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于贾平凹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有色眼光:他本人就是穷孩子出身。这是他对自身生长的环境、经历的时代,一路而来的经验之谈,也是对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历史和现状的观察结果。这是一种虽未免粗糙、却自有其道理的人性论。它的立论基础,是从外在环境对人的刺激而言的。
富人的社区温暖宁静、彬彬有礼,而贫民窟里处处是械斗和辱骂,并不是因为富人有多高尚,而是他们实在犯不着用这么直接的方式去得到什么。
所谓“贫苦多怨,恨结恶缘”。一个凡夫俗子,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从外境遭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刺激时,很容易个性偏激。最近,仅仅一个江歌案的刺激,就导致很多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先保护好自己,再谈善良公义。何况一个长期生活在贫穷环境中的人呢?对江歌案中被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刘鑫,每一个谴责她的人,都会先说一句前提性的话:我恨的不是她当时没有走出来,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不见得有这个胆量去迎接凶手的刀子。——先保护好自身的利益,再考虑他人,这被认为是一个正当的、合乎人性的选择,那么合理的推论:如果一个人自己饭都不够吃,那么他更可能把自己的半碗饭让给别人,还是整天琢磨着从别人碗里多弄点来?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在买车票等公共场合,你常常看到成群结队大包小裹的农民各种插队跨栏、推搡冲挤,但这时你会发现,你很难把那套“不文明”的批判用在他们身上,那会让你非常别扭——这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语言。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讲文明,懂礼貌”这件事,并不能让他们多吃到一碗饭。
当然,如果社会大环境,是给穷人以尊严,那么这种情况就不易发生。但是,在一个“笑贫不笑娼”、贫穷就是罪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穷人要活得不残忍,实在很难。在一个价值颠倒、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中,穷人的生活常常是赤裸的丛林法则:他成天不高兴,对世界满怀恶意,世界对他也满怀恶意。一个恶性循环。
在热播的悬疑网剧《白夜追凶》里,第一个凶犯就因自身的贫穷和不幸,看到别人对幸福不珍惜,而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
所以才有人苦心劝告:千万不要对那些底层的劳动者——餐厅服务员、快递员、送餐者、保洁工、保姆们吆五喝六、随意驱遣,并不是他们比别人更坏,而是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们为了生活,看了多少脸色,积压了多少负面情绪。
那么“仗义每出屠狗辈,负恩多是读书人”,又怎么解释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同样可以说出的合情合理的“人性论”。
其实,富贵还是贫穷,都是外在环境,而环境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善恶选 择。“容易”和“常常”,都是一种可能的倾向性,并非必然。如果,贫穷一定导致恶意,富贵一定令人善良,那么就变成一种极端可笑的“阶级论”和“机械论”了。
如果外在环境给我们什么刺激,我们就必然有什么反应,这不是“人”的生活:一个刺激,一个反应——这是禽兽的生活。
人的宝贵之处,在于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贫贱不屈,也可以选择人穷志短。你可以选择为富不仁,也可以选择乐善好施。就怕你不知道,不承认,不相信,你还有选择的能力。
我有一个早年当兵的朋友,为了不至于两年“复员”后,回到家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努力找关系“提干”,其中不知遭遇多少世态炎凉,虽然打拼成功了,成家立业,但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后因爱人出轨而离婚,而他的偏激人格也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他曾非常愤怒地对我说:“别跟我说什么因果报应,那都是没有的事。我从来没见过善有善报,从来没有!”我可以理解:因为他的生命经验,是成也残忍,败也残忍。对别人残忍,也对自己残忍。他看不到有别的模式,有别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这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马戏团着火了,一些动物跑出来,一些动物却烧死在里面。跑出来的动物,都是刚“入团”不久,野性未驯,而烧死的那些,是被关了很久,早已认命的——它们被铁链锁惯了,它们认为挣扎无用,世界就是这样。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我知道一个餐馆老板,前几年进城打工,挣了点钱就承包了餐馆。常年的兢兢业业让他用人特别狠,每天各工作10小时以上,一个员工明显偏少但他不愿雇第二个人,宁愿自己帮忙,厨师洒了一点醋就破口大骂......结果经常关门,因为员工跑了。他搞不明白,自己原来比这苦的多,怎么员工们连这点苦都吃不下?
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长工发迹以后对雇来长工特别狠,远超地主。
这是普遍现象,因为他觉得这些事很普通,自己吃得苦比这多多了。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我不清楚贾平凹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结论。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却并不一定温柔。有些穷人由于生活无着,很容易陷露疯狂残忍境地。前些年发生在偏远地区母亲,由于贫困,而且没有得到应得到的低保,杀害自己四个亲生孩子就是活生生例子,这仅仅是极端例子中的一个。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事情,这件事同时有关穷人和富人。辽宁抚顺一个富人小区,门口经常有一位修自行车大爷摆摊修车,本来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可想他的生意如何。一次,一个女人开奔驰进小区,奔驰车刮碰到老汉修车工具,于是两人发生争执,过程中,奔驰女又叫来自己母亲,兄弟,他们到来后把老汉打了一顿,老汉彻底被打急眼了,拿起修车刀向他们刺去,当场造成奔驰女母亲死亡。类似例子大家都可以说出来很多,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造就许多富人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富了以后,并没有做到回馈社会,行善积德,反而是为富不仁,以势欺人。明星偷漏税,弄虚作假购买经济适用房,各种与穷人争福利事例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富人做慈善事业在世界上的比例也是偏少。所以,我不赞同贾平凹论点。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高速公路上,载满货物的货车侧翻,货物撒出,附近村民横穿高速路哄抢;
家里贫苦不堪,把几个孩子中的一个卖了,改善家庭条件;
男孩娶不到老婆,就拐卖适龄女子,全村人互相包庇犯罪;
这些,都是残忍的穷人。
反观富人呢?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常常出席慈善晚会,给山区孩子献上温暖的物资;他们养猫养狗,对动物比对人还好;他们大方得体,不斤斤计较,不市井小民。
他们脸上常常挂着很平和的笑。
有没有温柔的穷人?当然也有。这些人知足常乐,即使贫穷却仍用宽容的心看待世界,不仇富不嫉妒,默默地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耘。然而更多的穷人,却活成了功利、刻薄、残忍的模样。
为什么?因为穷人握在手里的东西太少了。没有钱,没有健康的身体,甚至没有健全的家庭。他们终日在为温饱而烦恼,看到别人哄抢西瓜,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道德观念,而是:我不抢,自然也有别人抢去的。而且我抢了,家里老人孩子就能吃上一个西瓜了。
资源有限,不残忍很难在圈子里获得足够的生存发展资源。
畅销书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写了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她放弃自己的原有光环,进入底层生活。去当餐厅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护理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两个多月后,她对底层人民抱有的慈爱和同情之心转变成了厌恶和仇视。
一个矮个子女同事和她起了纠纷,她甚至诅咒她从高处的梯子摔落;一个残疾员工坐在轮椅上,她的想法是“至少你还坐着呢。”
她才意识到,只有当她毫无病痛、浑身舒畅、精力充沛的时候,她才温柔、大方、善良,对得起她受到的教育。否则她只是一个自私、刻薄、小肚鸡肠、口出恶言的市井小民。
法国作家塞利纳在《长夜行》里写道:“我们之间有五个法郎的隔阂,就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
别高看自己,认定自己一定一辈子温柔、大方、善良。不信,你穷一回试试。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猛一看题目会使人心生不满。
冷静下来后,慢慢思索,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穷与富该怎样划分,我觉得富人无需多言谁都知道,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只有穷与富这样简单划分,而在中间还存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文化当中,存在小富即安的人不在少数。
真正动荡年代,部分一贫如洗的穷人,相对于富人而言肯定是要“残忍”一些的,既然活不下去了就要起来革命,革命不是请客送礼,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所以说“残忍”是被迫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光脚不怕穿鞋的”。
而富人大都因为生活相对安稳,从内心来讲不爱惹事生非,最怕祸从天降。且财产来之不易,小心为人乃为上策。所以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大部分确实是常常显得“和气而温柔”。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穷人遇到事情往往因选择面非常狭窄,可供周旋的余地不多,所以铤而走险的要比富人多。而富人所掌握的社会、人脉及各种资源要多得多,迂回操作性可控,很多事情也就容易化解掉,而不至于走向极端。
所以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两者所呈现出的姿态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这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社会分配的问题?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贾平凹虽是个名作家,其实是无聊的人,看看他的名作《废都》,全篇写的无一点社会责任心,倒是热衷于那些无用之文人的低级趣味,其塑造的主人公庄之蝶无一点境界,就是废物一个,可能是自身的塑造吧。
好好看看历史,是穷人残忍呢,还是富人残忍。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富人在剥夺着穷人的血汗,在压榨着穷人,穷人每天辛勤劳作,还忍受着富人的凌辱。也只有富人逼得穷人一点活路也没有的时候,穷人才被迫起义,这点就连过去的作家都认识到了,《水浒传》就做了深刻地描写。
现实社会,老实而善良的人是挣不了钱地,只有那些残忍的人才发了财。
贾平凹说“穷人残忍,富人温柔”,是什么心理,是什么目地,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贾平凹不会成为历史上优秀的作家,终会被抛弃。以后再不看贾平凹的作品,这样低俗的人不知昨会成名作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