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袁是投机者,它不会和洋人硬拼,保存实力是关键

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朝廷是用了袁世凯的军队的,不过袁世凯自有其个人的对策。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其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袁世凯任山东总督,远离主战场,避免了当炮灰;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懂得保存实力的重要性,他对朝廷军令阳奉阴违,不仅派军赴京一步三停,而且动辄以山东危急为借口拒不出兵,他不但不遵号令对抗洋人,反而大肆镇压义和团,并借此换得山东平安,博得洋人賞识,为其以后收拎晚清残局换得了国际支持。在袁世凯保存了实力的同时,聂部、董部都遭重创,袁世凯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首席武官,地位举足轻重袁世凯之所以能利用八国联军进京之际扫除竞争对手保存实力,源于他的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理性的处事方式。袁世凯对于时局的判断异常的准确,他深知朝廷打不过洋人,所以不能趟这趟浑水,既然洋人势力不可卒除,那么维持良好的关系便是关键。那么他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即不遵朝廷号令,会丧失朝廷支持?而这正是袁世凯的精明之处,袁世凯知道一旦开战,在直隶的两股新军会遭到重大打击,一旦实力受损,他的小站系就成了朝廷睢一可以倚重的军队,到时朝廷不但不能打击他,还得更为倚重他,不仅不会责备他消极迎战,还会感激他保存了实力,不使朝廷没有可用之兵。事实证明袁世凯赌对了,他既保存了实力,又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更得重视,这是袁世凯一切唯实力的政治原则的一次重大胜利,也奠定了袁世凯日后在清廷的至高地位!

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袁世凯当时还是很听话的,出兵救驾。

当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所组建的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可以说是当时清朝装备最好,战力也最强的三支军队。1899年冬,在八国联军没有来之前,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联军攻占北京时,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活动,坐镇山东,被称为“山东王”。

当时清朝对外宣战,天下突然就大乱了,晚清政府主要以慈禧说了算,她当然要招袁世凯这员猛将出兵前去抵抗,到北京抗击八国联军。袁世凯当时也是没有二话,:“京师为天下根本,我按理说怎么也应该去的,但是天津、北京一线不是有聂士成的"武毅军"在和八国联军开战吗,聂士成的准军战斗力也是很强的,而且我作为山东巡抚也很重要啊,我要是一走,山东不都乱套了嘛!”不过这怎么说也是中央最高指示,袁世凯怎么说也是吃清朝俸禄的地方大员,不能真的不理会老佛爷的命令。于是,袁世凯一拍胸口,再一咬牙,直接派三千人马北上勤王救驾去了。

清政府的“头把交椅”老佛爷听了袁世凯的话,再一细品味“说的对啊”,这绝对是忠心不二的人才能说的话啊,挺有道理,山东入海口这么多,地理位置这么重要,这要是丢了就是失去了咽喉要道啊,绝不能丢。于是,立马就让袁世凯撤兵了,袁世凯接到命令正合心意,就撤回正在路上的军队,这撤军还在半路上还没到这家呢,老佛爷又立马说调去天津吧,比较天津是京师的门户,你把大门守好了,比啥都强,这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考验。袁世凯这回可真不答应了。这是干什么啊,玩人也不带这样的吧,一天天地东跑西跑的,我的军费多也不带这样的,溜死狗呢,这一天天的人吃马嚼地,你当花费少啊,也没一个报销标准。当然,袁世凯那是一个高情商的人,背后发些小牢骚还是可以的,但朝廷一道命令一下,立马执行,于是让人去了一趟前线,瞅一瞅,同时也好得到最新的第一手信息,当然结果也是很无奈

不过派去的人还没到天津,这仗打完了,结果就是聂士成战败,天津沦陷,人家八国联军又推进了,奔北京去了。这还去什么?回家算了,就这样第二次派的人又给卡半道上了,这把袁世凯给气的,老佛爷面前好好表现的机会就这样浪费了,只能感叹时运不济了。这不派去的人这前脚才回到山东老家,这后脚中央朝廷又下令,这回直接去北京勤王。袁世凯这回是真的被使唤出脾气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爱谁谁吧,就是打死也不去。干脆按兵不动。倒是使劲煽动义和团,让义和团这些号称刀枪不入的老神仙赶紧过去打架,。

袁世凯为什么不去北上出兵勤王?有人说他是为人虚伪,有人说他想造反想当皇帝,有人说他乱世中想保存实力。袁世凯这么聪明的人,商智商、商情商,经过多年基层摸爬滚打,能看不明白吗?要是对他有好处,脑袋削个尖都得去,袁世凯早就看明白结局了。如果按当时的情况出兵北上,根本就是以卵击石,前有武毅军聂士成战死,他的小站军虽说比聂士成的强,但也是强的有限,这可是前有车,后有辙,老袁上去也是送人头去了,还是别强出头了。

清政府想依靠义和团这个小小的民间组织和八国联军正规军打,就是在玩火。清政府这样玩,袁世凯身为山东王,一方霸主这点见识绝对有,但他只是一方的霸主,也只能管住山东的事,也无能无力改变大局,所以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个山东老板,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尽量不丢钱,不割地,做一天和撞一天钟吧,能撞好钟也不错了,其他的就任他去把,袁世凯在清政府下诏之前,就和李鸿章老爷爷打好招呼了:”大清完了,看看咋收拾这个烂摊子吧”

所以接到所下诏书马上就有了新的对策,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说中央集团头脑不清楚了,净乱说,我不听你的了。

东南互保协议后,袁世凯一边对义和团施压,一边保护山东境内的洋人,将洋人集中到了通商口岸,义和团在山东境内倒是没伤害一个人,在全国范围来说还是相对挺安静的,列强倒也是没有任何入境护侨的借口进山东境内。反倒是,袁世凯乱中取胜,浑水摸鱼维护了一方。

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袁世凯是第二个曹操,本身目地不存。出卖了清朝出卖了民国出卖了国土。与日本莶订了卖国二十一条换来皇位。虽是后话,这种人掌兵权对国家能有什么前途和保障。无怪乎清朝灭国民国天下交兵,就因为这种人太多太多啦。

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驴唇不对马嘴。袁世凯那时还没掌握最牛逼的军队了,只是个副手。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打的。

掌握着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如何选择?

当时袁世凯昐着天下大乱,自己能利用八国联军的力量坐上皇位,可最后袁世凯是里外落的都不是人,沒有一个政治立场的人下都很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