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不生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人力资源当然主要指的是梁山军人,物力资源包括钱粮布等生活物资及马匹、铁器等各种军事物资。

因为梁山是个“孤岛”,山上土著居民很少。山上的人就是108将外加梁山的军人,这些军人又叫“小喽罗”。这些喽罗一旦战死,在梁山上得不到补充,只能从梁山外去补充。而梁山的军人们又不从事生产,衣食住行及军事斗争的所有物资(除了“水”以外)都只能通过去山外抢劫来获取。

这就是梁山最大的“硬伤”!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梁山泊的形成

水浒里首次提到梁山泊是柴进对林冲说的,说梁山泊是个水乡,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洼。

梁山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北宋时期真有800里梁山泊吗?查阅《辞海》,还真有800里:

《辞海·梁山泊》:泊,一作泺(泺是泊的古体)。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徒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初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

从《辞海》收录的内容来看,梁山泊原来是大野泽的一部分,唐与宋之间的五代时期,大野泽北移,把梁山围在中间,梁山泊成形。后来因为黄河水灌入,面积不断扩大,到了北宋熙宁年间,方圆就达800里。

北宋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始于1068年。水浒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主要在宣和年间,距熙宁年间大概50年左右。

这说明,水浒中的梁山泊确实达到方圆800里,是一个大湖泊。林冲初上梁山时,看到的景象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泊里的巨浪能有山高,也间接证明湖泊很大。

梁山泊不仅大,而且还深。高俅征梁山时,就造了海鳅大船,海鳅大船是海内航行用的,吃水比较深,用来征剿梁山,说明梁山泊水很深。

梁山四面环水,山在水中间,从陆地去梁山,只能通过坐船过去,如果是旅游,坐在船上,极目远眺湖光山色、野鸭飞鸟,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二、梁山泊的地利优势

梁山泊的特殊地理结构,对于“防守”具有天然的优势。

梁山的防守有三层战略纵深:

第一层防御,湖泊以外陆地上。可以利用梁山的马步军优势展开。梁山马军五虎将、八骠骑都是厉害角色,步军将中的鲁智深、武松、李逵、刘唐、雷横、二解等也是勇贯三军的。征剿梁山的官军数量一两万人以下的,都可以在湖泊外解决。梁山大聚义以前,朝廷征剿梁山的主要有两支人马,一是呼延灼的连环马,大概一万人左右;二是关胜的兵马,一万五千人。都是水泊外面对垒,最后梁山获胜。大聚义以后,童贯起十万大军征剿梁山,战场也摆在水泊外,两阵大败童贯。

第二层防御,就是湖泊上面。童贯败回,高俅见陆上不能取胜,自点13万人马,并带一万五千水军亲自前来征剿梁山。梁山泊水军头领虽然没有马步军头领多,但个个都是厉害角色,李俊、张横、张顺、三阮、二童都能在水下生活的人,加上平时训练的梁山水军。所以湖泊上更是梁山优势。高俅的水军第一阵就败了下来,折了许多人马,水军副帅党世雄被活捉。第二阵效仿曹操赤壁之战做法,将小船连成大船,成连环船,结果梁山效法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更离奇的是公孙胜效仿诸葛亮借风,又打败高俅,三个水军统帅刘梦龙、牛邦喜、党世英都被杀死。第三阵高俅监造大海鳅船,本想踏平梁山,没想到又被张顺带着水军凿漏,高俅自己都做了俘虏。所以,湖泊上作战,梁山还是有优势的。

第三层防御,就是梁山上的各关卡。这些关卡是在陆上、水上都失利时才用得上。《水浒传》中梁山上关卡没用上。

综上,梁山泊是梁山的天然屏障,有利于梁山防御,这是地利优势。

三、梁山泊的地理劣势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梁山泊八百里水面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这是梁山的地利。

但如果大宋朝廷对这个地理特点善加利用,那么对梁山来说,地理优势就会变成地理劣势,并且这种劣势对梁山来说是致命的。

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康熙为了收复台湾,启用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采取了“禁海”与“征剿”相结合的策略,先通过将福建沿海的居民内迁,使台湾的明郑军队抢不到资源。然后时机成熟时派施琅海军进攻台湾,并一举收复台湾。

应该说“禁海”是个非常狠毒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把明郑政权困死在台湾岛。因为台湾岛上资源贫乏,不能支持明郑集团长期坚持下去,明郑集团要想补充资源,只能渡海到大陆,到福建沿海去抢。

梁山的地理和台湾非常相似,四面环水,中间一个孤岛。并且梁山并不大,山上也没什么土著居民,基本没有人种粮食,除了渔业资源以外,大部分生活资源及军事资源,都要跨过水泊到陆地上去“抢劫”。

这是梁山的地理劣势,也是梁山最大的短板,更是梁山最大的硬伤。

如果北宋朝廷采取“禁湖”政策,将梁山泊四周的居民都迁走,并派重兵堵住梁山泊登岸的几个港口,把梁山的人困在湖泊内,那么梁山将会面临四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一,生活物资无法得到补充。梁山自己不生产粮食,山上的存粮正常也就一年半载,一旦发生粮食危机,山上几万人都得饿死。除了粮食,还有衣服、被褥、油盐酱醋、酒、牛羊等,也得不到补充。另外还有药品,如果得不到补充,疾病不能控制,必然造成瘟疫流行。

其二,军事物资无法得到补充。梁山发展到招安以前,兵力达到几万人,各种枪械、被服、战马、铠甲、弓箭等随着战争的进行,肯定会有大量消耗,出不了港、打不了胜仗,就无法得到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必然不断下降,最后就是不战自溃。

其三,士兵得不到及时补充。梁山有几万兵丁,但打仗肯定会有伤亡。以前是从四乡八里招募,或者通过俘虏朝廷兵丁补充,一旦禁湖,兵有伤亡,无法得到补充,军队必定越打越少。要知道,真正打仗的时候,单挑很少的,大部分都是阵战,兵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军队数量就会越来越少,整体战斗力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其四,军事斗争上会形成“死棋”局面。军事上,打仗讲究犄角之势、互相策应。就好比围棋,只有一眼是死棋,两眼以上才是活棋。梁山所有人马都集中在梁山泊里,就形成了一个眼的“死棋”局面,如果梁山泊被困住,梁山人走不出去,就会被困死在水泊里。如果当时梁山在收编各路草莽的时候,能留一两个山头不烧,比如二龙山,而在那里布置一队兵力,那么战争时就会互相牵制策应。

梁山上不乏能工巧匠,能人异士。比如,汤隆就是铁匠,专门负责打造枪械,但如果没有“铁”,拿什么打?所以,一旦禁湖,生活资源、军事资源无法补充,各种原材料都得不到,再多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别以为“禁湖”政策大宋朝廷想不到。南宋时期,岳飞破洞庭湖杨幺起义,采取的就是类似策略:

杨幺在洞庭湖采取“陆耕水战”体制,春夏水涨时种田,秋冬水降时作战,加上水军厉害,官军一时奈何不得,宋高宗派岳飞去镇压。岳飞到了洞庭后,一反过去秋冬作战的做法,春夏作战,让杨幺不能生产。又把有关的出湖港汊封死,断了杨幺粮道。然后又开闸放水,把洞庭湖水位降下,再用木筏堵死港汊,湖上洒满青草,使杨幺机动船的叶轮被卷死开不动。同时,一边困湖,一边招降,削弱杨幺的军事力量。等这些功夫都做足了,8天就灭了杨幺!

梁山集团全伙受招安的时间是大宋宣和四年,这一年,岳飞20岁。

梁山泊因为有这个致命“硬伤”,所以,如果大宋朝廷动真格“禁湖”,不用什么大的战争,困个一年半载,梁山基本就自我灭亡了!

也因为这个“硬伤”因素,梁山集团除了接受“招安”,剩下的都是死路!

《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一,没有大的财团作后盾,所以没有坚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没有统一的核心领导集体。

三,水寨中山头太多,各山头严重的不团结。

四,最大的硬伤就是大当家的是朝庭的走狗。一心一意想着到朝庭那去当官发财。所以他一直把这一群响马往邪路上带,最后全部都把这群响马带到了深沟里。

《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梁山集团最大问题是没有群众支持。

如果真的想闹革命,没有群众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陈胜吴广起义,前提是秦朝暴政民不聊生,人民自发反抗政府,只缺乏一个带头的。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立即得到群众支持。

再看李自成,当时大明就要灭亡,内忧外患,北方大面积自然灾害,人民大片大片饿死,但政府没有能力救灾。人民觉得横竖是死,纷纷起来造反。李自成所谓闯王来时不纳粮,大家有饭吃,恰好得到群众支持。

对不起,梁山似乎没有群众支持。

虽然北宋朝政黑暗,但最低程度群众还是能够糊口的。

就看武松哥哥武大郎,一个卖脆饼的小贩,不但可以在县城租房生活,还能养活如花似玉的老婆。

郓哥一个少年,靠卖卖水果,也能养活自己和年老的父亲。

阮氏三雄如果不是好赌,其实依靠打鱼是可以维持生计的。

当时尚且没有出现秦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怨沸腾的局面。

投靠梁山的人,绝大部分不是官逼民反,而是各种犯罪分子、黑社会、亡命徒或者妄图走捷径享受富贵的人,很少有良民。

在水浒108将里面,真正的农民只有陶宗旺。他是地地道道的庄户人家,惯用的兵器是一把铁锹,有一膀子好力气,因为仰慕宋江而入伙梁山。在梁山的座次排在七十五位,对应地理星。

看看,只有一个农民。

同时,梁山说来说去,就是靠打家劫舍,抢劫老百姓为生。虽然可能兔子不吃窝边草,不在所在地抢劫,但攻打周边城市都是又抢又杀的。

《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梁山,不过蛋丸之地。如想成就霸业必须走出梁山泊。有没有可以行走天下的理念?有没有既有能力又有魅力的领导?有没有思想统一的团队?有没有公司化的整套章程?

都没有。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所以只能归顺朝廷,即大家所痛恨的投降。

《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要说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应该是梁山军马虽然有一百零八将,但不是所有的头领全部本领高强。战争就像淘汰赛,弱一些就会被淘汰。所以征方腊才伤亡惨重。

《水浒传》梁山集团最大的硬伤是什么?为什么?

梁山最大的硬伤是没有目标。就是说,大家聚集在梁山,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愿景,到底是要干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来说,梁山只是一个存身之所。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

一种是本就不是安分人,希望在梁山过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的舒心日子。这种人占了大多数,但却不是领导阶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鲁智深、李逵、阮氏三兄弟、还有地煞中的绝大部分,特别是那些主动上山入伙的,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就算是有罪案在身,也基本是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逼他们。这些人要的只是日子快活,哪有长远的打算,大家聚义结伙就是为了抱团一起,官府没有奈何。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杀老婆、杀官员、受冤枉、被陷害、受逼迫、受连累等(甚至是受到梁山的陷害),被官府通缉追逃,不得已到梁山容身的。这部分人基本都是梁山的骨干和领导阶层,比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杨志、武松、柴进、朱仝、雷横、秦明、戴宗、孙立、杨雄等等。他们上梁山都是被逼无奈下的不得已选择。如果有好的出路,他们也都有脱离梁山的意愿。

第三种就是朝廷的军官,在同梁山兵马对阵之时被擒获,在得到宋江招安的承诺和画饼后,暂时入伙梁山,等待朝廷招安。这些人人数20多个,但战斗力也不可小觑,甚至还有一些特殊人才,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关胜、索超、张清、董平、凌振、宣赞、魏定国、单廷圭等等。这里有一个特例是徐宁,是被诱骗上山的。

其他那些本就在何处山寨落草或者开黑店,最后都合并到梁山上的强盗头领,如樊瑞、史进、王英、周通、杨春、邓麟、裴宣、燕顺、孙二娘等等,他们有的是主动联合在一起,有的是被打服了被迫,总之大家都是来梁山容身的,不是来干事业的。

这样一些人聚集到梁山,上山前的身份差异很大,上山的目的和缘由各不相同,对今后怎么办都各有打算,所以根本就没有共同的目标。这就好比梁山就是一个大囚笼,关着目标不一的各色人等。

至于说宋江端出来的“替天行道”的口号,说穿了就是一个自我标榜和自我安慰的借口,让梁山上的各色人等不用以啸聚山林的强盗自名,而可以用替天行道的义士来自我标榜和自我安慰。至于干的是不是讲道义的事,那全在他们自己怎么说罢了。所以此处凸显出了宋江的聪明,而也因此得到了梁山上多数人的拥戴!

而宋江提出的招安,其实就是这些各色人等不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