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王阳明与曾国藩,两个“完人”的异同是什么?
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所遵循和信奉的都是儒家思想,儒家道德,这是二人最大的相同之处。
第二个相同之处是,他们二人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凭军事建立功业,最终扬名立身的。王阳明多次平定叛乱,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追封新建候。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封为一等勇毅候。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外儒内法,治世用儒家,乱世用法家。因此,一般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只有在太平之世才能发挥作用。比较有名的如叔孙通董仲舒等。在乱世的时候,儒家的做法一般是静观待时。而王阳明与曾国藩分别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不但在治世时管用,在乱世之时,同样可以发挥作用。这应该算是他们二人相同的第三点。
第四点相同之处,在危难之时,二人都体现了“受命不辞,功成身退”的儒家人格特点,他们建功立业的目的,不是为争一家一姓的私利。而是为了做圣人。王阳明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后,把已经擒获的朱宸濠之后,把他交给太监张永之后,自己称病身退。终明武宗一朝,王阳明的平叛之功,没有受到朝廷的封赏。这虽然反映了朝政的腐败,有功不赏,但同时也体现了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功成身退的理想追求。这一点上,曾国藩的做法与王阳明很相似。曾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势力大震,曾国藩的权力达到巅峰。这时,有人劝说曾国藩起兵反清。曾国藩没有听从,背后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背后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不欲生灵涂炭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一点上,曾国藩与王阳明也很相似。
但曾国藩与王阳明确实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二人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两个侧面。曾国藩代表了儒家如山庄重的一面,而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如水灵活的一面。如果没有王阳明,儒家就会显得滞重,死板。曾国藩代表的是儒家的正统,中规中矫矩,按部就班。中国文化的庄重与灵动,在大的文化维度上,体现的是儒家与道家的互补,儒家更多体现“仁者乐山”,道家更多体现“智者乐水”。但在“仁者乐山”的儒家范畴之内,又体现出庄重与灵活的不同特质。
这个问题说,究竟是天资愚钝的曾国藩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还是天才绝顶的王阳明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以为曾国藩是个天资愚钝的人是不太公平的。说他愚钝,是与王阳明这种绝顶聪明的人相比较,与一般人相比,曾国藩是绝对不能说愚钝的。如果拿现在的高考比较一下,曾国藩可能也算是学霸级别的。虽说他三十七岁考中进士看起来好像有点晚,但是,比起当时《儒林外史》里所写的许多考到五六十岁还是童生的,他也算是厉害的了。王阳明虽然是绝顶聪明,也是二十七岁考中的。但这两个人确实可以做为聪明人与普通人的代表。
可能是因为性格与资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二人学术路径的不同。儒家的内部,也有不同的学派,宋朝就有濂洛关闽等不同学派,除此之外,还有苏东坡为代表的蜀学,以及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但最有代表性是两派,理学和心学,理学在南宋朱熹的手上,已经成熟,而心学直到王阳明才完善。而曾国藩是理学的继承者,著名理学家。学术思想上的不同,应该是二人大部分不同的根源。
心学和理学的不同,如果从理论上说,大概是很复杂,也不太容易说明白。这儿只谈点自己粗浅看法。个人觉得,理学是普通人的学问,心学是聪明人的学问,这一点,恰恰与王阳明与曾国藩的个人特质相吻合。理学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能达到人格的完善而成为圣人。看看《曾国藩家书》就能理解这一点,曾国藩不断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自己的品格。生活一丝不苟,决不违反规矩。而心学讲究的是顿悟,所以,王阳明有少年时格竹子,以及龙场悟道的事迹。
理学与心学,也就是曾国藩与王阳明的差别,与禅宗之北禅与南禅的差别是一样的。北禅神秀的理论,讲究的也是渐修的功夫,而南禅惠能讲究的也是顿悟。神秀也是普通人中的聪明人,惠能也是绝顶聪明之人。禅宗在惠能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王阳明的心学却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原因无非是这样,佛家是出世的,学佛者为得解脱,北禅渐修,很费事,而南禅顿悟,很省事。所以,那些既想解脱又怕费事的人,就皈依南宗了。但是,顿悟这事,不是绝顶聪明之人,是办不到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是为现实事业服务的。聪明人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当机立断,普通人必须要学习,说白了,王阳明的本事,是天生的,别人学不会的。王学的弟子们,见到谁超过他的?而理学的渐修功夫,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学的。慢慢积累,功夫到了,自然能够成功。
我们看金庸小说中的郭靖郭大侠,以及电视《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们成功的路径,与曾国藩是相同的。而杨过与令狐冲身上,能多少体现出一点王学的路径。
我们可以从王阳明与曾国藩的经历中,体会一下这种差别。
正德十四年,宁王发动叛乱。当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叛乱。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出兵讨伐宁王。当时的王阳明手中要人没人,要粮没粮。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制订出最有效的平叛方略,这些方略都是在电光石火之间,就决定了,实施,中间没有任何规矩可循,一切以平叛为目标。他发布檄文,假传圣旨,欺骗敌人,争取民心,分化对手。只要他想到的,立马就去做了,这些行动,很快就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临机决断的能力,只要天才可以做到,不是任何师傅可以教出来的。
从朱宸濠起兵,到被王阳明擒获,仅仅只用了35天的时间。假如不是王阳明,换了任何一个将领,在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上稍稍犹豫一下,取胜的机会可能就稍纵即逝了。这就是王阳明。
曾国藩特点,与王阳明截然不同。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署吏部左侍郎,其间接到清庭的命令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办理团练。到咸丰四年,发表《讨粤匪檄》,开始与太平天国作战,到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其间经历了十几年,中间有胜有败。虽然明朝的宁王之乱不能和清朝的太平天国之乱相比,但曾国藩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和增长实力,最终打败太平天国的路径,与王阳明的不同,还是可以看的很清楚的。
最后说两句,关于天才和普通人,谁更容易成为完人的问题。其实,曾国藩与王阳明的经历已经做出了说明,是否成为完人,与聪明与否没有关系,王阳明是聪明人,曾国藩是普通人,他们都成了完人。和普通人比起来,聪明人要成功,比普通人容易的多,但是,如果路子走错了,他们倒霉起来,也比普通人快多了。金庸笔下的杨康和欧阳克,就是例子。
对比王阳明与曾国藩,两个“完人”的异同是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