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古人为了注解“人尽可夫”,特地聘请了一个“形象代言人”,不,是“形象代言鸟”——鸨。据传,这种鸟有个奇怪的特性,只有雌性没有雄性。你可能哑然失笑,没有雄性怎么繁衍?难不成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只在低等的软体动物和植物中出现,鸟类还没听说过有这种情况,那么大鸨究竟靠什么繁衍呢?借种!古人发现,大鸨是相当的开放,无论什么品种的鸟,只要是雄性,它们都可以用来当种源。
这岂不就是“人尽可夫”的“万鸟之妻”嘛,于是古人粗暴地硬拉大鸨做特种行业的形象代言人,还不交一分钱代言费。
其实,大鸨比窦娥还要冤,“人尽可夫”也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么“脏”,是人们污名化了大鸨,也误解了“人尽可夫”。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的历史相当悠久,专利权属于春秋时期的一位贵妇人。这位贵妇人的老公叫祭(zhai)仲,祭仲姬姓祭氏,一看姓氏就知道,他是郑国的公室子弟,跟郑庄公血缘关系很近。
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牛得一塌糊涂。当初他把周王室欺负得跟孙子似的,开创了以下犯上的先例,不光射伤周桓王,还逼迫周王室跟他互换人质,让王室颜面扫尽。
祭仲位居卿士,相当于宰相,深得郑庄公信任。郑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姬忽,次子叫姬突。这哥俩都常年追随老爸征战,人望都很高,尤其是姬突,还要压哥哥一头,且野心勃勃。
更关键的是,姬忽的母亲是“芝麻国”邓国公主,姬突的母亲是“大象国”宋国公主。郑庄公虽然很牛,但郑国其实很小,四战之地,很不安全,找到战略盟友很重要。所以,姬突因为外公是“大宋”国君,又压了姬忽一头。
但姬忽是个好孩子,人品出众,在诸侯中很有人缘。齐僖公就很喜欢他,曾经两次提出把女儿嫁给他。第一次许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姜,被姬忽拒绝后嫁给了鲁桓公;第二次是名气更大的宣姜,又被姬忽拒绝,后来许婚卫国公子急,却被老公公卫宣公捷足先登。
姬忽之所以不肯娶齐国公主,理由很简单:郑国太弱小,娶了齐女,必然在政治上受到齐国掣肘,有“吃软饭”的嫌疑。祭仲急了:你们哥几个都对君位虎视眈眈,你没有强力外援,怎么能坐得稳大位?
无奈姬忽是“热血青年”,就是不肯娶齐女,搞得齐僖公很打脸。果然,郑庄公一死,姬忽龙椅还没坐热,宋国就劫持祭仲,逼他扶立姬突。祭仲在刀口下不得不低头,姬忽闻讯只好弃位逃亡。
这位姬突就是郑厉公,他虽然坐上了大位,但是毕竟是嫩鸡仔,跟老牌政客祭仲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所以,朝政大权其实被祭仲掌握,姬突相当于傀儡。
姬突很清楚祭仲的立场,人家本来就不支持自己,只是迫于宋国的压力,才不得不低头,要想让他真心合作,几乎不可能。所以,姬突决定干掉祭仲。
于是姬突找了个帮手——雍纠。雍纠不是别人,正是祭仲的女婿,但是他一直跟姬突关系亲密。政治利益面前无父兄,何况翁婿,所以雍纠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姬突,准备对老岳丈下手。
雍纠的计划是这样的,在郊外搞个“野餐”,请祭仲参加,然后以伏兵干掉祭仲。不料雍纠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被他的夫人祭小姐看出了苗头。
祭小姐很纠结,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爸,两个男人拿刀互砍,自己该帮谁?哈哈,男人总被女人问: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这会儿祭小姐也被拷问了。
祭小姐脑袋嗡嗡的,跌跌撞撞回到娘家,找老妈要答案,当然不能明说,她拐了个弯:老妈啊,您觉得对一个女人来说,老爸亲还是老公亲?
祭夫人瞟了一眼女儿:这还用说,男人天下有的是,随便哪一个都可以当老公,老爸只有一个,所以当然是老爸亲,这还用比较吗?
祭夫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祭小姐一听“开窍”了,还是老妈透彻,老公是个多项选择题,老爸是固定答案不能选。于是她立刻把雍纠的阴谋和盘托出。
结果,雍纠被祭仲杀害,并被陈尸街头。姬突得到消息,气得大骂雍纠弱智,然后学他哥哥,匆匆上马逃生。祭仲也不追赶,让人迎回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
故事讲完了,有没有理解祭夫人“人尽可夫”的含义?跟现代人的解释完全不同嘛!
人家仅仅是从血缘角度阐述,老爸是唯一的,天定的,不可选择的。老公不一样,他是后天选择的,理论上所有男人都是候选人。祭夫人的逻辑是,物以稀为贵,不可选择的一定最珍贵,选择面大的就相对不值钱。
请注意,祭夫人是说“选择”——女人在婚嫁之前有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说“结果”——随时拉过来一个男人都可以当老公。而后来的人,都把眼睛盯在了“人尽可夫”的“结果”上,让这个词污名化了。
假如祭夫人的话,是后人理解的那样,那岂不是说:女儿啊,老爸是宝,老公是累赘,没了他你正好去从事特殊职业。这不脑子进水了么?逻辑不通啊。
再说说大鸨,可怜的鸟儿也泪汪汪:谁说我们是“人尽可夫”,我们有雄鸟!
大鸨这种鸟有点特殊,雄鸟的个体要比雌鸟大很多,古人误以为这是两种鸟。另外,大鸨雌雄比例不协调,雌性数量是雄性的2.5倍以上,所以大鸨是“一夫多妻制”。这么一看,大鸨不是“人尽可夫”,而是“人尽可妇”。
其实雌性大鸨很“贤惠”,雄性大鸨乐呵完摇尾巴走人,剩下的孵蛋、养育幼鸟,全是鸟妈妈的工作。中国人不喜欢它,匈牙利人当个宝,他们把大鸨当自己的国鸟呢!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在今天,如果我们要骂一个女人,最恶毒的语言就是“人尽可夫”。形容一个女子的放荡。
人人都知道这个成语,但是,未必人人都知道他的来历。
其实,这个成语原本一点都不污,他的起源,和“老婆与老妈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这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里面蕴含着古人的“忠孝”之情,非常感人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
话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马上要去世了,他叫来了自己的心腹大臣祭仲,对他说:“我有11个儿子,其中世子忽和公子突最优秀,虽然我已经立“忽”为储君,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突”,我想让“突”继承我的位置”。
这个“突”,他的妈妈是宋国人,在今天的商丘一带。娘家姓“雍”,在宋国也算是个大家族。郑庄公非常喜欢她,但很可惜,她只是个“妾”,古代嫡庶分明,庶出的孩子,就是低人一等,哪怕你能力再强。
这个“忽”,他的妈妈是“邓”国人,在今天的南阳邓州一带。被称为“邓曼”。当初就是祭仲作为红娘,敲锣打鼓的把邓曼给娶了回来,所以,祭仲对公子忽更有感情一些。
祭仲对郑庄公说:“我大周的传统就是立嫡不立庶,况且,忽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储君了,功劳也不小,这说换就换,恐怕会扰乱人心啊”。
郑庄公知道儿子“突”不是个省油的灯,害怕自己死后,他不服自己的哥哥忽,就让他回姥姥家去住。不久,郑庄公郁郁而终。
忽顺利继位,是为郑昭公。
新侯继位,必然要向其他诸侯国进行通报,忽就让祭仲去宋国通报,顺便看一下突有没有什么异常举动。
宋国这个时候的当家人是宋庄公,他听说宋国的外孙子吃了瘪,决定要帮助公子突扳回一局。
第二天早朝,祭仲规规矩矩的来拜见宋庄公,没想到大殿之内突然出来很多武士,不由分说的就把祭仲给绑了,然后关押了起来。
到了晚上,宋国的首席大臣华督出现了,皮笑肉不笑的说:“老兄受惊了,小弟我带了酒,来给你压压惊”。
祭仲这个时候哪有心情喝酒,一脸委屈的说:“宋国这是闹哪样?咋地,嫌我的礼数不周吗?嫌我带的礼品不上档次,还是觉得我的级别不够高,不配来见你家主公”。
华督说:“当然不是,您老在郑国德高望重,怎么会不配。只是有一件事,您老也知道,公子突是我们宋国的外孙子,而且能力出众,本来应该继承郑国的国君之位,没想到最后是忽继位了,我们希望你老人家能配合我们,废了忽,然后立突为君”。
祭仲被拍了一顿彩红屁,心情舒服多了,多少有点拿着架子,一本正经的说:“立忽为新君,是先君郑庄公的意思,我们做臣子的也左右不了呀”。
华督一看,这给你点颜色,你还上头了,收起笑容说:“你不答应也没用,国君已经让大将南宫长万准备好了兵马,即刻就能攻入郑国,到时候,突还是国君,你的小命,就可以祭天了”。
祭仲怂了,立马答应下来,并与华督歃血为盟,拥护突回国继位。
宋庄公真的这么有正义感吗?当然不是,他是无利不起早,他看准了商机,准备好好的敲公子突一笔竹杠。
当天晚上,宋庄公叫来了公子突,关上门,神神秘秘的说:“我原本是想拥立你为郑国新君的,但是今天忽给我发来消息,让我秘密除掉你,然后给我三座城池作为回报。你是我宋国的外孙子,我是真不忍心啊,所以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你”。
其实完全没有的事儿,是宋庄公使的一个小阴谋。
公子突大吃一惊,扑通一声跪倒地上:“国君救我呀,要是我能当上郑国国君,三座城池,我也可以给你,另外,我再给你美玉100双,黄金20万两,粮食3万斤”。
宋庄公嘿嘿一笑:“大外甥,你放心,这事儿我都给你安排好了”。
大门一开,华督和祭仲走了进来,宋庄公说:“我和祭先生已经商量好了,他会帮助你登上国君之位,你将来要继续聘用他当CEO,郑国的军国大事,要交给祭仲处理”。
听说祭仲有个女儿,还没有婚嫁,宋庄公特意将雍氏家族的雍纠赐给祭仲当女婿,一起回到了郑国。
这个雍纠,名义上是女婿,实际上就是宋庄公在郑国的一个密探。
回到郑国,祭仲就开始精心谋划。
他假装生病在家,朝中大臣一看老大生病了,一个个掂着礼物去祭仲府上慰问。可是,他们见到的祭仲非常精神,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样子,就问祭仲:“老大,你看样子很精神啊,怎么说病了呢”,
祭仲看朝中大臣们都到齐了,垂头丧气的说:‘不是我有病了,而是郑国有难了。宋国要立公子突,已经集结大军在路上了,这可怎么办’。
其他大臣们也都是高级打工仔,王侯家的事儿,他们是能不掺和就不掺和,纷纷说:“老大,你拿主意把,你说咋办就咋办”。
祭仲说:“如今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废了国君忽,改立公子突,你们同意吗”,谁当国君,对大臣们来说没啥两样,反正也不给涨工资,于是纷纷说:“同意同意”。
祭仲叫出了公子突,大家磕头三拜,算是认了新老板。祭仲拿出了提前写好的联名信,让大臣们一一签字画押,送给国君忽,正式通知他:“老板,你下课了”。
祭仲比较鬼精,他留了个心眼,偷偷给忽发了个“私信”:“老板,你赶紧跑吧,宋国要立突,还威胁我,我要是不答应他们,就被撕票了。咱们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先出去避避风头,我在郑国给你瞅着点机会,时机成熟,我一定接你回来”。
忽连夜跑到卫国,突继位,是为郑厉公。
突当了郑国的国君,但是,国家大权却在祭仲手里,突本是个强势的人,现在被祭仲压制着,心里憋屈的慌,就找雍纠来喝酒。
酒过三巡,雍纠说:“老板,你心里有事”,郑厉公说:“没有,没有,来,喝酒”,雍纠说:“你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我雍纠虽然是宋国人,但是当了郑国的官,就要为国君分忧,不然对不起我这3000块钱工资”。
郑厉公有点感动了,说:“不是我不想说,而是这事儿关系到你老丈人,你得避嫌呀”。
雍纠说:“什么老丈人,我就是个陪嫁丫鬟,娶祭仲的闺女,完全是宋国国君一手安排,你以为我愿意千里迢迢的来当这个上门女婿?”。
郑厉公这才敞开心扉的说:“是这样的,我名义上是国君,但是却一直被祭仲压一头,我想除掉他,你能不能帮忙”。
雍纠说:“我有个办法,过几天是我老丈人的寿辰,到时候我在东郊摆下一桌,给老丈人祝寿,我暗中在酒里下毒,一定能取他的性命”。
郑厉公说:“这事儿,就完全拜托给你了,兄弟”。
雍纠这个人,胆子很大,心里素质却很差劲儿,而且有点怕老婆。
回到家,老婆祭小姐正在做饭,雍纠毕竟心里有鬼,不敢正眼看老婆,敏感的祭小姐一下就发现问题了。
拽着雍纠的衣领就问:“说,今天去干啥了,为啥不敢正眼看我”,雍纠说:“还能干啥,正常上班打卡呗”,祭小姐问:“那今天朝廷里有啥大事吗?”,雍纠说:“天下天平,哪有什么大事”。
祭小姐生气了:“我是不是你老婆?咱俩是不是两口子,你有啥事不能对我说的,难道我还能出卖你不成”。
雍纠顶不住了,说:“也没啥,就是国君让我在东郊摆下一桌,给老泰山祝寿”,祭小姐说:‘祝寿,为啥不在家里,跑去东郊’。雍纠说:“老板的命令,我哪知道”。
雍纠的德行,祭小姐最清楚了,他一定还有什么事儿没说。
晚上吃饭的时候,祭小姐故意给雍纠喝了很多酒,雍纠喝的晕晕乎乎,祭小姐对着雍纠的耳朵说:“国君让你杀老丈人,这事儿你忘了吗?”。
雍纠迷迷糊糊的说:‘这种大事,怎么能忘了,就是睡着了,我也不能忘呀’。
第二天,雍纠刚起床,祭小姐就堵着门说:“你们计划,我全知道了,你要害死我老爸”,雍纠惊的下巴都掉了:“这么机密的事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祭小姐说:“昨天我把你灌醉了,你自己亲口说的。不过你别担心,我是你老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肯定不会坏了你的大事”。
雍纠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坐下来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全部告诉了祭小姐。
还得意洋洋的说:“国君说了,杀死老丈人后,我就是CEO,到时候你就是第一夫人”。
祭小姐说:“我老爸的事儿太多,那一天他不一定有空去,这样吧,我先回娘家,盯着他那天一定去参加祝贺寿,这样能万无一失”。
雍纠激动的都快跳起来了,你说,这样的好媳妇,天下哪儿找去。
别看祭小姐在老公面前表演的这么流畅,其实他心里也非常忐忑。
老公要杀老爸,这不就是千古难题“老婆和老妈掉进水里,先救谁”的古代女子版吗?我造了什么孽,摊上这种事儿。
祭小姐心神不宁的回到了娘家,老妈很吃惊:“这是那阵风,把你给吹回来了,咋不提前打个电话,我好给你做好吃的呀”。
祭小姐没有搭理她妈,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妈,你说老公和老爸,哪个重要”,祭夫人也没多想,就说:‘这孩子,今天这是咋了。你没出嫁的时候,理论上天下男子都可以当你老公,即便是出嫁了,丈夫死后你也可以再改嫁给天下男子,但是,你老爸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一个’。
祭夫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
老妈的一番话,点醒了祭小姐,她的天秤倒向了老爸这边。
祭小姐坐下来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妈,老妈吓坏了,赶紧把祭仲叫了回来。还是祭仲稳得一批,他淡淡的说:“这个事儿,我知道了,你们不要对任何人说,我自有办法”。
到了那天,祭仲带了十几个保镖出门,并让手下在四周埋伏了100余人。
在东郊,雍纠笑脸相迎:“老泰山辛苦了,国君命我给老泰山祝寿”,祭仲礼貌性的微笑说:“都是老夫分内的事儿,国君太客气了”。
雍纠赶紧给老丈人倒酒,祭仲冷冷一笑,抓住雍纠的胳膊往外一歪,酒洒了出来,毒液滋滋啦啦的响。祭仲大喝一声:“好小子,居然敢谋害老夫,你们还等什么”。
十几个保镖嗷嗷的上去,把雍纠给砍成了肉泥。
郑厉公听说雍纠失败了,知道祭仲不可能饶了自己,连夜就跑到了蔡国。
后来,郑厉公听别人说,雍纠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老婆,老婆又通知了祭仲,祭仲才会有备而去。
郑厉公恨不得一头撞墙,愤愤的说:“你这个该死的雍纠,如此重要的机密之事,你居然和一个女人商量,你不死谁死”。
后来只要说起祭氏,郑厉公都会咬牙切齿的说:“你这个人尽可夫的女人,这下好了,你老公死了,你如愿了,可以让天下男人当你老公了”。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由来。
其实,当时祭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一个女人未出嫁的时候,和丈夫已经死了以后,这个时候,理论上,天下男人都可以嫁,是完全没毛病的。
但是后人却忽略了这个先决条件,只看到了结果,慢慢的把这个词语演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话。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每一个成语,甚至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出处,在千百年的演化中,它可能已经背离了原来的本意。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为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人尽可夫”现在是个贬义词,是说女人放荡不知廉耻,换男人如同穿衣服,全凭喜好,用身体换取利益,这种道德败坏的女人当然被人所不耻和唾弃。“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一文,但并非用来贬低女人,而是另有含义。
一、“人尽可夫”的背后是另一种对生活妥协的悲哀我记得一个段子这样说道。
见一貌美女子站在街头,正是花开正艳,风情万千的年纪,我开始相信缘分,这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为了脱单的大业,于是我麻着胆子上前套近乎,看着她甜甜的笑,我觉得我爱了,她说500;我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没有情,光剩下爱有何意义?
虽然人选择不了人生,但可以选择贫穷地笑着保持自尊,没有富贵,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气。
“人尽可夫”其实是种侮辱性的话语,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不要给别人戴上这顶帽子,用这个词侮辱了别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光鲜体面,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妥协和自贱的无奈。
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无须过多指责,花美丽站在一边观看就好;不要想着将花整个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乱贬低,恶狠狠地往下贱里说。
二、“人尽可夫”古文是强调父与夫之间的从属关系“人尽可夫”出自《左传》,原文意思强调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不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贬义词。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里面含有很多东西,比如孝道,比如大义灭亲,比如权势与亲情的选择,还有点老婆和妈掉水里先救谁的矛盾——选择父亲活还是选择丈夫死。
1、杀机
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厉公心里不大舒服,因为大臣祭仲权势很大,把持着朝政,自己这个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孙子似的,所以就寻思着把祭仲杀了。
郑厉公摸了一把胡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为了做得隐秘,防止祭仲势力反扑,郑厉公于是威逼利诱选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
俗话说女婿半边儿,雍纠这个女婿倒是很势力,不念父子情义,转手就把老丈人卖了,磨刀准备下手。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2、反杀
雍纠之妻看见雍纠看自己的眼光很复杂,怜悯、痛苦、内疚掺杂其中,心下忐忑,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亲祭仲帮忙。
雍纠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夜晚无意中梦呓出杀岳父之谋,纠妻大惊,一晚辗转难以安睡。
天明后逼问雍纠,雍纠无奈告知实情,以夫妻之情请求保密,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纠妻得知实情,哭成泪人,父与夫,该何去何从?
思虑半天后,纠妻向母亲请安后,随口问道:“:母亲,你觉得父亲与丈夫谁会更亲一点呢?”
“小丫头今儿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我就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呗,母亲。”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儿的头,笑骂道:“父为子纲,当然父为重,夫为轻,自古以来皆如此。儿啊,父亲给你生命,并抚养成人,不图报恩,只盼你一生富贵荣华,最是无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过客,即使没了,还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亲与你只有一次的缘分,没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亲是最亲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过客而已,次之。”
纠妻含泪向父道出了雍纠杀父之谋,祭仲得知真相,当即下令在闹市处死了雍纠这只养不家的白眼狼。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3、尾声
郑厉公知道刺杀失败,自己势力无法对抗祭仲,也怕祭仲借机杀了自己或者逼宫,于是大骂着雍纠,收殓其尸体仓皇而逃。
“杀千刀的雍纠,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会死,老子却被你害惨了!”
郑厉公弃国逃跑,心中有恨,难免要以谋害亲夫的罪名来数落纠妻,并拿其母口中“人尽可夫”来败落其名声,说纠妻就是个放荡不守廉洁的破烂货;由此“人尽可夫”开始用来形容不贞洁的女人。
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其实在维护古代伦理道德的标准,诉说在父亲和丈夫出现矛盾时的轻重之别和选择标准,并不带贬义。后来古代文人才子留恋青楼,释放内在那颗风流之心,向女子敞开心扉,自以为心之安处便可为家。只可惜有钱时好酒好友姑娘伺候着,没钱就被扫地出门,惹得一群满口大义的人声讨这群用身体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骂其“人尽可夫”来控诉她们的刻薄忘义,告诫人们勿要留恋欢场,那就是销金的巢,蚀骨的祸水。杜牧说赢得青楼薄幸名,也不过是十年一觉扬州梦,青楼女子这时早已被打上“人尽可夫”的牌子,其实想想,她们不过是连命运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郑国一个叫雍姬的女人,这个故事貌似可笑,实际上充满了血腥。
春秋时期,郑国最先崛起,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可他的儿子不争气,不但没有他那样的本事让郑国持续强盛下去,还搞得大权旁落,权力集中到大臣手里。
郑厉公时,专权的大臣叫祭仲。祭仲是郑庄公的得力助手,郑庄公死后,祭仲拥立公子忽做了国君。
谁当郑国国君,本来是郑国内部的事情,但之前的政治联姻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郑庄公娶了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生下公子突。雍氏是宋国的贵族,宋庄公知道祭仲拥立公子忽,而不是宋国外甥,就设了一个圈套,派人把祭仲引诱到宋国然后抓起来,还威胁祭仲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就杀死你。同时,宋庄公还抓住公子突,想通过一场扶持向郑国索取财物。这样的事在春秋时期太寻常不过了。
祭仲答应了宋国的要求,还和宋国订下盟约,答应带公子突回国即位。
身在郑国的公子忽,也就是现在的郑昭公,听说了这件事,自认为实力不足以抗衡宋国和祭仲,就弃国逃跑了。就这样,公子突顺利回到郑国即位,就是这个故事的主导者郑厉公。
郑厉公虽然是靠祭仲当上国君,但祭仲的专权让他不满,他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杀了祭仲。他物色到一个人:雍纠。大概,郑厉公觉得雍纠比较可靠,但他忘了雍纠的另一个身份:祭仲的女婿。
雍纠对郑厉公倒也尽心,他很快作出规划,在郊外宴请老丈人,然后见机行事杀死他。
计划没有缺陷,问题是,雍纠在家和媳妇雍姬闲聊时,无意中把这个消息透露出来。雍姬听了很着急。一面是丈夫,一面是父亲,都是自己的亲人,可他们却势不两立,这可怎么办?
没了主意的雍姬回到娘家,和妈妈说起了悄悄话。她问妈妈,丈夫和父亲哪个亲?雍姬这个问题相当于现在很多女人问自己老公的问题:老婆和老妈一起掉进水里先救谁。本来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祭夫人却不这么认为。
祭夫人这块老姜,一听就知道有故事。她很明确地告诉女儿: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嘛,谁都可以当。
有了妈妈的教导,雍姬放心大胆地把丈夫的计划合盘端出。祭夫人听得那叫一个胆战心惊。幸亏幸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祭仲杀了雍纠,又把他的尸体陈列示众,以示警戒。
郑厉公当然在国内待不下去了,他出逃到蔡国。临行前,他没有忘记把雍纠的尸首抢出来。这个失败的国君对着雍纠的尸体生气地说,什么事都跟女人说,活该你失败!
这个故事在《史记》和《左传》都有记录。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记载: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胥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日:“父与夫孰亲?”其母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 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两部史书对这段故事的记录大同小异。从记录可以看出,“人尽可夫”在最初是一个中性词,就像后来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一样的言论。
在祭夫人看来,谁当自己的女婿都行,只要不损害自己家的顶梁柱祭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尽可夫”这个成语被演变成贬义词,变成作风败坏女人的代名词。
抛开词语的变化,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故事中的几个人物很有意思:
1. 郑厉公自认为很聪明,却是十足地傻瓜。郑厉公对权臣祭仲不满,这个可以理解,想找人杀了祭仲,也可以理解,但他找祭仲的女婿做杀手,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郑国人多的是,对祭仲用意见的大臣不会没有,为何偏偏让女婿杀老丈人?郑厉公说雍纠“谋及妇人”,死了活该,这话应该说给他自己。他的失败,也是活该。
2. 雍纠是个傻瓜。女婿杀老丈人,如果不是有天大的仇恨,一般人不会同意。雍纠居然同意了。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说雍纠和祭仲有仇,但我们也不排除两人可能政见不合。问题是,政见不合就杀老丈人,似乎对妻子没法交代。
3. 雍姬是个傻女人。在丈夫和父亲之间进行选择,雍姬确实很为难。两个都是自己至亲的人,选择哪一个都意味着失去另一个。面对这个千古难题,她去问自己的母亲,她大概没有想到,母亲是间接当事人,回答问题肯定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性。这一倾向,让她成了寡妇。
4. 雍姬的母亲很精明。丈夫祭仲是郑国的权臣,大权在握,同时也是家里的顶梁柱。祭夫人很清楚,祭仲是不是郑国的天不重要,他是家里的天,这很重要。因此,当女儿提出疑问,她很敏锐地感觉到不对劲,她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丈夫。
5. 祭仲是最后的胜利者。有郑厉公的自认为聪明,有傻瓜雍纠,有傻女儿无意中的帮忙,更有精明的夫人旁敲侧击,祭仲想不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都难。
这是一个权力之争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了血腥的故事。权力的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第三者。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人尽可夫”是指形容女性道德败坏、放荡不知廉耻。其实“人尽可夫”这句成语是出自《左传》,但并非是诋毁贬低女人,而是另有隐义。
“人尽可夫”这四个字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真真正正的贬义词,是指女性私生活放荡,和任何男人都能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她的丈夫。
朋友们,当您看到“人尽可夫”这四个字时,是否您也认为这是在形容一个女人低贱没有廉耻,被世人指责唾骂的意思。其实不然,这四个字在古代却是个褒义词,含义为:任何男人都能成为女人的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个,这怎么能够相比呢?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呢?下面就跟朋友们详细讲解一下:
“人尽可夫”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春秋时期,主人公是郑国宰相祭仲的女儿雍姬,她的丈夫是郑国的大臣雍纠。
郑庄公在位期间,祭仲很受宠幸,被委以当朝宰相的重位,可谓权倾朝野,法力无边。当郑庄公死后,祭仲便拥立公子忽即位,就是郑昭公。而郑庄公另一个儿子公子突也想当皇帝,发起叛乱以武力胁迫祭仲,废掉了郑昭公,自己上位当了皇帝,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对祭仲一直怀恨在心,但又忌惮他的势力,决定搞个暗杀除掉他。心里思来想去的谁最稳妥?后来可能是觉得跟祭仲越亲近的人越不会受到他的怀疑,而且还最容易下手。
于是便找到自己的宠臣、也是祭仲的女婿雍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许下高官厚禄的承诺:“只要你帮我干掉祭仲,就让你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雍纠接到命令后也是左右为难,一边是皇帝,另一边是自己的老丈人,该怎么办呢?最终他痛下决心:反正天下的女人多的是,死了一个还可以再娶一个,但宰相这个官位可只有一个。人都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不毒不狠不丈夫,杀掉自己的岳父,今后我就可以高官厚禄任我行了!
但雍纠这个人有贼心没贼胆,在决定“大义灭亲”的时候,可能是心虚或害怕,就犹犹豫豫的一直不敢下手。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一天在家睡觉时说梦话,不小心说漏嘴了,被妻子雍姬察觉到他要杀害自己父亲的阴谋。
雍姬在知晓此事之后,立即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丈夫,另一边是父亲,如果置之不理,父亲必将惨死,但如果告诉父亲,丈夫也难逃一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只能活一个,我该怎么办?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雍姬在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母亲,而母亲淡然说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父亲才是这世界上最亲的人,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母亲一句话、短短十二个字,令雍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她心中不再纠结,立刻将郑厉公让雍纠刺杀父亲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父亲。
父亲祭仲由于事先得知了消息,于是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女婿雍纠。郑厉公看到自己的计划失败,自知厄运难逃,连夜慌忙逃出郑国,而祭仲则又接回郑昭公复登帝位。
郑厉公在出逃后,心中对雍姬充满了怨恨,便把谋害亲夫的罪名强加与她,并用她母亲说的“人尽可夫”这句话来败坏她的名声,逢人便说雍姬杀死了自己的丈夫,是个放荡不知廉耻的女人。从此,后人便用“人尽可夫”来形容女人不贞洁,作风不检点。
这就是大孝女雍姬的选择,而这个典故也被记录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虽然雍姬含泪看着丈夫被杀,自己也成为寡妇,但却保住了父亲的性命,成全了孝道。
朋友们,这就是“人尽可夫”的真实来历。这件事如果换成是您:在父亲与丈夫或者母亲与妻子之间,您认为谁才是最亲、最重要的人呢?您该如何选择?你赞同雍姬的选择吗?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我是“大夫觉成”。喜欢阅读古书。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人尽可夫”,出自《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根据记载: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胥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厉公无奈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蔡仲专权,作为臣子,专权,就是祸根,没有哪个皇帝会忍受,一定会想方设法,除之而后快。
郑厉公就想铲除蔡仲,于是找来了雍纠。可是,郑厉公,千算万算,没有算到,雍纠和他老婆感情好,将这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雍姬。
而雍姬,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不知如何是好,没有注意了,就跑去咨询她的母亲,“父亲与丈夫谁更亲一些?”
雍姬的母亲告诉雍姬:“丈夫谁都可以当,可以随时换。可是,父亲只有一个。”
于是,雍姬就将丈夫与郑厉公设计要杀害蔡仲的事情告诉了蔡仲。
蔡仲就将雍纠抓起来杀了,并且,将尸体放置街头示众。
“人尽可夫”在当时说明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人尽可夫”是指,除了父亲与兄弟这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不能做丈夫的,其他人都是可以做丈夫的,证明了父亲比丈夫重要。
这个成语的出处,说明了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赞美了雍姬以孝为先,而后考虑自己感情与感受的事,属于舍己为父。
如何看待“人尽可夫”这个典故?平心而论,雍姬损失也是巨大的。
雍纠为什么要告诉雍姬,他要帮郑厉公杀蔡仲这个权臣呢?
因为,雍纠与雍姬感情是非常好的。雍姬为了救父亲,出卖了自己的丈夫与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不就是为了孝顺父亲吗?
可是,雍姬的损失呢?
她不仅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幸福的家庭,也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父亲。
这是痛苦而又残酷的事情,他的孩子失去父亲,心理发育自然会受到影响,对孩子成长不利,影响性格的形成,儿子性格受到影响,就一定会影响到她儿子的孩子,导致影响到她儿子的后代,代价可谓惨重。
雍姬的孩子是不会原谅雍姬的,这是非常大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心里悲伤,根本无可弥补。
雍姬救了父亲,但也出卖了丈夫,在过去,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种出卖自己丈夫的行为,无疑会对雍姬的名声造成极大的影响。
“人尽可夫”在现在的现实意义。“人尽可夫”,就是现代版的老妈与媳妇同时掉到水里,先救谁的问题。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血缘关系。怎么选择?怎么选择都是错的。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现在已经演变成,系指那些水性杨花的女人,对待性问题,随意而开放,与谁都可以发生关系。已经与这个成语的出处,意思大相径庭了。可谓南辕北辙。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共同学习提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