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是的。清朝皇帝特别不自由:想召幸妃子,只能在吃过晚饭以后,且程序特别复杂;想过夜,只能找皇后,且不能对她动手动脚。因为过夜,就只是纯过夜,不能让侍寝。
这是清朝入关后的规矩。
在清军入关前,满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苛刻的规矩,可以随心所欲宠幸女人。
但是,清军入关后,他们吸取了明朝嘉靖皇帝的教训,开始限制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交欢。
在清朝,皇帝虽然坐拥天下,却不能随意宠幸妃嫔。
他们认为,皇帝的一言一行,是天下的表率,因此,清朝皇帝白天必须为朝政兢兢业业,用过晚膳之后,才能按照规矩,召幸妃嫔。
召幸妃嫔的步骤
皇帝坐拥天下,但他如果生活在清朝,一定会为复杂且反人类的召幸制度,头痛万分。
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真的反人性。
- 第一步,翻牌子,确定人选。
经常看清宫剧的读者,肯定见过太监端着绿头牌,请皇帝翻牌子的画面。
为了让自己的牌子被皇帝翻,妃子们还要费尽心机讨好这些太监。
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帝召幸妃嫔,的确需要翻牌子。
根据《清代野记》的记载,皇帝翻牌子的时间,一般是在准备吃晚饭的时候。
《清代野记》:“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式与京外官引见之牌同。或十余牌,或数十牌,敬事房太监举而置之大银盘中,备晚膳时呈进,亦谓之膳牌。”
在等待吃晚饭之际,敬事房太监需要瞅准时机,端着大银盘出现在皇帝面前。
他们手上的大银盘上,放着写有妃嫔封号的牌子。
这些牌子,顶部为绿色,因此也被称之为绿头牌。
一般来说,皇帝将谁的牌子背过去,谁就是当晚侍寝的幸运儿。
不过,再大的银盘,也摆不了全部妃子的绿头牌。
比如康熙皇帝有50多个妃子,大多数时候,有一半以上妃嫔的绿头牌不在银盘里。
在清朝,哪个妃嫔的绿头牌可以摆上去、哪个妃嫔的绿头牌放在中间,都有非常大的讲究。
为此,确实有不少人,会选择贿赂敬事房的太监。
毕竟,他们日日看着皇帝翻牌子,清楚皇帝的习惯,了解摆在哪个位置,容易被皇帝顺手繁中,哪个位置最容易让皇帝动恻隐之心。
当然,如果是皇帝喜欢的妃子,就不需要动这些小手段了。
毕竟,皇帝心心念念的人,就算绿头牌不在银盘里,也会被直接被问起。
比如《甄嬛传》中,刚进宫的甄嬛,就曾经几度被雍正问起。
这种表演形式,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毕竟,侍寝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
- 第二步,吃晚饭,坐等敬事房送人。
确定侍寝妃嫔的人选后,皇帝就可以安心吃晚饭了。
吃饱喝足后,基本上就可以坐等敬事房的太监,把选中的妃子送过来了。
是的,是把妃子送过来,而不是皇帝去妃子的寝宫。
《清宫词》的诗注中,有人专门对描写了敬事房到底是怎么把人送过来的。
原文如下:
“嫔妃召幸,遣内侍扣宫门,用红被裹而负之以行。至第一间房,除去衣锦,裸体而进;至第二间房,复取衾裯;至第三间房,方是皇帝寝室。”
简单来说,被选中的妃子,需要先沐浴,洗干净以后,不能穿衣服,而是用棉被卷成长条状,由太监们把她们抬到皇帝的寝宫。(不知道夏天会不会热……)
这个画面,很多清宫剧都有呈现。
比如《甄嬛传》中的鹂妃,第一次侍寝,就是这么被抬着去的养心殿。
但是,她第一次侍寝,太紧张了,全身颤抖,又被皇帝派人抬着送了回去,招致满宫嘲笑。
在清朝,被选中侍寝的妃嫔,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澡。
剩下的,都有人代劳,连走路都省掉了。
- 第三步,侍寝动作标准化,侍寝时间有限制。
侍寝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千人千面。
但是,清朝很反人性地把侍寝的动作进行了规定。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侍寝开始时,皇帝得躺在床上,把被子盖好,但是需要把脚露出来。
然后,妃子从裹着的被子里爬出来,然后从皇帝脚的那头,开始往上爬。
《清宫档案》:“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甄嬛传》中,祺贵人第一次侍寝,就是按照上面的要求进行的,还是比较严谨的。
侍寝结束后,太监们需要将妃嫔,从皇帝脚的那一头拖出来,然后用被子裹着抬出去。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以上,就是对侍寝动作的具体规定了。
中间的过程,皇帝还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不过,除了规定侍寝动作,清朝还对侍寝时间有了规定。
“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
一般来说,侍寝过程中,敬事房的总管和扛妃子的太监,都会在窗边等候。
如果时间太久了,总管太监就会在门口大喊:“到时候了。”
此时,皇帝可能就会尽快结束战斗。
如果皇帝正在兴头上,就不会搭理太监。
太监们就会继续等候,掐表,到了时间,再次大喊:“到时候了。”
如果喊了3次,那么皇帝必须让太监进来,把妃子带走。
就算他还没有尽兴,按照祖训,他也不能和妃子继续了。
至于多久提醒一次,正史里没有详细的记载,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些具体时间描述,大多来自于野史。
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暂且不提。
- 第四步,决定是否留孩子。
妃子被扛走后,皇帝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决定是否留孩子。
一般来说,妃嫔刚被抬走,领头的太监会进来询问皇帝,是否要给妃嫔留孩子的机会。
即:“留不留?”
如果皇帝同意留孩子,那么,侍寝妃子就能安然回到自己的寝宫。
随后,敬事房会详细记录侍寝的具体时间,以备来日怀孕时核查。
如果皇帝拒绝留孩子,那么,侍寝妃子就没办法回寝宫了,要进行特殊处理。
“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
古代避孕手段,没有现代发达,因此,不允许留孩子的妃嫔,一般是通过物理手段杜绝怀孕。
这种避孕方式,到底是否科学,咱们也不清楚。
不过规矩就是这个规矩,必须按要求来办。
另外,皇帝很少不让妃嫔怀孕,因为多子多福嘛。
以上,便是清朝妃嫔侍寝的一般步骤了。
那么,有没有皇帝不遵守的情况呢?
当然是有的。
绝大多数妃子,都必须按照以上规矩和步骤侍寝。
但皇帝毕竟坐拥天下,如果他非要玩不一样的游戏,似乎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不过,侍寝这件事,兴头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总有人让你扫兴,估计你也会很难受。
按照规矩,皇帝如果不遵守以上规矩,那么中宫皇后必须出面规劝。
此时,皇帝必须听从皇后意见,离开妃子,而这个妃子,将会受到杖责的处罚。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咸丰皇帝就曾违反游戏规则,被皇后劝诫,颜面大失。
咸丰六年,咸丰皇帝特别宠爱懿妃。
懿妃,是未来的慈禧太后。而皇后,则是未来的慈安太后。
当时,咸丰总爱在懿妃处过夜,一连好几天都不出门,也不理朝政。
皇后就顶着祖训,跪在皇帝寝宫外面,然后派人进去把皇帝叫起来,听从祖先的训诫。
《清稗类钞》:“威丰六年(1856年)春,皇帝住在孝钦处((即慈禧太后)数日,不理朝政。孝(即慈安太后)便头顶祖训到皇帝寝宫外跪正,命人请皇帝起来听训。”
这件事的结果是,咸丰皇帝赶紧出门上朝,而懿妃跪着受罚,还被杖责一番。
至于皇后,毫发无损。
根据清朝的祖训,皇后有规劝的职责,皇帝不能因此责罚,还必须听劝。
由此可见,在清朝当皇帝,着实有些憋屈。
其实,从繁衍子嗣的角度来说,侍寝时间长,让皇帝尽兴,能增大妃嫔怀孕的概率,对皇家开枝散叶,百利而无一害。
可是,清朝却规定了近乎苛刻的侍寝规则,还不让皇帝和妃嫔过夜。
这种奇怪的制度,到底是为什么呢?
细究制度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清朝皇室宁愿少些子嗣,也要坚持侍寝制度,不仅是为了皇帝的安全,更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 其一,吸取明朝教训。
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越是极致的快乐,越容易让人放松芥蒂。
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明朝的嘉靖皇帝,因为在宠妃宫里过夜,直接被多位宫女用绳子勒住脖子,险些丧命。
幸好宫女们力气不够,又没有经过演练,手忙脚乱,嘉靖才逃过一死。
如果这群宫女里,但凡有那么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身手利落的,嘉靖都有可能直接丧命。
清朝入关后,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也充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才制定了这种近乎苛刻的侍寝制度。
- 其二,反清势力太强大。
除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外,反清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在清朝皇帝的后宫中,汉族或者具有汉人血统的妃嫔数量不少。
万一这些妃子里,有人不要命,就想着暗杀皇帝,那么极有可能成功。
为此,清朝侍寝制度才要求妃嫔侍寝要用棉被包裹,且严格控制时间。
你看,被专门的棉被包裹,可以防止妃子带利器;严格控制时间,可以缩减作案时间;门口有人把守,可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至于皇后,大多都是满军旗出身,和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家族联系、利益联系。
她们恨不能皇帝长生不老,自然不可能对皇帝有杀心,这才有了过夜的殊荣。
- 其三,彰显皇后地位,平衡后宫。
后宫讲究雨露均沾,但这句话,只在妃嫔身上适用,皇后不在此列。
只规定皇后处可以过夜,满足了皇帝需要陪伴的需求,也不至于招致后宫妒忌。
相比于其他妃嫔,在皇后宫中过夜,就没那么多规矩了,也可以促进帝后感情。
当然了,按照规矩,在皇后处过夜,一般也不能对皇后动手动脚。
因为过夜是过夜,侍寝是侍寝。
如果想让皇后侍寝,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要走一下程序,至少需要告诉敬事房,将侍寝的时间记录下来。
《清代野记》:“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样,和宠幸妃嫔相比,宠幸皇后的步骤就简单了许多,想要留宿也没有问题。
- 其四,避免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皇帝在坐拥天下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在皇权时期,皇帝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因此,皇帝在处理朝政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沉迷于女色。
为了避免后代子孙沉迷女色,清朝才特地规定了反人性的侍寝制度。
限制侍寝时间、不让过夜、太监掐点抬人……这些看似没人性的规矩,藏着清朝皇室祖先的拳拳苦心。
这些制度,都在暗搓搓提醒皇帝,要当一个贤明君主,不能沉醉于温柔乡。
当然了,也有专家认为,通说认定的清朝侍寝制度,并不可信。
因为清朝官方记载,没有对具体制度进行说明。
但是,我认为,目前关于侍寝制度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 首先,不记载详细的侍寝制度,是正史的一贯做法。
历朝历代的正史中,都只记录后妃制度。
至于侍寝制度,几乎没有几个朝代的正史,会详细去写,因为这个事情,真的太小了。
因此,清朝正史不记载,也并不奇怪。
- 其次,清朝侍寝制度的记载,并非来自毫无根据的野史。
已有记载了清朝侍寝制度的文献,并不都是没有任何可信度的民间野史。
比如,《清宫词》的作者,是清末吴士鉴编撰的。
在时间上,《清宫词》比较贴近史实。
而这本书里的诗词,要么是满清遗老写的,要么来自官方记载,立意就是披露宫闱之事,可信度极高。
- 最后,清朝侍寝制度,有许多书籍可以印证。
清朝末年,直接写妃嫔侍寝的书,并不算多,但也不少。
相比于毫无根据的野史,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可以相互印证。
比如《皇清秘史》、《清宫秘事:光绪与德龄秘恋》,都提到了敬事房太监驮着侍寝妃嫔的规矩。
而《宫女回忆录》里,也以宫女间说笑打趣的口吻,提到了侍寝是被裹着抬进抬出的。
由此可见,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和历朝历代的差别很大。
但不管是清朝入关前,还是入关后,妃嫔都只是皇帝的附属品。
她们的一切,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她们的最终的地位和归宿,也都在皇帝的喜怒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哪怕是贵为一朝皇后,一旦惹怒皇帝,也容易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
且看乾隆的乌拉那拉氏皇后,断发后被抹去了一切存在痕迹,自己也被塞进了妃陵。
虽然,如今已经查不到乌拉那拉氏皇后到底为何断发。
但是,从她当皇后时,令妃还能毫无忌惮生好几个孩子,后宫嫔妃孩子的出生率也很高,也可以看出,她应该不是什么心肠歹毒之辈。
后世推测,乌拉那拉氏皇后,极有可能是因为劝诫乾隆,才被抹去了痕迹。
相比于瞬息万变的宫廷生活,当一个普通小老百姓,也挺幸福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清朝皇帝确实只和皇后过夜,清代皇帝的房事完全没有隐私可言,皇帝和皇后以及妃嫔的房事都归敬事房太监管理记录,整个过程都有太监在门外守候,侍寝过程不能随心所欲,不仅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不能和妃子一起过夜。
妃嫔侍寝的流程妃嫔侍寝这个话题早已被大家热议多年,毕竟众多清宫戏,给观众们呈现了各种神奇的侍寝方式,更有很多民间传说,对此也有各种丰富的渲染。
清代妃嫔侍寝和其他朝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也不是随便传唤而来这么简单,整个妃嫔侍寝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虽然皇帝是九五至尊,可是为了不违背祖宗家法,也得按部就班遵守,而妃嫔侍寝的情形要比皇后复杂得多,还弄得颇有仪式感。
- 第一步:翻绿头牌
妃嫔侍寝,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场景就是翻牌子,每日皇帝吃完晚餐,太监就奉上一个大银盘子,银盘里面盛了几十块绿牌子。
绿牌子是一种竹制的牌子,大约一寸宽,一尺长,上端被染成绿色,下端涂上白粉,所以又被称为绿头牌。
绿头牌正面书写妃子的姓氏,背面书写妃子简单的履历,除了正在患病和处于月信期间的妃子不进绿头牌外,其他的都要呈送给皇帝看,目的是为了让皇帝自由选择。
在翻绿头牌前,太监可能会对皇帝施加影响,如“某某妃近来身体欠佳”“某妃近来容光焕发”如此等等,都是变相的建议。
在皇帝举棋不定的前提下,这些建议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嫔妃们平时是不敢得罪敬事房太监的。
如果刚好这天皇帝很疲惫,没有兴趣,则对敬事房太监说一声“去”,也就是说:“滚一边去,朕今天没兴趣”。这时候敬事房太监则很知趣地离开。
而如果皇帝心情不错,有了兴致,则在银盘里拈出一块,将刻有这个妃子名号的牌子翻过来背面朝上,此谓“翻牌子”。
皇帝选中谁,谁就侍寝,如此可以想象,皇帝日理万机,能记住几个妃嫔的名字呢?每次数十个绿头牌呈上,皇帝顺手选择的也总不过是自己相熟的而且得宠的几个而已。
- 第二步:敬事房太监以“卷春饼”的侍寝方式送妃嫔入寝宫
皇帝翻完牌子,这表明皇帝愿意临幸这个妃嫔,递牌子的太监把牌子交给另外一个专门负责背妃子进寝宫的太监,就由太监到该妃子住所去传旨,请这位妃子做好准备,沐浴更衣,等着轿子来接。
当轿子来的时候,妃子上轿,然后被带到离皇帝寝宫不远的一间屋子脱衣服,太监用红色大锦被将沐浴干净的妃子裹住,由几个太监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宫。
《清代野记》:“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中途出现刺客,妃子必须一丝不挂地来到皇帝寝宫,到了皇帝的床榻前,需要去掉外面裹着的红色锦被。
此时,皇帝早已在龙床等候,皇帝的被子盖到踝关节,脚丫子露在外面,此时的妃子已经一丝不挂,被裹在一个大披风里。
太监们把妃子背到龙床前面,再扯去披风,妃子从暴露在外的“龙爪”这头匍匐钻进被子里,然后皇帝开始......此处省略若干字。
- 第三步:严格遵守侍寝规矩
皇帝和妃嫔同房丝毫没有自由,因为根据皇室规矩,除了规定妃嫔的侍寝动作,还对侍寝时间有了规定。
“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
太监把妃子安置妥当以后,退出房外,和敬事房总管守候在窗外,敬侯妃子侍寝完成,这个时间一般是三十分钟左右。
当然,为了防止皇帝马上中风而死,时间都是有规定的,皇帝如果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也会被太监催钟。
因为整个过程中,太监们就守在窗外,这不是因为他们有偷听的嗜好,而是祖宗规矩,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妃嫔侍寝时,敬事房太监会提醒皇帝不能太久,以免损伤龙体或耽误了上朝,时间只要稍长,总管就在外面高唱“是时候了”。
如果此时的皇帝兴致正高,装聋作哑,敬事房总管则再喊一次“是时候了”。而且还会用阴阳怪气的腔调大声诵读祖训。如果喊了三次,皇帝是不能继续装聋的,必须让太监进来,把妃子带走。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侍寝以后,太监进入寝宫,妃子必须面对着皇帝,倒着爬出被子,对于皇帝来说,侍寝期间一直被打扰,虽然可以选择的妃嫔很多,但是就寝体验估计是很差的。
- 第四步:皇帝决定是否留子嗣
皇帝临幸完妃子以后,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那就是“留”还是“不留”。
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
曰留,则笔之于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所以备受孕之证也
太监抬走妃子以后,敬事房总管随后进寝宫请示皇帝,问:“留不留?”皇帝如果说留,妃嫔们会安然回去自己寝宫,太监就拿出小本本,记上某年某月某时皇帝宠幸某妃子。
一般来说,皇帝说“留”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枝繁叶茂,让嫔妃多多生子呢?
当然也有别的情况,比如皇帝宠幸的妃子家世令皇帝忌惮,或者其他原因,皇帝不想让妃嫔有孩子的情况下,便告诉太监:“不留”。
皇帝说完不留以后,太监就得采取措施了,太监们找准妃子腰股之间某处穴位,微微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这算得上是古代的人工避孕了。
一般这种情况下,都会避孕成功,倘若实在没成功,还会有下一步的措施,因为皇帝不让留的记录,敬事房的本子上也没有记录这次房事,是不被承认的。
整个妃嫔侍寝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果皇帝住在圆明园,这个流程可以省略,皇帝可以随时临幸,但是,晚膳以后翻牌子这个流程还是有的。
有些皇帝难免会对皇宫内的侍寝“祖制”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改变,于是想到了一个妙招,没事出去走走。
在紫禁城必须守祖制,出了宫就没必要了,往往选择在圆明园等不必奉行此制度的行宫进行规避。
这可能也是康熙、乾隆等皇帝总喜欢去避暑山庄、圆明园以及下江南的原因,毕竟在宫外,就不用遵守那一套束缚的祖制了。
清朝皇帝为何只和皇后过夜?清朝入关前,盛京皇宫居住场所比较少,只有中宫清宁宫以及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大政殿和崇政殿这两大殿并没有床榻。
所以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有时候住在中宫,有时候也去妃嫔的暖阁中过夜,并没有单独传召妃嫔来侍寝。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紫禁城内各楼堂殿阁多达九千多间,除了后妃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以外,皇帝本身也有自己的住所,比如富丽堂皇的乾清宫或者养心殿,因此才有了传召侍寝的制度。
清朝皇帝只能和皇后过夜的制度并不是清朝首创,而是顺治实行的“拿来主义”,是从明朝学来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 皇后是六宫之主,为了凸显皇后的特殊地位
皇后一般是皇帝在位时期的正妻,或者是直接迎娶的,即所谓“由大清门入者”,这样的皇后是母仪天下的正宫娘娘,和皇帝是夫妻关系。
皇后侍寝的情形却和妃嫔侍寝完全不同,相对来说,更加人性化,皇后和皇帝同房,不仅没有时间限制,而且还可以和皇后过夜。
《清代野记》:帝与后交,敬事房则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皇帝和皇后每次行房一次,敬事房的太监都得记下来年月日时,只需要准确记录皇帝和皇后同房的时间,以备日后怀孕时核对验证。
皇后作为后宫之主,自然是后宫佳丽三千中的大姐大,理所应当享受其他人无法享受的特殊待遇,比如和皇帝过夜的权力。
在侍寝上优于其他妃嫔,这样才能显示出身份高贵,说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何后宫中的女子一心想当皇后了呢?
- 为了皇帝安全着想
清朝皇室规矩是皇帝只能和皇后过夜,不能和妃嫔过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皇帝们安全着想。
被翻到牌子的妃嫔,在去见皇帝前一丝不挂,相信这样的场景大部分人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过。
据说明代嘉靖皇帝自打被宫女谋杀未遂以后,后世的皇帝们对龙床上的女人开始起了防范之心,再也不敢通宵留着过夜了。
民间也曾传说“吕四娘刺雍正”,话说当年雍正帝大兴文字狱,江南名士吕留良被掘坟戮尸,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乔装打扮为秀女,怀揣利剑,趁着侍寝的机会,刺杀了雍正。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但是清朝皇室们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教训,出于对皇帝安全的考虑,规定妃嫔毕竟是“卷春饼”的侍寝方式,而且皇帝不能和妃嫔过夜。
相对而言,皇后要比妃嫔的安全系数要高得多,毕竟皇后作为正妻,连带她的家族也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皇后伤害皇帝,基本是不存在的,这种情况下,皇后和皇帝过夜要安全得多。
- 防止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皇帝身居百花丛中,但凡定力不够,很难不流连六宫,继而荒废朝政,妃嫔众多,而皇后只有一个,而且皇后一般是出身贵族,大多端庄敦厚,知书达理,优雅又高贵,皇帝只和皇后过夜的情况下,基本上断绝了大部分皇帝沉迷女色的可能,也能有效防止皇帝荒废朝政。
为了让后世子孙不至于沉迷女色,清朝皇室可谓用心良苦,可是精力旺盛的皇帝们自然对老祖宗定下的这些规矩不满意,但是祖宗之法又不能随便变动,于是也只能遵从了。
结语:综上所述,清朝皇帝只能和皇后过夜,这是清朝祖制,皇帝不乐意,也得接受,因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也是为了防止皇帝沉迷女色而荒废朝政。
虽然清朝的侍寝制度很完善,尽可能保证了皇上的安全,不过真执行起来,皇帝也是苦不堪言,不能随心所欲,皇帝后宫有佳丽三千,旁人虽羡煞其艳福齐天,但是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连房事这点隐私都也不能“隐私”,叫人情何以堪!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清朝皇帝确实只和皇后过夜,不是皇后太霸道,而是妃子太诱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为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晚上和谁过夜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手中无上的权力,决定了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哪个妃子就让那个妃子侍寝,怎么可能会存在只和皇后过夜这种事情?
事实上,在清朝时期,皇帝们还真得只和皇后过夜,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也并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宫里有一大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着侍寝这件事。
你没有听错,侍寝这个事,必须按照章程来,即便是皇帝再怎么喜欢这个妃子,一起做完喜欢的事情后,也不能留她过夜。
也只有和皇后在一起时,皇帝才可以留下来过夜,这并不是皇后太过霸道,更不是皇后在争风吃醋,而是妃子太过诱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威胁到皇帝性命的事情。
因此,为了皇帝能延年益寿,也为了生命安全,皇帝就只能和皇后无拘无束的过夜。
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照搬大明朝的。
清朝原本是游牧民族,对于侍寝这种事,原本是没什么规矩可言,毕竟草原上的人比较奔放,不会定这么多繁琐的规矩,也就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在很多制度上,对大明朝来了个照抄,因此,侍寝才有个像模像样的各种规矩。
而大明朝原本是允许妃子和皇帝过夜的,但在明朝中期,嘉靖皇帝朱厚熜下诏妃子不能过夜,从此就形成规制,沿袭至清朝。
之所以嘉靖皇帝要改规矩,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要了他的老命。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是一个爱好炼丹的皇帝,平日里除了朝政以外,就是捣腾炼制丹药,由于炼制丹药需要一些奇奇怪怪的材料,比如像清晨的露水啥的,嘉靖皇帝自然不会亲手去弄,于是,这种工作就落到那些苦命的宫女身上。
时间一长,这些宫女被嘉靖皇帝折磨的苦不堪言,于是在某一天,几个宫女一合计,干脆趁嘉靖皇帝睡着时,用绳子勒死他,这就是著名的“壬寅宫变”。
当然,这几个宫女并没有成功,可能是太过紧张,绳子打成了死结,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事后嘉靖皇帝处死了这几个宫女,但也是被吓够呛,心里有了极大的阴影。
因此,为了防止该类事件再次发生,也是为了消除各种隐患,他就规定从此妃子不能和皇帝过夜,如此一来,至少皇帝不会在睡梦中被人下毒手。
清朝入关后,对明朝的各项制度进行了照搬,当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便更为符合清朝皇帝的统治需要,其中对于侍寝这件事,更是借鉴明朝的教训,加强和完善了对后宫的管理,皇帝和后妃,各有各的寝宫,不仅规定了除重大节日、庆典外,不可同桌吃饭,还规定了皇帝不能和妃子一同过夜。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登基后,一般住在养心殿,如果皇帝大婚,就需要在坤宁宫旁的东暖阁与皇后同住三天,三天后,皇帝回到养心殿,皇后则选六宫一处居住,如果皇帝需要皇后侍寝,则在养心殿旁的体顺堂进行。
在平日里,皇帝若是要某个妃子侍寝,就会翻绿头牌,绿头牌是一种长方形的薄竹片,上面写明妃子的名号、简历、姓氏、出身等内容,由太监们一字排开,置于银盘之上,任由皇帝挑选。
翻牌子一般在晚膳时进行,也就是说,皇帝一边吃着饭,就顺便决定了谁来侍寝,如果皇帝今晚没那个意思,则说声去,如果有,就拣出来那个妃子的牌子,反扣背面朝上,太监就会心神领会,马上安排进行下一步工作。
拿到牌子的太监,会将牌子交给一位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太监,这个太监,就需要将被选中的妃子扛到皇帝的寝宫内。
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太监拿着牌子到相应妃子的寝宫,通告后,带着这名妃子来到离皇帝不远的一件房屋内,在这里妃子需要脱光衣服,用被子裹起来,赤身裸体的被太监扛着送到皇帝的床上。
妃子到了皇帝床上后,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开始做游戏,而是顺着被子的一角,钻进去,才能开始与皇帝做喜欢做的事情。
“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清宫档案.后妃侍寝制度》
不仅如此,侍寝的时间也是有相关规定的,一般以半个小时为准,到时间后,太监会在门外进行提示,高唱“到时候了”,用来提醒皇上结束,如果皇帝没有回应,则要连喊三遍,直到皇帝回应为止,之后,妃子就会用被子裹住,按原路返回,同时太监总管需要问皇帝“留”或“不留,按照皇帝要求,进行相应操作。
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清朝侍寝皇帝的妃子,均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无论皇帝对这个妃子多么喜欢,都不能留这个妃子在寝宫过夜,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借鉴大明朝的教训和经验,做出的如此“特色”的侍寝制度、
首先,避免皇帝沉湎女色从而荒废政务。
沉湎女色荒废政务,以至于亡国,这种事情在封建历史上数不胜数,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类似的君王,这些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远的不说,就说被清朝取代的大明朝,就除了几个这样的皇帝,比如隆庆帝朱载垕、天启帝朱由校,均是如此,更别提最胡闹、最贪玩的正德帝朱厚照了。
因此,在满清入关之后,对于明朝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对于这几位因贪图女色而荒废政务的皇帝,更是作为反面教材来教导清皇室的皇子们,同时,也在侍寝这件事上,做出了妃子不能过夜的相关规定。
在清朝统治者的概念里,如果妃子留在宫中过夜,就会让皇帝醉心于此,对朝政就会产生懈怠,终日沉醉在温柔乡不自拔,长此以往,对国家不是好事。
所以,包括在侍寝的时间上,为何要规定半个小时就要提醒皇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防止皇帝过于沉迷,提醒皇帝及时结束,至于皇帝尽不尽兴,那就另说了,总之就是,到点就抬走,没商量。
虽然这个规定,有那么一点“不近人情”,但不得不说,制定这条制度的人,可谓是“用心良苦”,为了后辈儿孙当一个好皇帝,不沉湎女色而荒废政务,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想出这么个主意,只不过,委屈了那些前去侍寝的妃子。
其次,就是防止皇帝被暗杀。
这一点,是充分借鉴明朝嘉靖皇帝的案例,同时,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心,生怕周围人对他们不利,出于安全考虑,才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要知道,暗杀一个皇帝,是难度非常高的,皇帝周边守卫森严,常规手法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所以,有心暗杀皇帝的人,就会通过非常规手段。
再加上明朝的额嘉靖帝出的那一档子事,就更让清朝的皇帝们对于自身安全更加的重视,因此,就在各种规定之中,将这种隐患给一一排除掉。
前文讲过,清朝规定后妃不可与皇帝同桌就餐,除了关乎礼制之外,更是因为害怕饭菜中被下毒,虽然这个可能性非常小,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一旦出现一次,就是天大的事情。
在侍寝这件事情上,要求妃子光着身子进去,同样是这个道理,光着身子就不会携带什么暗器,从皇帝脚下的被子一角钻进去,逆爬而上,就会让皇帝有更多的反应时间。
而临幸过后被抬走不能过夜,也是为了防止出现皇帝纵欲导致身体受损,以及妃子趁皇帝睡着后,行不轨之事,威胁到皇帝的生命安全。
毕竟,前朝可是发生过这种事情,有教训在先,肯定要加以防范,如果因此而死,那说出去真心不好听,同时也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这些都是清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才会费尽心思做出这个决定。
最后,平衡后宫关系
不让妃子与皇帝过夜,但皇帝可以和皇后过夜,也就是说,皇帝也只能和皇后无拘无束的待上一晚,不受那些规制所约束。
之所以皇后能有如此的“荣幸”,也是出于后宫的平衡来考虑。
每一个朝代的后宫,其实也是一个缩小版的朝廷,作为后宫之主的皇后,有责任也有权力来管理后宫,说白了,皇后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后宫的“皇上”。
能当上皇后的,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或者是权贵世家出身,或者是功臣之后,总之,清朝皇后的人选,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能都当上的。
正因为如此,为了彰显皇后的特殊地位,也为了让众多妃子们明白皇后的权威,就十分有必要给皇后来一些“特殊照顾”,这其中,皇帝可以和皇后过夜,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皇后在后宫之中具有最高权威,才会在管理众多妃子们时,有一定的威信可言,才不会出现某个妃子受到宠爱而犯上欺凌皇后这种情况发生,像电视剧中演绎的清宫戏里,妃子势大,挑衅皇后,这在历史上清朝的后宫里,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任由皇帝临幸哪一位妃子,完事后还得将这个妃子送走,也只有和皇后在一起时,才能不受限制,能待上一夜,同时皇后也知道通晓事理,遵守各种规制,让皇帝在她这里舒舒服服的过夜。
小结:
清朝的皇帝,在侍寝这件事情上,需要遵守的规制很多,其中不能留妃子过夜,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皇帝自身安危、防止出现威胁皇帝生命安全事件,以及不让皇帝沉湎于女色从而荒废政务等多个因素考虑,而只能和皇后过夜,则是因为皇后是后宫之主,需要给皇后特殊的照顾等因素,总体来说,在清朝当皇帝,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侍寝有风险,过夜需谨慎。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清朝皇帝在房事上很憋屈,想临幸后妃,不仅要先经过皇后同意,而且办事时间只有30分钟,到点妃子必须抬走。
即便皇帝还没尽兴,那也没办法,只能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来。
皇帝若想找人过夜,有且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找皇后,但可悲的是,清朝的皇帝大多不喜欢自己的皇后,所以,他们宁愿自己睡。
这么奇葩的规定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一、清宫的侍寝制度根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想找后妃侍寝,得遵守一套完整的流程:
敬事房制绿头牌——皇后盖印——皇帝翻牌——后妃洗漱沐浴——驼妃太监把人送来——倒计时30分钟,皇帝抓紧办事——驼妃太监把人送走。
敬事房隶属内务府,是皇宫里一个管理太监、宫女的机构,除此之外,他们还兼着一个“美差”——管理皇帝和后妃们的房事。
首先,敬事房会根据妃嫔的等级和姓氏制作一块竹制牌子,大概一尺长、一寸宽,由于上面部分被涂成绿色,所以被称为“绿头牌”。
接下来,总管太监要将绿头牌先端到皇后处过目,只有皇后点头同意,加盖凤印,这些妃嫔才能进入侍寝候选名单。
第三,皇帝用过晚膳后,总管太监将千挑万选后的绿头牌,用银盘装着,端到皇帝面前,供皇帝选择。若是皇帝哪天兴致不高,说一个“去”就给总管太监打发了。
很多人觉得,皇帝坐拥三宫六院,那不得夜夜放飞自我啊?这样的情况,在其他朝代或许常见,但清朝皇帝是出了名的勤奋,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处理政事,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一般到了晚上,精力也耗费的差不多了,再要经常与后妃进行体力劳动,恐怕有点吃不消。
若是哪天皇帝兴致不错,想体验一下工作之外的乐趣,就会选中一块绿头牌,将其面朝下,这叫做“翻牌子”。被翻牌子的嫔妃,就是当晚侍寝的幸运儿。
第四,总管太监会立即知会驼妃太监(这名起得太形象了),前往该妃子住处,通知她洗漱沐浴,一切准备妥当,驼妃太监用一条红色锦被将清洗干净、脱光衣服的妃子层层裹住,像“卷春饼”一样驼到皇帝的住处。
到达皇帝住处的第二道门时,妃子从红色锦被中出来,换成绵绸披风包裹,再由驼妃太监送到龙床上。
你以为好戏这就开始了?不不,《清代野记》记载了这一情节:“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也就是说,妃子到龙床之后,要赤身裸体先从皇帝的脚边,慢慢爬进被窝,然后才能开始办正事。
这时,总管太监和驼妃太监很识趣地退出、守在门外,他们这么做,绝不是为了保护皇帝隐私,随时听候召唤,而是……计算时间!
按照清宫规定,后妃的侍寝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一到,太监就在门口高喊“时间到了!”
你说,这多扫兴?皇帝有时就当没听见,继续与妃子卿卿我我,然而,太监们手拿“祖宗令箭”,会相对人性化的在门口再喊三次,如果皇帝还没结束的意思,那不好意思了,太监会直接冲进去,将妃子从皇帝脚跟拖出,然后原样包裹好送回去。
史料有载:
“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在如此奇葩的规定下,皇帝找后妃侍寝纯属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事前无前戏,事后无温存,夫妻之礼荡然无存。
但是这个侍寝制度,却对一个女人例外。她,就是皇后。
二、皇后的特权在很多宫斗戏中,皇后徒有虚名,总是被年轻貌美的宠妃吊打的那一个,但在真实的清朝后宫里,这种戏码压根就不会上演!
皇后才是后宫说一不二的大姐大,实至名归的特权阶层。
首先,皇后的薪资待遇甩其他后妃一条街。
据《清实录》记载:皇后年俸1000两白银,各种绫罗绸缎、金银首饰另算,贵妃年俸600两,妃年俸300两,嫔年俸100两,答应更是少的可怜,年俸只有30两。
其次,只有皇后可以和皇帝过夜。
单这一条,就足以让处心积虑才能和皇帝温存半小时的妃子眼热了。
此外,《清实录》还明确记载,每月初一、十五是皇后伴寝的法定日子,皇帝必须与皇后同床共枕。
而且皇后伴寝程序要简单许多,不需要驼妃太监、不需要规定时间,皇帝只需亲自到皇后宫中来,好好享受夜晚二人时光就行了。
敬事房太监会认真将皇帝、皇宫同床共枕的日子和时刻记录在册,以便日后怀孕查证。
《清代野记》记载:帝与后交,敬事房则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第三,皇后拥有对皇帝私生活的知情权和管理权。
皇帝翻牌子前,要先经过皇后过目,皇后说谁能侍寝,谁的绿头牌才能被总管太监拿到皇帝跟前;妃子要是不按规矩来,皇后有权杖斥,且皇帝不能干涉。
《清稗类钞》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1856年,咸丰皇帝一连几天宠幸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一连几天都没上朝,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听说后,拿上祖宗家训,就去兰贵人的储秀宫找皇帝了。
年轻时的慈禧
皇帝睡得正香,忽然听到宫人叫他起来听训,顿时一头怒火,但看见皇后手捧祖训,跪在门口,立即诚恳向皇后认错,乖乖去上朝了。
劝走了皇帝,皇后开始对兰贵人家法伺候,违背祖制、让皇帝沉迷女色的下场就是,不仅要罚跪,还要挨板子。咸丰即使心有不忍,也只能装聋作哑,听任皇后处置。
清朝皇帝虽然坐拥三宫六院,但更多时候只能过个眼瘾,过得真叫个憋屈。
三、为什么会有这种奇葩的规定呢?清代开国皇帝为了后世子孙的健康和江山永固,真是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啊!
首先,防止皇帝纵欲过度。
皇帝纵欲的后果,要么荒废了朝政,要么断送了自己的小命。
像明武宗朱厚照整天变着花样找美女玩,最后酿成了宁王叛乱,明光宗朱常洛由于太过亢奋,经常夜战数女,结果刚即位一个月,就去找老祖宗报道了。
其次,为了皇帝的人身安全。
这个也是吸取了前朝教训,毕竟死在后妃手里的皇帝还是有的,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就因为说错句话,被一位宠妃勒死了,明朝嘉靖皇帝也差一点因为后妃争宠死在宫女手中。
第三,防止皇帝与后妃建立感情,导致后妃干政。
清朝立国之初,清太祖就下诏规定:后妃不得干政。
而一旦皇帝与后妃建立起深厚感情,后妃干政就难以避免了。
像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以宠妃身份上位,最后把李唐王朝都改朝换代了。
第四,为了凸显皇后的地位,拉拢皇后背后的势力。
清朝的皇后大多出身名门,背后势力不可小觑,像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
皇后的家族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允许皇后与皇帝过夜,一是能满足双方政治上的需要,二来也不用担心皇后会蓄意伤害皇帝。
这种侍寝制度设计的初心虽然是好的,但真执行起来,还是让不少皇帝苦不堪言,身在繁花丛中,却不能随心所欲,心里那叫个苦啊!
特别是对精力旺盛的皇帝而言,要他们严格遵守侍寝制度,更是奢望。
四、侍寝制度的反抗者第一、无视皇后。
清朝皇帝只能与皇后过夜,但不幸的是,很多皇帝宁愿自己睡,也不愿到皇后寝宫去。
为什么呢?清朝的皇后大多是政治的产物,不是皇帝真心喜欢的。
《清实录》中规定皇帝、皇后大婚,二人必须同住满一个月,才能回到自己的寝宫,但在清朝十二任皇帝中,只有康熙皇帝做到了。
光绪皇帝在大婚时,趴在皇后怀中痛哭流涕,他实在接受不了和自己的表姐洞房,仅仅住了6天就搬出来了。
在漫长的帝后婚姻中,皇后更像是一个精致的摆设。
第二、逃离紫禁城。
皇帝在皇宫里要遵守各种祖制,但出了宫就自由了,这可能也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喜欢呆在圆明园、频繁下江南的原因吧。
第三,偏要纵欲过度。
这一点,在年轻气盛的同治皇帝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慈禧外记》记载: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治皇帝常常夜不归宿,第二天召开军机大臣会议也不见回来,有时他喝醉了,会讲一些在八大胡同寻花问柳的事。
一个皇帝守着三宫六院,备受约束,却跑到八大胡同释放精力,这多讽刺啊?
结果,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不幸染上花柳病(也有说天花),不治身亡。
侍寝制度的本意是提醒君主爱惜身体、勤于政事、帝后和谐,它的施行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与之前朝代相比,清朝皇帝在私生活上总体是比较节制的,而且是有目共睹的勤奋。
但它忽略了一点,感情这东西,是制度约束不住的,你能硬塞给皇帝一个皇后,还能靠制度逼着他们同房吗?
对此,你认为呢?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在清朝,后宫佳丽如云,皇帝过夜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睡,要么和皇后睡。不是皇后多么霸道,而是妃子们魅惑手段太厉害。
清朝后宫规模庞大,嫔妃众多,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时有名有姓的嫔妃达55人,加上官女子,他的妻妾之数达200人左右,其他皇帝虽然略少些,但相对于常人来说,也是难以企及的数量了。
论理,作为九五之尊,皇帝要临幸哪个嫔妃,和哪个嫔妃过夜,应该是随心所欲吧?可是清朝皇帝却不是。他们如果要和女人过夜,也只能是和皇后,而平日里如果想临幸哪位嫔妃,还得经过皇后的同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往下看。
满清本身是游牧民族,行为向来豪迈奔放,在入关前是没有z侍寝制度可言的,自入关后,也可能是能力实在有限,也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正统地位,他们的许多制度开始跟明朝靠拢,而侍寝制度基本上就来一个搬运。
在明朝,皇帝本来也能与嫔妃过夜的,直到嘉靖时期,才规定嫔妃不可再与皇帝过夜,而嫔妃要侍寝,还得到皇帝寝宫。
这种制度的改变,源于一件非常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嘉靖当时差点死在一群宫女手里,这件事就是壬寅政变。
话说嘉靖皇帝人到中年,开始崇信道教,终日沉迷炼丹,他听信人言,采用13、14岁小宫女的经血炼长生不老丹,而为了保证经血的洁净,这些宫女被迫经期只能饮用露水,嚼食桑叶,宫女们终日奔走劳动还要忍受饥饿,加之嘉靖其人喜怒无常,动辄暴打宫女泄愤,不少宫女为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这一年,嘉靖前往宠妃曹氏的翊坤宫过夜时,十几位宫女合伙用绳套将其脖子套住,试图勒死他,谁知宫女们毕竟都是第一次作案,行动能力和心理素质实在有限,在发现绳套打了死结后所有人一顿手忙脚乱,最后心理纷纷崩溃,各自跑开了。
宫女们最后当然都被凌迟处死,留宿的翊坤宫主人曹妃和主谋王宁嫔也都难逃死罪。嘉靖则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不敢留宿嫔妃寝殿了。规定以后皇帝要么独自过夜,要么在皇后处。嫔妃侍寝只能前往皇帝寝殿,不可过夜。
那么,清朝后宫嫔妃是如何侍寝的?在清朝,除了皇后,其他嫔妃的名字都会被写在一个绿头签上。皇帝每到晚膳时,敬事房太监会将摆放绿头签的盘子端上来,皇帝如果没有兴致,会将手一摆,太监退下。如果皇帝将某嫔妃牌子翻过来,意味着要该嫔妃侍寝。绿头牌翻过来后,敬事房太监赶紧下去通知该嫔妃做好准备。
被翻牌子的嫔妃,需要香汤沐浴,然后一丝不挂钻进红色锦缎被子,由太监抬到皇帝的龙床上。其中过程还有些复杂,《清宫词注》是这么记载的:
“妃嫔召幸,遣内侍叩宫门,直趋卧榻,用红锦被裹而负之以行。至第一间房,除去衣锦,裸体而进;至第二间房,复取衾裯;至第三间房,方是皇帝寝室。”
而在皇帝行事时,敬事房太监还会在寝殿外等候,如果皇帝超过规定时限,敬事房太监就要在皇帝寝殿外高声诵读祖训了,一般来说这时候皇帝也没了兴致了,就此鸣金收兵,那滔滔不绝的祖训才就此打住。然后该嫔妃会再次被卷进红锦缎被抬回去,不得过夜。
事毕,敬事房太监会将这次侍寝的人物、时间记下来,以备将来被幸者怀孕可以检查。而这本“承幸薄”只有太后和皇帝可以调阅,皇帝一旦驾崩,该记录本也要被销毁。
至于皇后,是不需要绿头签的,皇后在宫中除了有自己的寝宫,她在养心殿还有自己的寝殿,叫体顺堂,皇帝想要跟皇后行事,就得自己去体顺堂找皇后,当然,他也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整夜。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要传召哪位嫔妃侍寝,是需要经过皇后同意的(帝宿某处,御某人,有册籍报后《清稗类钞·宫闱类》),只有盖上皇后的凤印,才是名正言顺的侍寝。
可是吧,能被皇帝传召的嫔妃,必定是有点手段的,作为一个男人,皇帝很多时候容易鬼迷心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那时候就算敬事房太监怎么诵读祖训,都没用啊。这该怎么办?他们的老祖宗努尔哈赤早早就料到了这个问题,他曾告诫子孙:
“不得迷恋妃嫔以荒废政务,如皇帝违此祖训,皇后即应劝谏。而对有过失的嫔妃有权责杖”。
当年作为妃子的慈禧,就曾吃过这么一次亏。
据记载,咸丰六年,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将咸丰迷得神摇魂荡,咸丰数日留恋她身边,连朝也不上了,皇后慈安知道后头顶祖训跪在寝殿外,命人唤出咸丰出宫听训,咸丰赶紧出宫求饶:
予即听朝,勿诵训。
咸丰上朝去了,可是事情还没完。在他退朝后,听闻皇后在坤宁宫,便大感不妙了,因为坤宁宫是皇后执行赏罚权力的地方,果然一去,便看到他的心肝儿肉懿贵妃跪在地上,慈安端坐正堂中,数落着她的罪状,一边还命人施予杖刑。从这件事来看,慈安和慈禧的梁子似乎老早就结下了呢。
总的来说,皇上为何只能和皇后过夜,有几个原因:一,为皇帝安全着想
相对而言,嫔妃比皇后危险系数要高得多,在异常讲究伦理秩序的古代,作为九五之尊皇帝的正妻,皇后被赋予女性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连带她的家族也荣耀万分,所以让皇后伤害皇帝,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而嫔妃就不一样了,她们之间会争宠,会想要上位,譬如壬寅宫变中的王宁嫔就是嫉妒宠妃曹氏,才策划宫女们在曹妃宫中勒死嘉靖的。此外这些嫔妃背景不一,像根基非常薄弱那种,万一遇到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哪天想不开结果了皇帝都有可能啊。
二,担心皇帝沉湎女色荒废政务
身居百花丛中,但凡定力不足的人,很难不流连六宫,因此荒废政务。而皇帝只能和皇后过夜的情况下,基本能断绝大部分可能,加上连侍寝时长都有规定,这皇帝和嫔妃待在一块,基本就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已了,哪里还有功夫谈情说爱,沉迷其中?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好色”这词没有任何人愿意沾上,而无论是皇帝还是他的大臣们,都绝对相信“美女祸国”,所以翻阅清朝的史书,我们会发现历代皇帝钟爱的皇后都是端庄敦厚、知书达理、气质高贵的女子,相反姿容秀丽的只能为妃,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和慧妃富察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某方面来说,皇后代表着皇帝的德行,所以,即便个人房事需要皇后过问和干涉时,皇帝再不乐意,也只能接受,毕竟上面是祖制,下面是舆论压力啊。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按照清朝祖制,确实只有皇后可以和皇上过夜,下面我来说一下具体原因,其实真实原因多少有点搞笑,大家听我慢慢说。
我们知道,清朝满族属于少数民族,本来没有那么多规矩。
可自打入关之后,为了表明自己正统地位,就开始照抄明朝规矩制度。总体来讲,清朝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从明朝那照抄过来的,而明朝自嘉靖皇帝以后,就规定妃子侍寝不能过夜,所以清朝也直接把这个制度抄过来了。
那也就是说明,在嘉靖之前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在嘉靖皇帝之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皇上到妃子的寝宫过夜,但是嘉靖皇帝后来却规定,只能妃子到皇帝的寝宫侍寝,并且不能过夜。
那为什么嘉靖皇帝要这么干呢?因为嘉靖皇帝非常悲催的,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宫女起义事件,史称“壬寅宫变”。
话说,嘉靖皇帝也是个奇葩,二十多年不上朝,一生先后害死了三个皇后,始终坚持以炼丹为己任,以长生为目标,为了鼓捣各种丹药,就让宫女采集露水啥的,反正折磨得宫女苦不堪言。
于是,这些宫女就在嘉靖皇帝去端妃寝宫就寝熟睡时,用准备好的绳子,准备勒死嘉靖。就这样按脚的按脚,抓手的抓手,众宫女对嘉靖下手了,或许是由于紧张,竟然把绳子打成了死结,这才让嘉靖捡回一条命。
那捡回一条命之后,嘉靖估计就留下阴影了,于是改了规矩,大臣们对皇上此举也是深表赞同啊,一来能够保证皇上的安全,二来也能避免皇上沉迷于美色,保证精力与睡眠,于是开始研究起规则。
这些大臣干别的不行,研究规则最在行,就给皇上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一直到清朝,虽然略有改变,但实则大同小异。
也就出现了我们看的清宫剧中,皇上晚上翻牌子,翻到谁,谁就抓紧洗漱一番,然后光着身子,按时被太监用被子裹着身子,扛到皇上寝宫。
等到侍寝结束后,又连夜被太监再用被子,包裹好送回自己的寝宫。在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侍寝是有时间限制的,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太监就会在外面高声提醒皇上。
同时,太监也会记录好,所有的侍寝过程,以备将来妃子怀孕后查证。其实,这个制度确实对皇上有很大约束,但也尽可能的保证了皇上的安全,不过真执行起来,皇上也是苦不堪言,并不能随心所欲。
于是啊,这些皇上们就想到了一个妙招,也就是没事出去走走,在紫禁城必须守祖制,可出了宫就没有必要了,关键是也没人敢说皇上。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康熙、乾隆他们,为什么总喜欢去避暑山庄、畅春园、圆明园以及下江南的原因,因为在外面皇上就可以变通,不需要遵守这个奇葩的规定了。
比如康熙,一年差不多有半年住畅春园,或许就是因为里面无拘无束,并且美女众多。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清朝的妃子,都是有背景的达官显贵人家的孩子,主要是地位高,但真不一定好看,而外面才真有美女。
当然了,我认为,在紫禁城,如果皇上真开心了,想去哪个妃子那过夜,估计也没有人敢真拦,之所以我们很难在史料中找到这种记载,估计皇上都是悄悄的进行这种违反祖制的事,并且下达了绝对的封口令。
毕竟,皇上有着无上的权威,特别是那些强势威武的皇帝,他们只是不能明面上违反祖制,可天下他最大,悄悄地进行,太监和大臣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相信那些人精都知道,说多了容易掉脑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