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吉粽佳茗称益智,
白艾香包善驱邢。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母亲总会用五色彩线给我们绣个“五毒"兜兜穿戴。
什么叫“五毒"兜兜呢?就是用一块红色的布做个小兜兜,在兜兜中间用彩色线绣一个八卦图。然后在八卦图周围诱上蝎子,蜈蚣、蟾蜍、蜘蛛🕷和蛇。给一至三岁的小孩带,据说不会被毒虫咬,不长毒疮,以毒攻毒,小孩好养。再用五色线编结一个小网兜,在端午节这天把煮熟的鸡蛋染红放在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脖子上。
端午节早上,去田坎或者地边,割一把艾叶,插在门头上。过后把艾叶扎成小把放干,脚手在夏天雨季容易被冲毒发痒,用干艾草熏几次就会治好。还在端午节早上挖一些“蛤蟆衣”,也就是《车前草》,凉干作药用,《车前草》清热解毒。不管是“艾草还是车前草,只有在端午节早上采才有疗效。
最后,端午节必须吃糯米粽子。
宝艾思君子,玉蒲祝圣人。
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汨罗江水怒涛天,枉去忠良何以眠
粽子飘香臣子泣,楚骚句句诉君前。
———端午祭屈原🙏🌹🙏
又是一年端阳节,楚韵潇潇盈内涵。端午节也叫当午节或端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大节,起源于我国南方,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多种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我国南方百越,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注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河北,民风淳朴祭端阳。自古以来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虽然各地稍有不同,但大体上主要是南北方的差异。南方主要是划龙舟和包粽子,一说是祭祀龙祖先,一说是纪念屈原。而在北方则主要是包粽子和挂艾草。
包粽子。包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而笔者的家乡燕赵腹地,主要是用粽叶包的角粽,端午包粽习俗古已有之,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有包小枣的枣粽;还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色泽鲜艳,味道香甜。
挂艾草。艾草自古就是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每至端午节之际,家乡的人们总是将艾挂于家中大门的门框上,以达到辟邪驱瘟疫的目的。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还有消毒止痒作用,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有意思的是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到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到了近代,人们更是把吃粽子、挂艾草,都和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以祭祀一代忠臣的爱国英魂。
最后,还是共同回顾一下屈原的爱国事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要说端午节的习俗,我们家主要习俗是缝制香囊、蒸糖三角与割艾草。
01 缝制香囊每年端午节到了,母亲都会翻箱倒柜找一些零布头出来,花花绿绿的,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出一些小小的方块。
这些小小的方块布,都是我平时想要却找不到的,母亲有裁缝的手艺,经常帮邻居们裁剪衣物,也就会收藏一些零布头。
趁着母亲拿出来的这个机会,我会陈母亲不注意抢一片来玩,拿起针线缝制一番,留下毛茸茸的一堆线头。母亲笑着说我完全就是瞎胡闹。
母亲左手拿着布片,右手拿针线,轻松熟练地飞针走线。她手里方块布很快变成了一个口袋的样子。
母亲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香料,一勺一勺地倒在口袋里,再把口袋小心地收口,一个香囊就出来了。这些香囊有鸡心形状的,也有粽子形状的,看起来小巧可爱,问起来香味沁人心脾。
母亲挑出一个最好看的,帮我挂在衣服前襟的口子上,我跑起来一晃一晃的,周身都散发着香囊味道。
这个香囊能给我带来一整个夏天的欢心,直到它的香味完全消失了。
02 蒸糖三角端午节到了,母亲起了个大早,端出前一天晚上发好的的面,用手搓一下,拉一把面絮出来,满满的蜂窝。
面发的很好,母亲满意地扬起嘴角,熟练地揉搓一盆面团。她像变魔术一样,把一大块面团拧成一个个小馒头,很快案板上摆满一排一排的糖三角。
母亲把它们摆上锅里的蒸屉,大火猛烧,不一会的功夫一锅热腾腾的糖三角就出炉了。这个时候,我舍不得离开,一直守在厨房里,等着母亲把这些糖三角从锅里拣出来。
母亲吹一吹汤得发红的手,抓起一个糖三角放在盘子里,递给我说:“去吧,小孩嘴急,你尝尝熟了没有?”
我接过盘子,用筷子插起又白又胖的糖三角,轻轻地咬一口,又香又甜,这一口尝尽小麦粉的香甜,难以言说的幸福。
03 割艾草早饭过后,母亲背起一个竹筐,到南边的坟地里去割艾草,那里的艾草长得又肥又大,远远地望过去一片茂盛。
可能是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的缘故,坟地里的艾草长得比外面的要好很多。我问母亲为什么其他人不去割呢,为什么平时不去割呢?
母亲说艾草,野生的很多,一般人家路边随便找找就可以用了,所以很少有人跑那么远的地方去。
而我们家要用的艾草,除了节日的时候门前挂一束,更多的是作为药材用的。所以需要质量好一点的,而端午节的这个节气就是决定艾草质量的关键因素。
所以,每年端午的这一天母亲都会采一大筐艾草,放在房顶上晒干,留着平时药用。
我们家的端午节缝一个手工的香囊,吃一口新鲜出炉的糖三角,晒一筐鲜香的艾草,这就是端午节的全部味道。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谢谢,
我们这里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把门、窗外放上艾蒿,用于防虫,还要给小宝宝手腕、脚脖缠上五种颜色的线,叫做五索,以示吉祥。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雪峰山.端午节》
山水黛绿雪峰好,杨梅火红枝叶繁。
五仁糯米粽包香,艾草菖蒲上门环。
雄黄避邪疗虫毒,鼓振画舫龙点丹。
楚江渺渺笑嫣然,浊酒杯杯醉仙潭
我家在雪峰山,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五月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岭上的杨梅红彤彤,炎炎火树妆山新,甸甸杨梅压枝沉。瑞午节那天,家家户户有包粽子的习俗,门上挂上新鲜的艾草和菖蒲,庭院香飘飘,角棕挂满梁,果盘摆上酸甜蜜口红艳艳的杨梅,瞅瞅你口水津津,胃口大开。端午节吃鸭子的习俗,鸭子是山溪养大的,肉嫩味甜鲜,纯天然绿色食品。在沅江和资江河段上还赛龙舟。鼓振龙舟,号子炫天,百桨齐飞,场面好个热闹。还喝端午酒,浓香四溢,喝多不上头,男人们的最爱。雪峰人的端午习俗还有很多…
今年过端午在家过,儿女们在远方求学,只能与父母和糟糠一起过。祝远方的亲人一切都好,顺顺利利。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那儿都有什么习俗?
谢三川文汇邀请:
我家在辽宁西部的朝阳市农村。端午节在这里通常称"五月节"。
每年的五月初一,家家户户的门口就挂上葫芦。葫芦是和新鲜的桃树枝一起放上去的,"已将新桃换旧符"之意吧。
漂亮的纸制葫芦随处可见!
到了端午那天早上,人门都早起到河边洗漱,并且采些艾蒿回家,挂放在门口。这一习俗似乎和屈原有关系。
小孩子们呢,这一天是最自由的了,大人门不限制他们去那高山顶玩了。各个村的孩子们都占据了最高的山峰。
呐喊,放爆竹,唱歌,隔着山头吵架……
爱怎么的就怎么的!
中午饭当然很讲究了:鸡鸭鱼肉必须的,酒也不能缺席,主食当然是粽子了。
饭前必须给逝去的长辈送去吃的东西,也免不了一番香烛纸钱的焚烧。
当然每个村,每个家的风俗也是有差别的。
请朋友们在评论区,说说你们那里的不一样的风俗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