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都白手起家,辛苦打下江山,都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因此绝大多数的开国皇帝都算是明君亦或守成之君。当然除了以下这一位,王莽,他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头号开国昏君,王莽建立的新朝,历一世而亡,其统治历史都短到后人几乎都忽略了他和新朝的存在。
王莽,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此人素有名望,虽然出身自显赫的王氏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列侯,五人封大司马,是西汉最显贵的外戚家族。但王莽又和一般的纨绔子弟不一样,他不喜欢声色犬马、觥筹交错、莺歌燕舞的贵族生活。反而习惯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包装,王莽逐渐得到朝野上下的认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谦谦君子怎么能被埋没呢?从汉成帝阳朔三年起(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开始进入中枢参与机要。通过认真踏实办事、举止言谈恭歉有礼,王莽的个人形象变的越来越高光起来,这个看起来几乎“完美无缺”的年青后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举荐。永始元年(前16年)30岁的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无子嗣。45岁的王莽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扶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自此他独揽大权、权倾朝野,走向了人臣的最巅峰。
早已经达到权利最顶端的王莽还收拢了很多崇拜他的人,为自己篡汉扫清了一切道路。元始元年(1年),王莽受封安汉公,但据受朝廷封给他的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关键时候还是要装装清高),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此时汉朝大权已经完全掌决于王莽之手。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元始五年(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以太子年幼代为领政,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在一番沸沸扬扬的操作之下,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农历七年腊月),王莽时年54岁。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篡位禅让当上皇帝的人。
王莽建立新朝,颇思有所作为,但他随饱读诗书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守旧派。他所推行的“王莽改制”到处充斥着返璞归真的原始落后的思想,新朝历一世而亡,其实就是亡于他的复古改制。
王莽改制花样繁多,如将天下之田改名“王田”,用“王田”之名恢复“井田制”(商周国有土地制度),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此举初期甚得人心,但后来遭到大批勋臣权贵的抵制。王莽还大搞币制改革,对官制与官名也随意乱改,出现了不少早就废用很久的春秋战国的官名官制,且朝令夕改令行不一,朝政因此混乱不堪。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百姓失去赖以谋生的生产经济,加重了流民的产生。这些改革以复古改制为目标,但执行过程却困难重重,由于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反对激烈,新朝又采取高压政策滥捕滥杀,这都大大加重了社会的动荡,新朝的统治根基也变得摇摇欲坠。
复古改制早已经不得人心,臭名在外,而以正统自居的王莽,对周边小国、边疆少数民族不仅不加以笼络反而横加指责随意降爵。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这些带有挑衅侮辱性的行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国家无一臣服于新朝。王莽原本是个比较注重与民休息的人,但他建立新朝后却常常挑起事端发动战争,不仅导致边境冲突不断,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战乱不绝,同时也让新朝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重了社会阶级的矛盾。
新朝统治末期,天下大乱民变四起,王莽的倒行逆施早已经是不得人心,绿林赤眉两大农民起义军乘乱而起。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王莽自公元8年篡汉称帝,到23年亡国,共计在位15年,新朝历一世而亡,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此足可见王莽是一个何等昏聩无能的开国皇帝。
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都有做明君的志向,可大多数都善始而不能善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开国皇帝——司马炎。如何从明君逐渐变为昏君的。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司马懿曾是曹操的谋臣,又被曹丕重用。他足智多谋多次打败北伐的诸葛亮。在曹魏政权中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曹芳即位时,司马懿独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长子司马师继续专权。曹髦即位时,司马师病逝,弟弟司马昭继续专权。多年积累的基业到了司马昭这里就等待时机成熟,篡位自立。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雄才大略,自幼跟随祖父、伯父、父亲身边多年。积累了不少征战、从政的经验,是个很能干的人。
司马昭病逝后,司马炎继位,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年号泰始。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登上皇位后,朝中局势他很清楚,经过司马家两代的努力换来的天下,都是建立在曹魏皇室及残酷杀戮之上,司马政权不得人心。蜀汉虽灭亡了,但东吴还存在,东吴虽不及西晋,不过经过三代帝王的积淀,根基比较雄厚。
内忧外患,司马炎认为先治理好内政。
- 善待魏、蜀亡国之君。封魏元帝曹奂为陈留王,允许保留天子仪仗,上书不用称臣。封蜀后主刘禅为安乐公,加封驸马都尉,解除对汉室的禁锢。此举缓和内部矛盾,稳定曹魏、蜀汉的人心。东吴皇帝孙皓贪婪残暴,同时,赢得东吴的人心。
- 司马炎要想稳固西晋政权,必须宽仁行政,他对百姓实行怀柔政策。经过多年战乱,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司马炎采用无为之法和宽松政策以保西晋江山。他要求群臣考证法典,减轻刑罚。给各郡国下了五道诏书,要求他们端正自身,勤于民事,抚恤孤寡,发展农业,削减官吏,减轻百姓负担。司马炎的举措深得民心。
-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如:司马炎生病,朝中官员纷纷送礼探望,他一律拒收。
- 在政治上,对群臣公正。如:太常丞许奇之父因犯法被司马昭杀了,司马炎仍然重用许奇,毫不吝啬称赞其才华。
司马炎把西晋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想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伺机灭东吴。
东吴皇帝孙皓生性多疑,对臣子十分残暴,激起全东吴人的反对,他们对西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非常向往。司马炎决定伐吴计划。
二十多万晋军兵分六路深入吴境。 西晋实力雄厚,东吴国力衰竭,灭吴之战进行得很顺利。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西晋统一大业终于完成,外患消除后,司马炎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上。他实施了那些措施:
- 他继续优待魏、蜀、吴三国皇室的遗属。东吴旧主孙皓封为归命侯,享受安定舒适的生活。
- 对广大农民实行“占田制”,取代“屯田制”。“占田制”规定:男子可占田70亩,女子占田30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农村安定,生产迅速恢复,人口得以增加,国库变得充足。
西晋人口增加到了130多万户,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以迅速发展,西晋初期的经济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这明明是一个明君嘛,为何说他是个昏君呢?
大多开国皇帝在即位时,都有安邦定国的志向。然而,随着国家安定,司马炎也开始荒淫享受起来。
- 为表达孝心,彰显自己的功绩。他开始大修祖庙,装饰得富丽堂皇,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数。
- 美色自然不会少。他下了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诏书“禁天下嫁娶”。历史上再荒淫的皇帝也没有为了自己选美,禁止老百姓结婚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创举。结果,全国停止嫁娶,所有女子包括订婚的都参加选美,后宫一下多了5000多美人,他还不满足,将东吴旧主孙皓几千美人都接收了。后宫美人过万,实在惊人。由于,美人太多,司马炎挑不过来,于是,每天坐着羊拉的车,在宫中四处游荡,羊车停在哪里,就拉上几个美人宠幸。后宫美人众多,为了争得皇帝的宠幸,纷纷在门口插上竹枝,洒上盐巴,吸引拉车的羊停在自己门前。
- 司马炎在衣食住行上也极其奢华,超过有史以来的所有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由于司马炎的骄奢淫逸、朝中权臣、皇亲贵戚竟相攀比。西晋整个社会风气败坏。
司马炎荒淫无道,引得正直大臣怨言。他也由于纵欲过度导致身体很快亏损下去,他自觉时日不多,就考虑到继承人的问题。按立嫡立长的规矩,他的长子司马衷9岁被立为太子。
太熙元年,司马炎因病逝世。在位25年,终年55岁,葬于峻阳陵,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他曾经雄姿英发,统一天下,把西晋带入强盛时代,他又荒诞淫靡,亲手毁掉来之不易的基业,留下一摊乱摊子,为西晋灭亡埋下隐患。
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打下江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一个人能开国,没几把刷子怎么可以?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开国,一般都非常珍惜,常常是明君。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开国皇帝群体里面也出过昏君,而且不只一个。
今儿个,给大家介绍“两个代表”。
第一个——李存勖,后唐庄宗。
作为后唐的开国皇帝,他和一般的开国皇帝还不一样。什么不同呢?李存勖条件更好,有个好老爸——晋王李克用。他继承了老爹的爵位、地盘和军队,这是他称帝非常有利的基础。比起刘邦和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李存勖真是太幸福了。
李克用的死敌是朱温。据说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临终前,给了李存勖三支箭,象征李家的三个死敌:第一个就是朱温,和李家乃是世仇,必须消灭;第二个叫刘仁恭,背叛了他们李家投靠朱温,也要铲除;第三是契丹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得灭了。
李存勖继承老爸的爵位之初,表现非常不错。他励精图治,用心训练士兵,整顿军纪。为了不忘三大仇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支箭十分郑重地供奉在家庙里。每次领兵出征前,他都派官员将箭取来,放在一个精致的箭套里,带上前线,打完胜仗再送回家庙。
这样的李存勖,自然难有敌手,打得朱温活活气死,灭了其创建的后梁。接着,他又攻破幽州,活捉刘仁恭父子。最后,他还于916年大破契丹,将其赶回北边。也就是说,李存勖老爸没做到的,他做到了。终于完成了父亲的三箭之训。不仅如此,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史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他真是一个明君。然而,他崛起得快,堕落更快。
李存勖在军事上无比强悍,但政治上却是白痴。在征战期间,因为军事上一次次辉煌的胜利,掩盖了其政治上的弱智,暂时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当战争完全结束后,他的弱点就显现无余。
李存勖统治期间,沉缅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就是戏子)和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总之,几乎昏君所有的毛病他都有,导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总之,前期的李存勖,英勇无敌,横扫天下;后期的他,声色犬马,重用伶人,导致和大臣、百姓、士兵都离心离德。最后,大将李嗣源发动兴教门之变,打死了李存勖。
从得国到失国,居然是同一个人,历史上并不多见。
不过,李存勖这个“开国昏君”并不孤独,他还有一个“同志”。
此人的江山来之不易,没有一个给他十几万军队和大把地盘的老爹。他尽管出身皇族贵族,但只是一个普通的皇族,完全凭着自身的能力,以一隅敌全国,打下江山。
谁?
他的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赫赫有名的佛皇帝、梁武帝萧衍。
萧衍的出身非常高贵——兰陵萧氏的后人,西汉相国萧何的25世孙。其父萧顺之是南齐高帝的族弟 ,所以萧衍也是皇室子弟。萧衍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和另外七人(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竟陵八友”。
如果大家以为萧衍只是一个文人雅客式的贵族,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武功居然出类拔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进攻南齐,沿淮河向东攻打钟离。皇帝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与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萧衍请求充当先锋,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
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山上山下。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以为自己的重兵赶到,为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并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萧鸾病死后,其子即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昏君——东昏侯萧宝卷。他杀掉很多贤臣,包括多次规劝他的萧懿(萧衍大哥)也杀了。为了斩草除根,萧宝卷还想把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也骗到京城,一并干掉。萧衍提前得到密报,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经过一番准备,正式起兵造反,并击败了萧宝卷的部队,打进首都建康,自立为帝,建立了梁。
萧衍称帝之初,政绩非常显著。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从不怠政。为了广泛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重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就算不是人才而只是一般的百姓,只要想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也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而且,他异常节俭,很多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多余的时间都能用在处理公文上。在他的统治下,梁朝的统治蒸蒸日上,他也赢得了军心和民心。
可惜,他没能坚持下去。也许是在位时间太长了,萧衍晚年笃信佛法,无心理政。他多次上演出家-还俗-再出家的游戏,弄得国不国君不君,这样的朝堂自然奸人当道。而且萧衍自己因为崇尚佛教,花了大笔钱财建立各种寺庙,浪费国库很多银子。后人有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萧衍大兴寺庙。
结果,萧衍把一手好牌生生打烂,一个强盛的国家逐渐走向衰弱。最后,北方将领侯景居然仅率800多人就没了后梁,曾经英明神武的梁武帝萧衍也被侯景困在内宫之中,活活饿死。死之前,他居然还安慰自己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好像看得很开的样子。
开国昏君当然不只二位(如还有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等),但上面两位非常典型,抛砖引玉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开国皇帝中纯粹的“昏君”基本没有,但很多开国皇帝都有大量的“昏君表现”。
一般我们说的开国皇帝,当然是指开创一个皇朝的第一任皇帝。通常来说,这样的皇帝都是文韬武略,功劳很大。而昏君则是头脑糊涂,举止荒谬,往往给国家带来损害。这两种属性看似截然相反,但实际上开国皇帝也是人,犯上昏招很正常。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不但开创了秦朝,也开创了中国二千年封建中央集权制。但他在最后吃仙丹,修骊山陵墓,把扶苏发配边疆,崇信赵高,最后造成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昏招。
比如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宠幸外戚,杀害忠臣勋旧,信任司马懿,猜忌王室,造成曹魏在三国中最早被篡权。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喜幸美色,猜忌弟弟司马攸,让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
比如宋武帝刘裕,丢下长安军事,让黄口孺子镇守,最后导致关中沦丧。
所以,这些开国皇帝犯浑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果再举一些割据政权的“开国君主”,那就更多了。
比如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就可称是一个昏君。再如东晋十六国时期西燕势力第一个称帝的慕容冲,也可以算个昏君。
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通常都认为开国皇帝应该都是比较英明神武的,要不然也很难建立起一个帝国。这里不说那些地方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了,就是大一统的帝国也有昏君。没错,他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于公元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正式建立晋朝!(司马炎画像)
在建国之初,司马炎还是颇有一番作为的。他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在他的治理下甚至出现了“太康之治”的局面!
如果司马炎的生命就此结束,我想他也有能力去竞争一下“千古一帝”的荣誉称号。但是一切在灭吴统一全国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知是本性的暴露还是统一全国让他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总之后来的司马炎坠入了万丈深渊!
羊车望幸在平吴之后,司马炎将吴王孙皓的数千宫人都纳入了自己的宫中,一下子司马炎的后宫中居然超过了一万人。(羊车望幸绘画)
这么多的美女对于其他人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对于司马炎来说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人数太多,他根本不知道应该临幸谁。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在后宫随意行走,养车停到哪他就临幸谁。
而嫔妃们为了让羊车能够停在自己宫门口也是想出了对策。她们将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引诱羊舔食,羊车也就停在了自己门前。
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马炎生活的随意和荒淫!
君臣赛富在司马炎的带动下,西晋的攀比斗富之风也开始盛行。
太傅何曾每天的饭食要花费一万钱,仍然喊着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珍异,一天膳费就是两万钱!(王恺石崇斗富)
但是这和王恺和石崇的斗富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司马炎看着他和石崇斗富不仅不阻止,反而还暗中相助。
豪门大族为了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也必然加紧聚敛财物,因此贪污纳贿也就习以为常了。当时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分封诸王、罢州郡兵司马炎吸取曹魏宗室衰微的教训,对宗室进行了大肆分封,随后又罢州郡兵、遣诸王就国。
(八王之乱)
关键一直到死,司马炎也没有把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给废了,还留下了妖后贾南风。总之司马炎在晚年是昏招儿频出,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后来的三百年乱世!
都说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而司马炎就是这个最鲜明的例子。他一手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另一手又将这个帝国送入了万丈深渊,更严重的是这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开国皇帝,既然指皇帝,那就得从秦始皇开始;开国,意味着是大一统的皇朝,不是五代十国之类的草头王。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有以下:
1、秦朝,秦始皇嬴政
2、西汉,汉高祖刘邦
3、新朝,王莽
4、东汉,光武帝刘秀
5、西晋,司马炎
6、隋朝,隋文帝杨坚
7、唐朝,唐高祖李渊
8、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9、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10、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11、清朝,顺治皇帝福临
评价开国皇帝,主要看他两方面的能力,即打天下、治天下。从这个标准看,开国皇帝中确实有昏君。
第一个,秦始皇。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的昏君兼暴君。秦始皇透支民力、选错接班人。
第二个,新朝王莽。理想主义者、脱离实际者。
第三个,晋朝司马炎,官三代,靠祖辈父辈夺取天下,然后一事无成,还选了个白痴接班人。
第四个,隋文帝杨坚,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的明君,可惜选错接班人。
第五个,忽必烈,打天下、争皇位厉害,但未能实现民族融合、元朝制度落后。
第六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政治手腕高明,但制度设计太垃圾,给子孙留下无尽的隐患。
第七个,清顺治福临。靠叔父和老娘成了开国皇帝,多尔衮死后,没什么突出政绩。不算昏君,算庸君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