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自古帝王家,大多是孤家寡人。在皇宫大院中,与雍正关系最好的,就属胤祥了。这二人尽管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雍正猜忌心甚重,唯独对胤祥宽心雍正帝曾经与胤祥八百里加急进行过书信交谈,鉴于文字原因和其他难操作的因素,翻译成现代汉语给大家欣赏下:
胤祥:四哥问我怎样,托你的福气,我现在还是很好的。雍正:我的确挂念你,只不过挂念你长没长胖。胤祥:之前的大病已经痊愈,现在正养着呢,照这样下去肯定会胖的,到时候四哥别再嫌弃我胖。雍正:不会的,胖乎乎的更可爱。胤祥:我要是胖了,回去看你的时候会把马给累着?雍正:小事情,我给你准备几匹好马。以上的对话,全都是用八百里加急文书来回传送的,并且是一句一传。相必我不用多说,在座的诸位也能明白八百里加急意味着什么。如此重要的信件只为了传递些家常事,足以见得二人的亲切关系。
没错,这就是事实当我们翻开族谱的时候不难发现,雍正是老四,胤祥是老十三,更要命的是:他俩的母亲不是同一个人。
四哥是德妃的儿子,十三弟是敬敏皇贵妃所生,两个人充其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可十四弟是四哥同父同母的兄弟,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要远比自己的亲弟弟要亲。
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雍正皇帝是一个珍爱亲人的结论呢?恰恰相反,清帝国的皇族比较乱套,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八爷党。
事实上,雍正当上皇帝后,对所有的哥哥弟弟都采取了一定的压制措施,除了十三弟胤祥。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出发,或许就更容易理解了:十三弟性格乖张,桀骜不驯,对所有人都不服气,除了自己的四哥。更重要的是,康熙爷不喜欢胤祥,多次惩罚他磨砺他的戾气。
我们姑且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胤祥是对雍正皇位最没有威胁的人,而且他和雍正关系很好,很听话。既如此,兄弟间相互帮扶些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在康熙帝后妃中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她出身一般,是满洲镶黄旗参领海宽的女儿。而且她享寿也不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身后留下了14岁的胤祥、13岁的皇十三女和9岁的皇十五女。
胤祥在康熙帝的三十六个儿子中,排行十三,幼年丧母之后,胤祥便由胤禛的生母乌雅氏抚养,胤禛比胤祥大八岁,可能是命运的安排,胤祥一生和他的四哥最为亲善,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胤禛是乌雅氏的第一个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并不是自己亲手抚养的,而是给了孝懿仁皇后抚养。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不幸早夭,故而将胤禛抱去抚养以填补无子之痛。乌雅氏虽然舍不得儿子,但皇后能看上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天大的面子,家世平凡的乌雅氏,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胤禛作为哥哥,自然承担了教育弟弟胤祥的任务。由于康熙早年已经确立了太子,名分已定,其他皇子自然没有非分之想。胤禛将主要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对这个小自己八岁的弟弟,自然也花了更多的时间照顾。成年后,胤祥还时常回忆起皇兄教自己数学的经历。
幼时的胤祥,虎头虎脑,一幅淳朴的形象,备受康熙喜爱。对于皇父,胤祥也是无与伦比的崇拜。一次康熙帝与诸子在宫内游玩,年幼的胤祥也跟着同游。康熙与众皇兄走过之后,胤祥未能跟上,一个人被落在后面。
呆萌的胤祥,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他趴在地上,像条宠物狗一样“寻履迹伏地嗅之”,想以此追踪父皇的踪迹。
在康熙的心目中,胤祥总是很体贴,也很听话,时刻都能想父皇所想,认为他“生秉粹质,至性过人”,对他也格外宠爱。
康熙三十七年,十三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父亲去盛京,拜谒远在辽东的大清先祖们的陵寝。此后无论是巡游江南,秋围塞外,视察河工,康熙总是将胤祥带着身边。
康熙一生共有六次南巡,胤祥陪同了四次。康熙四十二年,胤祥跟随父皇南巡。由于胤祥书法不错,康熙特命胤禛与胤祥一起书写对联,在群臣的注目下,胤祥一气呵成,文墨工敏,群臣无不称赞。
然而,胤祥的命运和性格,在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苏州人何焯,早年落魄,在苏州靠教授私塾为生,后来经过李光地的推荐,以草泽遗才而入南书房,并奉旨在八阿哥胤禩府中担任老师。
何焯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十三殿下乃康熙帝所钟爱也”。这还不够,有着一颗非凡八卦之心的何焯,在给他弟弟的信中,又生动地描述了杨国维被选中陪皇十三子读书,而康熙一直认为杨国维诗文无人能出其右,现在让他陪伴十三殿下,“将来遭遇不可知也”。
何焯是八阿哥胤禩的老师,而胤禩又是皇位继承人最有力的竞争者,连何焯都如此看,一时间,十三阿哥要成为太子的风声,传的沸沸扬扬。
如此一来对胤祥很不利,形势急转而下,胤祥被冷落了。对胤祥的冷落,表现在方方面面,以前康熙出行,身边总少不了胤祥,此后不管去何处,再也不见胤祥的踪影。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胤祉,胤禛、胤祺被封为亲王,其他诸皇子,或为郡王,或为贝子。没有授封的成年皇子只有胤祥,此时他已经二十四岁。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遍赐银两,上至亲王,下至御前侍卫都得到了封赏,就连争夺太子之位而被拘禁的胤禩也得到了赏银,但胤祥一两银子也没得到。
康熙冷落胤祥,其中的原因,是他以为这个让他喜爱的皇子,也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晚年的康熙杯弓蛇影,被儿子们伤透了心。他最厌恶的就是皇子们流露出来的野心,曾放出狠话:“如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也。”
胤祥自小就没有野心,固然没有想当太子的意思,可是各种传闻终究到了康熙的耳朵里。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自己最喜欢的皇子,曾经在地上嗅着气味追寻皇父踪迹的胤祥,竟然也有如此心机。失望悲切之下,康熙开始冷淡胤祥,并告诫其他大臣皇子警惕他。
在其他皇子的请安折上,康熙的批示明确流露出了对胤祥的厌恶,认为他是“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到他,不可不防”。康熙生病之后,在病榻之上还传谕旨给托和齐,让他留心胤祥:“现在朕龙体欠佳,流言蜚语四起。这些言语皆出自正蓝旗,你一定要切实留意。”
皇子和群臣心里都明白,老皇帝虽然没有点名,但他所说的正是属于正蓝旗的胤祥。
在康熙的晚年,胤祥仿佛是个被遗忘的人。胤祥默默旁观其他皇子的激烈角逐,他超然于世外,除了皇四兄,他不与其他人来往。
至于流行于各网络及影视中的胤祥被康熙“十年圈禁”一说,纯属文学作品杜撰,不足采信。有大量史料为证,如皇子请安折、胤祥出席康熙六十大寿等。这些都足以证明,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14年中拥有行动自由。
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感谢邀请,关于您提到的这个问题,要说到清世宗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的感情究竟有多好,其实从一个方面可以最直接体现出来,那就是名字。
我们都知道,在古时封建社会当中,君王作为九五之尊,必然在世人面前会存在很多避讳,而名讳就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雍正名为爱新觉罗.胤禛,在其尚为皇子之前,诸兄弟同他一起都是“胤”字辈,源自于康熙帝钦定的“胤弘永”。待雍正继位之后,为了避皇帝名讳,所有的兄弟都改为了“允”字辈,起初十三子胤祥也改为了“允祥”。
但在1730年(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后,雍正却又钦定将其名改回到“胤祥”,这在整个清朝是唯一的一例,足以见得二人感情之深厚。当然,二人感情笃深的表现绝不仅仅改名这么简单。
怡亲王胤祥剧照
雍正为胤祥所做的六次破例终雍正一朝,准确来说是雍正在位的前七年零五个月外加康熙驾崩后的一个月。短短七年多之间,雍正为了胤祥破了六次例,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69岁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遗命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第二天,雍正便在其余诸事尚未处理之前,先“谕内阁,著十三阿哥允祥,封为和硕怡亲王”。要知道,在此之前,胤祥仅仅是康熙皇子的身份,而雍正直接擢升其为亲王,连跳四级(贝子、贝勒、郡王),此为第一例;
1723年(雍正元年)六月,雍正将怡亲王已逝23年之久的生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又是连升两级(妃—贵妃—皇贵妃)。不仅如此,在同年的九月初一,将已在景陵妃园寝安放了23年之久的敬敏皇贵妃棺椁迁入景陵地宫,与康熙帝、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一同葬入地宫之内,为此开创了皇贵妃也可祔葬帝陵的先例,此为第二和第三次破例;
康熙剧照
1730年(雍正八年)五月初四,45岁的怡亲王胤祥去世,令雍正悲痛不已。不仅令恢复其在皇子之时的名字(前文已详述,在此不予展开),而且还因其“公忠体国”、“一代贤王”,特于同年创建贤良祠以祀历朝功勋,而胤祥的神牌居于首位正中的位置,此为第四和第五次破例。
胤祥去世后,为了彰显其生前功绩,雍正特命精于堪舆之术的大臣为好兄弟卜择葬所,最终在距清西陵30公里、距涞水县城12.5公里之处的水东村卜得吉地。怡亲王园寝自1730年(雍正八年)五月底破土动工,到1732年(雍正十年)九月底完工,历时两年四个月。对于好兄弟的园寝工程,雍正是十分关心的。至于关心到什么程度,在整个清朝200位王爷园寝当中,胤祥的怡贤亲王园寝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没有之一。
怡贤亲王园寝
我们都知道,古时特别注重尊卑有别。而怡贤亲王园寝的规制,却处处体现了雍正对这位好兄弟的关爱有加。整个园寝呈东西走向,建筑排列长度高达1.5公里,这不仅远远超过清代所有的后陵,就连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以及光绪的崇陵都要甘拜下风。不仅如此,园寝当中竟然还建有连后陵都不曾有之的五孔拱桥,足以见得规制之高,这便是雍正为胤祥所破的第六次例。
成也夺嫡事件,败也夺嫡事件而之所以雍正会对非一母同胞的胤祥如此上心,相信朋友们都会略知一二,知道他是九子夺嫡当中“四爷党”的成员。那么史海君在此就进行一下简略性的总结。胤祥作为康熙一生当中居于中间的皇子(1686年生,出排行22,序齿排行13),且其母当时又是庶妃的身份,所以幼年的胤祥并未得到父亲康熙的重视。直到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13岁的胤祥才渐渐得到康熙的重视,在之后的十年之内(1698—1708),但凡康熙外出围猎巡游,这位十三阿哥必定随同前往。
胤祥与雍正剧照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受太子胤礽被废一事,胤祥受到牵连,从此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还被幽禁于深宫之中。终康熙一朝,未能获得任何爵位,这也是为何在雍正继位后封其为亲王会被视为连拔四级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胤祥“成也因夺嫡事件,败也因夺嫡事件。”,败是因为受到牵连失宠被幽禁,而成是因为他始终跟对了人,就是他的四哥胤禛。1722年康熙去世后,被幽禁冷落了14年之久的胤祥终于迎来了光明的未来,得到了四哥雍正的格外重视和信任。而这样的重视和信任,并不单单因为胤祥是“四爷党”成员那么简单,毕竟能让素来生性多疑的雍正信任实非易事。
胤祥得以让雍正信任有加的三大贤能真正让胤祥可以备受雍正重视并且当得“贤王”之名,在我看来,除了二人兄弟情深之外还因为他有以下三点优势:
怡贤亲王园寝五孔石桥遗址
第一,文武兼备。虽然胤祥自幼体弱多病且英年早逝,但他在世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不仅武艺娴熟而且在琴棋书画方面样样精通,尤其在书法方面,与同痴于此道的四哥雍正不谋而合,正所谓志趣相投,在兴趣一致的助力下,二人感情更为笃厚;
第二,长年累月的沉淀。对于被冷落了14年之久的十三皇子胤祥来说,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乃至一蹶不振,相反借此机会他得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做了详细的规划,所以在1722年被雍正起用之时,完全看不出怡亲王会是一个从未协理过朝政之人;
胤祥与雍正剧照
第三,淡泊心性,公忠体国。不论少年时期的得宠,还是青壮时期的失宠,亦或是中年时期的超拔重用,胤祥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态,不以得宠而沾沾自喜,不以失宠而颓废不前,不以重用而产生骄纵之心,这是雍正一直放心重用其的根本原因。
总结:正因为胤祥具备文武双全、阅历积淀以及淡泊心态等优势,在生性多疑的雍正面前,可以一直受到重用,并且甘愿为其屡次破例。不仅如此,胤祥的荣光还得以延续到乾隆朝,1754年(乾隆十九年)九月,胤祥被乾隆下诏入祀盛京贤王祠,20年后(1774,乾隆三十九年),怡贤亲王胤祥被诏赐世袭罔替之权,成为继大清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后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也开启了除开国有功王公之外亦可享有此特权的先例,可谓是风光无限。
行文不易,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如果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多多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雍正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的感情,从其陵墓中变可见一斑】
雍正皇帝的清西陵清泰陵和老十三胤祥的怡贤亲王墓,笔者全部亲自探访过,所以完全可以从二人陵墓的角度上说一下二人的感情到底有多好。俗语道,事死如事生,他们能在身后事上都如此上心,正好可以反推二人在日常生活中惺惺相惜的样子了,下面开讲。
(此为老十三胤祥)
雍正皇帝,其实雍正胤禛按照祖制的话,是必须要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选址建陵的,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自来的习惯是子随父葬,像是北京明代皇陵十三陵都是这样的,在北京执政的所有明代皇帝都是按照子随父葬统一在北京昌平的皇家陵区建陵,所以到了清代,顺治皇帝开辟皇陵区清东陵后,他的儿子康熙皇帝也是老老实实的在他旁边建造了清景陵,到了康熙儿子雍正这,是左选右选声称在此处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陵,所以“逼不得已”,雍正胤禛把找风水宝地的大事儿交给了老十三弟胤祥,让他全权负责自己的身后大事,果然胤祥不负期望,费尽周折,在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找到了一大片风水宝地,这才了却了四哥雍正的心病,为了感谢老弟,雍正破天荒的在皇陵区要赐给他一块地,要知道,按制度王爷是绝对不允许和皇帝埋在一个陵区的,从这件事儿上看出雍正对胤祥是真的好,当然,最后胤祥是打死也不敢要这块地,而是在其他地方选了自己的墓地。
胤祥的怡贤亲王墓,按理说,在他四哥登基后,胤禛所有的兄弟必须要“避讳”,把自己名字中的胤字全部改掉,只能雍正一人能用此字,但是雍正下旨,专门允许老十三弟保留此字,这绝对是破天荒无限的恩典了,胤祥为了报恩,不要命的全心全意给四哥办差,终于把身体累垮了,他死在了四哥前面,据史载,雍正听闻十三弟去世后,悲痛欲绝,亲临其丧,并辍朝三日悼之。封谥为“贤”,并配享太庙。而且在十三弟的墓地上拼命加恩,最终把老十三的墓建成了大清朝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唯一有望柱华表的且有三华里神道的王爷墓。这是绝无仅有的。
(悲催的是,老十三的墓在动乱时期被完全破坏了,目前仅存下了2个石牌坊和一对华表及墓碑)
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前言:爱新觉罗·胤祥,康熙帝皇十三子。生母系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二十五年出生于北京紫禁城。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之间的十年中,胤祥应该很得康熙皇帝宠爱。在此期间,康熙皇帝每次出巡,胤祥都会随行。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受废太子胤礽牵连而被康熙皇帝囚禁,虽然很快被释放,但康熙皇帝对其再无之前宠爱。康熙一朝,胤祥都未得到任何晋封。
康熙皇帝驾崩以后,皇四子胤禛承继皇位,是为雍正皇帝,胤祥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 :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雍正皇帝对胤祥的评价为:“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可见雍正皇帝对于胤祥的评价之高,那么,雍正皇帝究竟和胤祥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呢?
个人认为有三点足以说明:
1、最能说明兄弟两人之间感情的莫过于两人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性,这对于雍正皇帝而言至关重要。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康熙帝众位皇子之间的“九王夺嫡”事件开始变得公开化、表面化,胤祥虽然受到了胤礽的牵连被康熙皇帝囚禁,但胤祥被释放以后就坚定的站在了皇四子胤禛的身后支持其夺嫡行为。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成功登上皇位,但当时外有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胤禵,内有威望极高、朝中势力强大的胤禩集团掣肘,雍正皇帝好不容易坐上的皇位并不安稳。此时的胤祥在政治上和雍正皇帝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义无反顾的站在雍正皇帝身后支持、鼓励。追缴国库欠款、整顿贪官污吏、整顿旗务、治理水利等等,胤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雍正皇帝的忠心和拥护。政治上的绝对一致性,让雍正皇帝对胤祥非常信任和仰赖,这也为君臣感情的身后打下了坚实基础。
2、爵位晋封的特殊性也足以说明两人之间的感情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皇帝刚刚登基就将尚未得到任何晋封的皇十三子胤祥直接晋封为清朝皇室的最高爵位——和硕怡亲王。雍正三年二月,又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雍正八年,胤祥薨逝,雍正帝谕令:“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胤祥之子弘晓遂承袭怡亲王,其兄弘晈别封宁郡王。但就雍正皇帝对胤祥数次史无前例的爵位晋封就足以说明君臣之间的深厚感情。
3、胤祥薨逝以后,雍正皇帝的具体表现
雍正八年,一直被病患折磨的怡亲王胤祥薨逝,惊闻十三弟病逝的噩耗后,雍正皇帝悲痛欲绝,他不但亲自出席丧礼,并停朝三日表示哀悼。为了表彰这位贤王,雍正下令封谥号“贤”,并将亲自所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配享太庙,甚至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褒奖。
在“九王夺嫡”过程中,在登上皇位艰难执政的过程中,胤祥为雍正皇帝,为大清政权殚精极虑、兢兢业业、奉献一生。他对雍正皇帝的感情远远超过了君臣和兄弟,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性,在国家治理上的共同理念和追求让这对君臣兄弟的感情超越了所有,成为“君臣”、“兄弟”相知的千古典范。
雍正和胤祥,感情有多好?
在清朝时期,就有一个对兄弟关系非常好,那就是雍正和他的十三弟,那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有多铁呢?他曾为十三弟做了三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关系有多好。
第一件事雍正因为和胤祥发生了争执,把文武百官招来,让大家评理。雍正按照当时的惯例,给每个兄弟发放了23万两白银的红包,也没有偏颇哪一个。可是银子发下去没多久,老十三却退回来了十万两。雍正知道自己这个弟弟脾气很倔,退回来的银子再送回去,恐怕他是不会接受的。
于是雍正煞费苦心,想了一个办法,颁发了一条旨意,大意就是以后十三弟府上的各项开支,可以直接到内务府申请报销,等于说让十三弟花公家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放到现在要是哪个老板这样允诺员工,那员工可真的算得上锦鲤本尊了。但老十三胤祥可不想占公家的便宜,让人给皇兄带话,说自己不接受。这么你推我让下,两人谁都不服谁。
雍正非常无奈,索性将文武百官招来,让大家一起给评评理。当时十三弟是几个兄弟中家里最穷的,雍正认为自己做为哥哥贴补一下弟弟有什么错,老十三非不要。“不听他的吧,好像我驳了他面子,可是听他的,难过我心里这一关。”大臣们听后虽然知道皇帝说的没错,但他们也知道老十三脾气是最犟的。索性大臣们劝雍正,让雍正随了十三弟的意思。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仍允王请”,就是说按照老十三的意思办。
看看当时又有哪个敢这么和皇帝对着干。再来看第二件事,我们都知道雍正一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封老十三为和硕怡亲王,是除了皇帝外,权利最高的重臣之一了,这还不够,一向提防其他兄弟的雍正,唯独对老十三十分信任,还给他挑拨了一支军队。
清朝有八旗等级,而皇帝为让有能力的皇子皇兄,担任八旗中一两个旗的旗主,但只是个虚职,八旗军队的权利仍旧牢牢掌控在皇帝手里。而雍正给老十三的这支队伍,老十三有直接领导权,他可以随意调动。这还不算,雍正之后又下了一道旨意,老十三怡亲王这个头衔可以世代承袭,也就是说即便雍正不在了,老十三家始终都会有怡亲王,还准许从无权继承王爷的后代中选一个直接晋封为郡王,这个位置其他皇族后代可能奋斗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而第三件事,老十三因为身体状况一直不大好,早早去世了。而老十三的去世对雍正打击非常大,当时悲痛不已的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为了表达对弟弟的哀思,雍正下旨要替老十三穿一个月的素服,群臣则穿常服,并且要求这一个月内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要知道雍正即便在他的父皇过世后,也只是穿了二十天的常服,便一切恢复正常了。除此之外,老十三葬礼的各项规制也得到了提升,远远超过了老十三本该有的丧葬礼制。
所以从这三件事上,我们足以看出雍正对十三弟胤祥的信任,这大概和两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老十三小时候生母去世,一直由雍正生母抚养,两人自小走的也比较近,但是雍正出生后一直是前皇后抚养,和生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看着同样从小没有感受过母爱的老十三,做为哥哥自然心生怜爱。加上老十三的生母身份卑微,总是遭到其他皇兄的白眼,唯有雍正对他照顾有加。所以二人的兄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在亲情淡漠的皇族中,雍正也好、老十三也罢,能有一个对自己始终如一的兄弟,都是一生的幸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