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莒县有一书生,名叫王子服,从小没了父亲,被母亲含辛茹苦的养大。王子服很聪明,十四岁考中了秀才,家人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可是那女子还没过门就去世了。

这一年元宵节,表兄吴生拉他出去游玩,可是刚走到城外,表兄家来了一个仆人就将他叫走了。王子服兴未尽,怎肯跟着回去,于是就让表兄先回去,自己想要再逛逛。

正值元宵佳节,出城游玩的人众多,许多深居闺中的少女,此时也三三两两的出来了,好不热闹。

王子服东瞧瞧西看看,不久就出了城。只顾着看美景和行人的他,不知不觉就走远了。正准备回去之时,突然看见一个身边跟着丫鬟的姑娘,那姑娘手拿一枝梅花,笑容可掬,容华绝世。王子服看到这姑娘一时间忘乎所以,直勾勾的盯着人家,连那姑娘从她跟前过,他也没有回神。

只见姑娘对旁边的丫鬟说:“那小子目光灼灼,像个贼。”说完这句话,那姑娘扔下梅花,就笑着离开了。

王子服见姑娘离去,这才回过神来,顿时大拍脑袋,懊恼的心想:怎就忘了问那姑娘的姓名和住处,真是该死。

懊悔了一会儿,正准备回去,突然看到地上那姑娘留下的一枝梅花,于是便捡起,拿在手里仔细端量的片刻,这才依依不舍的往回走。

王子服回家后,将那只梅花压在枕头下,终日间拿出来端详,更是对那姑娘念念不忘,茶饭不思,人也逐渐消瘦了许多。

王母看到儿子一天天消瘦,问原因他也不说,请来郎中也查不出,心急如火。最后叫来了王子服的表兄吴生询问,吴生也很纳闷,摇头说不知,王母觉得年轻人之间应该有颇多话语,于是便让吴生询问儿子。

吴生前往王子服的住处,再三询问之下,王子服才吐露出心声,吴生听完王子服的经历后,笑着说:“我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来是这点小事啊!”

王子服听到表兄如此说,连忙急切的说道:“表兄,你一定要要帮我,我真的是喜欢那姑娘。”

表兄又回答道:“那姑娘既能和你在城外相遇,就说明她是附近人家的,我帮你打听一下,一定能打听到,只要那姑娘还未婚配,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实在不行,花费大量财物也十拿九稳。只不过,你现在身子日渐虚弱,就算我将来打听到了姑娘,看到你这个样子,怕也是不行啊。”

表兄的一句话让王子服喜上眉梢,心里也有了盼头,在家日子照常,只不过此时心中多了一个念想,他期盼表兄能够为自己打听到那姑娘的住处和名字。

吴生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王母。王母这才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也是催促着,让吴生赶紧打听。

可奇了怪了,吴生多方打听之下就是不见那姑娘的踪迹。他将这件事告诉了王母,王母内心又忧愁了起来,本想将此事告诉王子服,可是看到自己的儿子胃口一天天变好,脸上也多出了笑容,又有些许不忍心。

此时的情况变成了这样,吴生依旧在打听,王母瞒着王子服,不敢告诉他真相,这边的王子服依旧在那儿焦急的等待。

王子服多日等待,终于耐不住性子叫来吴生,吴生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所以然来,最后只能欺骗王子服,说已经打听到那姑娘的住处了,再过一些时日,就会有结果。

又过了一段日子,吴生高兴的跑过来对王子服说:“我当是谁呢,原来那姑娘竟是咱们家的亲戚。她是我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并未婚配,只是这门亲事有点难办,咱们是内亲,而内亲的规矩是不能成婚的,不过倘若你将自己的心意告知她,我想这件事也还是可以成的。”

王子服听了此话,高兴的快要蹦起来了,忙问吴生那姑娘的家庭住址,吴生对他说:“离此地也不远,就在城南的三十里处的一个村子。”

王子服此时的心恨不得飞到三十里外那姑娘的身边,只是,自古以来这亲事哪有自己说的道理,赶忙嘱托吴生,让他一定要帮自己张罗,吴生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说这事包在他身上,让王子服等着好消息吧。

此后的一段时间,王子服整日在家呆着,就等着那吴生前来告诉自己好消息,脑海中也满是那姑娘的模样,甚至开始幻想起二人结婚以后的生活。可过了些许时日,左右就是等不来吴生,叫人去唤,他也只是推脱自己有事忙,这事正在办了。

王子服苦苦等待无果,终日拿那支梅花端详,王母见到儿子这样,也是没有办法。王母心里知道:哪有什么姑娘啊,这一切全都是那吴生和自己联合起来骗儿子的。但是也不敢告诉儿子真相,怕儿子再像以前一样,茶饭不思。

于是,王母赶紧张罗着给儿子再找一门亲事,可当王母一说起亲事,王子服的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怎么也不同意,就是要等那吴生。可是那吴生每次叫人去请,就是推脱不肯前来,王子服在家也只能干着急。

一天,他突然突发奇想:何不自己去找那姑娘呢,正好也算见一见亲戚。于是从枕头下拿出的那只梅花。装进袖里,赌气的踏上了寻找那位姑娘的路。

王子服拿着梅花出了城,一路走走游游,大概走了30多里地。此时的群山已经被苍翠环绕,道路也不宽阔,变成了曲折的一条羊肠小道。

王子服左右四望,看到那条小路尽头,隐隐约约有一个村庄。于是他顺着那条小路,往那村子里走去。

到了村子后,王子服发现这村子人家并不多,但是一排排的房子颇为整齐,有一家的庭院最大,种满了花,鸟儿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王子福看门口有一石头,便坐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突然从那远处传来了一声呼唤:“小荣!”声音拉的很长,细细的嫩嫩的,让王子福心里听了直痒痒。

没过一会儿,王子服就看到一个女郎从东边走来,手里拿着一枝杏花,就往头上插戴,看到王子服以后,也不在你捻弄那杏花了,含笑着就往大门内跑去。

王子服高兴地站了起来,因为这女郎就是那天元宵节见到的那位姑娘。王子服想要跟进去,可是没有理由,于是又在石头上坐了下来,这一坐就到了下午时分。

王子服在那干坐着,围墙上不时有女子偷偷露出半边脸,瞧着看他,似乎在埋怨,这小子为何还不走。许久之后,门内一老妇人拄着拐杖出来了,对着王子服问道:“你是谁家的小子?坐在我家门口干什么?这么久了,难道你不饿吗?”

王子服赶忙站了起来,行礼道:“我叫王子服,来此地是想要探一门亲戚。”

那老妇人耳朵有些聋,听不真切。王子服又大声的说了一遍,那老妇人又问王子服探哪门亲戚?叫什么名字?王子服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那老妇人有些想笑,说道:“来看亲戚却不知姓名,进去吃顿粗茶淡饭,坐下慢慢说吧。”

王子服就跟着那老妇人进去了。不一会丫鬟端来了饭菜,王子服见桌上颇为丰盛,也饿了,立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后就和老妇人开始聊天,王子服将家世告诉了老妇人。她高兴的对王子服说:“原来你竟然是我的外甥啊,你的母亲我是我的妹妹,这些年来,我家境贫寒,消息闭塞,也没前去探望,如今你竟然长这么大了。”

王子服问了那老妇人姓名,老妇人说他本家姓秦,膝下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小老婆生的,后来那小老婆改嫁,将这女儿留给她照顾。只是这女儿整天在山村里呆着,也缺乏管教,所以整日嘻嘻闹闹的。

老妇人让丫鬟去唤女儿来,又向王子服介绍,我的女儿名叫婴宁。不一会儿,就见那姑娘从外面走了进来,王子服远远看到她时,她就在不停的笑,站到近处,看着时王子服也在捂嘴笑。老妇人呵斥了几句,她才强装不笑,大大咧咧的对着王子服行了个礼。

老妇人又询问王子服是否婚配,得知王子服并未婚配以后,自言自语道:“真是顶好的一对,可惜是个内亲。”

王子服自打看到婴宁以后,眼睛再也没有移开过视线,一直定定的盯着她,婴宁小声对丫鬟说:“目光灼灼的,这贼腔还是没有改掉!”随即实在忍不住的又笑了起来。

老妇人又呵斥了一句,婴宁对着老妇人做了个鬼脸,拉着丫鬟就跑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王子服来到房后的半亩园田,只见这园田之内种满了鲜花,各色各样的,煞是好看,就连走道边上,也种上了花,都快挡住了道路。

询问得知,这些花原来全是婴宁种的,婴宁打小就是一个爱花的人,看到好花儿就全部移栽到自家的庭院里,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景象。

王子服走着,突然看到旁边的树一直在动,抬头望时,原来婴宁竟然在树上,婴宁看到他,狂笑不止。王子福在下面直说:“别笑,担心掉了下来!”

那婴宁从树上下来,还是笑个不停,王子服怕他跌倒,连忙上前去扶,捉着她的手腕忍不住捏了一下。

婴宁的笑声又爆发了起来,不停地在那笑,都笑弯了腰,王子服让她别笑,说有事告诉他,随后拿出一只梅花给她看,婴宁说:“花都枯萎了,还留着它做甚?”

王子服说:“这是元宵节那天妹妹留下的,所以我一直留着。”

婴宁疑惑的说:“留着有什么用?”

王子服回答道:“用它来表达我对妹妹的爱慕之情。”接着又说:“我自打见了你之后,就得了一种病,整日想见到你,如今见到你了,这病也就好了。”

婴宁看着他说:“你我本是亲戚,见一面又有何难?以后你想见我,天天来就是了。你喜欢那花,一会儿叫仆人折一捆,你背上回去就好。”

王子服赶忙说:“我并不是爱这花,而是爱折花的人。”

婴宁又说:“你我亲戚之间许久未见,感情已经疏远,还有什么爱可谈呢?”

王子服在旁急的直跺脚说:“我说的爱并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说:“这有什么不同呢?”

王子服支吾的说:“夫妻间的爱就是……就是晚间要睡在一起的。”

婴宁手里拿着一枝花,不停的挥舞着说:“我不习惯和生人一起睡。”

王子服还想说什么,那丫鬟就来到婴宁面前把她拉走了。

早饭时,老妇人问婴宁上哪去了?婴宁回答:“我和哥哥在花园内聊天呢。”

老妇人说:“有什么话可聊,聊这么长时间?”

婴宁又说:“哥哥说他想和我睡在一起呢。”

王子服被她这句话说的窘的不行 ,羞的脸都快埋在了地上,连忙朝着婴宁瞪了一眼。还好老妇人耳朵聋没听到。王子服怪婴宁太傻,可自己也不知该怎么说她。

众人刚吃完饭,王子服家里就有人牵着驴子找上门来了,原来家里人看到王子服至今未归,找来吴生询问,这才上山寻找,寻遍了几个村子,才找到了这里。

王子服要回去了,邀请老妇人和婴宁同他一起回去。老妇人推辞说,自己已经年迈,叫婴宁陪他回去就行,正好认一认姨娘。

老妇人唤来婴宁对她交代了一番,让他同王子服一起回去,并且给她说:“回去之后也就不用回来了,你姨娘家产丰厚,养你一个闲人也不在话下,正好跟着你姨娘学一学女工,将来也就直接嫁过去了。”婴宁听到老夫人一直在说什么“婚啊,嫁”的事又笑个不停。

收拾妥当之后,王子服和婴宁,就跟着来寻的人一同回家了。

回家之后,王母非常吃惊,儿子竟然带回来一个如此漂亮的姑娘,忙询问,王子服对她说了自己在山上的那些事。王母大为吃惊,忙问那老妇人姓什么,王子服说姓秦。

王母非常吃惊,他确实有一个姐姐姓秦,可是已经去世多年了,如今又怎会凭空冒出来呢?又详细询问婴宁,婴宁说,当初自己被老妇人收留时,还在襁褓中,很多事都不记着了,说完就跑进了内室之中,王子服也郁闷了起来。

王子服又问吴生这件事,吴生也非常奇怪,因为吴生的姑父当年妻子去世了,一直一个人居住,被狐狸迷惑,就病死了,那狐狸生下了一个女孩。

后来那狐狸将女儿放在自己的家,他们没有办法,请来天师做法,画了一道符挂在门框上,那狐狸这才带着女儿走了,那女儿怕不是这婴宁吧。

吴生和王母等人在疑惑之间,那屋里传来了婴宁痴痴的笑声,王母此时也被她逗笑了,说:“这姑娘也太憨了吧。”

王子服虽然内心郁闷,但是这姑娘除了人娇憨了一点,时常笑个不停,其他方面都是自己喜欢的模样。于是请人前去那山村给自己做媒,可是媒人去了那山村以后才发现,那山村早已破废,稀稀落落的只有几个坟地。

王母因此怀疑那老妇人是鬼,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婴宁,婴宁并未奇怪,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咯咯的笑个不停,王母见她可怜,也就收留了她,此后,婴宁也就在王家住了下来。

婴宁因为嘻嘻哈哈,活泼的性格颇受王家上下人的喜欢,而婴宁也跟着王家的女眷一同做女红,她做出的活非常精细,为人也非常好学,只是爱笑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

王子服和王母对此十分郁闷,可是逐渐发现婴宁和别的姑娘不一样。婴宁即使在大笑不止的时候也十分好看,逐渐,二人也释然了。

后来王子服和婴宁办了婚事,即使在婚礼上,婴宁化着妆打着盖头,仍然也笑个不停,来的亲朋好友自然是十分疑惑,闹得王母和王子服非常尴尬,连忙解释。

婴宁在王家以后,也没有改掉爱花的习惯,不断的栽种花,将王家上下各处都栽上了花,王母对她说了几次,他才慢慢的收敛了许多,不再移花了,只是整日间照料那些花草,操持女工。

西邻有一个儿子,十分好色,有一天从王家门前走,看到婴宁趴在树上,手里拿着一枝花,咯咯的笑个不停,西邻的儿子何曾见过如此漂亮的姑娘,心想道:这应该是王子服新过门的媳妇儿。

西邻的儿子问婴宁,婴宁也不说话,只是对他不停的笑,西邻的儿子以为婴宁对他有意,眼睛一直盯着婴宁,表情也逐渐变得下流起来。

婴宁不说话,还是在不停的笑,只是用手指了指墙根下的那个洞。西邻的儿子以为婴宁在告诉自己幽会的地方,高兴极了。

傍晚来临之时,西邻的儿子悄悄过来,果然看到婴宁在那墙根边上,赶忙过去抱着婴宁,想要行苟且之事。

可刚抱着便感觉下体一阵疼痛,冷汗直冒,定睛一看,哪还有什么姑娘,自己抱着的不过是一个枯木,而枯木上竟然趴着一个尾刺锋利的毒蝎子。

西邻的儿子中毒以后,没过几天就死了。西邻因此将王子服一家状告到了公堂,说他们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说婴宁是一个妖怪,希望县官主持公道,县官知道王子服是个读书人,风评也颇好。自然觉得西邻是在诬陷王子服,于是将西邻打了一顿大板以后,丢了出去。

这件事情以后王母对婴宁说:“你这样狂笑也不是办法,恐怕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事端。”

婴宁给王母发誓,说以后再也不笑了。果然从此以后,婴宁还和以前一样,种种花,做做女工,只是不再笑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婴宁有一天晚上突然对王子服哭着说:“相公,是我以前欺瞒了你,我本是狐狸所生,只是害怕当时你们知道我的身世以后,不再管我,我孤家寡人又没有去处,所以才骗你们,那老妇人也不是人,而是抚养我长大的鬼母。如今向相公说起此事,是希望能将鬼母的尸骨和父亲一起合葬,这是她生前最大的愿望。”

王子服又说:“我昨晚梦到她了,她也向我说起了这件事。”婴宁说:“她昨晚确实来了,我本想叫醒你,只是她让我不要打搅你。”

王子服和家人说起此事,家人也欣然同意了,又派人在山上寻到了鬼母埋葬的地方,挖开一看,鬼母的尸骨还算保存的完整。婴宁看到鬼母的尸骨大哭了一场,王子服叫人将尸骨和婴宁的父亲合葬在了一起。

王子服后来又问那丫鬟小荣的情况,婴宁对他说,那丫鬟也是一只狐狸,那天她问了鬼母,鬼母告诉她,小荣已经出嫁了。

此后,每年的寒食节,王子服都会带着婴宁去鬼母的坟前祭拜。

后来不久,婴宁生了一个儿子,襁褓之中的孩子和寻常的小孩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孩子不怕生人,一见人来就笑,和他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

暮有话说

婴宁本不是人,是一只狐狸,王子服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喜欢上了她,后来也如愿的给了她一个家。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已经算得上很圆满了。可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婴宁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婴宁在最初见到王子服时就笑个不停,包括在王子服家时也一直笑,只是经历了西邻子事件,就不笑了。后来过了几年更是学会了哭。

在此之前,我们都未见过婴宁哭,而蒲松龄老先生也一直用笔墨在描绘婴宁的笑。可正是因为婴宁在遇到王子服以后,逐渐经历了从笑到不笑再到哭的阶段,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婴宁会变成这个样子?

北暮觉得,婴宁以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她被鬼母抚养长大,生活在山野之间,根本未曾经历过社会,所以才有了爱笑的习惯,也培养出了天真烂漫的性格。

然而,她下山以后住在了王家,经历了人间烟火,又经历了西邻子事件的险恶,逐渐开始不笑。直到后来,在和王子服共同生活之后,一家的温情感染了他,甚至让她学会了哭。

婴宁是一个好姑娘,她从小不在人世间长大,所以才有了独具特点的笑,可以说婴宁用笑去藐视一切,去动摇那封建社会的根基,用笑去企图冲破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她失败了。这也让我们懂得了,即使是这样好的姑娘,在经历了人世间之后,也逐渐变了模样。

(强烈建议品读蒲松龄原著《婴宁》,北暮再细致的描写和改编,都不及原作万分之一)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去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有人说,《婴宁》就是一个傻大姐的故事。婴宁问钟情于自己的男子王子服:“夫妻之爱有何区别?”王子服答:“夫妻即为同床共枕。”而傻乎乎的婴宁接话说:“我不习惯与陌生人睡觉。”等到这二人见到婴宁之母时,老太太问他们聊了什么,这傻丫头张口就说:“大哥想要和我同睡。”

如此看来,这婴宁定然是痴傻的了吧?其实不然,她是一个聪明伶俐且心底最为纯洁的女性。蒲松龄说:“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单单一句“我们婴宁”足见蒲公对此女的喜爱之情。

那么,《婴宁》究竟讲了什么故事?而婴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故事梗概

在一个元宵节的夜晚,王子服在闹市中见到了一个拈花女孩,她的笑容仿佛迎来了春天。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这一眼,王子服对女孩情有独钟,回到家后茶饭不思害了相思病。

他舅舅的儿子吴生得知原由,便骗他说这女孩是自家表亲,又假意答应帮王子服寻找。但是吴生迟迟没回音,王子服只得按着吴生编造的地址自己去寻。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子服找到了婴宁的家,也遇到了心爱之人。为了套近乎,王子服对婴宁之母说自己是她的外甥,最后又将婴宁带回了自家。

王子服之母喜婴宁美貌且纯真,邻里街坊爱婴宁的笑容灿烂,就这样,王子服终于娶到了梦中情人。

嫁为人妇的婴宁不改爱笑爱花的本性,甚至卖了首饰去买花,把自家种的跟花园一般。尽管已成人妻,但是婴宁不改天真性格,偶尔还会爬上树消遣。

这日,西邻的青年见到笑靥如花的婴宁就心生淫意,婴宁见状非但不躲却依然笑着,青年以为婴宁对自己也有意,于是夜晚跑来私会。

这位青年果然见婴宁站在那里,于是就靠过去脱了裤子,而自己的下身却突然钻心般疼痛。待青年定睛一看,哪里有婴宁,不过是棵枯树,而树洞里竟有一只毒蝎!这青年中了毒半夜就死掉了。

青年的父亲于是告发婴宁的妖异行为,幸而县官知王子服品行便不予追究。王子服之母告知婴宁,都是她爱笑惹的祸,从此那个笑不止的婴宁再也没了笑声。

一夜,婴宁哭着醒来告知王子服,她的生身母亲是狐狸,养她长大的是父亲的发妻,其实是鬼母,婴宁请求王子服与她共同安葬了鬼母。

最后,婴宁生下了一个男婴,他继承了母亲爱笑的性格,每日笑个不停,这一家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二、故事浅析

“婴宁”其名出自《庄子》中的“撄宁”,是道家的一种修为境界,意为“心神宁静”。蒲松龄赐名“婴宁”,是指这个女子像婴儿一样纯净安宁。

在中国文学史上,哭的最美的女子一定是林黛玉。林妹妹在花荫下落泪,连燕子都不忍倾听。而笑的最美的女子就是婴宁。

婴宁爱笑,且时时都在笑。但是,她真的只是一个爱笑的傻姑娘吗?当然不是。

婴宁起初与王子服那段关于夫妻的对话,很多人当婴宁不懂男女之情,且过于直率和呆萌。其实,我认为这是婴宁在逗弄王子服,她之所以敢在母亲面前直言,是因为她的鬼母耳朵有点聋。大婚之日,王子服深恐单纯的婴宁说出二人闺房秘密,但婴宁怎么做的呢?她“不肯道一语”,由此看来,婴宁其实只是顽皮,并不是真的痴傻。

美貌是婴宁的优点,但是她竟然也善于做女红,且做得极好。婴宁还是贤妻,见有人调戏自己,并未因此心生二心。婆母警告她不可再因为爱笑而害了大家,婴宁果然听话地再也不肯笑了。

这样一个聪明伶俐且极重情义的女子,怎么能不惹人怜爱呢?

然而,婴宁虽然美好,但并不是蒲松龄对封建时代下女性的美好向往,因为婴宁式女子必然是社会所不容的。封建时代讲究女子笑不露齿,而婴宁的大笑、放肆笑、自在笑本身就是不合礼法的行为。只能说,婴宁是蒲松龄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但绝不适于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

婴宁是笑着遇见了王子服,最后哭着恳求王子服,且再也不肯露出笑容,这样想来,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女子!如山花般烂漫的婴宁,最终虽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却再也没有了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性格,这不正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吗?

三、笔者小结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总会让人想起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成婚前的婴宁笑声爽朗,而订婚前的史湘云又何尝不是?怪道贾宝玉欣赏未嫁人的女孩,原来女子成婚后便被套上了礼教的枷锁,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了。

天真的婴宁是未经驯化的纯粹,蒲松龄形容她的笑容令忘忧草都相形见绌。有人说《婴宁》是《聊斋》中最完美的爱情,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笑的能力,即便有爱人相守、家人相伴,难道真的快乐吗?恕我不敢苟同。

幸运的是,“小婴宁”可以放肆地笑,而蒲松龄设定他为“男婴”,其深刻的含义不言而喻了。所以,婴宁是美好的幻想,也是希望的寄托。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女子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我是雪忆柔,文字是灵魂的歌者,指尖在书海中起舞,如果您也喜欢《聊斋志异》,请您关注我吧!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问题: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所有幻想?

导读

古之评书相声开头便有“定场诗”,既然说“聊斋”,首先来一段开场白:

《七言古诗•说聊斋》

人鬼相怜难易行,世间冷暖任君生。

千机变幻因狐媚,几许沉浮饰太平。

清史文人多志异,聊斋花草也柔情。

红墙荒野黄昏夜,一笑红尘世利轻。

——文/@兵法天下

我们常说:善绘者绘其神,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而不善绘者只能绘其形,同样高明的小说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在作者描写的众多女性中,她无疑是作者心目中古代女性的典范,其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蒲松龄在她的身上可谓不惜笔墨,赞赏有加,因此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封建时代女性的美德。

在他所处的年代,婴宁的形象应该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佳人,而今看来虽然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就其天真浪漫,纯真善良,略带狡黠,少女独有的个性,着实惹人喜爱。

《婴宁》的故事梗概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位不谙世事的书生——王子服,正月十五“上元节”与表弟吴生一起观灯游玩,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王子服对她一见钟情,这个少女就是婴宁。婴宁笑王子服的呆呆看她的傻态,把花扔在地上,带着少女的笑飘然离去。

从此王子服相思成病,郁郁寡欢。家人无奈便带他出游散心。在郊外他无意中走到了一户人家,家中的老妇人自称是婴宁的母亲。这位老妇人竟是王子服的“姨母”,通过交谈得知,原来他朝思暮想的婴宁则是他的表妹。

于是由老妇人主婚,把婴宁嫁给了王子服。随后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然而从母亲口中得知,姨母秦氏已已经过世多年,对此家人对婴宁产生了疑心,认为她是“鬼魅”。仔细观察她的日常举止没什么异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每日笑声不断,似乎一切忧愁哀伤和她无缘。

书中描写到婴宁第一次到王子服家依然嬉笑自若。初见王母“浓笑不顾”,甚至“放声大笑”。

婚议中“笑极不能俯仰”,结果她连“新妇礼”也没有行便草草了事,隆重的终身大事几乎被她笑成了一场闹剧。婴宁不仅憨不知礼,且乐不知愁。其整日“孜孜憨笑”,真“似全无心肝者”。

婚后的婴宁,最爱鲜花攀在架上摘花赏玩,西邻的一位无赖青年看到美丽的婴宁起了不良之心,婴宁毫不回避,还笑着指花架下的墙,无赖青年还以为是晚上约他墙下相会。晚上那人如期约会,看到婴宁便伸手拥抱,此时婴宁却变作带刺枯木。那人受尽戏弄后夜里死去。

他的父亲将其告到官府,王家吃上官司后,王母责怪婴宁行为不检点,都是她的爱笑惹出了祸端,从此婴宁失去了往日的笑声。

随后婴宁忽然哭着对王子服说出身世,原来她是狐仙所生,鬼母养大。她的生母是一只狐狸,而生父就是王子服的姨父,鬼母就是王子服的姨母秦氏,狐母后来改嫁,是秦氏把她扶养成为人,对她疼爱有加,视如己出。

所以婴宁哭求丈夫王子服能为秦氏和父亲合葬,在小说中这是婴宁的第一次哭。也许丈夫深切地感受到她虽然没有受到“传统礼教”熏陶,却具有心地善良,体贴孝顺,知恩图报的本真性格,王子服答应了她的请求。

两人婚后一年,婴宁顺利生下一个男婴,令人奇怪的是这孩子在襁褓中就不惧怕陌生人,见人就笑,十分喜庆,人见人爱,大家都夸这个孩子有当年“其母风范”。

女主人公“婴宁”的“笑”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说每一个作者往往有着各自的心里倾向,尽管不是“自传”但或多或少夹杂着自己的影子和人生经历,这是无法逾越的创作模式。

所以这个故事也不例外,我们似乎感到蒲松龄在对婴宁的描写,带有强烈的赞美和自我欣赏,从而将他自己心目中女性的完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婴宁的描写作者主要从她的“笑”入手,也是《聊斋》中笑的最美的一位。
  • 当“婴宁”与“王子服”最初相遇时或在一起时候的笑:
  1. 上元时节,他们初遇时,婴宁是“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2. 当王子服寻找婴宁,他们第二次相遇时,婴宁“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粘花而入。”
  • 当婴宁见众人时候的笑:
  1.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退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2. 当王子服将婴宁介绍给她母亲时“母促令,始极力忍笑,又面壁移时方出。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
  • 当鬼母见过王子服之后,欲将婴宁许配给他时,“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小节

在现实生活过中,笑所体现出的魅力不言而喻。作者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落魄文人,之所以能将一位女性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自然是倾注了他对这一人物的情感,一句“我婴宁”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长者对于调皮小女孩的嗔怪和爱护。

清代点评家何守奇的评价是:“婴宁憨态,一片天真,过于司花儿远矣。我正以其笑为全人。”

  • 从整个故事中可以体会到,“爱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爱笑”则是其生活的另一部分,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性格上亦憨亦黠。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邻家女孩”。同时不失深沉成熟,知恩必报的坚贞姑娘。
  • “喜欢笑的婴宁”让读者忘了其为异类,自然可亲;近乎痴憨的单纯与天真构成了婴宁形象的重要侧面,使人物形象独特鲜明丰满,令人过目不忘。
@兵法天下 如是说

蒲松龄先生的这则《聊斋》故事,它的一条“明线”,是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不懂人情世故,亦无礼教顾忌的女孩,这一切在妇女备受封建礼教,纲常禁锢的社会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所以说婴宁的性格又是复合性的,生憨之中透着机智,不知“礼”中蕴含着勤劳与聪慧,“无心肝”中更浸透着真挚情感。

它的一条“暗线”,向我们揭示了“婴宁”这个人物,她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她看似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城府;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是对那个社会制度的鞭挞和无形的嘲讽。

结束语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篇,蒲松龄先生是经过缜密的构思, 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寄寓自己的生活理想。同时“婴宁”的人物形象,也许便是作者年轻时的“梦中情人”,或者说是这位“老夫子”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或者就是他生活中的某一位心仪的“红颜知己”。

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佩服《聊斋》:“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短篇小说集。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分享《聊斋》“婴宁”篇,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可以说《婴宁》是蒲松龄用尽所有,写的一篇最精彩的,是《聊斋志异》的高潮,体现了蒲松龄对封建女性所有幻想,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幻想!

一,天作之合的婚姻渴望,对美好婚姻的幻想!

中国古文化认为,庚午马与辛未羊婚姻六合,午为一阳,未为二阴,合为三数,得三者,三生九物,得九者,阳数至极也!所以,庚午马与辛未羊婚配,为天作之合,为上上等婚配,大吉之象。

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由此知王子服是庚午年的马相,当时十七岁。“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婴宁当时十六岁,应该是辛未的羊相,所以,蒲松龄对男女主人公相属八字,是按中国民间最理想的结构设计的,这其实就是对封建女性婚配美好幻想之一。

二,以花代人,寄托对封建女性貌美如花的幻想。

《婴宁》中对女主人公的美丽,多次用精美的语言描述,上元第一次见“容华绝代!”,山中第二次见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音也很美“其声娇细!”。

同时,用花来加强婴宁的美丽,我们知道,花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所以,历来男人们喜欢用花形容女人的美,蒲松龄同样不落俗套的用了这种方法,上元节第一次王子服见婴宁,婴宁“拈梅花一枝”,山中第二次见面,婴宁“执杏花一朵”。

而且,每次花不同,一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梅花开放的季节,所以婴宁手拿梅花。第二次去山里,应该是三月天气,“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正是桃杏花盛开时间,所以婴宁就拿杏花。

拿花的姿势与神态也不同,第一次是“”,第二次是“”,说明封建时代,男子见女子确实不易,每一次见面都有新鲜感!

三,突出写婴宁的笑,逢出必笑,是对封建女性的天然举止的幻想!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规矩比较多,讲究“行不露足,笑不露齿!”,锁在深闺人不知,不能轻易见到男人!

显然,蒲松龄不但让婴宁出外郊游,还见到了男人,还不停地发出笑声!这就是对女性天然释放的幻想!

上元节第一次见面“笑容可掬!”,然后,遗花在地,“笑语而去!”,先见笑容,后听笑语,第二次则相反,先闻其声,“呼‘小荣’,其声娇细。”后见其人“含笑拈花而入!”。

此后一直笑!“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至门外,笑声始纵”、“见生,狂笑欲堕”、“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

四,以王子服的神态,婴宁的反应,构建对封建女性自由交往男子的幻想!

上元节初次见面,王子服对婴宁惊为天人,“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评论“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等家中正式见面,“生无语,目注婴宁”,婴宁评价“目灼灼,贼腔未改”。通过王子服爱不释眼的反复观看,衬托出婴宁的美丽!

五,对婴宁形象刻画,幻想出封建女性的纯真姿态!

当王子服提出要有夫妻之实时,婴宁浑然不知,王子服强调就是“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竟然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可爱姿态可掬,竟然天然至痴憨到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

婴宁虽然是狐女,但她却寄托了所有男人对封建女性的幻想,一个几乎浑然原生的纯洁女性形象,脱颖而出!正真是“呆痴裁如婴儿

当然,婴宁的天然憨态,并没有笑到最后,在受西邻子骚扰,婴宁用狐仙法力,使其奸朽木穴,受蟹鏊锥阴而亡,此后,婴宁知道女人笑会惹祸,就不再笑了,蒲松龄塑造的原生态的理想女性形象,依然逃不出被封建礼教扼杀的结局!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花妖鬼狐与人之间纯真美好而又坚贞不渝的爱情,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人道、不合理及对人性的压制,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叛和批判精神,并闪烁着争取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近代民主平等思想的光辉。作者借谈狐说鬼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而最大的贡献是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如纯洁美丽的牡丹仙子香玉、重情义的阿宝,尤其是纯真无邪的婴宁,更充满了十足的人情味,反映出了作者渴望男女青年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恋爱,是作者对男女纯真之情的向往,对美好婚姻的憧憬,更是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幻想。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颗明珠,是篇章最长又浓墨重彩的一个天真无邪的奇女子,也是作者的偏爱。婴宁美貌绝伦,“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以纯真无邪的笑来面对惨淡的人生,以风风火火的情来试探奇幻的世界。她是作者塑造得最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也是读者最最难忘的一个奇女子。小说以婴宁那千姿百态的笑为红线贯穿全文,描写了婴宁与书生王子服的爱情故事,使人忍俊不禁、爱不释手。王生在一次元宵节游园中初见婴宁,便被其迷住。不单为她美丽的外表,更因为她的纯真、她的憨直、她的爽朗、她的纯情和她那不知愁的笑声。当婴宁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便“笑容可掬,容华绝代”,使书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婴宁看到书生的呆状,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一笑,笑出了书生的情思,笑出了妙女的纯真。然而这才是婴宁给予读者许多笑中的一个序幕,殊不知婴宁奇特的笑便是她独特性格的展示。作者不厌其烦,巧妙地写出了她在不同场合的无拘无束和笑语,感染着读者。她见花而笑,见人而笑,嬉戏时笑,坐着笑,站着笑,走着笑,而且从树上下来也“且笑且下”,更甚者则是她连举行婚礼时也“笑极不能俯仰”,致使婚礼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下去。她真是笑来笑去,笑进笑出,整日生活在自己的笑声里。

婴宁的笑,笑傻了封建礼教,笑走了封建统治者,笑来了左邻右舍,笑进了所钟爱的有情人家,进而也笑破了人生。她是“笑的化身”,是“不知愁的别名”。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黛玉却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她笑得洒脱,笑得灿烂,笑得忘我,这也正是书生倾心爱恋之处。她的笑不但令人倾心,也给人解忧。婚后,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她的“一笑”,顷刻间为婆婆解除了忧烦恼怒。

自古以来,婆媳之间关系难以相处,然而她不但相处得好,而且总是因那美丽的一笑,轻松自如地使婆婆那世俗的烦恼烟消云散。这一笑,笑走了隔阂,笑跑了烦恼,笑来了友好祥和,不仅博得了婆婆的青睐,也博得了邻里的赞扬。你看,婴宁一进王家,“满室妇女,为之粲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好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在那个“笑不露齿,坐不动膝”的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婴宁的笑带给了女性世界一片欢乐、一阵轻松、一份美好。她的笑不仅不使人生厌,丝毫没有损害自己的妩媚,反而博得了众人由衷的喜爱。

作者不仅以愉悦的情调写婴宁善笑、爱笑、含笑,而且将她那千姿百态的笑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叫奇,充分反映出了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完美形象。小说中对她善笑的描写有二十多处,而且笑容笑态各不相同。如“笑容可掬”“复笑不可仰视”“狂笑欲堕”“浓笑不顾”“声大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笑容笑态中,一位娇憨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不仅悦目于千般笑态,而且动心以万般情怀。你看她,有时笑容可掬,有时指花含笑,有时倚树狂笑,有时孜孜憨笑,有时吃吃而笑,甚至有时还笑得不可俯仰——这千变万化的笑态,毫不雷同,并且聚集在她一人身上,好一个纯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奇女子!每每掩卷而思: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一部小说如此写笑,如此写人,有如此巧妙的传神之笔,令人倾倒,使人叫绝。更加使人叫绝并历来为人称道的,是婴宁在深山同王生会见时她的三次大笑:

“媪曰:‘唤宁姑来。’婢女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莲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一段,婴宁简直是“一笑生神”,写得非常精彩!通过这一次次的笑声,作者写出了婴宁的美丽、天真娇憨、多情。王生对婴宁的爱恋,她早已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可她的反应是揶揄,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狐女身份。当她得知要见的人就是自己揶揄过的书生,而且正是她姨兄时,这种有趣的巧合,立即引来了她的第一次感情的强烈爆发。为此,“犹掩其口,笑不可遏”。正式见面后,她遭到老母的训斥,于是“忍笑而立”,但又因王生泄露心思而没有被老母听懂的情景,而“复笑不可仰视”,强行抑制的感情像一股决堤而泄的水奔涌出来,她出现了感情的第二次爆发。最后,书生那“注目不移”的神态,重现了元宵节初见时的痴情,又使她用“大笑”掀起了第三次感情的高潮,用“以袖掩口”的藏笑暗中发展,并用出门后“笑声始纵”的尽情狂笑,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真切地感受到婴宁那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以笑传神,以笑显形,使人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能闻其笑而知其情、见其人。

婴宁的纯真不仅表现在她的笑态中,还表现在她那真诚感恩的“反笑为哭”中。当身为狐女的婴宁感到婆婆和丈夫对她“皆爱无有异心”时,她那试探人生的心理完全解放了,但她又为自己的狐女身份而深感不安。终于,“对生零涕”,“哽咽”着直言自己的身世,然而婆婆与丈夫得知之后对她反而更加疼爱了。这就是婴宁,作者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了她那富有立体感的人情味,反复通过各种“笑”,来反映封建女性对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幻想。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被父母遗弃,鬼母收留了她,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附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面前故作痴状,不解共寝之意,甚至似痴非痴地说:“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以此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是啊,女儿有什么隐私不可告诉母亲呢? 纯真的性格,做人的准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纯真无邪的婴宁热爱生活、幻想美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正如电视剧《婴宁》中的歌词:“我带着微笑走入人生,万缕痴情化作一片笑声。人有虚假我笑虚假;路有不平,我笑不平。但愿人间充满笑,天荒地老留真情”。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直被看成是揭露社会黑暗腐朽、反封建礼教的一部旷世奇作。《婴宁》这个故事更是全书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婴宁这一角色究竟是不是蒲松龄心中的"完美女性",还须从蒲松龄现实生活中的发妻刘氏说起。

蒲松龄的妻子刘氏是个"封建女性的楷模"。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一户没落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以博学闻名乡里,可惜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无奈之下转而经商,赚了不少钱,蒲家也成了地方上有头有脸的门户。

蒲松龄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比起繁盛时差得远了。不过,好在家底丰厚,蒲松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吃穿用度也不用发愁。

等蒲松龄长到16岁,他父亲大手一挥,先成家后立业,就给他定下了一门婚事,结婚对象就是同乡的刘氏。

刘家对于这桩婚事,满意的不得了,为什么?

当时清朝刚建立没多久,济南府流传着一个说法,朝廷打算在民间选一批适龄女子送到后宫去"充宫掖",一时间,济南有女孩的家庭无不人心惶惶,赶紧给孩子张罗婚事,嫁给平民百姓总比拉到皇宫十年五载见不到面强。

刘家人是真着急,订婚之后赶紧把女儿送到蒲家避风头,等到选人入宫的传言停息之后,才把女儿接回家。过了两年,蒲松龄18岁成年,就和刘氏正式成婚,蒲松龄的婚礼,从始至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他和刘氏都毫无话语权。

刘氏嫁给蒲松龄,并没有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贵日子。

蒲松龄可以说是完全遗传了父亲的"倒霉运气",虽然他会作诗、会作文、会写剧本、会写俚曲、会写小说,可是偏偏没有考试运,做不好八股文,考啥啥不中。

蒲松龄23岁,长子出生,次年,乡试落榜。

蒲松龄35岁,四子出生,同年,乡试落榜。

直到51岁,乡试第六次依然落榜,此时,蒲松龄的长孙都6岁了。

年过半百报国无门,蒲松龄的前半生都是在当老师、做幕僚、写剧本、准备考试中度过的,看上去忙忙碌碌,兜中铜板却没几个。

很多仕途顺利的人,在蒲松龄这个年纪都混上三品大员了,可是蒲松龄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考到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依然连做官的门槛都没跨过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蒲松龄做不成官,也不必经历宦海浮沉,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文艺创作中。在"外出务工"的时间里,蒲松龄创作了400余篇鬼怪小说,集结成一本《聊斋志异》,此书一经发行,便是风靡全国。

再说回刘氏,虽然蒲松龄与刘氏是"盲婚哑嫁",婚前毫无感情基础,但是,结婚后两个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感情非常坚固。

刘氏本身就是敦厚善良的人,她孝敬公婆,抚养子女,蒲松龄外出讲课,常年不在家,刘氏依然把家庭打理的仅仅有条。

刘氏身上体现了很多封建社会认同的女性美德,比如贤惠、温柔、勤劳、孝顺。蒲松龄也很爱自己的妻子,刘氏病亡后,蒲松龄写下了多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叩不一应,泪下如流泉。"

"一自长离归夜台,何曾一夜梦君来?"

足以见两人的感情。

要是非要给刘氏挑个缺点的话,恐怕就是不通诗书了。刘氏虽然贤惠,却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女性,既不识字,也没文化,家务活、女工纺织都会做,可是,要说和擅长舞文弄墨的蒲松龄在精神上有沟通和交流,那便是难于登天了。

两人在文化层次和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体现在一件小事上。

蒲松龄50岁的时候还是放不下执念,要去参加科举,刘氏就劝他,要是有当官的命,现在早就为官做宰了,既然屡试不中,说明咱们没这个命。当官虽有好处,可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快乐,何必非得掌握大权才开心呢?

刘氏的话也没错,不过,看到儿孙参加考试,蒲松龄还是会念念不忘,时常向妻子念叨这个想法,可是刘氏表现得很淡漠,并不在意蒲松龄的执念。

后来,蒲松龄打趣地问她,难道你就不希望我当了大官,这样,你就是夫人了。可是,刘氏却回复他,我有儿子有孙子,吃穿不愁,已经很满足了,不会有别的想法。

由此可见,刘氏敬他爱他,却不懂他,蒲松龄追求仕途,这是他的志向所在,刘氏却满足于朴素简单的生活,她不能理解丈夫的胸襟与抱负。

刘氏对生活的期待是吃穿不愁,可蒲松龄早已过了这个阶段,他追求的是个人成就与自我实现。

两人的生活理念没有高低贵贱,但是,显然,它们并不一致。所以,蒲松龄从发妻刘氏这里能够得到照顾和体贴,但是得不到灵魂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共鸣。

婴宁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聊斋的故事中,婴宁是个妙龄女子,她是狐仙与人间男子偷情生下的孩子,天真明媚,不谙世事、干净纯粹,婴宁最大的特点是善良、爱笑,无论面对谁,都是怀着善意去相处。

蒲松龄并非对妻子刘氏失望而塑造出婴宁这个人物,相反,他是因为深爱发妻,才以"婴宁"去描绘心中理想女性。

婴宁的出身很奇特也很辛酸,但是她天性自由,永葆少女一般的纯真和善良,她对于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与庄严、谨慎、周到的少妇相比,与孝顺、体贴的刘氏相比,婴宁是甜美可爱的,她的身上有封建社会大多数女性没有的娇憨、无邪。

只可惜,在故事的最后,婴宁被婆婆嫌弃"太憨生",狠狠地训诫她一番,之后,婴宁再也不笑了。

或许婴宁是蒲松龄对于女性的幻想,在聊斋的世界中,不需要一个勤劳、孝顺、贤淑的刘氏,而渴望存在一个天真、活泼、纯洁的没有被"三从四德"驯化过的"婴宁",她可以去支持蒲松龄的理想,也能给本就压抑的生活带来阳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