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司马炎有很多的儿子,但他最后却将晋朝江山交到了“何不食肉糜”的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手里,也因此将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司马衷的脑袋有问题,让他做继承人实在很不明智,司马炎当然也知道这一点。
实际上,司马炎当年也想过另立储君,只可惜群臣反对,司马衷背后的大量外戚势力干涉阻止晋武帝易储,最后还是保住了司马衷的储君之位,让其成功登基。
作为晋朝建立者的晋武帝司马炎,是史上后宫规模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后宫有名分的后妃就超过四十人,而内廷女眷更是超过一万人。
因为人数实在太多,晋武帝还发明了“羊车巡幸”,他乘坐羊车,停哪儿就睡哪儿。
这么多后宫嫔御,自然也让司马炎子嗣繁盛,他共有二十八个儿子,有十八人留下了名字。
司马炎共有两位皇后,即武元皇后杨艳与武悼皇后杨芷,杨艳生有三个儿子,杨芷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因为有正出的名分,两个皇后生的孩子自然有优先继承资格。
杨艳是司马炎的原配,生下了三个儿子,其长子司马轨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随后就生下了司马衷,因为兄长早夭,司马衷也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
在武元皇后杨艳崩逝后,其堂妹杨芷成为继后,但司马衷依旧是皇长子。
而杨艳与司马炎鹣鲽情深,司马衷在礼法上的地位,是其他所有皇子都无法相比的。
泰始三年,尚且只有八岁的司马衷就被册立为了皇太子,那时候他的生母杨艳尚在,作为皇后生的长子,自然是拥有优先继承资格的,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只不过司马衷这个人,从小就木讷得很,整个人既不聪明也不活泼,刚开始司马炎还觉得是孩子太小,长大就好了,可司马衷长大之后,情况毫无改善。
司马炎越来越担心,觉得这个继承人太不靠谱,所以想着换太子。
然而,司马炎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包括皇后杨艳在内大多数人的反对。
关于储君的问题,司马炎与前朝后宫众人博弈商定了很久,但最终也没有削掉司马衷的皇太子之位,在司马炎驾崩之后,司马衷顺利登基也就是晋惠帝。
第一,礼法不可乱让司马衷保住皇太子之位的最关键缘故,就是他的身份,司马衷的生母是司马炎的发妻武元皇后杨艳,加上他的哥哥司马轨早夭,司马衷就是实际上的正出长子。
按照古代传统的继承规则,司马衷拥有绝对的优先继承权,无人能够反对。
在古代的时候,废长立幼从来都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稍不留神就可能引起巨大的灾难。
司马炎想要更换太子人选的时候,大多数的群臣还有他的皇后杨艳,都是先就礼法方面来进行劝阻,也是让司马炎实在没什么话好说。
第二,外戚家族帮助司马衷的生母杨艳出身杨氏家族,当时杨氏在朝中的势力强悍,不仅如此,司马衷刚刚长成之后就迎娶了权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
杨氏与贾氏可都不是好惹的家族,强强联合之下,成为司马衷背后的助力。
司马炎其实对于司马衷的头脑、能力如何心存疑惑,因此几次三番进行试探。
然而在杨氏还有贾南风的帮助之下,司马衷每次都成功通过了司马炎的考验,使得司马炎误以为孩子只不过比较平庸,也没什么大问题,做个守成之君也还可以。
第三,因皇孙而保太子清朝的时候,关于雍正帝继位有个说法,那就是康熙帝当年看重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弘历才确定传位,而这个缘故在晋朝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司马炎传位司马衷。
虽然司马衷不聪明,可他有个侧出的儿子司马遹,这个孩子非常聪慧也很出色。
晋武帝司马炎对于司马遹非常疼爱,觉得这个皇孙是将来晋朝的希望所在。
如果要让司马遹登基为帝,那么就必须让其父亲司马衷继位,这样才能代代传承,使得皇位继承名正言顺,因此考虑到孙子的司马炎,还是传位给了瓜娃子司马衷。
很多人觉得古代以长幼这类作为继承规则,很容易让司马衷这样的人败坏家业,应该立贤不立长才对,可实际上,贤能与否实在标准不一,根本很难实现。
儿子到底贤不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伪装的,而且也会因父母的偏爱而有所偏差。
但是,到底是正出还是庶子,到底是长子还是幼子这种事,是与生俱来根本不能改变的。
司马炎传位司马衷,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想着应该不会出太大问题,但他如果泉下有知不多久之后,晋朝在司马衷的皇后手中被搅得一塌糊涂,恐怕要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了。
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常听人说:傻人有傻福,这话用在司马衷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然而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将来是要统领江山、造福百姓的,可晋武帝司马炎偏偏传位于痴傻儿子司马衷,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对其抉择,作了以下分析:
一、司马衷乃皇次子,因其兄长早夭,他也就成了嫡长子,自古储君之选立长不立幼,且其又是国母所生,地位非比寻常。因此他自然而然成为了帝位接班人。
二、司马炎深知此子头脑简单,智商不高,对此他也焦灼不已。后来为了检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用出题的方法限其三天内完成作答。司马衷拿到题目后一头雾水,其妻贾南风见状,灵机一动,请来几位知识渊博的学士帮他解题。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但顺利通过了考核,还使得司马炎对其刮目相看,接替皇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当然在他继位后,本来面目表露无遗,也因此引发许多啼笑皆非的趣闻,诸如我们所熟知的“官私蛤蟆”、“何不食肉糜”都记录了其痴傻的一面。
三、虽说司马衷看上去呆头呆脑,但他却义气深重。永兴元年,一次交战中,司马衷的军队被石超的将士打得溃不成军,其本人也深受三箭,当时他身边近侍纷纷落荒而逃,唯有穿着朝服的嵇绍挺身护卫。这时石超的将士奉命欲杀嵇绍,司马衷还为其求情,但没有效果。嵇绍被杀后,血渍溅到司马衷衣服上,一时间他感到无比悲痛。待战事平定,在他换洗衣物时,吩咐侍从莫将血迹洗去,因为这时嵇侍中的血。可见司马衷是位仁义皇帝,或许当初司马炎也发现了他这一优点,才传位于他吧。
总结
无论司马衷是否痴傻,司马炎既然让他成为接班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无法深究原因,但只要做到尊重历史足矣。
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司马衷的确经常被人当做痴傻皇帝,尤其是出自他的“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典故,更是体现了这位晋惠帝的痴呆之名。
而司马炎也并非没有正常甚至聪慧的儿子,像西晋末期参与“八王之乱”的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都是司马炎之子,这都是能在乱世之中争夺权柄的雄杰。包括司马炎的幼子司马炽,成为西晋第四任皇帝的晋怀帝,也拥有着不俗的为君之能,甚至有与司马越争权的心机。司马炎的这几个儿子,相较而言在能力上都超过了司马衷。
那么,为什么司马炎最终会确立这位明显“痴呆”的儿子司马衷为西晋皇帝呢?除了在宗法继承顺序上的考量之外,还有着几方面的原因:
一、司马炎的私心:与司马攸的对立、后宫的影响、对朝中意见的考虑立司马衷为太子,当然包含晋武帝司马炎的私心,尤其是在当时齐王司马攸继位呼声很高的情况下,明知道司马衷有些痴傻,但依旧不废除他的太子之位的原因,必然也包括了司马炎的私心。这种私心,也包括几个方面:
1、由争立而形成的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之间的对立关系
当初司马昭在选择太子之位时,便有心想要立齐王司马攸为太子,而司马炎依靠着贾充等人的支持,才得以获得司马昭的认可,成为了司马氏的掌权者,最终称帝建立西晋。在司马炎与司马攸争夺太子之位时,双方之间是对立关系。
等到司马炎称帝,立司马衷为太子,但司马衷作为太子表现来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让众多朝臣认为,应当拥立当时更加贤明的齐王司马攸,在司马炎死后继位。但是司马炎在兄弟和亲子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血脉司马衷。而对于司马衷的支持,与当时想要争夺储君之位的司马攸,也形成了对立关系。
当时支持司马攸继位的大臣中,王济、羊琇等人,都遭到了司马炎的贬谪,足见当时司马炎即便知道,司马攸比司马衷更加适合继位,但却依然选择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这是源于当初司马攸与司马炎本人争立,和之后与太子司马衷争立,而导致的对立关系。
2、在司马炎优柔寡断性格下,后宫对选择继承人的影响
司马炎的性格十分优柔寡断,当初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太过残虐,让人杖杀司马衷怀孕的妃子,司马炎得知消息后想,想要废除贾南风。但是经过武元皇后杨艳等人的劝阻,司马炎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收回了废除贾南风的诏令。足见司马炎的性格十分优柔寡断。
在司马炎知道太子司马衷的真实才能不足后,其实有过想要废除司马衷的想法,但是司马炎的武元皇后杨艳,劝说司马炎要“立长不立贤”,最终优柔寡断的司马炎也没有下定决心废太子。
等到武元皇后杨艳临终前,请求司马炎立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优柔寡断的司马炎再次答应。这样杨氏后宫力量,再次成为司马衷太子之位的护持力量。并且,由后宫而壮大的外戚力量杨骏、杨珧等人,也成为了杨艳亲子司马衷能够保住太子之位的重要依仗。而这也离不开司马炎甚至在政务处理上都优柔寡断的性格。
可以说,司马炎优柔寡断的性格下,加之后宫和外戚等力量对司马衷太子之位的拥护,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到了更多力量的支持。
3、出于对当时朝中力量对抗的考量
司马炎诸子之中,如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司马允等人,都有着优于司马衷的才智,但是司马炎最终还是没有更换太子,除了与司马攸的对立关系和后宫的影响之外,出于当时朝中力量的考量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即便当时司马玮等人表现出更胜过太子司马衷的才智,但是并未获得朝中各方势力的支持,没有达到如司马攸那般的声望,也由此司马炎的其他儿子并未成为太子之位的人选。
而且,当时司马衷获得了贾充、杨骏、杨珧、荀勖等权臣的支持,在与当时支持齐王司马攸继位的势力对抗中占据上风。像任恺、张华、羊琇等支持司马攸的朝臣,都被排挤出朝或遭到贬谪,可见当时支持司马衷一方势力更加强势。
在这种情形之下,也包括自己私心,继续让并不聪慧的儿子司马衷继任,也是符合当时朝中力量对抗的考量。
二、西晋朝中朋党之争的影响充既为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庾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恺善,杨珧、王恂、华暠等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晋书·任恺传》不得不考虑的是,在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西晋朝中出现了很明显的朋党之争。而不同朋党势力之间,为了争夺朝中权柄,在拥立储君人选上也有很明显的对抗。
1、杨氏外戚力量对司马衷的支持
《晋书》当中记载,在齐王司马攸有心争立储君之位时,弘农杨氏杨珧曾经策划司马攸离开京师到封国,当时执掌京师兵力的羊琇和成粲,想要谋杀杨珧。可见当时在储君之位人选的支持上,存在不同势力之间的对抗。
而杨珧为杨骏之弟,身为杨氏外戚,自然也是当初武元皇后杨艳的“后手”,为支持司马衷太子之位的外戚势力。而羊琇等支持齐王司马攸继位的朝臣,便与杨氏外戚之间存在对抗关系。
2、贾充对司马衷的支持
吕思勉在其断代史当中认为,齐王司马攸和太子司马衷虽然都是贾充的女婿,但因为贾充对于家中第二任正妻郭槐的“内惧”,导致贾充明显地偏向于女儿贾南风嫁给的太子司马衷。而贾充作为当时朝中重臣,因其谄媚取容的做法,成为诸多刚直之臣的攻击对象。
贾氏势力与依靠贾南风形成了“同盟”关系,于是由贾充为首的朋党势力,对于太子司马衷的支持,也成为压制张华、王济等反对司马衷继位势力的最大对手。而借由外戚势力、后宫支持以及谄媚取容之道,张华、任恺等刚直之臣,在朋党之争中败下阵来。
而缺少了朝中势力支持的齐王司马攸,也逐渐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机会,最终被排挤出朝,在回封国的路上忧愤吐血而死。
最终,在朋党互相对抗的过程中,获得外戚势力和贾氏势力支持的司马衷,最终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三、司马炎对于司马氏宗室力量的警惕从司马炎的私心以及西晋朝中朋党之争的情况来看,司马衷获得了司马炎和朝中忠臣的支持,得以让太子之位不被废黜。而从西晋王朝整体时局的情况来看,司马衷得以成为西晋第二任皇帝,也有着司马炎对于司马氏宗室力量的警惕
1、司马炎对于司马氏诸多封王的态度
很多人都知道司马炎执政过程当中,对于司马氏宗亲势力的纵容,但是在继承人选择上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司马炎对于齐王司马攸十分警惕,甚至有刻意针对的可能,但是司马炎“大封宗室”的执政策略并没有改变,即便是为了逼迫齐王出朝,也制定了更加优厚的分封食邑制度。
司马炎过分信任司马氏诸王,甚至在自己临终之前,知道了外戚杨骏联合皇后杨芷妄图专权,便想要让汝南王司马亮来出任辅政之职,但最后被逼迫之下才不得已让杨骏辅政。
结合司马炎对司马氏诸王和齐王司马攸的态度来看,司马炎既想要以宗室力量来拱卫晋室,又有点私心地想要让自己血脉继承皇统。也可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才有了让齐王司马攸等离开京师回到自己封国的决定,这是有效避免司马氏宗亲势力争夺皇权的手段。
2、当时司马氏封王势力的“辈分”问题,以及西晋朝中重臣势大
泰始元年,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宗室时,后来的太子司马衷才六岁;泰始六年,司马炎立立第三子司马柬为汝南王时,司马柬才八岁。足见当时司马炎子嗣在当时司马氏宗亲中,并不占很大的辈分优势,以至于在司马炎称帝后的大封二十七人当中,多是他的兄弟、叔伯、堂兄等。
而在司马衷太子之位最受质疑的时候,也就是齐王司马攸继位呼声最高时,当时司马炎子嗣当中年纪最长的司马衷也尚不足二十,相比较于正年轻力壮的各司马氏宗亲,无论是在辈分和势力上,都不占优势。
世人都说司马炎忽视了宗亲强势的隐患,但结合司马炎执政后期,与司马氏有姻亲关系、司马氏功臣之后等,都逐渐在朝中势大。并且,值得考虑的是,如贾充、荀勖等西晋重臣,或多或少都明确地表明了对于司马炎所选太子司马衷的支持,而这些人当中还靠着向司马炎谄媚而受到重用的也不在少数。
由此来推测,司马炎依靠姻亲等关系,笼络朝中大臣,来节制司马氏宗亲力量的考量是极其有可能的。结合司马炎对支持司马氏封王司马攸的王济、羊琇等人的贬谪,足见司马炎不想朝臣依附司马氏宗亲势力的态度,尤其是在涉及储君之位的人选之事上。
结束语司马衷作为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子,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决定上自然也或多或少包含私心。这种私心还涉及到当初与司马攸的争立而导致的对立关系,以及在他优柔寡断性格之下受到后宫的影响。而出于当时对朝中力量对抗情况的考量,也是司马炎选择选择司马衷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西晋朝局当中朋党势力之间的争斗,也对太子之位的人选有着很大影响。杨珧等外戚力量对于太子司马衷的支持,与羊琇等支持司马攸势力之间形成对抗,而贾充等谄媚之臣与刚直朝臣之间形成了对抗。但支持司马衷的势力占优,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更加巩固。而且,司马炎对于正势大的宗亲势力的警惕,也是自己血脉司马衷得以保住太子之位的重要考虑。从整体局势来看,对于齐王司马攸的限制,体现出了司马炎不想朝臣依附宗室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司马家就是一个另类王朝。
司马懿开始就心存不良,到了他儿子一代——两个牛逼哄哄的家伙,就更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司马师和司马昭,直接欺负曹魏家的孤儿寡妇。恶生生地上头上脸了。及至司马炎,接了曹魏的力量把蜀国灭亡了,再把吴国消灭了。
事已至此,司马家三代处心积虑地做够了功夫,把曹魏,蜀汉,孙吴灭亡了,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这一点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国家大势所趋,必须统一的。
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到了第四代,也就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问题就来了。晋朝的祸根开始萌发了。接班人问题就是一个事关国家的的大问题。
司马家族的人是相当地多司马炎一口气封了二十几个诸侯王,让他们去建立封国,拱卫朝廷。
为什么会让一个傻得吃水都成问题,却说让人吃肉靡的犯逻辑性错误的年轻人当了晋朝的太子呢?
首先,司马家开国功臣——是司马家的功臣之一的贾充,是一个被司马家族喜欢的人。
这个人心狠手黑,他是贾诩的儿子,乃父就是一个朝三暮四的阴谋家,对主子缺乏忠心,对曹魏恩将仇报。在他的鼓动下,成济兄弟杀了高贵乡公曹髦,然后一路顺风走向司马政权的最高处。
晋朝建立后,贾充当然位高权重了。贾充有个女人儿贾南风。被贾家运作成了太子妃。有了这样一个恶女人,加上一个傻儿子,这出好戏就演开了。
司马炎的杨皇后和她的哥哥杨骏,掌握了大权,贾南风一定不高兴,她设计杀完了杨家一门。
杨皇后在贾南风没有当太子妃时,接受了贾充家的巨额贿赂,杨皇后把司马炎迷糊住了。司马炎是要卫瓘的女儿做太子妃的。
卫家的女儿比贾家的女儿要好。但是卫家不会推销,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贾南风就成了太子妃。
司马衷在没有娶贾南风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司马橘(音),非常聪明。司马炎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他就想,儿子司马衷不行,皇孙过不了多久就长大了,可以弥补司马衷的不足。司马炎由于爱杨皇后,就做了让步,就决定让司马衷当太子,再继承皇位了。
司马炎一家那么聪明,反而被贾充家的一个女儿贾南风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贾南风夺权后,八王之乱继续祸害老百姓,然后就是五胡入华,这祸害就达几百年了,司马懿害了国家几百年,就是他存心不良做出的好事。
这些大概就是接班人没有选好的苦果吧!
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司马炎有其他儿子,这不就是被下面的人合伙给骗了,包括自己的老婆和儿媳妇
司马炎并不缺子嗣其实司马炎并不缺儿子,他有多达二十六个儿子。那么多的儿子,那为什么偏偏要挑这个最傻冒的儿子司马衷做太子呢?
这里面就是司马炎的皇后杨艳从中使的坏。
皇后杨总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早夭,次子就是司马衷,第三个儿子为司马柬。司马轨死后,司马衷就成了嫡长子。
司马炎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嫡长子司马衷是个弱智儿童,也因为这样一直没有立太子,司马炎也一直想过,在自己其他的儿子中,选一个适合的人当太子。
立谁当太子,皇后的意见很重要,所以杨艳在这里面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从个人立场而言,一定会选自己生的小孩为太子,这是人之常情,除非自己没有生养能力。
为什么杨艳不劝司马炎立自己的次子司马柬为太子呢?
杨艳就一个私心在里面,杨艳作为皇后,肯定是要立自己 的儿子为太子,这是人之常情,目前的候选人:司马衷、司马柬。其他的不是自己亲生的,首先排除在外。所以,就在这两个人之间进行筛选。
选司马柬司马柬年龄上不占优,立他容易授人以话柄。因为排在司马柬前面还有几个比他大的皇子。当时司马柬当时只有两三岁,语言能力很差,还不怎么会说话。也不排除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对于已经生了司马衷这么一个傻瓜儿子的杨艳,也不敢保证司马柬就不是傻子。
而当时司马衷只有七八岁,智力稍弱于同龄孩子,并不会极大反差,甚至,她还抱有自己的儿子司马衷长大了,肯定变得聪明一些的美好愿望。
选司马衷两个理由。
第一,自古以来,选继皇帝继承人都是立长立嫡不立贤,如果立他人为太子,就是违反古人制度,有可能违背了天意;
第二,司马衷还很小,才八岁,有可能是童心未化,心智未开,也指不定能大器晚成,世上也不缺泛小时候笨,长大后变聪明的例子。
杨艳皇后经过反复对比掂量之后,决定还是用司马衷嫡长子的身份来争太子,这样会更加稳妥一些。
司马炎的立场而司马炎本来就与杨艳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自己也是长子,当年父亲司马昭不喜欢他而更喜欢小儿子司马攸,就让自己差一点儿没有继承权利。
再三权衡,无论是夫妻感情、古制礼法。杨艳对儿子的侥幸心理,自己童年的阴影汇织在一起,司马炎作出错误的决定,在泰始三年立司马衷为皇太子。
而且司马炎不知为何,自己娶老婆拣漂亮的娶,给司马衷却娶了一个奇丑无比的贾南风,也许是政治婚姻,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
司马衷长大之后,智力一点没有见长,大臣们也开始有动作了。
朝野大臣都认为司马衷在愚蠢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守住江山,当时任尚书令的卫瓘则决定冒一次险,劝司马炎换个太子。这本来是皇室内部的事,外臣也不好直接干涉,卫瓘一开始写了几个奏章,但最后还是不敢递上去。左思右想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既不会让司马炎怪罪自己,同时又能劝谏司马炎改变主意,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一次司马炎设宴招待各位大臣,卫瓘假装酒醉,摇摇晃晃地走到司马炎面前,口齿不清奏道:“臣,臣,有事,启,启奏。”。司马炎问卫瓘有什么事要奏。卫瓘还是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手指了指皇帝的宝座叹道:“这个位置可惜了!”
司马炎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明白卫瓘意思,自己也觉得司马衷有点傻得过份。所以也想考一考这个傻儿子,如果不合格,换掉太子之位,也就名正言顺了。
就从四书中的《尚书》中选出了几道题,派人送到太子那里,让他考试。本意是没有错,但司马炎却考虑不周,不仅没有人监考,时间也很不限,这就是让人作弊有巨大的空间。
丑太子妃贾南风,关键时刻她的聪明起了作用。知道这是事关太子之位折大事,就让自己的侍从将考题悄悄带出宫外,找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儒者代笔。老儒生答试卷当然没有多大问题,很快就一挥而就,让其带回,而贾南风则让司马衷抄一篇。
但是有一个太监就建议了,如果原本的抄上去肯定不行,司马衷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水平,还不如根据老儒的意思,用大白话写一篇。贾南风采纳了这个意见。
果然,司马炎一看,文笔虽然差一点,还有错别字,但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符合要求的。就这么瞒天过海的过了这一关。于是认为司马衷可能只是表达能力差了点,算不上优秀,但智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人,还是有能力守住江山的,便把换太子的事又搁下了。
还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炎的长孙:司马遹。可能是隔代传的原因,还是他根本就不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的生母被司马炎宠幸过,反正当时也无法亲子鉴定,反正司马遹比司马衷聪明得多,
司马炎特别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两人经常在一起玩。某日宫中失火,司马炎就带着司马遹登楼远远地看, 崦司马遹则拽着他的衣袖将其拉到暗处,并说:“黑夜里,爷爷您应当多加防备,千万不能让火光照到您的身上,这样的话,您就非常危险。”几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让司马炎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有个好皇孙也好,从此再也不提换太子的事了。
所以,太子的地位就这样稳固了,也就是皇后杨艳的私心,司马炎这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就在司马衷即位的期间,就发生了贾氏乱权和八王之乱。痴呆的司马衷为什么能作为西晋的皇帝?司马炎没有其他正常儿子吗?
说起西晋,大部分对这个朝代的印象就是不堪。司马懿凭借着自己悠久的寿命架空了曹魏的皇室,成为了曹魏名义上的主人。随后,其孙司马炎更是接受了魏帝的禅位,成为了真正的皇帝,并且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司马家族的天下顺利地传承下去。这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可问题是,司马炎膝下有着十几位儿子,他却选择了一位痴呆的儿子司马衷做太子。
事实也的确如此,司马衷成为皇帝以后,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的爆发,更是导致了后面的“五胡乱华”,这些都对司马家族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司马炎这样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难道他急着将司马家族的江山送给别人吗?
以司马炎的角度看,选择司马衷为太子并没有什么错一、司马衷是嫡长子
司马炎固然有着许多的儿子,但是其皇后所生的嫡子却要数司马衷最大,其他嫡子年纪都太小,更加不适合当皇帝。
自西周以来,历朝历代都奉行着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虽然并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去,但是很多皇帝却依旧将嫡长子作为立太子的标准。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根基尚浅,维持国本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嫡长子为太子。别说是他,西汉刘邦,明朝朱元璋都是这么做的。
二、司马炎被骗了
当然了,如果司马衷只是嫡长子,但却是真正的傻子,司马炎还是不会立他为太子的。因此,司马炎对司马衷做了一个测试。也正是这个测试,才让司马炎放心地将皇位传给了司马衷。
司马炎为了测试司马衷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曾经给他出了一道题。当时,司马衷已经娶了一位妻子,名字叫做贾南风。这位贾南风手段高明,也是直接引发“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
总之,在司马炎给司马衷出了题以后,贾南风就找了人给司马衷代答。不过,她这个代答十分巧妙。因为司马衷平时并不看书,所以如果真是司马衷答的题目,那么一定是十分浅显易懂的。贾南风深谙此理,所以在找人作答的时候禁止引经据典,只准用大白话作答。
还别说,司马炎看了以后深信不疑,认为司马衷只是不爱读书,不是脑子不行,于是就没有废了他。
三、司马衷蠢,但是他的儿子十分聪明
虽说司马衷本人比较蠢,但是好在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聪明伶俐,深得司马炎的喜爱。因此,只要将司马衷立为太子,并且给他配一个好一点的辅政大臣,待他百年以后,司马遹继承皇位,西晋还是能够繁荣昌盛。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就出在这个太子妃贾南风身上。贾南风的父亲是贾充,贾充在司马炎称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深受司马炎喜爱。
为了巩固自己这个貌似愚蠢儿子的太子之位,司马炎特意将贾充的女儿许配给司马衷,以此壮大司马衷的实力。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位太子妃不仅野心勃勃,还心狠手辣。在司马炎去世以后,贾南风就开始独揽大权,排除异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四、司马炎的私心
人都有私心,更何况是帝王家。在古代,人们对于嫡系一脉特别重视,对于那些分支则不是特别认同。司马炎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司马家族篡位曹魏的天下,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曹魏家族的皇室力量薄弱,这才给了司马家族机会。
司马炎篡位曹魏,对此事大有感触,因此开始大分同姓王,以此增加司马家族的实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可能导致自己嫡系一脉的势力过小,从而造成诸侯割据的现象。
如果司马炎再次立别的庶出子弟为太子,那么自己司马家族的天下马上就要易主了,虽然还是姓司马就是了。
结束语古代的皇权更替,向来十分现实,哪怕司马衷真的是个痴呆儿,司马炎为了自己的天下,也会立其为太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