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最近这几年我们当地的农户,都是这样,小麦收割后直接送到收粮站里卖掉了。为什么呢?
- 一、小麦收割时一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回来收麦,小麦收割后直接卖掉,这样反而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如果不卖掉储存起来的话,需要找到晒场,把小麦晒干。因为刚刚收割的小麦水份含量很高,不能直接储存。如果再晒几天卖掉,这样反而耽误了他们的务工的时间。
现在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再不会像过去一样,离收麦一个月前就需要把晒场整出来,整个夏忙的时间从开始准备晒场到收割完毕,种上秋天的庄稼需要45-60天的时间。
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会找出一片地,用碌碡”(liù zhóu)碾场的情景,第一遍用牛拉碌碡”压一遍,仔仔细细的收拾,用大扫帚不停的扫,后面就需要人力来拉碌碡,哪里有缝隙要需要填平,防止后续碾麦子的时候,掉进去。一个碾场要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碾和打扫以及每天都要洒水,这个时间都需要半个月。最后碾好的晒场,光滑的能找出人影,比水泥地还要结实。
后续人工割麦、捆麦、拉麦、轧场、翻场、扬场、晾晒、真的是特别繁琐和劳累。
不用担心后面储存起来,出现霉变和被虫咬的现象。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对于农村有些农民在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种现象现在在农村非常的普遍,特别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农民而言,似乎直接把小麦卖掉,非常的省时省力,而且也达到了落袋为安的目的。对于这种现象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俗话说“货到地头自然死”,这句俗语可不是白说的,如果经销商在农村的地头里买农产品的话,价格应该是最便宜的。因为他们还有来回的路费,也就是油钱也必须算在里面,所以这些经销商不会亏到贴本钱的,而且也不会不赚钱的。事实上收购上到地头上收购农民的小麦利润是更大的,当然这需要根据他们的眼力进行判断,毕竟“潮粮”的水分是比较大的。对于这些收购商而言,他们会根据小麦的含水量进行压价收购,当然他们也了解小麦含水量的多少来进行收购给予价格。可以说他们是把价格放到了低于市场的价格,特别对于那些农民不在乎的一分钱两分钱的价格,致使这些商贩多挣这些钱。小麦在农民的眼里就是一种粮食,而且很普遍也非常不在乎,但对于经销商来说就是一个赚钱的商品,他们是非常在乎的,而且也非常在乎一斤一两的商品。对于农民在田地里直接把小麦卖掉,一般是由于时间比较紧,也就是在城里打工,没有时间回来收购小麦,直接雇用收割机把小麦收割后卖掉。另一方面是一些农民比较懒,他们为了省去晾晒小麦的麻烦,毕竟凉晒小麦也是非常累的的,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抗小麦的袋子也是非常的辛苦。但对于那些以时间就是金钱的打工农民来说,在田地头卖掉小麦也是非常划算的,毕竟把小麦运到家里还要进行晾晒,还要进行储存,偶尔会出现一些霉变、鼠害,特别遇到天气不是太好的状况下,小麦的质量发生腐烂的话,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为晾晒干小麦并储存起来,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总之,对于一些农民小麦收割后在田地里就把小麦卖掉,他们主要是为了省事、省力,当然也是为了节约时间,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已。毕竟现在粮食不值钱,特别对于那些年轻的农民种的粮食又比较少,放在家里又增加了储存的成本,在田地里卖掉更方便落袋为安。但是从总小麦价格行情和发展趋势来看,在田地里直接卖掉小麦确实是不划算的,毕竟价格是非常低的,现在目前新小麦价格平均在0.8~1元之间。现在天气比较干燥,小麦的含水量也比较低,如果放在家里进行储存一段时间,小麦价格有望涨到1.2元/斤左右的行情,这样已经有近4毛/斤的差价,但这也是一个辛苦钱,毕竟晾晒小麦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这是因为:一,农民已经没有用一些精力保存粮食的兴趣。知道吗?要保存小麦必须要做到防虫,防潮,防霉变,要做到这三防必须要对小麦进行复晒,如果有好多粮食复晒一次需要费好大劲,防虫不但要用药,而且还要密封,而且为了防霉变,还要对储存粮食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现在农村人不是空巢,就是留守,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对粮食保存了。
二,现在的小麦收完直接在地头卖掉,省了种地好多气力,而且就是小麦的含水量超标,农民也不用再去凉晒了。
三,因为粮食价格不稳定,有些粮食费好大劲保存了很长时间,到时粮价反而下降,使存粮户又受到了损失,这叫费力不讨好吧!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在小麦收割后直接卖掉,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多数的农户都是直接卖掉。这种现象大概陆陆续续有十几年了吧!
在过去,小麦收割后。一家人要拉到场里或公路上晾晒。一两天,碰到阴天下雨甚至好几天都不得安省。然后再送到粮站或面粉厂卖掉。当然自己也留下一部分自己吃。
后来,精明的粮贩子看到了商机。他们直接到地头收购。刚收下来的小麦水份含量高。他们收购回来自己晾晒或烘干。他们的打算一个是自己趁新麦上市价格行情低,等行情走高出售。即便行情一直不好,由于他们也能在地头给农民压价。还是合算的。因为每斤小麦压上一分二分。他们每天就能多收不少钱。有个粮贩子,麦收季节黑夜白天不停到地头收购。每个麦季都能赚几万块钱。
而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土地都不多。小麦总产量一般只有几千斤,假如一户按5000斤计祘。每斤少卖2分,总共少卖100元。但是省了搬运和晾晒的时间,一般不耽误或少耽误打工挣钱。家里老人妇女就可以完成交易。不用在外打工的壮劳力专门回来收割,连路费都省了。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的体现。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是的,在收割后直接卖掉是最划算的。这些农户本就不计划存起来,如果拉回家还要装袋子,还要亮晒保管,费时费力,倒不如在地里一下卖掉。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
农村有些农民,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更划算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省事,二是划算,三是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是有些地方,有些农民,日后将会逐渐普及,一步到位,整体实现。
第一,从人工到机械,从打场扬场,到就地出售,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辛苦到轻松,从麻烦到省事,从穷困到富裕。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 春天播种,锄草,浇水,再锄草。。。六月麦熟,镰刀割,手捆绑,码成堆,人挑马驮,运到打麦场,又堆成大麦垛。然后碾碎,风吹,扬出来,变成麦子,运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辛苦忙碌,年年如此,贫穷落后,受苦受累,无止息。
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普及进农村,农民种地机械化。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平原地带,平坦地块,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操作。播种机械化,锄草机械化,浇水便利化,收割机械化,烘干入库,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操作。农民种地,只要学会管理,不要劳累。播种,锄草,浇水,收割,烘干,入库,这些环节,每项工序的价格,随着科学普及,实践操作,约定俗成,农民一清二楚,为了省事,在合适,不吃亏的情况下,小麦收割时,一些农民,当场就地,处理转卖,钱进腰包,省事便利。
第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带动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知识提高。网络信息化,粮食市场化。有什么的机械,有什么样的智能,就催生什么样的人才。比方说,现在农田大型灭草机械出现,无人机灭草飞机出现,,都是本地农民操作。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后运输机,烘干机,入库结账,网络操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农民实现了。托管公司的应运而生。农民手中只要有地,腰包就会有钱。农村振兴,农民增收,农民由体力劳动,转变成脑力劳动 。种地由人工转变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粮食价格市场化,地里卖粮食,是市场的需要,时代的召唤,是农村振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