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农村自家酿的酒,焦点就是甲醇含量。人们普遍认为他们设备简陋,技术古朴,又没有现代化的检验化验手段。就做不到大酒厂那样水平,害人的甲醇没提炼,一定含量高,喝它有风险。

酿造白酒都有甲醇,但基本都在国家标准之内,安全范围。

凡是酿造的酒,甲醇不可避免,都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所以,国家制定有强制执行标准,不得超过,否则违法,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标准号为《GB 10343-2008》,规定在谷物以及可食用作物发酵酿造的酒精,按100酒精度,每100毫升的甲醇含量:

●特级酒精不大于2毫克;

●优级酒精不大于50毫克;

●普通级酒精不大于150毫克。

换算成粮食白酒,每100毫升甲醇含量不大于6毫克,一般实际含量在2毫克。

农村酿酒过程中的去甲醇办法:掐头去尾。

农村自家酿酒,沿用的是传统的技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接酒时,把整个出酒过程分为三段:开始出来的叫头酒,甲醇含量高,度数高,味道太冲不好喝,不要;中间一段,因为杂醇杂酯少,味道好喝,留着;尾酒度数低,口感也不好,一样的不留。

所以北方酿酒有二锅头之说,二锅头就是中间段的酒,喝酒只喝二锅头。其他农村酿酒都这个模式,掐头去尾。当然头酒尾酒不是扔掉,下次倒进酒涪重新烧。

也就是说,农村自酿酒,在接酒过程中,自然有了去甲醇的做法,所以不用担心甲醇超标。

甲醇自己会跑掉,喝的时候烫热,或者存放一段就挥发了。

甲醇比乙醇的沸点低,在64.7℃,乙醇的是78℃,所以甲醇比乙醇挥发得快。根据甲醇的这个特性,一般在三个正常情况下,甲醇就跑个差不多了:

●蒸馏出酒过程中,大部分温度超过甲醇沸点,甲醇就会挥发掉一部分;

●新酒存放也挥发一部分。都见过卖散酒的,大陶缸,小口大肚。缸口不是硬质盖子,是布袋一样的盖子。目的就是不要那么严密合缝,留着空隙给甲醇挥发留出路,然后酒味越来越好。

●喝酒温热了喝。古人喝酒,还不是高度酒,可是都热着喝。之所以热着喝得舒服,就是热的过程,促使甲醇挥发掉,酒味更好。

当然如今的酒甲醇含量比古时候低,但是热着喝酒是个好习惯。再说了,热酒还是检验假酒的好办法。如果不是粮食酒,热过60℃,里面的各种添加剂怪味就出来了,立马断定酒质好歹。

再一个,买来酒最好不好立马就喝,存放一段,起码要放半年。如果一年后,或三五年再喝,那就是真的美酒了。前提是粮食酒,不低于50酒精度,还要存放的不进水,不跑气,不受高温,没有长期光照。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陆续进入到了冬季,在寒冷的季节,很多人都习惯于酌一两杯白酒,以驱除体内的寒气,同时还能通过增强血液循环强度达到提高体温的目的。特别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从农村集市、城镇农贸市场上打些纯粮小烧回来,约三五好友聚在暖意洋洋的室内小酌一番,看着室外的鹅毛大雪,别有一番暖意、诗意和情意。不过,听一些人说,农村自家酿造的烧酒里,没有提炼甲醇的工序,对身体伤害极大,这种说法准不准确呢?

无论是工业生产的白酒,还是农村自家酿造的白酒,其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甲醇。这是因为通过粮食酿造酒精的过程中,谷物粮食特别是这些粮食的表皮细胞壁中,以及在细胞的间质的果胶中,都含有甲醇酯,在酿酒的工艺过程中,通过酒曲霉的作用,甲醇酯释放出甲氧基,继而形成甲醇,也就是说,只要是通过粮食作用酿酒,只要是通过发酵工艺,在后续的产物中肯定会产生甲醇,这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我国关于《食用酒精》的相关标准,凡每升酒精产品中含有甲醇量在1毫克以内的,则为特级标准;处在1毫克和50毫克每升之间的为优级标准;而处在50毫克和150毫克之间的为普通级标准。处在这个标准之外的,即每升酒精中甲醇含量大于150毫克的,则不符合食用酒精的相关要求,不能用作食用和饮用范畴。

从以上标准可以看出,食用酒精中甲醇含量的区间跨度还是非常大的。由于酒类是国家严格管控的商品,只要是酿酒的企业或者作坊,拥有国家核准颁发的相关经营性许可,比如生产许可、卫生许可、排污许可,经鉴定相关生产设备满足一定要求、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有合格的化验结果进行存档等,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所生产出的白酒一般上都是可以放心地去喝的,其中的甲醇含量想超出150毫克每升的标准是比较难的。

难就难在,有时我们在市场上购买这样的自酿酒,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去查看生产的证件是否齐全,当然很难辨别是否出自正规渠道,更看重的往往是价格、色泽以及口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对于白酒的安全性存疑,主要表现在:

一是白酒酿造前对原料的选择和初加工是否到位。因为甲醇更多地来自于粮食的表皮,酿酒工艺中对原材料的筛选和处理是第一道关卡,如果处理原材料的设备能力太弱、处理工序太简单,则后期蒸馏出来的酒精中甲醇的含量会非常高。

二是工艺中“掐头去尾”是否严格执行。在严格的酿酒工艺中,都是将刚酿出的酒头和最后出的酒尾,回拨进酒涪中循环酿造,这样既有效减少了出酒中醛和杂醇类物质,同时也提升了酒的口感。酿酒小作坊一般都没有严格和科学的酿酒工艺,同时也缺乏监管,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方面执行的怎么样还真是未知数。

三是酿酒过程中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这一点也是人们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重金属超标的白酒,我们很难直接品尝不出来。正规的酿酒企业,在酿酒之前,都将粮食作物种子中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作为必检项目之一,超标的一律不能投入生产。假如是自家酿酒小作坊,基本上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检测能力,向大家宣传的也是“自家酿造”、“绝对原生态”这样的口号,一旦大家喝了这种“有害物质超标”的白酒,肯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是酿造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封装是否符合要求。正规厂家酿造出的白酒,需要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下进行专业的存放,之后再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调制才能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饮品。而一些自酿酒的作坊,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卫生监督,酿造之后也基本没有通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封装时也不会去考虑什么放置时间和必要的调制,所以饮到这样的酒会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另外,如果饮用自酿酒出现身体方面的问题之后,维权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尽量不要去购买和饮用那些私自生产的酒品。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大家要记住,不贪酒、不酗酒,最好饮用正规的品牌酒,如果退而求其次想购买“小烧”这样的散酒,一定要擦亮眼睛,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手续和证件,有没有正规的食品检验单,如果这些缺少其中的一样,价格再美观也不要考虑。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偶尔喝点小酒,但是酒量有限,也喝不出好坏,但是对于酒还是有一些了解。随着很多酒企的壮大,很多小作坊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自酿酒的安全性,那么自酿酒到底能不能喝呢?酿酒都会产生甲醇

我们都知道,酿酒是一个发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发酵原料含有一些果胶质成分,会造成发酵产物中有甲醇,因此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大型酒企还是说小作坊的家庭酿酒厂,都会产生一定的甲醇。在目前的酿酒原料中,很多都会有一个去皮的过程。

酿酒过程中甲醇的去除

在很多大型的酒厂,对于甲醇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去甲醇的过程,很多酒厂会采用蒸汽闷料的方法去除果胶质。而且很多酒虽然是相同的原料,相同的工艺,但是取酒时间不同品质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酿酒行业有句话叫掐头去尾,由于头酒的甲醇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很多酒厂会将初蒸的头酒去掉。

同时,很多酒厂还会做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就是检测,这是衡量一个酒水甲醇含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操作,但是这个过程很多自酿酒是没有的。

在日常的饮酒过程中,很多人喜欢喝老酒,岁月也是去除甲醇的一剂良药,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贮存的方式来去除甲醇。

自酿酒也是可以放心饮用

虽然目前自酿酒没有大型酒厂的各种设备工艺,但是很多基本的操作流程都是相同的,自酿酒并不就一定甲醇含量高,这还要看酿酒的原材料、原材料的处理以及取酒的工艺以及流程,很多自酿酒的老师傅在酿酒过程中都是追求质量,虽然没有检测,但是在酿酒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实现了甲醇的去除,因此很多朋友觉得自酿酒饮用更好。

如果你实在担心,那么可以买一些自酿酒放到陶瓷坛中,贮存上几年,这时候你就可以放心饮用了。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甲醇从哪来?

先要从原材料谈起,原料(蔬果)的植物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果胶中含有甲醇酯,在曲霉的作用下会放出甲氧基,形成甲醇。这些果胶主要集中在原料的表皮。大米、糯米等粮食因去皮,含果胶很微量,可忽略。经提纯浓缩的高度酒就要当心,做好掐头去尾。另外果酒、地瓜酒类若未去皮,相对含量高些。

我看各种媒体上说,家酿如何如何不好。但是我老婆自酿的葡萄酒(加糖,不太好的葡萄),按葡萄酒的定义,是劣质酒,可是比任何吹的神乎其神的酒好喝。好喝不是第一位的么?那些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所谓的高级酒,十有八九是三精水(糖精,色素(精),香精)。这种所谓家酿酒不能喝的论调,十分可能是他们的利益相关方炮制的谎言。就算是真酒,也很难喝,自酿酒成本不足10元,大概5-7块一斤,不至于几十几百(关键是难喝,可能假的占主流)。

我开始造酒是弄的甜米酒,感觉挺有营养价值,后来蒸馏白酒,酒,喝着好喝,晕乎乎浑身舒服,晚上喝一杯两杯,睡眠也好,第二天起床精神状态很好。我造酒用的小型蒸馏机,取酒头最多半两。取酒的度数不低于五十二度,不高于五十五度。这就是我的酿酒原则。用的粮食,高粱、大米、小麦

纯大米发酵蒸留的白酒,甲醇含量是很低的。浙南农村传统米酿白酒基本没酒头,甲醇含量也不超标,喝了不上头。其他粮食高梁,薯类发酵的酒甲醇含量要高些,蒸留时需去头。

热酒还是检验假酒的好办法。

如果不是粮食酒,热过60℃,里面的各种添加剂怪味就出来了,立马断定酒质好歹。

这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工艺。

怎么一杆打死呢。现在酒厂有几个是传统工艺真正粮食酒。少,就中国几大名酒都是添加剂,勾对而成。而民间大众真正传统粮食酿造酒,这才是粮食酒。无添加剂,无其它酒精。为啥很多人爱,是因为老百姓只信眼晴而不信广告,瞎吹。我觉得应正确引导小作坊,纯粮工艺酿造酒。千万不要一刀切。为酒厂利益着想没用。一切交由市场说了算。

科学发展到今天

都在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异,换句话说只研究矛,而没有去研究盾,盾是什么?那就是人,人是最复杂最高深的研究对象,到现在为止对人的微观机构组合处于一知半解,人是一个强大的“垃圾”处理器,是一台无法研究透的最高级的设备,包括解毒,油水分离,自动搅拌等等等等。自从杜康发酵出来酒,千年过去了,也没有从酒里提醇,也不懂得啥叫提醇,反而叫真酒,不是假酒。我们要相信科学,但是任何研究脱离了研究对象的现实,只是在写论文,毫无意义。通过长期漫长的生存验正表明,一种食品人们长期食用而很健康,就不要去误导众生,对酒而言:当下重要的应该去研究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酒还不上头,边喝边麻醉,慢性对人体的伤害,这是当务之急,希望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去找出里边的化学分子式。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老周是一个酒鬼,也略知农家酿酒和企业酿酒,如果想喝甲醇含量极低的酒,去买勾兑酒就好了,那里面几乎没有甲醇。为什么这么说呢?

企业生产的酒基本上都是利用食用酒精进行勾兑的,酒精基本上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勾兑酒,绝大多数名牌酒企业都是勾兑酒。

我们先来看一看液态发酵酒精。液态发酵基本上是利用红薯、木薯、甘蔗、甘蔗渣和蔗糖等进行液态发酵而成,酒精含量在95%以上,成本低下,一斤酒精2~2.5元的成本。如果用这一类的酒精加水、香料和香精,每斤酒的成本不到3元钱,但是风味较差,假冒伪劣的酒基本上都是这种做法。假如这些酒精剩余的含量都是甲醇,勾兑以后的酒的甲醇含量也不会高于2.5%,更何况,里面也含有水分和乙醚等化学成分,所以说,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甲醇含量2%以下的特级酒的标准。

第二类酒精发酵方法就是固态发酵法,都是采用玉米、小麦、高粱、小米、大米、青稞等粮食作物的种子精馏而成,一般作为乙醇汽油的原料,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大量发展玉米而不害怕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了。

实际上,中国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储备玉米、大米等,因为存放时间过长而不得不加工为食用酒精。当然,也有一部分玉米酒精也会被用于制作高档酒,比如西凤酒。

因为西凤酒没有自己的原料产地,都是让有一定能力的小型企业分别加工玉米酒、高粱酒、大米酒和小麦酒等,然后统一收购回来以后进行勾兑,所以才迟迟不能上市。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玉米没有去皮,所以,里面的甲醇含量比较高。而四川等地用大米作为主要原料,没有谷皮,甲醇含量极低,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名贵酒出现。

实际上,各种名牌酒厂都是利用固态发酵的食用酒精和液态发酵的酒精进行勾兑,所以风味不错,这些酒厂除了有酱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凤香型白酒等各种香型以外,主要是香精起到了主导作用,他们所用的基酒所占的比例极少,是为了调味的,一般的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见到的名牌香烟,除了选用了云南优质烟草以外,都是用了国外进口的名牌香精,他们都有自己的独有代理权其他公司无法获取,也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生产白酒,将甲醇等指标卡得很严,所以很少出现喝多了头疼和中毒等事情,而农家酿酒就经常出现这些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大部分地区,人们最喜欢喝的酒就是酒头子,也就是所谓的冷酒,土法蒸馏最早出来的那一点酒。因为甲醇的蒸发点比酒精低,最早蒸馏出来的酒里面含有大量的甲醇,等到出来的酒开始变热以后,里面主要是酒精含量,甲醇就很低了。

农村人为了招待贵客,一般就将酒头子放在瓷缸里压上好多年,让酒劲变绵,喝起来就不显得那么烈了。有些人为了让贵客喝够,特意在里面加上蜂蜜、白糖或者红糖,喝的时候就感觉不到多少辣味,不明就里的人以为酒精含量低呢,殊不知经常丢人现眼,轻一点的睡上几个小时,重一点的第二天爬不起来,严重的直接暴毙。

实际上,农民自己酿造的酒,也可以减少甲醇含量。

第一种方法就是脱皮,将玉米、小麦、高粱等外表皮去掉,就可以减少甲醇含量80%以上。

第二种办法就是掐头去尾。也就是说,将冷酒和酒尾子分开来放,等到下一次酿酒的时候再倒入底锅,进行二次蒸馏,就可以尽量多的酿造出更多的酒。

第三种方法就是蒸馏过程中多添加拌料,保持疏松透气,放酒糟的时候,等到下面的蒸汽上来以后再添加新酒糟,每次少添一点,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甲醇就挥发了,加上蒸馏过程中一部分甲醇从酒坛子上部散失,基本上可以保证甲醇含量不会超标。

为了保证所有的酒风味都好,最好在酒的温度降下来以后勾兑1~2次,保证酒精度数差不多就更好了。

另外,农村人喜欢在喝粮食酒的时候,先加热再喝,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经过加热,也会有一部分甲醇散发出去,喝起来就不会担心出问题了。当然,粮食酒里面加上蜂糖,最好不过了,不过要记住自己有多大量,可别一高兴就忘了。

当然,有些人认为粮食酒不能喝,这也是有原因的,近几年出现了大曲酵母,这种酵母可以提高出酒率,但是喝起来头疼欲裂,所以到现在我都不敢喝这种酒了。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村子,他们就没有一家不使用大曲酿酒的,问起来都不承认,都说是土曲酿造。可能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酿酒方法吧,喝起来特有劲,可是,我们如果喝了,不出事才怪。

有些人认为大型酒厂使用的是液态酒精勾兑酒,就是假酒,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允许这种做法,他们这样做是合法的,但是他们为了吸引消费者,都说自己的酒就是粮食酒,但是明眼人早就发现原来每天都在用大型货车拉酒糟,现在一年四季都看不到了,能骗得了人多长时间呢?

总的来说有钱人可以买几千元一瓶的名贵酒招待客人和谈生意,农民只要懂得了甲醇有害,也知道如何避免甲醇危害的方法,还是喝自家酿造的酒更安全,也更有人情味,因为粮食酒本来就是一种土特产,也会走出大山,还有很多人对此情有独钟。几千年以来形成的酒文化可不是只有酒厂才能独领风骚,回归原始才是最高的境界。

有人说农村自家酿的酒没有提炼甲醇,不能喝,你认为呢?

开酒厂的朋友告诉我:自家酿的酒堪比毒药,饮入量大能直接导致死亡,爱喝酒的人千万不要在家DIY酿酒,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世界上有毒的物质有很多,比如说氰化物、尼古丁、蓖麻等,但生活中有一种毒物却离我们特别近,可以说是我们每天能接触到的。

这种毒物就是曾经风靡一时,深受市民们喜爱的“自酿酒”。

在前几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特别流行自酿葡萄酒。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水果,业界也一直流传着:“女性早晚一杯葡萄酒能够美容养颜”的说法。而市面上售卖的葡萄酒良莠不齐,便宜的葡萄酒口感极差,类似勾兑的葡萄味饮料;口感好的葡萄酒少则一瓶上百,多则一瓶上万。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82年拉菲红酒”,国际上的拍卖价格大约在8万元左右,用一口“天价”来形容不过分。因此很多爱好喝红酒、葡萄酒的朋友们干脆自己在家DIY制作,在葡萄丰收的9-10月间,去市场上买些新鲜葡萄回家自己酿造葡萄酒。

很多人酿完葡萄酒后总说自家的葡萄酒味道比较纯正,喝半杯就有些心跳加快、头晕目眩,比酒行里卖的瓶装葡萄酒后劲儿还要大。

在几年前我姑妈也在家自酿过葡萄酒,从买酒桶、葡萄到最后酿制成功,前前后后花费及几千块,把酒桶上面一层发酵的葡萄皮撇开后,葡萄酒不仅颜色透亮,闻起来味道也非常醇正。

在过年时,姑妈把葡萄酒过滤出来一大壶,年夜饭上分给大伙儿品尝,当时姑妈告诫我们,这自酿的葡萄酒后劲儿特别大,一次性不能喝太多,最好是掺着雪碧一起喝,否则很容易喝醉。

当时我们几个小辈坐在一起拼酒,为了能拼个输赢出来,大家都没有掺饮料,每个人都倒了半杯葡萄酒。入口有种喝白酒的感觉,酒精味特别浓厚,半杯下肚后,我就感觉整个肚子里火辣辣的,胃里也特别难受。

几分钟后我开始感觉有些酒精上头,脑袋发晕不说,心跳也开始加快,后来这种酒醉感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种恶心想吐的感觉,最后直接不省人事。等到我醒来后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当时亲戚们还都嘲笑我酒量差,半杯葡萄酒就喝醉了。

本以为我是因为喝醉了才引起一连串不舒服的感觉,直到一位开酒厂的朋友跟我介绍完葡萄酒的酿制过程后,我才明白原来当时并非喝醉,而是中毒了!

开酒厂的朋友告诉我:无论是自酿的葡萄酒还是粮食酒都堪比毒药,在酿制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会产生一种让人中毒的物质,对于人体视神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与其说在喝酒,不如说在喝毒药,后果真的很可怕。

一、案情回顾:男子自酿葡萄酒,一杯竟把自己毒进ICU。

2022年8月,家住武汉的王先生被家人送往武汉第四医院ICU进行抢救,医生们在给王先生抢救时发现他各项感染的指标比较高,而且出现了肝功能受损以及酸中毒的情况。

原来王先生在武汉经营一家葡萄园,一个多月前,葡萄园里的葡萄全部成熟了,看着一大堆吃不掉的葡萄,王先生根据网上的教程开始在家自己酿制红葡萄酒。

葡萄酒酿好后,王先生刚喝了一杯后就觉得浑身难受,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抢救。针对王先生的经历以及检查的各项指标,第四医院的医生们考虑,王先生是服用了自酿的葡萄酒,出现了一个食物中毒现象。

自酿的葡萄酒里肯定是含有大量的甲醇和一些有毒物质,王先生在喝下这些酒水后引发了中毒,幸亏送医院抢救及时,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其实像王先生这种“把自己喝进医院抢救”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喝了自酿的酒水。近些年来像此类事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常见,但是很多人依然抱有侥幸的心理去尝试这种自酿的酒水。

例如在今年7月份时,一条关于“自酿酒中毒”的新闻冲上了平台热搜。

重庆一女子跟着网上教程在家自酿葡萄酒,做好后给自己丈夫品尝,其丈夫品尝完后直呼头疼厉害,有些发晕,最后被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甲醇中毒,给该女子丈夫洗了胃才保住了小命。

国家葡萄酒评委、国家一级酿酒师的杜展成也曾表示:“自酿葡萄酒从酿酒原料来源、制作、发酵、储存到最后的成品,在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可严格执行,只要其中一步出现纰漏便很容易出现问题。”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话题来跟大家简单科普下,喜欢喝酒的朋友一定要仔细阅读,多了解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二、什么是甲醇?

甲醇又被称作“木醇”、“木精”,化学分子式为CH3-OH,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闻起来味道带有一股酒精味。

在生活中,甲醇大多数是用于工业上和农业上,比如一些木材加工厂可以利用甲醇来制作生产胶粘剂,也可以当作一些塑料、涂料、纺织物等的处理剂,工业用处还是比较广泛的。

而在农业上,甲醇可以当作杀虫剂、除螨剂的原料使用。除此之外,甲醇还是一种性能不错的能源,也被汽车行业制作成车用燃料使用,可以说甲醛甲醇的工业价值非常高。

三、甲醇的价值虽大,但对人体危害很大,是一种有毒物质。

虽然甲醇在工业范围上使用比较广泛,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种有毒物质。

甲醇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多人多不知道的,一旦误食5-10g,就会出现严重中毒!

一般来说甲醇多用于制作杀虫剂,是杀虫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刺激性和毒性,当人们误食了甲醇后,这种物质就会迅速的在人体内分布,一般以代谢性酸中毒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损害为主。

像我们熟知的工业酒精里,就含有甲醇,一般剂量为4%。不过不要小瞧这4%的含量,如果把工业酒精当正常酒水饮用,轻则因甲醇中毒,导致失明;重则可直接危及生命。

四、为什么说自酿的酒不能喝?主要问题出在酿制过程中。

很多美食爱好者喜欢自己在家动手DIY食物,自酿酒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我国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酿酒技术更是能追溯到距今8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1974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里出土了的铜扁方壶,考古学家在壶里发现了两种古酒,一种青翠透明,类似现代的竹叶青酒,另一种则呈黛绿色,虽然没有分辨出这两种到底是何种酒,但在壶开盖的那一刻,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这足以说明在2400年前我国古代人民酒掌握了高超的酿酒技术。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酿酒技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里不仅对各种酒进行了品评,还总结归纳出关于烧酒的制作方法及其保健作用,除此之外,《本草纲目》里更是记载了69种药酒制作方法。

自酿酒可以说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既然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自酿酒技术,而且上千年来人们喝的都是这种自酿酒,为什么现在又说不能喝自酿酒呢?而且以前农村爱喝酒的几乎都会在家自己酿点粮食酒喝,为什么人们喝完不会中毒呢?

1、为什么以前农村的自酿酒喝了不会中毒?

以前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人们酿酒也是为了解馋,再加上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的有庄稼,这些酿酒的原材料很丰富,比如说玉米、高粱、小麦等,这些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粮食拿来酿酒,酿出来的酒100%的就是粮食酒。

这些粮食酒都是自己喝的,自然不会偷工减料,所以从原材料到整个制作工序上都比外面卖的酒品质要好很多。

现在很多黑心商家,也是打着纯粮食酿造,但有些为了利益最大化,会将甲醇勾兑成散装白酒出售,还会在酿酒的过程中,为了制造出酒香效果,会在酒里加入很多香精、香料、各种添加剂,不懂酒的人喝了根本分辨不出来,所以现在经常能看到工业酒精勾兑、甲醇含量超标、喝酒中毒的事件。

2、为什么现在自酿酒一喝就容易“中毒”?

一般来说,喝自酿酒中毒的大多数是针对自酿葡萄酒来的。

自酿葡萄酒对人体最大的危害就是:甲醇超标、酿造过程中产生细菌和杂菌、葡萄在发酵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爆炸。

甲醇超标:

根据《GB 15037-2006 葡萄酒国家标准》规定,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在400毫克以下。

自酿的葡萄酒用的都是从水果店买来的新鲜食用葡萄,其实真正的葡萄酒制作时所用的都是“专用酿酒葡萄”。但是在购买葡萄原料时根本无法区分,所以如果用鲜食葡萄当酿酒的原材料,那么在酿制过程中,就需要额外添加大量的白糖喝酵母来进行发酵。

如果发酵的太多,葡萄中的果胶就会充分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甲醇,而在家自酿葡萄酒基本上都做不到除甲醇的这个步骤,所以酿出来的葡萄酒里甲醇含量肯定会超标。

酿造过程中产生细菌和杂菌:

葡萄酒在传统酿造过程中的灭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自少所有的原材料以及存储工具都得进行杀菌消毒。但很多人在自酿葡萄酒时,根本做不到100%的灭菌操作,最多就是把葡萄多清洗两遍。

酿制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合格,就会滋生大量细菌、杂菌及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破坏葡萄的正常发酵,不仅影响葡萄酒的口感,还会导致喝完中毒。

发酵过程中容易发生爆炸:

陕西咸阳一名10岁女孩在品尝家人自酿的葡萄酒时,被其中喷射出的、葡萄发酵产生的气体冲破食管,伤情严重。

安徽消防曾经针对“自酿葡萄酒爆炸”进行过模拟实验:消防员们在实验中发现葡萄在发酵过程中会把糖分转化为酒精,并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爆炸后能够炸裂3.5mm的厚玻璃。

写到最后。

所以在家自己跟着网上的教程自酿葡萄酒或者白酒是非常危险的,稍不注意酿出来的就是毒药。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瓶装酒品种繁多,质量肯定是要比自酿酒更有保障,从原料、工艺上肯定也更加专业,最后酿出来的酒也会经过国家质检后再转入市场,层层把关后把危害降到了最低。

建议爱喝酒的朋友们还是去购买这种正规的酒,千万不要在家DIY。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