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不想当皇帝的丞相不是好曹操,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不然他为何不顾荀彧反对,要违背刘邦定下的“非刘姓不可称王”的规矩,进位魏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称帝做铺垫!
怕刘备?挟天子,令诸侯,进位丞相,一统北方,一代枭雄曹操会怕一个卖草鞋的?
当然,最开始肯定是怕,不过怕的不是刘备一个人,而是孙权刘表张鲁这些大军阀,刘备当时还只是末流。
当时形势复杂,曹操虽一统北方,但天下依然混乱,有刘表孙权为代表的大批军阀在一旁虎视眈眈。再看看魏国内部,不仅有许都耿纪作乱,更有邺都魏讽顶风犯案,国内形式一片动乱,内外皆忧。
曹操哪有心思去称帝,这时候称帝无异于找死,看看袁术就知道了,曹操何等聪明,当然不会当出头鸟,只能等局势太平再称帝。特别是之后曹操在赤壁大败,声望大降。而刘备并借此大好时机直接挺入西川,反曹势力愈发壮大,这些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曹操心中,让他耿耿于怀,他需要考虑。
所以称帝一事,暂缓!
不过,虽然在后期,曹操面对孙刘屡屡受挫,赤壁之战、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每一次都让曹操很头疼。但事实上,曹操筋骨未伤,实力还很完整。而且北方在其经营下,愈发的稳固。
在这期间,加九锡、建魏国,称魏王,曹操已经位极人臣!特别是在襄樊之战后,关羽先胜后败,孙权上表示好,益州初定的刘备根本不足为虑!
此时,一代枭雄曹操已经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站在了权利的最顶端,和帝王一样,但是他却出人意料地没有称帝,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一个时机问题:很多人习惯把一个王朝比做一个大公司,皇帝是公司的董事长,曹操就像是经理,认为曹操称帝就像经理成为董事长一样简单,但是哪有那么粗暴简单。
皇帝,并不单纯指一个国家权利最大的人,他还是天选之子,上天的化身是民心所向。而曹操仅仅是权利大,却并没有得到民心,这一点可以从当时“尊刘抵曹”,可以看出。当时曹操首先许多人虽然奉曹操为主,但仍然认为自己是汉臣,就连于他共事多年的大谋士荀彧,都反对他。曹操需要考虑影响。
当然,也可能曹操没有当皇帝的命吧,他的头痛病却在那时频繁发作。其实他在中年时就有头痛病,还请了“医圣”华佗为他治病,可是后来他却把华佗给杀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华佗要给他脑袋开瓢的缘故,就这样,头痛病一直折磨了他十几年,并成为他称帝的一大阻碍,可能这也是当时他杀华佗结下的因果吧。
其实在曹操去世前几年,他一直在准备自己的称帝计划,准备了天子仪仗等一系列天子必备东西,还把曹丕立为太子,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那临门一脚,只要迈过去,他就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了,可惜啊!
所以说曹操不称帝,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无能为力啊!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谢悟空!曹操不肯称帝,与害怕刘备报复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曹操一直在追打刘备,直到汉中进攻难以取胜,不得已才班师许昌,他压根就没怕过刘备。
其实曹操刚开始确实在一心为汉,表现在曹操孤身到董府去杀董卓,后参与十八路兵马讨伐董卓,曹操一直冲在前头,只可惜十八路兵马总盟主是董卓,导致曹操追赶董卓中了吕布埋伏,被吕布杀得大败,他率残兵败将回到总盟后,其他十几路兵马却按兵不动,意在保存各自实力,这把曹操气个半死,当即训斥袁绍、袁术等人讨董贼,兴汉室是假,给自己拉人马、壮大势力是真,曹操的大败不但没有得到袁氏兄弟等人的安慰,反遭他们讥笑,说曹操急于救驾,贪功心切,才招致此次大败,曹操气得骂到,本应除掉董贼有很多机会,只因尔等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肯发兵,这次如有兵马跟上追赶董贼,必后发制人,大获全胜,只因你们鼠目寸光,都为各自考虑,才让机会再次失去,尔等匹夫小人之心,不足以与之为谋,告辞!
这件事情后,曹操对世事有了充分认识,大家都表面上说为了匡复汉室,其实各自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为兴复汉室尽力,从此曹操的思想也受到了启发,发生了改变,他也从这件事情上学到了圆滑与奸诈,心中开始多长了几个心眼。
由于曹操个人能力相对非常突出,有政治远见,人又足智多谋,善于领兵打仗,很快又拉起了自己的一帮人马,而且势力越来越大,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虽然兵马不足十万,但兵精将勇,更兼有荀彧、郭嘉等高人辅佐,一下子曹操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朝丞相,凭借这个政治优势,曹操败吕布,灭袁术,破袁绍,平马超,战刘备,收荆州,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统一了北方,势力越来越大,手下可谓是雄兵百万,谋士云集,战将千员。
有人让曹操趁机取汉室而代之,但曹操没有采纳,至于原因,我觉得:
一是曹操不想背汉贼之名。毕竟曹操刚开始本来就是为了匡复汉室,他才举兵反对董卓,他当了丞相后,刘备等人骂他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如果他真的称帝,岂不应了刘备等人的责骂?
二是曹操不想图皇帝虚名。作为丞相,他统揽天下军国大事,虽然没有皇帝之明,但却有皇帝权力之实,连汉献帝都听他的,做不做皇帝已对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三是曹操已经为子孙后代继承权利铺平了道路。没有称帝,但不代表他就不为子孙后代着想,为了能世袭他的官位和权力,曹操暗地里叫人让汉献帝给自己晋魏公加九锡,这样一来和称帝就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帝王,下来就是王公,王公就有自己的国家和社稷,也有自个的政权和组织,而且世代可以继承。
全汉朝仅有两人封了王公,一个是王莽,另一个就是曹操,这一封,汉献帝整个就成了徒有虚名,而曹氏却拥有文臣武将和军队,作为曹操,一方面给子孙后代办了实事,另一个方面还没有被真正骂成汉之奸贼,这也许才是曹操最高明之处。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巜步出厦门行》和《碣石篇》等深得文人喜爱,他推行的屯田制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曹操自己不想称帝并不是怕谁,一是不想担篡位之骂名,二是魏之实力虽大于吴蜀,但毕竟三分天下未定,何必操之过急?三是后人称帝势所必然,又何必非得黄袍加自身!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说的没错,曹操晚年没有称帝,最多的原因就是来自刘备,虽然不是怕刘备的打击报复,但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就是来自刘备集团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
事实上,自赤壁之败后,曹操就开始加紧了纂位的步伐,进行两手准备,一手抓军事,平定天下不服从的势力,一手抓政治,加紧在政治上的布局。
在军事上,从211年开始曹操平定了西北的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将关中及凉州纳入自已的势力范围,平字了汉中张鲁,将汉中纳入势力范围,并且数征孙权,打击了孙权北进的势头,除了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仍然存在外,其它军阀势力基本上被曹操吞并。
在政治上,曹操于208年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接着效仿汉初萧何“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而曹操迈出纂位最实质性的一步就是称魏公,并在此之前不惜逼死了跟随自已22年,如同合伙人一般的尚书令荀彧,曹操称魏公,已经就是进入纂位的步伐,因为魏公的权力可以世袭,并且两汉近四余年,自刘邦白马盟誓之后,再无异姓封公称王。
曹操不仅称了魏公,还称了魏王,已经是异姓王了,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要说曹操不想纂位 ,估计没有人相信,即使曹操写了那本著名的《让县自名本志令》以表明自已绝无纂位之心,可以仅凭一篇文章,如何打消天下人的顾虑呢?
如果一切如曹操所愿,天下局势尽在掌握之中的话,那么曹操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应该就会迈出称帝的那一步,捅破那层窗户纸,可惜这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被刘备给破坏了。
在曹操称魏王后的第二年,也就公元217年,刘备开始发动汉中之战,汉中之战一直从217年打到219年的5月,以曹操失利退出汉中之后才结束。汉中之战,从217年,直到218年的年底,曹军一直占尽优势,刘备无法攻克汉中,并且损兵折将。
从219年年初开始,刘备改变策略,通过一系列的谋略运作,成功斩杀曹魏西部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夏侯渊,一举扭转汉中之战的战局,成功夺取汉中并占据汉中之战的主动权,直到219年的3月,曹操才亲率大军进入汉中,可是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占据主动,曹操无力回天,再加上粮道被刘备攻击损失巨大,因此在2个月后退出汉中。
与此同时,在荆州前线,关羽从218年开始一直就沿着汉水向北推进,一方面策应汉中之战,另一方面,关羽就有北上攻打的念头,这边曹操刚刚退出汉中不久,2个月后,关羽率军已经推进到襄樊,开始攻打襄阳和樊城。
接下来的事,就是著名的襄樊之战,一时间关羽名声大振、威震华夏,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曹魏在荆州前线节节败退,曹操为了避开关羽的锋芒,几次准备迁都,但被手下谋士劝住。
除了关羽在襄樊前线发动攻势,而且还由于关羽的攻势,带动了一大批反对曹魏政权的势力引起叛乱,如宛城的候音、卫开的叛乱,梁郏、陆浑等地的孙狼起义,归降关羽,一时之间,整个在中原受到关羽攻打襄樊的影响,搅着曹魏中原核心区域一片混乱,这就叫做“威震华夏”。
曹操在西部汉中战线和中部襄樊战线的失败,让整个中原曹操控制区的人心骚动,暗流涌动,不少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曹操称帝的节奏完全被打乱,别说称帝,就连摆平这些事件,都需要耗费曹操不少精力。曹操通与暗连孙权,又不断的派遣军队支援襄樊,不仅派徐晃带领十二路军队攻打关羽,而且还调到东部战区的张辽军支持襄樊,同时曹操自已亲自带兵前往襄樊,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解了襄樊之围。
襄樊之战结束过后仅仅3个月,曹操去世。
从刘备217年开始发动的汉中之战,直到关羽219年发动的襄樊之战,刘备集团在217年到219年对曹操集团造成的影响是相当震撼的,不仅在军事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而且在政治上打乱曹操称帝的步伐,让曹操在生命最后的三到四年中,无法安心,没有空闲,只能疲于应付刘备的军事行动,而正是因为刘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才无法让曹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迈出称帝的步伐。
所以说,曹操没有称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刘备。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曹操不想称帝,是因为他想统一中国。
只要曹操不称帝,就可以挥舞“汉献帝”这面大旗,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一直唱下去,确保自己的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后来曹操被追谥为“魏武帝”,实际上是承认其开国皇帝的身份。不过,曹操直到死,也没有把“皇冠”戴在头上。皇帝说到底只是个名号,你得拥有“实”,名才有用,否则的话,像汉献帝这样的傀儡,连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的人,难道真的是皇帝吗?乱世常冒出许多草头皇帝,比如两汉之交时,打起皇帝旗号的不下十数人,最终笑到最后的,只有光武帝刘秀,其他人充其量就是过把瘾就死。
曹操并非不想戴上皇冠,只是皇帝的尊号,乃是王中之王,乃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共主,他既然不能平定天下,即便称皇帝,也是有名而无实。从这点看,他是胸怀大志的。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历史人物,曹操不想当半截皇帝,哪怕皇帝宝座已是触手可及,他仍然克制住这种欲望与冲动。
曹操一生戎马,打败的对手无数。但是直到他平定中原后,真正的对手才冒出来,那便是雄踞西南的刘备与虎视东南的孙权。只要曹操不称帝,就可以拿汉家天子来压刘备与孙权,他代表朝廷,而刘备与孙权只能被视为叛逆的一方。应该说,曹操不称帝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能再活几年,或许真的可以一统中国。
可惜的是,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迫不急待称帝了。曹丕称帝,从战略上说是非常短视的行为。首先,你把汉皇帝赶下台了,篡权一说坐实,正好给蜀、吴攻击的口实。其次,曹丕一称帝,刘备与孙权先后都称帝了,在政治上跟你平起平坐了,你再也无法用汉朝皇帝的诏令来压我了。
所以说,曹操不称帝,是有深谋远虑的,有长远打算了。只是曹丕一称帝,就宣告曹魏失去统一中国的机会。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虽然曹操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种话,但实际上,刘备从未对曹操造成过实质威胁。曹操弱小时,刘备更弱;刘备好不容易混出来了,有了川蜀这片地盘,但曹操早就控制了整个北方。
所以,曹操不称帝,肯定与刘备无关。
曹操早期不称帝,纯粹是条件不允许,称帝后于他不利;曹操后期不称帝,纯粹是和天下人置气,以及和历史置气。
曹操一步步混大,早期依靠的主要法宝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汉室的名义,为自己扩大地盘。
那时候,天下大乱,谁称帝谁就是吸引注意力,找打。只有袁术这样的人才会干这种不合算的事情,曹操不会干。
而且,汉室虽弱,但仍然终于汉室的大臣还是很多的。曹操不称帝,就能团结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为己所用。一旦称帝,有些人就会离他而去了。
所以,孙权写信劝曹操称帝时,曹操笑骂道,这碧眼儿是要把我架到火上烤啊。
可见,曹操是清醒的。
到了后期,天下局势基本已定。该荡平的已经荡平了,荡不平的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这时候,曹操其实是可以称帝的。
汉室于他,已经可有可无了。
但曹操为何不称帝呢?
因为天下人都骂他,说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曹操如果称帝了,就落下了篡位的口实,就真成了汉贼。所以他偏偏不称帝,不落口实。他自己做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既保全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又为曹家取得了天下。
没毛病。
说句题外话,曹操本来不是那种注重虚名的人。可是人之将死,就会特别在意史书上的形象。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曹操一人的身上。
归根结底,史书上的名声,不是虚名,是大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