己的老命来开玩笑。当时考虑那么多不省心的儿子都来不及了,如何能去考虑一名孙子辈的屁孩?换句话讲,假如弘历是胤禩的儿子,康熙会因此去选择胤禩作为继承人吗?再换句话讲,康熙最疼爱的孙儿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他为何不因此再度复立胤礽呢?
答案不言而喻。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雍正是清代历史上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位皇帝,尤其是其继位的过程,充满了各种传说。其中有一种传说,说是雍正能够在夺嫡之争中最终胜出,他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康熙帝非常喜欢弘历这个孙子,内定弘历为隔代的继承人,所以才最终决定让皇四子胤禛继位。那么,这是历史事实吗?以笔者看来,真正的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并不是雍正靠着儿子才当上皇帝,而是乾隆靠着父亲才当上了皇帝。
(表现康熙帝和少年弘历在一起的场景的油画)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来谈谈弘历和爷爷康熙帝的关系。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于康熙帝子孙众多,作为爷爷的康熙帝并没有见过弘历这个孙子,甚至不知道这个孙子的存在。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天,弘历才通过胤禛的引荐见到了祖父康熙帝。康熙帝见少年弘历聪明灵秀,身体健壮,受过很好的教育,满心欢喜,遂命将这个孙子养育宫中。此后,祖孙二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史,练习弓马,四处游玩,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弘历后来登上帝位以后,经常回忆起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弘历与康熙帝初次见面的地方——圆明园的牡丹台,后改名镂月开云,康雍乾三代帝王曾在这里共聚一堂)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弘历在康熙六十一年春才入宫养育,而同年冬天康熙帝就去世了,祖孙二人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并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弘历从小受康熙帝抚育,时间很长。半年多的时间应该说并不是很长,像康熙帝这样的英明统治者,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定十二岁的弘历的资质足以成为未来的皇帝,进而做出隔代定下继承人的举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康熙帝晚年养育在宫中的皇孙并不止弘历一人。康熙帝晚年,由于被儿子们的夺嫡之争弄得身心俱疲,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孙子们的身上。所以有不少孙子曾陪伴在康熙帝身边,陪侍时间甚至比弘历更长。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位皇孙,就是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弘皙是康熙帝的嫡长孙,地位上要比弘历高出很多。除此之外,弘皙的人品很好,才能出众,可谓是贤名远扬,因此深得康熙帝的喜爱。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康熙帝废掉之后,朝鲜使臣就敏锐地观察到:“皇长孙(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这就说明,康熙帝虽然在震怒之下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却又觉得弘皙非常贤德,如果让其他儿子继位,势必要压低弘皙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在挣扎了几个月之后,重新立胤礽为太子。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其他皇子的夺嫡之争让康熙帝十分失望的因素,对弘皙的特别喜爱恐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试想假如胤礽能够吸取教训,从此安分守己,不再招惹是非,那么日后继承帝位的必是胤礽,而弘皙也必将顺理成章成为下一代的皇帝。
(康熙帝最喜爱的孙子——嫡长孙弘皙)
然而,胤礽在恢复太子位之后,继续作死,终于一手毁掉了自己和儿子的全部希望。三年之后,康熙帝终于下定决心,第二次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他所钟爱的长孙弘皙自然也就成了牺牲品,从此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否则,又怎么会轮到弘历来继承帝位呢?
说到这里,笔者想说,与其说是雍正沾了儿子的光当上了皇帝,还不如说是弘历沾了他爹的光才当上了皇帝。如果不是雍正在夺嫡之争中最终胜出,弘历日后最多也就当个闲散的亲王,根本不会有机会当上皇帝。而如果不是雍正的长子弘时因顶撞雍正被削籍而死,弘历失去了最强的竞争对手,那么帝位谁属恐怕也还在未定之天。所以说弘历确实是有福之人:胤礽作死,坑掉了最受康熙喜欢的孙子弘皙;胤禛厉害,最终在夺嫡之争中胜出;弘时莽撞,自己退出了帝位争夺战,最后就成就了弘历,成就了享国六十年的乾隆王朝。
(《雍正观花行乐图》,图中穿黑衣者为雍正帝,其右前方穿黄衣的少年疑即少年弘历。此画被认为是雍正帝为了纪念康熙帝初次见到弘历而特地让画师在圆明园牡丹台绘制的)
最后笔者还想多说一句,虽然历史的事实本来如此,但弘历之所以会成为后人口中雍正夺嫡胜出的最大资本,也不完全是因为后人不懂历史瞎胡传,这事儿的始作俑者其实正是雍正自己。因为就在雍正刚继位的时候,他就对朝鲜使臣正儿八经地说过,说康熙帝病危时曾对阁老重臣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说得好像康熙帝临终之前就把后面两代皇帝人选都定好了。其实这不过是雍正为了给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寻找的借口而已,但是既然你自己都这么说了,后人当然也就认为你是靠你儿子才当上皇帝的了。这事儿啊,还真怨不得别人,您说呢?参考文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乾隆帝及其时代》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因为弘历传位给雍正,可能只是一个药引子:父以子贵。有可能康熙晚年在诸皇子中无从决择立谁为太子,一个是四阿哥胤禛,一个是其他阿哥,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聪明无比的弘历给了他另一种思路:后继之君不行,那何不先定一个英明的隔代之君呢?如此,既能保证皇位的顺利传承,还能安抚诸皇子和大臣的心。
以上只是一己之言。我们都知道,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庙号圣主,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一定是权衡各方面利弊后才得出的结果。
首先、历史上一个稳定的朝代,皇帝的从政风格一定是在严苛和宽松之间来回切换的。比如康熙为政以仁,雍正严苛,到了乾隆早期又变得宽松、中期比雍正还严苛,这就是帝王之术,对待臣子们就要宽严相济。康熙往年身体不好,而且工作不积极,懒政怠政,对臣子过于宽松,以至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继任者必须有雷霆手段和刚毅的性格才可以改革弊政,雍正是最好的人选。
第二、康熙朝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党争。为了巩固皇权,康熙皇帝必须将大臣们分化,对那些有影响力的大臣要尽可能的边缘化,防止其结党乱政。最有名的是十三阿哥允祥,因为康熙48年参与废太子事件被囚禁,生前一直很苦逼 但这也正是康熙的良苦用心,一旦新君继位,必定大赦天下,这些被边缘化和囚禁的重臣就会成为股肱重臣,越要重用,越要远离,此乃康熙的高明之处。果然,康熙一死,允祥、隆科多等都得到重用,可见,康熙为雍正继位早已铺平了道路。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不是为了乾隆呢?你怎么看?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明君的统治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关于雍正的继位之迷,历史上有很多种传言,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康熙为了乾隆才传位与雍正,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康熙是杰出的政治家,在选择继承人上是有战略性的。
康熙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裁皇位几十年,对当时的政局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对大清未来的走向也有自己的预测,他最清楚大清帝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君,也知道到在众多皇子中谁才有这个能力管理好自己苦苦经营的帝国,也知道谁才能够兴得除弊。康熙一生雄才伟略,怎么会草率的决定将帝国的未来交到一个不知未来的孩子手中呢。
二、历史印证雍正的能力,他绝非只是靠儿子上位的庸君。
雍正年幼时便随父亲出征,雍正是比较得康熙的喜爱的,就在康熙病重期间,还曾派雍正到天坛代为祭天。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雍正的倚重,代为祭天也就有要托付重任的意思。雍正继位后在政治方面表现很突出,他实施了很多为民造福的方案,同时雍正十分敬业,也很勤奋,常常到了深夜的时候都在看奏折,批奏折,所以很多奏折都是雍正在晚上熬夜批示出来的,所以雍正勤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雍正治国15年,国库日渐充盈,也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乾隆从小天资过人,继承也是天地人和顺理成章之事。
雍正不是等闲之辈,他看得出自己的儿子乾隆与常人的不同,便借机把乾隆引荐给康熙,因为康熙一生历经杀伐,千古一帝,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但是这个孩子康熙却看不透,而且还隐约有帝王气象。这让康熙更加欣喜,确信他是众多孙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为此,康熙还命人算了乾隆的生辰八字,没想到弘历的八字也与人不同。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乾隆也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康熙传位给雍正是因为乾隆的说法,有附会的嫌疑,为得了吸引眼球,增加爆光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