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寺庙现在是一般是同时使用。寺、庙是祭祀人员居住的场所,历史上这样的建筑很多。几乎每个县每个村都会有。

现在国家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以及他相关设施占到了一半,现在寺庙已经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称。

其实寺和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1、寺的来源和发展

最早“寺”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说文》中说“廷也”,就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就被称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构,而太常寺是还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经典释文》中有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汉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说法。西汉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级行政长官“卿”是在“寺”里面办公的。“卿”们掌管着钱粮、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多个事务。比如说,鸿胪卿掌管的就是传达皇命、应对宾客。那么换言之他的官署办公地点就相应的叫做鸿胪寺。

到了东汉的时候,寺开始作为佛教的寺院。传说在永平年间,汉明帝时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马驼来40多卷经书。汉明帝为天竺僧人建了规格比较高的住处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再到后来为僧人所建的住处都叫做寺了。

在梵语中“寺”是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就越来越少了,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不过有时候还是用寺作为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是这个在人们心理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人们心中寺早已经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庙的来源和发展

“庙”比“寺”出现的更早。一开始的时候,庙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其实一开始古人是把庙当做貌的谐音,他们觉得在这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这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庙,尊祖先貌也。”

根据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 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基本只做宗庙。

到了秦汉时期,庙就不仅仅做宗庙了,庙祭祀的对象开始扩大。规定凡是有功于国的人都也可以进入庙,比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等。

人们在庙中祭祀的有历史上的功臣、烈士、伟人,一方面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

3、供奉对象不同

所以到现在为止,“寺”是专指佛教的场所,变成了专门祀奉的是“佛”,比如如来佛、观世音等超然于世的佛。人们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灵的追求。

“庙”一般指庙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比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等等。去庙里一般是表达人们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强烈的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就是寺和庙的区别!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现在国内有许多的关于佛教的新闻报道,从这些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们都将佛教的寺院统称为“寺庙”。即便有时候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也会时常听见他们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到哪个庙里却烧香拜佛了。”即便是在新闻报道里,记者们也经常会将佛教的寺院给写为“寺庙”。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所指的“寺庙”其实就是佛教的寺院。那么“寺”和“庙”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喜欢用“寺庙”而不是寺院呢?

其实这两个字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只不过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了。要说整个人类的信仰,最早的时候还是从中国的巫教开始的,巫教的来历非常之早,早在人类还在使用石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灭绝。在中国的燧皇时期,中国人就发明出了一种以人类自己为生活原型,然后就把这个原型给上升到了变成鬼怪神灵,自己人崇拜自己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巫教”了。

但那个时候,巫教还不像现在这样属于邪教,当时他被全中国人都信奉,即便是在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以前,中国都是一直是以巫教为正本的,而非佛教。

至于那些供奉天地神灵鬼怪的宫殿,通常都是被称为了“庙宇”,其实这一点,我们但从繁体的“廟”字上就可以看出,因为“廟”字即“广”字的下面有“朝”,其实意识就是它代表着汉武帝皇宫的前殿,也就是巫教中刘彻对自己祖先所居住的房屋一一集灵宫的泛称。

即便是到了现在,“廟”这个字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专利,所以与印度的什么佛教可以说没有关系!那么,什么是“寺”呢?他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寺”这个字说白了它就是一个外来名词,还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也是被印度先开发,然后再引入中国的,主要意思就是泛指出家人修行讲经和居住的地方!

寺庙和寺院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一个是官办,一个则是民办。中国作为一个从古至今都是等级秩序森严的国家,所以作为公办的寺庙自然就是中国级别非常高的建筑物了,因为他们是国家作为了供奉仙佛的地方。

而民办的寺院其地位相比之下就显得很低了,最起码跟官办的寺院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不管是哪一种,是民办还是公办,“寺”在中国一直以来都属于是行政单位,是归国家直接管理的。因为首先寺这个汉字,在古语当中的解释就有着持续和延续之意。

所以政府之所以会设立出这样的一个部门,就是希望它能够传承千秋万代。在西汉时期,印度将自己国家的佛教传入到中国了。然后又有非常多的外国和尚来到我们中国宣传佛法,并且还宣传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等等,这些佛法文化由于很得民心,所以皇帝对此也没有排斥,反而还将它作为了一种更便于控制老百姓们的工具。

由于老百姓们信佛对国家师有利的,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们都精心准备了一个地方用来传扬佛法,这才产生了寺这个地方。然后寺里会收一些学生来学习佛法,渐渐地“寺”就成为了一个佛法学堂。就比如说现在名气非常大的“少林寺”就属于这其中的一种。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寺”和“庙”的不同,就应该明白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我们是要去学习的话,那么就去寺院,例如少林寺等等。但要是为了去许愿和祈福或者是诚心拜佛的话,那么就去庙,就比如说想要求孩子的话,那么就去拜送子观音。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现在对于寺庙,每每混为一谈,到寺庙里烧香呀,到寺庙里许愿呀,到寺庙里敬神呀,到寺庙里礼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处喊,说明寺庙是一个敬神礼佛的去处,同时也是神职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庙发源的最初,却寺是寺,庙是庙,不但与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区别,就是所指的对象也大相径庭。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寺是这么解释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这说明寺是一个治所,一个衙门,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另据《唐书·百官表》说:“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所以,这个九卿办公治事之地,便都称为寺,分别叫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曾称廷尉署)、宗正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职,寺是衙门。这是西汉时的制度。

寺发展成为佛教的庙宇之称,是东汉时期的事情。北宋陈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广韵》一书载:“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东汉时,印度僧人用白马载来许多经书,当时的皇帝特为印度僧众建设了高规格的精舍,安置经书,并在此生活讲经、译经,因经书为白马载来,特将其精舍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僧人的住处便叫作寺了。

庙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说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皃即貌,即通过庙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达怀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称“宗庙”。那时,对各级官员建宗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一书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其他拥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慢慢与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为一谈了。老百姓喜欢和崇拜的人,也自发建庙追思祭祀,如对关羽、岳飞便是如何,因而有了关帝庙、岳王庙等等。

到了现代,老百姓一般将礼佛之地或僧众住所称为寺,而将道士做功课的地方称为观,将尼姑念经的地方称庵,民间也有将寺称为庙的说法。不过,在民间和传统意义上,庙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庙。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提起寺庙一词,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宗教场所?和尚们住的地方?这么说都对,但似乎也不全对,因为,如今成为一个词汇的寺庙,在古代,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那么古时候的“寺”和“庙”,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寺院

首先来说“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寺,廷也。”,《汉书》中对于“寺”做过这样的注释:“凡府廷所在,皆为之寺。”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比如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

而且,在古代汉语中“寺”还有着持续不断的意思,结合这两点来理解,“寺”是由皇帝设立的,并且是一个永久性的机构。不过这只是“寺”早期的含义,随着历史的演变,“寺”逐渐与佛教有的关系。

寺院

传入中国的佛教,最近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它早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永和10年,中国迎来了印度高僧,汉明帝很信仰佛教,他就让这两位高僧留在了中国。

到了第2年的时候,汉明帝专程让人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城修建了一些房屋,并且将这些房屋称作为“寺”。又因为这座“寺”里的经文,是由当时的一匹白马远程驮来的,所以朝廷便将这里命名为“白马寺”。

寺院大雄宝殿

这里既是朝廷的机构,又是僧人指导大众修行之地,同时更肩负着普及佛法的目的。尤其是在隋唐以后,“寺”基本上不在是以前的朝廷机构,而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代名词,这些佛教建筑的真正称呼应该是“佛寺”,而不是现当下所指的寺庙。

帝王庙

再来说一说“庙”,《礼记》中曾有记载:“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因此“庙”就是古代人用来祭祀先祖,供奉天地鬼神之地。比如古代那些功勋卓著的大臣,有着配享太庙的资格。

如果家中的先辈有官爵,就可以按照当时的制度建立“家庙”;在民间,每个地方都有护一方百姓平安的城隍庙。所以“庙”是在中华文明的本土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它不是外来之物,而是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传统。

孔庙

自汉代以后,“庙”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能够供奉中国人心中的一些圣贤,同时也是供奉当地神灵的地方。比如专门祭祀孔子的“孔庙”,沿海地带保护渔民的“妈祖庙”,上海的城隍庙里面所供奉的就是东海名仕秦裕伯。

“庙”的功能与“寺”的人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庙”里祭祀的都是中国的本土神灵或者圣人。所以“庙”的历史,远比“寺”要更加悠久长远。之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寺庙”一词,其实就是因为这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寺”或者“庙”里上香祈福,所以总是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说,反而忽略了这两个字背后真正的含义。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寺庙,在现代文中,大多是说佛教的场所。但是寺与庙倒不是外来词,而是纯粹中国的汉字,在佛教传入之前,寺和庙都有它原始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寺这个字。

我们知道,要想知道一个字或者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就必须去看《尔雅》和《说文解字》。《尔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汉语大词典。

而《说文解字》是东汉大学者许慎所写的,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在《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意思是说,就是官府的所在地。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用寺来代指官府办公的地方。比如有鸿胪寺、大理寺。大理寺是办案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和法院。而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的礼宾司。

佛教的传入,据考证是在东汉的明帝时代。佛教由西域传来,用白马驼着佛经来到中国,因为这属于外交事件,东汉政府就把这些佛经放在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了白马寺。后来佛教中的僧舍等场所,就大多用寺来代指。比如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的时候,佛教极为兴盛。唐朝诗人杜牧就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的寺,就是专指佛教的场所。而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场所,就不叫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场所叫道观或者观、庵等。

再来看庙。

中国人是最为重视祖先的民族,形成了浓厚和悠久的祭祀文化。庙就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中国也是最注重等级制度的国家,普通人的祖先和国君、王公大臣的祖先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那么,按照这个体制,你不到一定的地位,你就没有资格建庙。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因为阴阳鬼神学说的兴起,庙开始走向俗世的生活,逐渐用来祭祀鬼神了。所以在民间,我们会看到,有祭祀关羽的关帝庙,有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等。在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我们一般也把佛教的寺院,叫做庙。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无论是中国道教中的仙尊,还是西方佛教中的佛祖,他们都是神,他们和我们的祖宗一样,都是可以保佑我们的,我们都要诚心诚意地祭祀他们,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祭祀,所以,佛教的场所,也可以叫庙。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寺”跟“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建筑,咱们要懂得区分,不能随意瞎拜,否则很容易出洋相。

“寺”

咱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有“少林寺”、“灵隐寺”等等,这些都带有佛教性质,但“寺”最初跟佛教完全不相干。

《说文》中记载: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寺在初期就是朝廷官员办事的机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大理寺”。

很多人在影视剧、小说中看到“大理寺”时就很懵,为什么一群人在佛教的寺院中办公?

其实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寺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机构。

而且在“寺”中还有很多职位,以大理寺举例,掌管各项事务的叫“大理寺卿”,审理案件的“大理寺正”等等,它本身就是一个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机构。

在秦汉时期,大理寺不叫大理寺,而是叫“廷尉”,只有到了北齐之后,廷尉才改成大理寺,之后“大理寺”便一直沿用到清朝,特别在明清时期,大理寺跟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除了大理寺之外,还有掌宾客及凶仪之事的鸿胪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光禄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的太常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机构的太仆寺等等。

那么“寺”又是如何演变成佛教寺院的呢?这还得从汉明帝刘庄的一个梦说起。

有一天晚上,汉明帝梦见了一个高大且头顶放光的金人,而且此人还在宫殿中飞绕,惊醒后的汉明帝十分不解,于是召集大臣给他解梦。

当时大臣的知识覆盖面有限,所以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汉明帝到底梦见的是什么人物,但没过多久,有人说道:“西方有神,尊称为佛,我想在您梦中的大概就是佛吧!”

汉明帝一听,心里很开心,他心想梦见神灵是好事,于是自觉跟佛有缘的汉明帝,很快就找人去西方请回佛像跟佛经。

没过几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还有大量佛教经卷就被请到了中国,并且由鸿胪寺负责接待。

由于佛法太过深奥,我国众人也没接触过,所以也不怎么懂,于是有大臣就建议,让两位高僧留下来给大家讲解佛法。

汉明帝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但鸿胪寺作为朝廷官员日常办公的机构,让高僧在此传授佛法显得不太合适,于是汉明帝就让人专门建造了一座建筑,再加上佛法经书是由白马从印度驮来的,于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便被命名为“白马寺”。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愈发被帝王所重视,自然佛教也因此盛行起来,所以各地也都纷纷建造寺院来宣传佛法,这就是“寺”从官方机构演变成佛教寺院的过程。

“庙”

“庙”的历史比“寺”更加悠久,可以说是先有“庙”后有“寺”。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来看,庙最早来源于西周的金文,其最初的含义就是供奉先祖的地方,具备十分强大的神圣性。

帝皇祭奠先祖的地方称之为“太庙”,比如李世民的庙号叫“太宗”、刘邦的庙号叫“高祖”。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在汉代以前,庙的建造使用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基本上就只能皇室宗亲使用,因为从“宗庙社稷”这个成语中就能看出,宗庙跟皇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之后,宗庙的建造使用逐渐放宽,很多大臣也能按制建立“家庙”,但普通老百姓还是没有这个权利。

所以“庙”起初就是后代祭拜先祖的地方,那为什么现在庙宇中有这么多神话中的神灵呢?

到了汉代以后,常年的战争使得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先祖是谁,再加上战争使得百姓生活愈发穷困潦倒,在精神、物质的双重摧残下,古人开始供奉心中的神灵,比如旱灾多的地方,很多老百姓就会建立龙王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等等。

还有个因素就是汉代之后,神仙文化开始不断兴起,最常见的除了龙王庙以外,还有土地庙、山神庙、月老庙等等。

当然,除了供奉神灵之外,庙还能供奉具有杰出贡献的伟人,比如岳庙、武庙、孔庙、妈祖庙等等,这些庙宇除了能让老百姓表达爱戴感激之情外,也能让后人知晓并且牢记他们的英雄事迹。

所以庙供奉的有三类人,分别是先祖、伟人、神灵,其中供奉先祖是修建庙宇最初的作用。

为什么现在都讲“寺庙”?“寺”跟“庙”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在汉武帝时期,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行,统治者就被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概念,并且这种被神化的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主的推崇。

到了佛教盛行的朝代,很多君王甚至还将佛教文化融入到统治思想中,当然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但却从侧面将象征“血缘宗法”的庙,跟宣传佛法的寺结合在了一起。

而且在宫廷之中,还得提到一位职位,那就是僧官。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由于事务不多,所以事情归鸿胪寺负责,但随着佛教逐渐在我国盛行,鸿胪寺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于是就出现了僧官制度。

僧官既是佛门僧侣,也是朝廷官员,简而言之,就是佛教寺院归朝廷统辖,而庙堂也属于朝廷范畴,所以大家就很自然的将寺跟庙联合在了一起。

此外就是在古代,修建庙宇的标准十分严格,就拿士农工商举例,当时士大夫阶级是不能修建庙宇的,但很多有钱人没法接受,他们坚持要供奉历代先祖,这怎么办呢?

于是他们想到了以修建寺院的方式,来代替家庙,这样既不会触怒朝廷,也能起到供奉先祖的作用,所以民间很多豪门阶级,都以这样的方式来祭奠先祖,自然而然,在老百姓心中,寺跟庙就变成了寺庙

——END——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