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因此,曹操受到了很多指责。可是,如果我们回过头认真审视这场战役,曹操真的没有取胜的机会吗?

说曹操天时地利都不利,这是不确切的。我们可以从张昭劝说孙权的话里,得出曹操既占天时又占地利的真相。

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权的部下计议的时候,已经把一切都计议在内了。这里,地利是指长江。曹操占领荆州后,就占据了长江的上游。而且又拥有了刘表长期建设的水军,更是对孙权威胁很大。

如果我们在后世取江南的战例中找相似的战例,可以参见元朝灭宋,曾国藩灭太平天国的战例。都是占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获得成功的。因此,说曹操不占地利是不公允的。

而天时,当时是冬天,这个时候西北风盛行。曹操占据上风头,又有强大的水陆军队,不能说不占天时。

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天时地利都占,形势十分有利。这才是孙权犹豫,群臣建议投降的原因。

但是,曹操最后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败在人和上。

曹操虽然占领了荆州,但是,在一个战役结束后,没有进行战役间的休整,就急忙投入另一个战役,这犯了兵家大忌。

这样,他收编的这些刘表的军队、领地、民众,都没有进行消化。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还让自己的兵力分散。

面对东吴,曹操又过于自满。他认为东吴孙权年幼,他的手下有很多归降的呼声,江东很可能不战而下。所以没有做很精细的准备,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都犯了巨大的错误,造成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占有天时地利,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满,丧失了人和,最终走向了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题目的观点大错特错。

赤壁之战时,曹操既战天时、又有地利,更有人和。正常人的思维都是乘胜而进,一举荡平江东。先说天时。

赤壁之战爆发时,是公元208年农历11月、12月,时值隆冬。这个时间点,非常有利于曹军。

曹军多为北方人,很难适应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反倒是到了秋冬季节,相对来讲更适应一些。本人身为北方人,曾在南方生活两年,深有体会。冬天虽然很冷,一般不会生病。夏天则直接崩溃,又热又闷。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行军打仗,初来乍到的北方军队根本受不了。

所以自古以来,北方军队南征,大都选择秋高气爽的秋冬季节。很少有盛夏季节南征的,南宋金兀术不信邪,曾经冒着酷暑进攻南宋,10万大军在顺昌被打得大败而回。

曹操惯于用兵,深明此理。所以在秋季进攻荆州,冬季进攻东吴。时间选择上不仅毫无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曹军。

再说地利。

东吴所凭借的,无非是长江天线。

但是曹操占领荆州以后,控制了十余万荆州水军,拥有大小战船数千艘,并且占领了江陵这样的重镇,稳居长江上游。所谓长江天险,其实已经不复存在。当时孙权手下众谋士就议论到: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而且曹操沿长江顺流而下,反而占据地利。

最后说人和。

这一点历来没有什么争议,都认为曹操内部不稳定,缺少人和。周瑜曾劝说孙权: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周瑜指出,曹操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在关中虎视眈眈。说这是曹操的一大隐患。

其实大错特错。这只不过是周瑜劝说孙权的说词而已!赤壁之战,曹操的后方十分稳固。

自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经营北方,不但彻底铲除了袁绍一脉的势力,而且远征乌桓,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北方的威胁。可以说是北方一统、固若金汤。

208年正月,曹操决心征讨荆州。为此又做了五大准备。

1、在邺城造玄武池训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命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实际上是做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马超、韩遂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5、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五大准备,第一、二条是内部军事准备;第三条是专门针对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马超素无大志,所追求的不过是在关中自立。他的实力和野心,不足以支撑他主动进攻曹操。第四、五条是铲除异己,巩固统治。

经过这样周密的部署和紧张的准备,曹操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顶点,曹操集团内部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巩固。周瑜对这些一无所知,却认定曹操内部不稳,只不过妄加揣度,自我安慰罢了。

曹操7月出兵,8月刘表病死,9月到达新野,随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占领荆州。得到地方数千里,户口上百万,马步水军数十万!战船数千艘!粮草军实无数。足以支撑长期战争。

整整半年的时间,曹军只打了长坂坡一仗,曹军几乎毫无损伤。而且半年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曹军曾经多次有过长达一年的长期征战记录。一支常年厮杀的军队,怎么可能因为半年的长途旅行就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实际情况是,曹军用最小的代价却取得了空前巨大的胜利。士气怎么能不高涨?这不是人和是什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继续前进,还是见好就收?

另外,是关于曹军疾病的问题。

这个问题曹操自己和周瑜都讲过。他自己说,“老子的队伍疫病横行,这才在赤壁打了败仗,使周瑜这小子成了虚名”。周瑜则完全是推想,他在赤壁战前分析时,认定曹军一定会水土不服而生病。

对于曹操的说法,可能是真的,但更可能是他自己为失败所找的借口。

周瑜的说法没有问题,他自己分析嘛,怎么猜测都行。但曹军到底最后有没有得病,周瑜没有说。

我们分析,曹军疫病横行的说法不可靠。因为,第一,曹军到荆州已经好几个月了。早就应该适应了。怎么会因为水土不服又大规模生病呢?第二,曹操新收荆州水军步军数十万,这些人都是荆州本地人,怎么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大规模生病!?第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关键,是被黄盖用诈降计,火烧了战船和岸上的军营,这才导致大败亏输。并不是因为士兵战斗力低下。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周瑜传》

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曹军中了黄盖诈降之计,毫无防备,结果被火烧了精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并没有写曹军战船被烧。反而强调曹军岸上的军营被烧,人马烧死溺水而死特别多,曹操的马步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这才不得不撤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啊。

如果只是烧了战船,曹军几十万陆军还在,完全可以一战,没有必要仓惶撤退。就是因为岸上的军营也被烧了。陆军损失惨重,曹操才不得不撤退。曹军是被火烧退的,不是被疫病击退的。

所以,疫病横行的说法不靠谱。

综上所述,曹操进攻东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他自己不懂水战,加上骄傲自大,在赤壁打了败仗。

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我其实不太认同题主所说的,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处在天时地利都不利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很顺利的得到刘琮的投降,在长坂坡追赶着刘备,其实一切都是顺风顺水的。

再说天时地利,天时无非就是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刮起了东南风,要说当时已经进入冬季,按照北方的习惯,早就西北风吹得呼呼响,曹操不熟悉南方长江上的情况,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曹操看来天时是对自己有利。地利的话无非就是长江天险,但是两军各在长江一岸,其实就是共同占据了长江天险,而且曹操通过战船相连的办法尽可能的减少北方将士晕船的现象。因此在地利上,曹操也并不算没有地利。

我们后人普遍会提出“曹操为什么要发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无非就是看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结果,并造成后来的三分天下。那么如果曹操赢了呢,我们就是不是该称赞曹操的英明果决。这就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一样。我们都只看到了结果,如果从头到尾深入了解就会有不同的想法。这都只是唯结果论。

在夺下荆州后,贾诩是劝过曹操见好就收,退兵回许昌修整,待到来年再战,但是曹操没有听从。我在这里就只能简单猜测一下曹操的想法。

第一,统一天下的诱惑实在太大。

我们认为孙刘联军赢下了赤壁之战,是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说曹操赢得此战必将统一天下。当然事实也正是如此,曹操当时已经占领了大汉十三州之中的九州,剩下的只有几个边陲之地,难以发起有效的抵抗。可以这么说,只要赢下与江东的这场战役,江东可一股而下,顺带着还可以逼降交州。来年将凉州与益州平定,天下就可以一统,乱世也正式终结。

这个功劳足以媲美汉初高祖刘邦与汉光武帝刘秀,不能不让曹操不心动。人活在世上,要么为财。要么为权,像曹操两者都不缺,那必然是要留名史册啊。

第二,近几年的顺风顺水让曹操有点飘了。

曹操成为诸侯后最大的挫折就是吕布偷袭兖州,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曹操还曾有过投靠袁绍的想法。可想而知,当时的曹操有多么困难。

可是度过这道坎后,曹操可以算的上是一帆风顺,尤其是成功的奉迎天子到许昌后。灭袁术,除吕布,降张绣,败袁绍,定河北,平乌桓,下荆州,一切的一切都太过顺利,使得曹操也变得骄傲自大起来,没能对江东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江东的掌控人还是自己的小辈,而且是一个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

第三,江东内部有着大量的投降派。

江东内部很多文臣包括张昭,都是主降的。他们认为曹操所率领的军队是属于王师,投降曹操就是投降朝廷,这些文臣还是更加希望进入中枢。曹操必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点从荆州文武的表现就可以猜测一二。曹操手中的天子就是最大的依仗。

我们从结果上看,赤壁之战曹操是败了,但是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人生无非是一场赌博,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更是一场豪赌,胜则一统天下,败就是天下三分。

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曹操在三国里,军事谋略可数上等角色,在赤壁之战中,他是可操胜卷的。曹操的失败,是他犯了两大错误:①中了周瑜的离间计,错杀了水军得力大将蔡瑁和张允。这个错误就使赤壁之战丢了一半的胜算;②曹操大意认为冬天没有东风,有人提醒他提防用风火攻,他不采纳,反而"傲"气十足,,傲兵(人)必败。天是有不测之风云,曹操按照他的军事谋略来讲,犯了一个太低级的错误。如果曹操不犯这两大错误,赤壁之战,曹操稳操胜卷。

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谬论,实际上赤壁之战,曹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甚至所谓的黄盖诈降火烧赤壁,也只是让曹操损失了一部分兵力,并非再无一战之力。

无论在《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之中,曹操败退的最大原因是瘟疫疾病。

资治通鉴: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张昭等人的劝降一片的言论中就说的非常清楚,天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打败袁绍,迫降荆州,可谓声名和威望都达到顶点,江东一片降声,连孙策的托孤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都带头投降可见曹操的威名之盛。地利曹操兵不刃血拿下刘表的遗产,还处于长江上游攻击处于长江下游的江东更加容易便捷。要知道从孙坚、孙策再到孙权仅仅打一个江夏黄祖都久战无果,更何况是全盘接收荆州遗产的曹操呢?人和更不用说了,孙权和江东世家之间的矛盾一直到东吴灭亡也从未消停,孙刘之间也是各怀心思。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因此,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统帅,足以相信自己的优势拿下江东是手到擒来的。曹操实际上不仅是兵力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也是全面占优的。

那么曹操为何会失败?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瘟疫之外,曹操集团志得意满,曹操本人得意洋洋操之过急,容不下反对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曹营实际上不少明白人,程昱和贾诩就都建议过曹操,知道曹操虽然看似全面占优,但是军事战争很多时候就会出意外,比如说东南风在学者陈文德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就解释了洞庭湖一带,天气晴朗是有可能挂逆风东南风的,但实际上战机稍纵即逝,刮起东南风的概率和抽中六合彩差不多。

因此贾诩建议了一条最稳妥的计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稳定荆州,安抚百姓,稳定人心,不要急下江东的建议,曹操无奈不听。程昱认为孙权必定和刘备合力抗曹,曹操又不信。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程昱: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若是曹操能正确听取部下意见,赤壁之战不急于求成,孙权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而刘备估计也只得去交州当猴子了。实际上连刘备本人都不看好孙权,早就联络好了在交州苍梧太守吴巨,准备继续在交州竖起抗曹大旗。

曹操后来说若奉孝在此,当不致孤至此,实际上和诸葛亮说若法孝直在此,可以阻拦刘备伐吴是一回事,不是没有明白人,而是明白人劝不住一意孤行的君主。

在天时地利都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为何曹操还要发动赤壁之战?

曹操发动荆州之战,是郭嘉的主意!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因此,讨伐刘表、刘备更不能出其右。曹操说:其人(郭嘉)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既然郭嘉有遗嘱,曹操当然要“往南方”!郭嘉明明知道讨伐南方就有不能生还的危险,但是,这是战略目标!非打不可,纵使粉身碎骨也必须“定荆州”!

这就叫“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大无畏精神才是曹操的本能。当然,为此曹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