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辽国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应该是辽圣宗时期的承天太后萧绰(萧燕燕),也就是民间评书《杨家将》里面的辽国太后。

实际上,萧太后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手段毒辣、干练,也颇有军事才能。野心虽然不如唐朝的武则天,但是能力却与武则天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这位萧太后有多厉害呢?

辽国的皇后均姓“萧”,唯一的例外是辽世宗耶律阮的甄皇后

辽国的皇帝本来出自契丹八部之一的耶律氏,而辽国的皇后则都姓“萧”。耶律氏与萧氏世代通婚,一个是帝族,一个是后族。而这位承天太后萧绰在年轻时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也是后来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

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漠北和东北,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契丹人原本并不使用“汉姓”,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感谢自己的皇后述律氏,特将契丹的乙室和拨里氏两个家族赐姓为“萧”,并规定后世的辽国皇帝选择皇后时只能从这两个契丹家族里选,因此历史上的辽国皇后均姓萧氏。

唯一的例外是辽国第三代皇帝辽世宗耶律阮的皇后汉女甄氏。当年,耶律阮带兵消灭后唐时,得到了貌美如花的甄氏。

他过度迷恋汉女的美色,不顾所有契丹大臣的反对,册立甄氏为皇后。可是辽世宗在位仅仅3年,就死于契丹贵族发起的政变,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甄皇后。

到了辽国的中兴之主辽景宗耶律贤(辽国第五位皇帝)在位时,按照祖制,册立了辽国重臣、契丹人萧思温的女儿为皇后,这就是后来的承天太后萧绰。萧绰嫁给辽景宗的时候才只有16岁,这可能与契丹人身体健壮、成熟较早有关。

萧太后精明强干,先辅佐丈夫,后辅佐儿子,将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萧绰当皇后的时候只有16岁,但她性格沉稳,做事果断,既有草原女子的泼辣个性,也有惊人的美貌,远比一般的契丹女子更可靠,因此深受丈夫的信任。辽景宗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很多政务只能交给皇后萧绰处理。

在萧绰只有23岁时,就开始像武则天一样直接参与辽国的军政。契丹女子的地位本来就高,再加上萧绰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萧绰与丈夫辽景宗将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扭转了辽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

她对内提拔了一批善于管理、生产的汉臣,对外则积极防御、扩张领土,严格监视北宋王朝的一举一动,成功击溃了北宋主力的进攻。当时,宋太宗赵光义想从辽国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因为轻敌冒进,再加上宋军敌不过辽国的精锐骑兵,所以宋朝的北伐几乎一败涂地,宋太宗本人也差点在高粱河之战中被俘。

公元982年,35岁的辽景宗在山西大同病死,只留下29岁的皇后萧绰与12岁的太子耶律隆绪。当时,契丹内部的旧贵族势力非常庞大,萧绰为了避免当年辽世宗、辽穆宗时期“大臣弑君”惨剧再次发生,用强硬的手段扶持儿子耶律隆绪登基,是为辽国第六位皇帝~辽圣宗。

萧绰从此成为临朝称制的辽国太后,她先后罢免了众多契丹贵族的兵权,让他们回到各自的牧区不要轻举妄动。同时,萧太后还把精锐的军队布置在辽国南京,防御北宋的进攻。这段期间,宋太宗想趁机北伐,结果又被打得溃不成军。

为了威慑宋军,年仅33岁的萧绰以太后身份陪同辽圣宗亲征。辽军骑兵本来就善于野战,再加上太后和皇帝亲征,士气大振,接连击退各路宋军的进攻。宋太宗所发起的雍熙北伐彻底失败,折损兵马数万,还损失了一位大将杨业。

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萧绰前后执掌辽国将近40年,历经了两代辽国皇帝,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不过,她本来想灭掉南方的宋朝,但是没有成功。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约定建立澶渊之盟,从此罢兵。三年之后,萧太后选择了还政给儿子辽圣宗,从此不再过问政事,直到晚年去世。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萧太后斩杀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深入人心,也一度导致这位“萧太后”的国民口碑恶劣。

而这位故事中的萧太后,正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应该是辽圣宗时期的承天太后萧绰(萧燕燕)。

由于当时以北宋为“正统”,所以野史对这位萧太后多有“贬低”。

事实上,萧太后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手段毒辣、干练,也颇有军事才能。就执政水平能力而言,萧太后丝毫不逊于和他同时代的宋太宗和宋真宗,以及几乎和她同一时代的刘太后。

话说回来,萧太后也不是天生的太后,每个独当一面的“女王”,都是从不谙世事的少女一步步长成的。

萧家有女初长成,闺阁少女不知愁。

她叫萧绰,小名燕燕。她出身高贵,家族是显赫的辽国世家萧家。虽然姓萧,却是正统的契丹人。原姓拔里氏,因受到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重视,特赐姓萧。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辽国的四朝元老,也是当朝宰相。母亲是燕国大长公主。唯一遗憾的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一人将三个女儿养大成人。

萧燕燕在家中排行老三,在她之前还有两个姐姐。大姐伊勒兰性情稳重,温柔娴雅。二姐和罕也充满灵气,婀娜动人。两个姐姐都比她大许多,对这个机敏伶俐的小妹妹也格外宠爱,三姐妹情同手足。

虽然从小在众人的呵护中长大,但是萧燕燕并不是娇滴滴的柔弱女孩儿,反而有种男孩子性格。不论是习字练武,还是闺中女孩儿的手工活,她对任何事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父亲对她也格外喜爱。

三姐妹相亲相爱的时光飞逝,很快两个姐姐都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将大姐伊勒兰嫁给了宋王耶律喜隐,被封为了宋王妃。没多久二姐和罕也被指婚齐王耶律庵撒哥,封为齐王妃。

公元969年,当朝皇帝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打猎。夜晚酒过三巡,辽穆宗醉得不省人事,不料却被早就心怀不轨的侍从刺杀身亡。

皇帝遭遇刺杀!这让宿营的大臣们顿时慌乱了手脚,萧思温经过彻夜难眠的深思熟虑,决定封锁这个消息。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萧思温的扶持下,耶律贤登上皇位,史称辽景宗。

辽景宗耶律贤登基后,自知一切都得利于萧思温的帮助。于是又给萧思温加官进爵。本来就已是宰相的萧思温,又被受封魏王。萧思温已经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权倾朝野。

这辽景宗也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还未嫁娶。便向自己的大功之臣萧思温寻亲,希望将萧燕燕召进宫中。这正合萧思温的心意,于是16岁的萧燕燕就进宫嫁给了耶律贤,成为了大辽的皇后。

辽景宗虽然年轻,但是却体弱多病。每日国事操劳让他体力愈加不支,三不五时地需要卧床静养。所以朝政大事大多都是交给了岳父萧思温代劳。

前朝有自己的父亲代管政事,自己又是一国之母的萧燕燕,在后宫的生活也怡然自得,婚后不久她便当了母亲,生下了长女耶律观音女、长子耶律隆绪。之后的两年,又先后生了两子两女。

家族与国家,能仰仗的,只能是自我强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970年,辽景宗前往阊山打猎,岳父萧思温也照例随行。所谓树大招风,行事做派太过高调的萧思温无形中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钉。就在这次外出中,萧思温被人合谋刺杀。

父亲遇难的噩耗,对当时年仅17岁的萧燕燕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父亲对她来说,就是永远的保护伞、坚强的后盾。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前朝后宫,都要自己去面对。

父亲并没有看错小女儿的坚韧,在伤心痛哭处理完父亲的后事,萧燕燕开始振作精神。夫君身体不好,她就代劳处理一些朝政事务。她从小眼光独断,做事坚韧果敢,渐渐地也能替辽景宗分担压力。

萧绰的治国思路可谓内外兼施,她对内提拔了一批善于管理、生产的汉臣,对外则积极防御、扩张领土,严格监视北宋王朝的一举一动,成功击溃了北宋主力的进攻。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想从辽国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因为轻敌冒进,再加上宋军敌不过辽国的精锐骑兵,所以宋朝的北伐几乎一败涂地,宋太宗本人也差点在高粱河之战中被俘。

公元982年,35岁的辽景宗病逝。 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此时的萧燕燕才29岁,她从皇后变成了太后,辽国的命运被交到她们母子手里。

当时,契丹内部的旧贵族势力非常庞大,萧绰为了避免当年辽世宗、辽穆宗时期“大臣弑君”惨剧再次发生,用强硬的手段扶持儿子耶律隆绪登基,是为辽国第六位皇帝——辽圣宗。

孤儿寡母掌握国家命脉,萧燕燕也自知亚历山大。为了稳固宗室亲王势力,防止他们勾结篡位。她懂得示弱于人前,在新帝继位之初,她梨花带雨地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伤心哭泣地说道:

“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重臣们看着也是心生不忍,忙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萧燕燕善用亲信,她将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留守,加强边防安定。又将自己的侄女嫁给重臣耶律斜轸,并封他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

在萧绰一步步地计划之中,朝廷政权也大局在握。能让萧绰这么顺当稳坐太后之位的,还有一位大功臣,他就是韩德让,也是与萧绰曾经有过婚约的人。

与初恋重续旧婚约,萧太后自摆婚宴邀宾客。

早在萧燕燕入宫封后之前,她便认识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军韩德让,他俩心意相投,都已经到了许定婚约的时候。奈何父命难违,萧绰只能痛斩情丝,两人的婚约也只能作废。

萧燕燕入宫当皇后的这十三年,韩德让一直为国家效忠。自辽景宗驾崩后,面对萧燕燕和小皇帝,他对她们母子的保护欲也油然而生。当萧燕燕梨花带雨的哭诉请求支援,他义不容辞地带头拥护太后和新帝。

萧燕燕和韩德让,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后,两人之间的火花重新点燃。

她曾经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地入住宫中。两人白天同乘撵车,夜晚共入寝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也丝毫不避讳,俨然是一对夫妻。

不仅如此,萧太后还赐韩德让改姓耶律,赐名隆运,与小皇帝也不用君臣相称。小皇帝与韩德让的相处也如同父子。

萧太后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的契丹风俗中也是允许的。她甚至自摆婚宴,宴请群臣来庆贺自己的二婚。对现场的大臣厚加赏赐,命众臣“分朋双陆以尽欢”。

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萧太后对辽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自萧绰变革之后,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辽国内政呈现一片兴旺的景象。

殚精竭虑下的攘外安内,澶渊之盟后创造百年和平盛业。

萧太后干政期间,虽无内忧,却有外患。986年,也正是辽景宗病逝后,幼帝登基的第四年,宋国见大辽新君初立,乘机发起了雍熙北伐,想要借此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

萧太后亲自带兵出征,在韩德让等一众将领的帮助下,宋军大败,萧太后不仅击溃宋军主力,还生擒了杨无敌,使大辽转危为安。

辽国开始日新月异般地兴盛富强,萧太后开始开疆扩土。辽国军队常常在宋国边境挑衅,掠财杀民。宋军以杨延朗(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为首的将领积极抵抗,但仍然难以抵御辽兵的冒犯,宋朝边防压力愈增。

1004年,51岁的萧太后与32岁的辽圣宗一起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国内境。宋军对辽国的心存恐惧,也使宋军节节退让。面对大辽的强势军力,宋军一路退逃,最后到达澶州督战。

此时对宋军来说已占据重要地形,一方面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军。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下,萧太后主张议和,宋真宗便派人前往辽营谈判,最终在1005年1月订立了和约: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从此之后,辽、宋之间结束了25年的战争风云。开始礼尚往来,互通有无。百年间再无战事。

1009年,56岁的萧太后给儿子辽圣宗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正式交出皇权。

同年12月,萧太后不幸染上疾病,享年57岁。

自此,这位执掌辽国将近40年的铁血太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的文治武功也闻名于史,可以说,萧绰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后妃中治理国家最成功的太后!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最早知道这个萧太后,是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在评书《杨家将》里她就是一个坏人了

后来读书,又知道了她,能不能说是一个好人,先放在一边,但肯定是一个超有能力的女政治家,不仅相貌出众,还文武双全,在她的国民当中,有着很高的声望。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的萧太后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字燕燕,生于公元953 年

萧绰的父亲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的族侄,时任辽国奚秃里太尉的萧思温,母亲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之女,也就是辽穆宗耶律王景的姐姐、燕国大长公主耶律吕不古。她上面还有两个和她年岁相差很大的姐姐。

萧思温对这三姐妹的教育很是上心。后来,她的大姐嫁给宋王耶律喜隐,被封为了宋王妃;二姐嫁给齐王耶律庵撒哥,被封为了齐王妃。

据说萧燕燕从小就非常聪明,书读得也不错。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事干净利索,一旦对某事上了心,就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便是在一些很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但她也特别淘气,经常会闯一些祸。

每当她闯了祸以后,父亲就会罚她写一篇文章。

谁知这个萧燕燕闯祸归闯祸,但写起文章来,却是一丝不苟,极其认真。每次,拿到父亲给的题目后,都会认真思考,然后字斟句酌的把文章写好。交出文章时,总是一脸的得意。

萧燕燕非闹着要骑一匹被她瞧上的大白马。没想到那马还没有被驯服,忽然听到万鼓齐鸣,那马一下子就惊了,一路狂奔向一个刑场

刑场上,正要处决几个想要南逃的犯人,这本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结果被萧燕燕和她的马一闹,整个刑场顿时鸡飞狗跳起来,乱作一团。第一次看到处决犯人的萧燕燕,也是被吓得不轻。回来后,肯定是少不了要受到父亲的责罚。

萧思温在将萧燕燕训斥了一通之后,又把那些犯人的案宗找来,叫萧燕燕写篇文章,来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案子的看法

不料,当时才十一二岁的萧燕燕,竟对这个南逃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看这些犯人的案宗时,发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辽人南逃的事件。这些人为什么要南逃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又查阅了宋朝的制度,感觉宋朝的制度果然有很多优于本朝的地方。于是,就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不仅让父亲惊诧不已,更让辽穆宗惊诧不已。

也许从那时起,辽穆宗就已在心中有了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妇的想法了。只是,她当时年纪还太小,所以才没马上提出来。但也一再叮嘱萧思温:“你一定好好地培养你的这个女儿。”

从此,萧思温对她的教育就更加上心了,不仅教给了她许多骑射之术,还教了她很多兵法,并鼓励她用心研习汉族的文化。

辽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王景带领萧思温等一干亲信前往黑山打猎。

入夜,耶律王景喝醉了酒,昏昏睡去。不久,突然醒来,便叫庖人给他做饭。又嫌他们做得太慢了,就说等天一亮,便要杀了你们这些人,之后复又睡去。辽穆宗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在他身边伺候他的人,只要犯一点小错,就会被砍头。庖人畏惧,于是,就乘其熟睡,将他刺死在了行营。

萧思温知道后,立刻就封锁了消息,与大辽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人一起,拥立了与自己关系甚密的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是为辽景宗。

随后,萧思温以拥立之功,被封为大辽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萧燕燕亦被征召入宫,且一入宫就被册封为贵妃,仅过了两个月,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当年或次年,她生下了辽景宗的长女耶律观音女。

保宁二年(公元970 年)五月,也就萧绰刚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半年左右,萧思温在随辽景宗前往阊山行猎时,被人刺杀身亡,父亲的遇刺,对于年仅17 岁的萧绰来说,固是一件伤心事,但也使她快速地成熟了起来。

一年以后,她又生下了辽景宗长子耶律隆绪,之后,又生两子两女,其中两子分别为耶律隆庆、耶律隆佑,两女分别为耶律长寿女和耶律延寿女

辽景宗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经常生病。作为一国之君,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是对于像他这样一个病病歪歪的人呢。

这时,萧绰便有了发挥其能力的舞台,在协助夫君治理国家时,她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非常准确,处理起来,也显得很深谋远虑。

而辽景宗也乐得有她这样一位能干的皇后,来帮他处理这些让他感到十分头疼的国家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就都被萧绰掌握了。

保宁八年二月,辽景宗传谕史馆的学士——从此往后,再记录皇后的话,前头都要注明是“朕暨予说”,并“着为定式”,这就相当于将皇后的地位,提升到跟自己一样的高度。

乾亨四年九月,35 岁的辽景宗病死在了云州,遗诏:由梁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悉听皇后命”,这就是把整个辽国,全都交到了时年只有29 岁的萧绰手里。

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时,只有12 岁。时已被尊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总摄国家大事的萧绰,在面对那些原就对她大权独揽心存不满的宗室势力时,一时也感到压力山大。

她曾在自己的侄女婿、心腹大臣、时任南院大王的耶律斜轸和摄政王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见状,都赶忙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

说到韩德让,就不得不多说一些。他本是汉人,但却从小生活在辽国,后来成为了辽国的一员虎将。史载:萧绰少年时,就喜欢过韩德让,如此说来,韩德让就是萧绰曾经的初恋。辽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为使他成为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左膀右臂,于是,就决定要改嫁于他

而韩德让当时已有妻子。为了能达到与他结婚的目的,萧太后还秘密派人杀死了他的妻子。

她曾私下里对韩德让说:“我曾经是爱过你的,但后来,我嫁给了耶律贤,而你也有了你的家庭,如今耶律贤与你的妻子都已故去,我愿与你重修旧好,再续前缘。如果你同意了,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韩德让显见是答应了。紧接着,萧太后就任命了他为禁军统帅,负责宿卫京师。之后,他在进出太后的帐幕时,便再无顾忌。出外游猎、处理政务,两人都是并排而坐、一案而食,俨若夫妻。

统和六年九月,萧太后又一反从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大帐中大宴群臣,并且对众人厚加赏赐。

统和十八年,萧太后又任命了韩德让为太保兼政事令,总理南北二院枢密院事,拜大丞相,进齐王。至此,韩德让成为了辽国权力最大的实权人物。

统和二十二年十二月,韩德让被赐姓辽国的国姓耶律氏,改名为耶律隆运,出宫籍,录横帐季父房,封晋王,位在诸亲王之上。

除了这些头衔,韩德让还得到了一座规制与皇宫不相上下的文忠王府、享有帝王级别的随从仪仗。从此,原以述律平皇后奴隶身份出现在辽国历史上的韩氏家族,正式成为了辽国的皇族。当然这都是后话。

随后,萧太后又将南、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进行了对调,让军事能力更强的休哥总管南面的军事,让政治能力更强的耶律斜轸总理内政事务,尤其是加强对贵族的管理。与此同时,她又采纳了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了“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的命令,并循序渐进地剥夺了他们的兵权,终于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在安定了内部之后,萧太后又在韩德让、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的辅佐之下,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将辽国从一个奴隶制国家过渡到了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同是也大大改善了契丹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据《辽史·刑法志》:自萧太后变革以来,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辽国很快就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时,北宋雄州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等人却不明所以地向宋太宗进言道:“如今契丹国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而其母与韩德让伤风败俗,定然会招来国人的痛恨,辽国将乱,此正我朝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宋太宗也是老糊涂了,终于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 年)三月,兵分两路,对辽发动“雍熙北伐”。

萧太后让耶律休哥在东路抵御由曹彬统领的东路宋军,又让耶律斜轸在西路抵御由杨业统领的西路宋军,然后亲带韩德让和儿子辽圣宗赶到南京,与耶律休哥协同作战。

五月,萧太后更是亲披戎装上阵,与曹彬对阵,同时叫耶律休哥去抄宋军后路,断水源粮道。使曹彬所部大败,极大鼓舞了辽军的士气。随后,萧太后亲率大军转战西路。宋太宗连忙下令西路军全线撤退。但宋军士气低落,在回撤的路上一连吃多个败仗。杨业之子杨延玉战死,杨业本人也被活捉,悲愤之下绝食殉国。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闰九月,萧太后又领着辽圣宗耶律隆绪、韩德让,率20 万精锐部队南征大宋。辽军势如破竹,仅用了两个月的功夫,就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距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

北宋宰相寇准坚请宋真宗御驾亲征,以激励士气。当宋真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果然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士兵们高呼“万岁”,声震数十里。不久,辽国的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箭射中身亡。辽军未战先失大将,士气大受影响。萧太后审时度势,决定阵前议和。

于是,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称萧太后为叔母,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国每年向辽国输送岁币银10 万两、绢20 万匹。双方结束了多年争战,从此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

同年,辽圣宗再一次为母亲加进尊号,使萧太后的尊号从统和元年的“承天皇太后”、到统和二十四年的“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一直加到了“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 年)十一月,已经56 岁的萧太后正式将皇权交给了儿子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在辽景宗朝到辽圣宗朝三十年有余的摄政生涯。归政后,她本准备到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她在南行途中,受了风寒。同年十二月初,逝于行宫,终年57岁。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奇女子,一个伟大的女性政治家,由于是少数民族女性,所以在历史上记载不多,而且当时以北宋为“正统”所以对其多有“贬低”实际上就执政水平能力而言,萧太后丝毫不逊于和他同时代的宋太宗和宋真宗,以及几乎和她同一时代的刘太后。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在其主政时期。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最发达辉煌时期。辽景宗继位后,萧绰初为贵妃。公元969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给辽景宗生四子三女。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长子耶律隆绪,也就是辽圣宗登基,萧绰皇太后身份摄政。

公元986年、大饭桶宋太宗赵光义欺负孤儿寡母。和他哥一样,开始起兵北伐,收复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萧绰也是御驾亲征,结局是萧绰大败宋太宗。赵光义差一点被捉。来而不往非礼也,公元1004年。萧绰带兵讨伐北宋。辽军旗开得胜,很短时间就直抵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北宋逼迫和谈,大辽和北宋达成澶渊之盟。两国罢兵。形成了一百多年边境安定。 公元1009年十二月,萧绰薨逝,终年五十七岁。葬乾陵(和武则天一样的)。

萧绰父亲是萧思温。此人将女儿萧绰安排入宫给辽景宗为妃。当时耶律和萧氏一族历代联姻。皇后必须姓萧家,萧思温热重权势。希望女儿能当皇后,但萧绰自幼与曾与汉族的韩德让有过婚约,二人可谓青梅竹马,也算是“自由恋爱”箫绰一入宫就从此“萧郎是路人”了,后来辽国政变,萧思温死于兵变,萧绰就此意识到权利的重要,从一个贤淑温柔的小女子就此变成了一个“狠毒”的女政治家,让自己的儿子耶律隆绪登基为帝,自己开始垂帘听政,

辽景宗身体不好,萧绰自那时候开始就帮忙处理朝政。给其摄政中奠定了和培养了政治基础,睿智的萧绰也许天生的政治动物,在各个方面都做的相当不俗,而且军事政治样样精通,辽景宗驾崩以后,30岁的萧绰她便成了寡妇,儿子也不过12岁。孤儿寡母在位,外面有赵光义惦记,皇室内部,不少宗室也是对皇位虎视眈眈,孤儿寡母可谓危机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萧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自身安全上都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助力,萧绰相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当时位高权重的韩德让(杨家将里韩昌),韩德让对萧绰也是旧情难忘,二人这真是一拍即合旧情复燃。韩德让开始全力辅助老情人萧绰。

萧绰不仅在政治上需要韩德让,在感情的寄托上也需要韩德让,少数民族没有那些虚伪,韩德让白天是宰相,晚上就是“皇帝。萧绰为了独占韩德让,把韩德让的妻子赐死。从此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再续前缘。萧绰倚重韩德让,而韩德让也没有萧绰失望,他让萧绰的培养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团。消减宗室特权,开科举,兴农业,仅仅一年以后就更是让萧绰取得“檀渊之盟”胜利。

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的绯闻,萧太后并没有隐瞒,朝堂上下都知道,就连外国北宋都知道,天天在“报纸”上进行讥讽。萧绰后来赐韩德让国姓,叫耶律隆运。封晋王,她还让自己的儿子对韩德让以父子关系待之,在韩德让病重时,辽圣宗亲自扶持。在这一点上辽圣宗做的非常好 ,对韩德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他知道,只有韩德让是真心无私帮助他们母子。而且在韩德让去世以后,辽圣宗让韩德让陪葬萧绰坟陵,死后都让亲爹带绿帽。公元1009年,萧绰薨逝。第二年韩德让也去世了,看来二人真是一对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人?萧太后,本名萧绰,辽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他是我国历史上十大杰出女性之一,是宋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她16岁嫁给景宗耶律贤,由于景宗身体多病,就把军政大权交给萧绰,萧绰却能把国家治理的非常好,受到国人的好评。公元982年,35岁的景宗去世,儿子耶律隆绪才12岁,29岁的萧绰扶持儿子耶律隆绪,也就是辽圣宗,清除了想谋权篡位的贵族势力,保住了儿子的皇位。当国内政局稳定后,带领儿子御驾亲征,多次击败北宋的进攻,夺取北宋的大片土地。北宋政府为了求和,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边境才安宁。萧太后除了掠夺北宋的领土,还向周边扩张,夺得不少土地。这样,大辽国就成了当时亚洲强大的国家之一。萧太后晚年,把权利交给儿子,从此就不在过问政事,一直到离开人世。

萧太后虽然不是汉民族,可是,他是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我国十大的杰出女性之一。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

出生在权贵之家的萧绰,长得英姿美丽知书达理。从小就喜欢和父亲出入官场应酬,和各级政治机构!在快出嫁年龄,被选入后宫当了辽景宗耶律贤的妃子。景帝体弱多病,无法很好的处理政务,皇后萧绰帮忙处理政务。国家大事让景帝决定!而此时皇后才十八岁。

皇帝颁布法令“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就意味着萧皇后可以行使皇帝的参政权和决策权!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而此时萧绰才三十岁就守寡了。幼帝继位政权掌握在皇太后手中,真正的孤儿寡母了!北宋看她们孤儿寡母,就想着出兵欺负一下,收回十六州,可是权臣力挺萧太后,大辽的内政没有乱。力挺萧太后的大臣中,其中有一位大臣韩德让手握几乎全国的军马大权,他是萧太后还没进宫前的未婚夫。旧情复燃,他出入萧太后寝帐完全有夫妻之实,只是无夫妻之名,在辽国这样的风俗是被允许的。

杨家将老太爷折戟沙场

北宋太宗派大军征讨,以潘美、曹彬为统帅,杨业为大将军。一路攻城拔寨,两国边民纷纷归附大宋,辽危在旦夕举全国之兵对抗大宋!最后北宋以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大宋军队大败而归。

萧太后文武双全,帝王御人之术

萧太后对群臣赏罚分明,给臣子加官进爵以笼络人心。改嫁给有军权的韩德让,为景帝绘像侍奉等等!平反冤假错案,大力发展生产,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把外患强敌赵宋王朝当作头等大事,在辽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萧太后亲自去前线督战。举全国之兵保卫祖国,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击退宋军,还俘虏了宋朝将军杨业。无法与已非五代被辽控制的小国比拟的大宋,以和平的手段巩固统治。

于是她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决定与大宋王朝和谈,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澶渊盟约。盟约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友好往来的新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历史上的萧太后,文治武功闻名于史。她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后妃中治理国家最成功的太后!名垂青史留下供后世传颂的一段佳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