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最容易被判断职业的应该非教师莫属,其次应该是官员。
为何教师那么容易被认出呢?应该是多年的职业生涯无形中给自己烙下了痕迹。
学驾照的时候,教练有一次跟我说:最怕学员是教师,女教师更可怕,最最可怕的就是三十岁以上的女教师。(我全占上!ヾ(≧O≦)〃嗷~)因为其他学员教练要求怎么做,他们就直接执行;而如果学员是教师,他们非得问你为什么!
后来发现自己确实如此,即使憋住不问,内心还是会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
这也许和我们每天要求孩子做事必须知道为什么有关。
我们老师还容易认死理、较真,不喜欢和稀泥,参加旅行团,喜欢和导游争辩,导游也挺害怕带到教师团吧?
他们反感老师,未必是我们的错,只是他们想争辩过老师并不容易罢了😃
虽说现在的老师和社会接触越来越多,清高的气质越来越少,但是相对社会人,我们老师还是会相对思想纯粹一些,行为自律一些,说话做事更注重修养,死要面子的感觉还是依然存在,书生气息也是抹不去的痕迹。
套用社会上的语言,就是教师身上有股穷酸劲😔ƪ(‾ε‾“)ʃ
“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那天,我跟爱人去买衣服,只寥寥数语后,服务员就问我:“你是老师吧?”我很纳闷,我脸上也没刻上老师这俩字啊?胸口也没佩戴工作铭牌啊?她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之前,也多有购物时被人猜中老师身份的经历,不禁又犯了轴,分析一下老师的特点:1.爱讲理。老师当久了,凡事喜欢掰开了揉碎了讲,喜欢铺垫、引入,直到水到渠成。因为惯常要跟学生这么来解理,要么层层分解,要么由小见大,要么由点及面,反正绵绵密密,不讲清楚不罢休。不像其他人,单刀直入,直击核心。咱们当老师的喜欢迂回曲折,弯弯绕多。
2.爱较真。教师是个讲知识、传播真理的行当,讲究一是一,二是二。时间长了,老师们就养成了凡事爱较真的习惯。这种品质用在教学科研上是很好的,但用在生活上,就少了份难得糊涂的圆润,说得好听点叫真诚,说得难听点叫死脑筋,情商低。
3.爱挑刺。老师眼里揉不得沙子,教育学生一边是赏识,另一边也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不足,所以练就了一双爱挑剔的锐眼。啥毛病打教师眼前这么一过,就容易纤毫毕现。会说话的兜着圈子表达,不会说话的就易得罪人。
4.爱上课。虽说在学校里可能产生了职业倦怠,到了社会上反而不自觉地拿出了老师的作派。在哪儿都免不了好为人师的特点,不知不觉就摆出来一副指教别人的架式,自己倒未察觉,旁人一看就明白了。
5.唠叨。由于教育有反复性,教师教书育人都需要不断重复一些话语,长此以往,就暗暗地形成了讲话重复唠叨的毛病。认为重要的事情,不说上好几遍心里就不得劲。我在家里一旦这么说话,我爱人就喊我老师。
6.抠门。教师精神上清高,口袋里羞涩,遇上购物、请客之类花钱的事,总免不了缩手缩脚。付账之前总要问长问短,斤斤计较的样子透着那么抠门,浑没有一掷千金的洒脱。
您还有什么补充、纠正的?欢迎留言。
“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教师的特点很明显,明眼人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一点都不奇怪。
第一点,教师外表文雅,谈吐文明,说话不带脏字。
第二点,教师遵守规则,对不守规则的行为深恶痛绝,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按规则行事,这往往让自己吃亏。教师爱较真,尊重自己的承诺,也相信别人的承诺。比如,教师旅行团,往往在组团时就在合同上注明相关事项,可是成行后,导游不按规定办事,教师们就会据理力争,这是很多导游不愿带教师团的原因。
第三点,教师的职业病泛滥,不看场合,只要发现错误必然指出来,这导致很多人很没有面子。
第四点,教师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和社会有些脱节,不大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愿意和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同流合污。
以上四点都是其他职业没有的,只要你表现出其中某一点,就能确定是教师无疑。
“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我一同事,绝对的美女,肤如凝脂,明媚善睐,长发披肩,就是个头有点单薄,只有一米五多点,管理班级是绝对的好手。找了一个一米九多的对象,小伙子长得很帅,被她训得滴流乱转。
有一天,一家人在看电视,她婆婆有意想让他们早点要孩子,一直说:男孩好,虎头虎脑真可爱呀!我同事看了看她婆婆,竟然像苏明玉似的冷若冰霜地说:你们家是有皇位需要继承呀,还是有矿需要传承呀!吓得她婆婆再也不敢吱一声了。
我一个表姐结婚,我去送她,姐夫一家人非常隆重地接待了我们,长辈晚辈做了一大桌,我一落座,就有人说:你是老师吧?我说:是的,你怎么知道的。对方说:听你说话,就像上课一样。我把酒言欢,过后看了看录像,我在酒桌上指手画脚,说天说地,就像一个搞传销的,我表姐说,真不愧是老师呀!
我学车,教练说,我们最不愿意教的教的有两种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学起来特别慢,死脑筋,怎么也理解不了,还喜欢问来问去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太特么的烦人~
我非常用心地去学,终于赢得了他的欢心,他说,你是我见过的最灵活的一个老师,是一个在学车上最不像老师的老师。当他的驾校经理来视察的时候,他郑重地推荐给了校长:这位虽然是老师,但是最不像老师的老师!他认为那句话是我最高的褒奖!
之所以很容易让人认出来,原因如下:
1.表达语气有点“咄咄逼人”。职业特点吧,长期上课,居高临下,天长日久,教师说话的语气比较强势,并且喜欢说理。喋喋不休。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而来,老师的这种语气很多人都很熟悉,学生时代的记忆又扶苏了。所以,很容易被人识别出来。
2.比较认死理,非得把别人说服不可。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成了很严谨的习惯,很多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教师往往能够发现。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并且总是试图将别人彻底说服!
3.些许的“文人”气质。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工作环境所限,很少和外界打交道,接触最多的就是一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他们单纯、天真。时间长了,老师也有点和这个社会不大合拍,少了很多油腔滑调,左右逢源的社会气,多了的是一些“迂腐”的文人气息。尽管不是很浓重,但脸上的眼睛,保守的衣着,不苟言笑。说话时的语气,这一些都显示,你就是一个老师!
4.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而来,和老师至少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对老师的形象已经烂熟于心,刻到骨子里了!就好像与一种人相处日久,你隔着很远就能闻出他的味道!
但愿老师的待遇也像人们所熟悉的不多的职业形象一样,首屈一指!“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我是老师,从教36年。真的常常被人这样问:你是老师吧?大家都觉得我言谈举止透着教师味。我出身教师世家,爷爷是清朝的探花,曾是私塾先生,后来任了我们老家县教育局局长;我妈妈在教育战线打拼四十多年,从军校教员到教务主任再到校长,她干了一溜够。到了我们这一辈,哥哥弟弟及我都是教师。我打小的心愿就是长大当老师,在农村接受再教育时,48名知青中,我第一个被抽调当了老师,好喜悦哟,终于实现了心愿!因为喜欢所以就努力就钻研,把自己所担任的语文课上得活灵活现上得生动有趣。我还爱生如子,偏袒穷孩子关爱差孩子。教小学时,我给孩子梳头洗屎裤子;教中学时,学生早恋的苦恼,学生与家长的隔阂,他们都愿向我倾诉……家庭氛围的熏陶,教师职业的长期濡染,使我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眼中“一看,你就是老师”的样子。我尊崇敬畏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她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喜欢我现在的这个样子,因为她是我几十年职业的沉淀与造就所得!
“你是老师吧?”总有被人认出来是老师的情形。你觉得原由在哪?
真有点神奇。我和妹妹长得非常像,不管是五官还是个子,像双胞胎一样。而且我们的穿着也差不多,但是去逛服装店,比试了一会儿衣服,人家就会说我是老师。没有一个人说我妹是老师。
我常常感到奇怪,是我脸上刻着“教师”二字,还是我长着一张教师脸?后来我问我老公,他开始没有回答。我大声问他:“这个问题很难,还是你没有听清楚?”他才勉强告诉我虽然我和我妹长得像,穿得也差不多,但是人家听我的破嗓子,就知道我是教师。
说完这话,他还白了我一眼,说我刚才问他的问题,说话的语气,就像是在课堂上问学生。然后又说大家都读过书,知道老师是什么德性。别把人家当傻子看待了。
我立马不答应了:“老师是什么德性,你好好给我讲清楚。”他看我咄咄逼人的样子,嬉皮笑脸地说:“就是这样啊,什么都要别人讲清楚。有些事情哪讲得清楚嘛。”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老公告诉我的话,我明白之所以人家一眼就认出来我是教师,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声音。老师因为每天用嗓,再注意保养,嗓音也比别人粗一点,沙哑一点。和别人交谈时,这粗哑嗓子就泄露了老师的身份。
二、音量。老师每天要给几十个学生上课,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讲授的内容,不自觉的就提高了说话的音量。我妹经常就说我说话就像在跟别人吵架一样。
三、喜欢刨根问底问为什么。老师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了,老师还要问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大多数老师要学生说出理由,才认为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四、书卷气。既然是老师,再怎么也读了十多年书,受过高等教育。有人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多了,可毕业后只有老师仍然天天拿着书。或者钻研教材,或者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买东西喜欢比较并且讲价。虽然现在教师待遇提高了不少,但是就像给学生打分数,下面喜欢划两条线一样,教师买东西给人感觉不爽快。总是比较了又比较,看了又看。
最后看好了,还要给人家反复讲价。人家已经说最低价了,还总是挑人家东西的毛病。总会惹得人家不耐烦,边嘟囔边往袋里装:“真不愧是教师,这么会讲。真的不喜欢和教师打交道。快拿去嘛!”
作为教师的我写到这里,真有些汗颜。教师咋会成了别人不喜欢与之打交道的角色?最主要的是腰包太瘪,不敢爽快表示,只要喜欢,钱多钱少不在乎。
各位认为我说得有道理吗?赞同的点个赞再点个关注。[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