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刘邦项羽之外,秦末汉初还有哪些著名的死对头?

不要忽略了女人——吕后和戚夫人,绝对是死对头

一、

明代诗人王象春《书项王庙壁》诗曰: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诗中的垓下美人,是项羽的爱妾虞姬;定陶美人,则是刘邦的爱妃戚夫人。

刘邦晚年,非常宠爱戚夫人,一度打算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为,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找到张良出谋划策,请出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史记•留侯世家》载: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定陶美人泣楚舞”,说的就是这件事了。

二、

刘邦对戚夫人说“吕后真而主矣”时,已经料到戚夫人将来的结局会不太妙,吕后当主子,戚夫人作奴才,后者少不了受折磨。

刘邦之所以考虑换掉太子,倒不完全是宠爱戚夫人,而是觉得太子刘盈性格柔懦,怕他掌控不了天下,而赵王如意更像自己,就个人素质来说,更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

但当他看到,自己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都出来辅佐太子,就意识到,支持太子的势力,可能要超出自己的预估,这就意味着换太子引发的政治动荡,也需要他重新考量了。

从戚夫人后来的表现看,她缺乏基本的政治手腕,刘邦这样的枭雄,不会看不清这一点,至于赵王如意,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换掉太子,刘邦必须亲自为戚夫人母子俩,把支持太子的政治势力扫荡个干净,这还不够,他还要在自己死前,打造一个辅佐赵王如意的忠诚且有能力的班底。

刘邦已经老了。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考虑,他能不能做到这一切。

如果做不到,即使废掉刘盈,彻底肃清支持吕后的势力,他也不敢相信,赵王如意能坐稳皇帝的位子。

无论是为戚夫人母子考虑,还是为他辛辛苦苦缔造的汉家天下考虑,要不要冒这个险?

三、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刘邦终于决定,还是维持现状吧,就让这些人,好好辅佐太子,维护好我的汉家天下。

很可能,四皓的一番陈说,也让刘邦意识到,不类自己的太子,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更乐意为这样的太子效力。

统治天下,未必只有枭雄才可以。

做出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心爱的人,在自己死后,命运将完全被吕后所操控。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戚夫人嘘唏流涕,刘邦罢酒而去。悲歌之后,夫复何言!

只是,刘邦怎么也不会想到,戚夫人的命运,其惨酷将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如果能猜到,他又该如何决定呢?

四、

刘邦死后,吕后第一时间,囚禁了戚夫人。

《汉书》载: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乃召赵王,欲诛之。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太后召赵相,相至长安。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挟赴王与起居饮食。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能早起,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迨帝还,赵王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居数月,召惠帝视人彘。帝视而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复治天下!”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七年而崩。

戚夫人确实不够聪明,居然还幻想赵王如意能拯救自己。但以吕后的脾性,恐怕诛杀赵王,是她早有的计划。即使先后受到周昌和皇帝的保护,赵王如意还是被吕后毒死了。

仅仅让戚夫人死,还无法渲泄吕后对她长久以来的怨毒,必须砍掉四肢、挖掉眼睛、熏聋耳朵、灌哑喉咙,再扔到最污秽肮脏的厕所里,让她生不如死。

没有记载说戚夫人到底还苟活了多久。

这才是最残酷的争斗,最激烈的死敌,不是刘项,而是两个女人。

除了刘邦项羽之外,秦末汉初还有哪些著名的死对头?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原六国纷纷复国。但是,由于局势的混乱,使得各地六国起义的“领袖”或者重要人士,常常以为权力的争斗或者其他原因而改变。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后,其实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混乱和矛盾。由此,其实诸侯内外部的“死对头”很多,有些是因为认为项羽“分封不公”,成了项羽的对头。

张耳和陈馀。

张耳和陈馀可以说是除了刘邦和项羽之外,最著名的一对从“兄弟”到“死敌”的例子了,而且《史记》为他们做了并传。要说起他们分裂的原因,其实有些让人惋惜,一切因为一个“误会”。

张耳和陈馀是原赵国义军里的风云人物,同时入赵辅助前赵王武臣和后来赵王歇。在辅助赵王歇不久,章邯派王离包围了赵国的钜鹿,钜鹿城里是吃力的张耳和赵王歇,钜鹿北面是陈馀带着几万人,却不敢援救张耳。但是,张耳派人去找陈馀要援兵,陈馀还是答应了,派了五千人随两名将军去解围,结果还没进城就全军覆没。由此,张耳和陈馀解下心结,直到钜鹿解围,张耳不断逼问陈馀,最终陈馀一生气,交出兵权,彻底和张耳决裂。

日后,当刘邦要和陈馀合作攻打项羽时,陈馀一度要求刘邦交出张耳。过了没多久,陈馀败在韩信和张耳的军队下,张耳在河边诛杀了陈馀。

田荣和田假。

田荣和田儋是最早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齐国贵族,田氏兄弟还打败了陈胜派来的周市,田儋自立为齐王,这算是根正苗红的王了。但是,不久后,田儋亲自率军援救魏国,却被章邯打得大败,田儋战死。齐国人听说后,又立了田假为王,作为田儋的堂弟和亲密战友的田荣不干了。于是,愤怒的田荣带着军队赶走了田假等人,立田儋子田市为王。当日后项梁要求齐国合作攻打章邯,田荣就以交出田假为由来要挟,最终合作不了了之。因此,齐楚也结下梁子。

项羽和田荣兄弟。

(圈中既是项羽分封的三齐)

因为田荣以“交出田假”为由,没有和楚国合作,由此,项羽对田荣是意见的。等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把齐国分为三块,封三王,就是没田荣的份。同时,张耳因为人际关系不错,也被封“中山王”,这也引起陈馀对项羽和张耳的不满。

于是,田荣和陈馀合作,田荣帮助陈馀打跑张耳做了赵王。田荣自己也平定了“三齐”,自立赵王。于是,项羽开始北伐齐国之路,打败了田荣,田荣也被平原百姓杀死。但是,项羽却陷入了齐国的泥潭,田荣之弟田横又带着齐国人抵抗项羽。而楚齐的战争,却给了刘邦从汉中东出,发展壮大的时机。

(田荣)

所以,乱世之中,个人的际遇和各个势力的发展都带着一些微妙,也可以说这是必然中偶然,偶然中必然的互为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