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不但古代的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恐怕就连现在的男子,好多人都有只娶十几岁女子这样的想法吧?差别就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了。

以现代中国人为例,想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和做梦差不多,一方面是法律不允许,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另一方面是个人心理关过不了,那还是个孩子呢。

但在国外有些国家,倒是把法定结婚年龄定在了十三四岁甚至更低。比如俄罗斯女性14岁,伊朗女性13岁(2002年女性9岁),希腊女性12岁,荷兰是12岁。

看看这些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你还会觉得古代的男人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有问题吗?当然,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女孩子的发育提前了,虽然年纪尚小,但身体条件已经具备了可结婚的程度。

但古代男人能够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严格地说,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当然也和男人喜欢娶年轻女子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但不是主要的。

那么,古代的男人为什么要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呢?

实际上,这个还真不是他们都喜欢的问题,而是不得不、也必须那样的问题。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决定了古代社会必须这样做。

第一个,就是残酷的生存环境,导致人的平均寿命很低。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非常短的。

我们先看看中国古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吧。

1、夏、商时期18岁,2、周、秦大约为20岁,3、汉代22岁,4、唐代27岁,5、宋代30岁,6、清代33岁,7、民国时期约为35岁。

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和过去比起来,那简直是太高了,按照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岁,是不是比最高的民国时期都翻了一番还多?预测到2020年,很有可能再增加一点。

看看现在的平均寿命,再看看古代的平均寿命,是不是觉得很扎心?很庆幸生在这个年代吧?

当然,这个平均寿命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你可别被古代那些动辄活了六七十、甚至像姜子牙那种活到七十二岁才开始出山协助周文王的妖孽般的存在骗了,这些活得高寿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大部分年纪轻轻的都已经死掉了。

导致古人早早地死亡的原因,有战争、疾病、新生儿死亡率、生活条件限制等等因素。只有那些生活在承平日子里的人口,个体寿命才会长些。

战争,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的古代,人们为了争夺适宜的生存空间,部落之间、群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是经常发生大大小小各种规模的战争的。据《历代战争年表》统计,到清朝灭亡时,在大约4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没有录入文字的战争,更加不计其数。

而在世界范围,据挪威史学家统计,到1982年,在有文字记载的5560年中,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平均每年2.6 次。

这样频繁的战争,对人的寿命和人口数量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参加作战的,基本上都是青壮年,一次大的战役下来,死几千数万甚至数十万都是有的。例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了赵军45万,这该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又让人震惊的数字啊。

战争,不但使适龄的青壮年人口锐减,而且也会造成其他人口的减少,因为战争总是伴随着一方对另一方人口大规模的屠杀行为。

除了战争,还有自然灾害和瘟疫的影响,导致人口减少。

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瘟疫有700多次。这些瘟疫流行起来,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那个时候可没有疫苗和抗生素可供人们抵抗瘟疫的侵袭,被感染了,大部分人只能绝望地等死。

以肆虐东汉末年几十年的瘟疫为例,曹操在《蒿里行》中曾伤感地写到: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说疫气》称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可见当时瘟疫对人口几乎是灭绝式的影响。

另外就是自然灾害。古人限于技术条件,预防自然灾害的手段是很弱的,一旦发生大的灾情,人口的减少就不可避免。

再一个对人口平均寿命影响巨大的,就是新生儿的死亡率。

在生育安全缺乏科学有效保障的古代,新生儿的死亡率的非常高的。

导致新生儿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还是限于医疗条件和人们的认知。产妇在生产的时候,都是靠接生婆的经验,非常不专业,一旦发生难产,几乎就是一尸两命。

另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消毒问题,经常因为消毒不彻底发生破伤风,因此民间有“七天风,八天扔”的说法。

还有各种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传染病,我们都知道现在新生儿都要打疫苗,疫苗是干什么的?就是预防传染病的。但古代没有啊,一旦孩子得了这些传染病,只能自求多福了。无论你是皇子富贵人家,还是一般的小老百姓,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人人平等。

一般来说,新生儿活过百天,才算差不多了。

还有其它一些一样,加在一起,导致了非常高的新生儿死亡率。高的什么程度?说起来都让现代人害怕。

以明朝万历姚安知府李贽为例,生了七个孩子,只活了一个女孩。如果说李贽仅为小小的市长级别人物,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康熙大帝够分量吧?身为皇帝的他,生了55个子女,但平平安安活到成年的,只有28个,几乎是50%的夭亡率啊。

雍正皇帝子女成年前的死亡率高达60%,乾隆皇帝子女成年前的死亡率高达44%。

帝王之家都是这样,普通的官宦百姓人家,那就更是可怕得吓人了。

低得可怕的人口平均寿命,要想维持人口的再生产,每个朝代几乎都为此操碎了心。

他们的算盘主要是打在结婚与结婚年龄上,那就是你得结婚,而且是越早越好,所以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嫁人,甚至更小的,也就不稀奇了。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生死存亡之战。

在现代,那些人口出生率奇低的发达国家,都为了增加人口出生率使出了浑身解数。就算咱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现在不也是从只生一个好到放开二胎了吗?

为什么?都是人口减少闹得了。

现代人只是政策上倾斜一下,你结婚不生也没办法你,但古代不行,你不结婚?看国家咋收拾你!

我们知道,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人口死亡率高,就急需提高出生率,自然其前提就是要结婚,男要娶,女得嫁。

齐国的管仲就曾经建议齐桓公,采取鼓励与惩罚并举的政策,多生奖励,晚婚不婚?你试试,分分钟罚得你老老实实地去登记结婚。

管仲定的啥政策呢?主要就是结婚要搭配,主要是年纪搭配,什么老夫少妻啊,老妻少夫啊,统统地别想了,因为影响人口增长!

女子17、男子20如果还没有婚嫁,政府就治他们父母的罪,咋养的孩子?为啥不结婚生子为国家做贡献呢?

当然,如果结婚生子了,奖励自然是大大的,酒啊,猪啊狗的,统统给你,生得多了,养孩子的粮食都有。

多生孩子好打架嘛,古人早就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了。

当然,这个说的是最晚不能高于这个年纪结婚,当然是结婚越早越好了,这个时候男子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就很正常了,因为大家都是孩子嘛,谁也不说谁,先把婚结了是正事。

自然,古代官员考核中,也有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你的辖区人口是不是增长了。增加了,给你的政绩加分,提拔重用都有可能,否则就难说了,和现在曾经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有点类似。

刘邦建立西汉的时候,经过多年大战,人口已经很稀少了。没有人咋办?生!高祖皇帝的政策很是吸引人。生孩子免两年的税,自留地的收成都是你自己的,不要交公粮了。

后来更细致了,女孩15-30岁还没有嫁的,15岁的罚120钱,三十岁的罚600钱。

在《宋书周郎传》中,就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的记载。

比如,唐朝时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太宗时期,也是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奇缺,没法子的唐太宗,甚至把眼睛都盯在了寡妇的身上,不能守寡,你得嫁人,生孩子!

一个女子不嫁人,那是不行的,极端情况下,官府会给你找个人家,中不中你都得嫁!在《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明太祖朱元璋同样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听其婚配”。

这是国家在臣民的婚姻问题,实际上也是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上采取的五花八门的政策,目的就是一个,麻溜给我结婚去!

规定有了,激励与惩罚政策有了,那么执行情况如何呢?

这方面,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因为皇帝们都开了个好头!

比如,12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娶了6岁的上官皇后,这个还是俩毛孩子呢,真是辣眼睛。不过刘弗陵21岁就死了,12岁娶媳妇,嗯,也不算晚,再晚就娶不了啦。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暴君刘子业娶的皇后12岁,但这时的刘子业才8岁!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有。

那些年纪大的老皇帝们,照样老牛吃嫩草。40岁唐太宗把13岁的少女武则天纳入囊中,当然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出嫁时也才13岁;51岁的雍正皇帝娶了15岁的谦妃。

这样的例子自然多得数不过来,皇帝几乎每年都要纳妃,那些13-15未嫁的女子,只要皇帝看上了,都是后宫的人选,自然这些都是嫩草。

皇帝们具备天下男人所不具备的条件,但天下也有许多有实力的男人,他们虽然不能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纳几个年轻漂亮的小老婆还是可以的。

比如,那个“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主角北宋词人张先,80岁了还娶了个18岁的女子做小老婆,不但娶了,而且还生了两儿两女,这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啊。

这个例子是比较有名的,那些不太出名甚至无名气的达官贵人,娶1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妾的,根本不在少数。

这些人之所以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一方面是政策允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话说,哪个男人不想娶个年轻漂亮的美娇娘呢?

网上流传一个笑话,笑话相信许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男人在对待女人年纪问题上的专一性:18岁的男人喜欢娶18岁的女人,38的男人依然是喜欢18岁的女人,就算你是一个108的老男人,一旦你具备条件,依然还是想娶18岁的女人。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合理不合理,这就是男权社会的现实。

还有就是,许多皇帝的后宫人数多得不可思议。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后宫甚至达到了万人,找个妃子侍寝,还得靠“羊车选妃”。

皇帝和王公贵族把天下的漂亮的年轻女孩子都选走了,这可急坏了天下的父母和男人们,有条件的,就赶紧把女孩给嫁了,免得去后宫活受罪,这也导致女孩子在很小就不得不婚配。

作为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她们不嫁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她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她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同时,上有官府的政策,下有父母的压力,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到年纪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父母也会想方设法给嫁出去,要不然会被耻笑,也会被官府处罚。

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剩女一说的。

总之,古代的男人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实际上主要还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国家的生存,最后才是男人的虚荣心和占有欲。

现在的女人和古代的女人比起来,简直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这既是妇女地位的上升,更是时代的进步。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唐太宗40岁时,听说13岁的少女武则天“容止美”,于是便将她纳入后宫为妃;

雍正皇帝51岁时,遇见了15岁的谦妃,将她纳入后宫引为一生挚爱;

苏东坡的好朋友,北宋词人张先,80岁时娶了名18岁的姑娘为妾,之后还与她生了两儿两女,被苏东坡调侃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传了千年。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除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独孤伽罗14岁时嫁给隋文帝杨坚长孙皇后13岁时嫁给李世民孝庄皇后13岁时嫁给皇太极……

独孤伽罗与隋文帝 剧照

如此种种,如果放在当今社会,那必然是一场人理伦常的争议和风波。可是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畸恋”却屡屡皆是,早就见怪不怪!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古人的这种婚恋现象呢?这些娶小女孩为妻的老男人们,以及这些委身老男人的少女们,他(她)们都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她们幼小的身体能承受正常的夫妻生活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这千年的历史光影,去看看古人们的这种“婚恋怪象”。

首先,古人们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婚配,这是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现象。

十三四岁的孩子,放在今天那还是个中学生啊!结婚?生子?这在今天是令人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在古时候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古人们的婚配年龄普遍就是在十三四岁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古人的寿命普遍不长,需尽早婚配以繁衍后代。

截止到2019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7.3岁,这还是基于现今发达的医疗、饮食、养生等条件下。而对于医疗条件落后,并且战乱频繁的古人来说就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许仕廉所著的《人口论纲要》一书中的统计,夏商周秦汉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唐宋元明清时,平均寿命约30来岁,元明两朝可能还更低。

而古人对后代的繁衍又非常注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当然要早早的结婚生子,如果要按照现今晚婚晚育的标准执行,那绝嗣的风险是相当高呀!

2、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特别是对科技并不发达的古时候来说更是如此。耕地、织布、打仗、徭役等等,无不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

所以,古时候历朝历代都把休养生息、人口生育当成国家头等大事,当然就鼓励人们早生、多生,以此获得大量人口。于是在古代朝廷颁布的法令中,规定的婚育年龄通常是在十三四岁。

比如,唐朝时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听其婚配”。后来的清朝也循明朝例……

《墨子·节用》: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为什么总会有“新娘十八,新郎八十”的情况出现呢?

这个情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男人贪色、女子无奈、强权压迫。

1、男人贪色。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男人对爱情是最专一的,因为他们在18岁时,喜欢18岁的女孩;到了28岁还喜欢18岁的女孩;不管再过了多少年,直到88岁时他们还是喜欢18岁的女孩。

当然,这纯粹是个讽刺男人贪色的段子,但也确实道尽了许多男子贪色的真实心理。只是他们的都被现在的法律、舆论、风气等给禁足了。

而在古代,这些统统都不存在的。首先,法律允许;其次,社会风气也都是这样;社会风气都这样了,当然也就不在乎什么舆论了。

所以,古代那些有经济实力的老男人们才能堂而皇之的将这些美娇娘一个又一个地娶进门。那为什么只娶十三四岁或者十七八岁的女子呢?

这么说吧,换成是你,你会娶38、48的吗?再说了,就算他们愿意娶年龄大一点的,但古代良家女子都在十三四岁,顶多十七八岁就嫁人了,剩下的根本就没有了呀,未必还娶人有夫之妇呀?

2、女子无奈。

很少很少有哪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愿意嫁给一个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的老头子吧,就算古时候这种情况很普遍,但大多都可用四个字来形容——“被逼无奈”。

在古时候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基本是没有人权的,婚姻大事也根本由不得自己。

古代有些攀附权贵的人家,或者是想求得一点财物的人家,甚至把女儿当做一种工具,在女儿长大后便将她嫁入权贵地主家的老爷为妾为婢,受尽屈辱。

还有更多女子是因为各种原因流落风尘,在老男人们喝酒寻欢的时候被看中,然后直接花钱纳为妾。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苏东坡的好朋友张先,活了88岁,80岁还娶了个18岁的当红姑娘为妾,还一起生了几个孩子。张先一生都在不断的纳妾和生孩子,在他所有孩子中,最大的和最小的那两个整整相差了60岁,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当然,古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也导致了古代女子基本没有多少谋生技能。对风尘女子来说,男人才是她们唯一的依靠。所以有的就会选择挑个有钱有实力的男人嫁了,即使年纪大点也无所谓。比如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嫁给60来岁的老头钱谦益时,她才20来岁呢!

3、强权压迫。

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朝代都要从民间选秀女入宫服侍皇帝,要嘛为婢要嘛为妃。于是,几乎全天下最美丽的那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子都集中在了皇宫里,成了皇帝的女人。

除此外,民间也不乏权贵之家强纳民女为妾的例子,比如明朝时的伊王朱典楧就曾在洛阳城强纳12岁以上的民女高达千人!简直令人发指!在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类似这样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古代选秀

总而言之。

1、在古代时,小女孩十三四岁就嫁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在古代时,女孩子对自己的婚姻是不能做主的,要嘛屈服于父母安排,要嘛屈服于权势,要嘛屈服于金钱;

3、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的男人从小到老都是贪恋美色的,之所以现在没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种种顾忌,而在古代却没有,所以这种事情在古代当然就屡见不鲜了。

但不管怎么说,十三四岁是女孩子身体发育的最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夫妻生活对她们的身心伤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这个年龄就开始生育,更是加重了难产的风险,古代女子因此而死去的就不在少数。

所以,小女孩在十三四岁就出嫁也确实太早了些,当然这种现象也充分反映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卑微地位和凄惨命运。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不是古代男子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而是从古至今,男人都喜欢年轻漂亮的。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正值豆蔻年华,搁到现代,正是在学校里读书的年纪,但在古代,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却已经嫁人,即便是没有嫁人的,也是待嫁闺中,而且,古代的男子,也十分喜欢娶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如武则天进宫时才13岁,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时,也只有14岁,包括苏东坡的好友,那个“一枝梨花压海棠”的北宋诗人张先,也是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女子。

依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没有发育成熟,为何古代的男子却都喜欢娶呢?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包括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早婚早育能够繁衍人口以及国家政策等等因素,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谁都喜欢年轻漂亮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古代,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为妻,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还包括一些社会名流,都乐意娶一个年轻的女子。

唐太宗李世民大婚时,长孙皇后13岁;皇太极娶孝庄太后时,孝庄太后也是13岁;

武则天被李世民看中,纳进宫时,也只有13岁;

还有苏东坡那句著名的“一枝梨花压海棠”,说的就是他的好友,北宋词人张先,也是在80岁高龄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大姑娘,并且,婚后两人感情颇好,这个姑娘还为张先前后生育了两儿两女;

包括苏东坡本人,前后共娶了三个妻子,每一任妻子在嫁给他的时候,都是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小的,是他的发妻王弗,在嫁给苏东坡时,也只有15岁。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并且,在古人的眼中,对于这种事情并不觉得奇怪,反而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

并且,如果仔细研究古人的婚姻,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哪个朝代,男子娶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男子的年龄有多大,所娶的妻子年龄都非常小,因此,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老夫少妻”这样的组合。

像前文讲到,苏东坡的好友张先,就是在80岁的高龄之际,还能娶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这种事情,在古代也是比比皆是。

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就够让我们现代人吃惊了,还有比这个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在历史上,还有把年龄更小的女子召入后宫,纳为妃子的。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干过这种事情。

大明立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对纳入后宫的采选女子有过年龄上的规定,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子,方可纳入后宫,虽有朱元璋的“15岁以上”祖令限制,但嘉靖皇帝却根本不考虑。

根据《明会要》记载,朱厚熜曾将年龄下限进行过调整,征选过11岁至16岁淑女入宫,而且还是征选过多次,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朱元璋的“祖令”限制。

不仅仅是嘉靖皇帝,包括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朱载垕,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便选300名12岁至16岁民间淑女进宫。

即便是对年龄有要求,但对于皇帝来说,只要被他看上的,年龄均不是问题,这种心理,不仅仅只有皇帝有,像那些达官贵人,甚至包括民间的富豪,但凡有那个能力,都愿意去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女孩子,包括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及思想等,都没有发育成熟,怎么会在这个年龄就嫁人呢?要知道,这个年龄在我们现代,正是在学校读书的大好时光,也是长身体的好时机。,而古代的女孩子,却在这个时候,已为人妇。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古代的小女孩都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其实这里面,有多重因素,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古代男子身上。

首先,就是古代人成年的时间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中,男孩子要到18岁才算是一个成年男子,包括很多法律法规规定,也是18岁之后,才拥有属于成年人的各种权益。

而在古代,男孩子只有到了二十岁,才能“加冠”,也就是说才算成年,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为其梳发并带上新帽,这个仪式十分重要,称之为“冠礼。

而古代的女子,什么年龄才算是成年呢?答案是十五岁,到了这个年龄,就是“及笄”,就要将披垂的头发梳起来,盘在头顶并插上簪子,以示成年。

成年之后,无论男女,就可以谈婚论嫁,而女子“及笄”之后,家里人就会开始张罗着这个女孩子的终身大事。

“小女子哩年将及笄,如蒙公子不弃,愿附姻好。”---《清史演义》

男子的“及冠之年”和女子的“及笄之年”,在古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婚嫁的年龄了,换而言之,就是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就可以出嫁了。正常的一件事情。

因此来说,古代的女子,到达适婚年龄时,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也和我们现代的女孩子成年是一个性质,所以,在十五岁左右结婚,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是古代男子喜欢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而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就已经可以嫁人了,如果不嫁人,那后果十分严重。

其次,就是国家的法令规定

在古代,无论是什么时期和哪个朝代,君王们对于百姓们的婚姻大事,也是“操碎了心”,并且制定了各种相关政策。

在汉朝时,政府还特意规定,家里有女孩子的,到了“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时,必须要嫁人,如果超过十五岁没有嫁人的,政府还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汉书.惠帝纪》

这里的五算,意思就是征收五倍的赋税,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女孩子,超过十五岁至三十岁还不嫁人的,那么这一家就惨了,要为这个“老姑娘”付出五倍的赋税。

如此一来,无论是哪一家,只要家里有姑娘的,那都早早的在女孩子十五岁之前,就开始为她物色、张罗婚姻大事,等到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甚至更早点,将自家的姑娘嫁出门去。

不仅仅是汉代,之后的每个朝代均有相关的要求,大致年龄也都是在十五岁左右,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就是适龄婚配、早婚早育,到了魏晋时期,如果家里有女孩子超过17岁,还是“单身”的话,那连同父母兄弟,都会因此获罪。

而国家之所以会出此规定,主要是为了推动人口的增长,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人口就意味着财富,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口,这个国家才有实力与其他国家抗衡,因此,在历朝历代,古代的君王都鼓励和要求早婚早育。通过这种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数量。

最后,就是古代男子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和风俗

娶妻生子,是从古至今每个男人的使命,而古代男子和古代女子早婚,除了年龄和国家法规之外,也是有特定环境下的其他因素。

1、古人的平均寿命决定了必须早婚

众所周知,古代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在治安等多个涉及到生存问题方面,较之现代都要差上很多,因此,古代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平均寿命就会很低。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汉唐时期,只有25岁,哪怕是到了清代,平均寿命也就只有33岁左右。

平均寿命是由于较高的婴儿死亡和战乱造成的,并不是指人活到那个年龄就死了,但在古代,能够活到五十岁,就算是高寿了,这也是事实。

平均寿命较低,加上较高的婴儿死亡率以及战乱等因素,导致古人们不得不早点结婚,这样才能繁衍后代,给自己留下子孙。

因此,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也算是古代男子的一个无奈。

2、早婚就意味着能增加劳动力

前文讲过,早婚就能早点繁衍后代,而繁衍后代,就意味着家里的人口能够增加,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

在农耕社会的古代,人们在面临生活生产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土地,这才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历朝历代,也会向百姓征收各种徭役,既要依靠土地养活自己,还要承担朝廷的徭役,那么人口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男子娶了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那就意味着,这个女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生育年龄,在这期间,就可以生育尽可能多的孩子。

如此一来,这个家庭的人口就会逐渐增多,那么在面对耕种土地,以及承担徭役时,就会更加的容易,日子也会逐渐的过得好起来。

仔细想想,很多家族不就是依靠这种原始但又有效的方法,逐步的繁衍壮大起来的吗?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人的本性

这个就不用详细解释了,男人嘛,从古至今,都喜欢年轻的,不是有一个段子说过,男人是最专一的,从十八岁长到八十岁,男人的一生,都喜欢一个女人,那就是年轻的女人。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古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社会名流,以及地主老财,在娶妻纳妾时,往往是年龄越小越好,没办法,就是喜欢年轻的。

小结:

古代的男子,基本上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是如此,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古代女子成年的时间就是在十几岁,成年后就必须嫁人;其二是国家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必须早婚;其三也是古代的各种特殊的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古代,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为妻或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古代男子上至80岁,下至18岁,都可以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谁不想娶发育完全,亭亭玉立的女子,古代男子迎娶13岁的小女孩实属无奈之举。

通过古装电视剧,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代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人,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已为人母,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在现在的话,相信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

但是在古代这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多女孩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悲惨的命运,终身大事掌握在父母手里,从小就被定了娃娃亲,等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要与那个从来未见面的男人结婚。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年过半百而纳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诗经》中记载,卫宣公本来要为儿子娶媳妇,但是听说儿媳妇很漂亮,就想自己娶回来,于是从河边筑新台把儿媳劫过来。

唐玄宗61岁的时候,娶了27岁的杨贵妃,而杨贵妃曾经是唐玄宗儿子李瑁的妻子。

明朝末期,大文豪钱谦益迎娶柳如是,那年钱谦益59岁,柳如是才23岁。

……

古代男子十五六岁就要娶妻,七老八十还可以纳妾,而女子十三四岁就要嫁人,在这样的年纪,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可能就要嫁给一个七老八十的老男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 那些出嫁的小女孩要经历怎样的心理负担?那些纳妾的老男人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古代女子13岁就要嫁人,实属无奈,是古代社会被迫妥协的一种普遍现象。

1、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使得古代女子社会地位很低,没有一点话语权。

古代女子的命运从一出生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在古代有一句俗话,在家随父,出嫁从夫

这句话能够明显的反映出,古代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在未出嫁前,所有事情都是被父亲安排好的,一切都要听父亲的话,出嫁以后所有的一切都要听从丈夫。

《周易·家人》中记载: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意思就是女人的正事就是在家相夫教子,不得随意外出,抛头露面,参加其他活动。

历朝历代也严禁女子参加科举考试,从政从军。而且女子嫁人后也不得拥有私人财产,不能把家中财物借给或者赠予他人,而且出嫁时的嫁妆也归男方所有,丈夫死后,家里的财产也只能被儿子继承妻子不能拥有财产所有权。

在教育方面,女子也禁止进入学堂学习,古代有一句俗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女子经常是文盲半文盲状态。只能在家学习织布家务。

而且离婚后男子可以再娶,但是女子却不能再嫁人。

凡此种种,对女性的不公都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不得已只能听从父母之命,成百上千年的不公,使得追求平等的内心渐渐被磨灭,造成了古代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2、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常年战争使得人口锐减,为了提高人口出生率。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所有的物品基本都要靠手工,想要满足更更高的生活需要,就要有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而把结婚的年龄提前就是最直接的提高生育的手段。

而且,古代帝王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经常争权夺利,想要占领更多的地盘,想要占领地盘就要通过打仗掠夺,一旦有打仗就会有牺牲成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子,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特别是古代大型的战争,比如长平之战,一场战争下来白起就坑杀了40万的降兵。

在战后,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青年男子锐减,使得劳动力减少,统治者经常因为人口的问题绞尽脑汁,因为战争的原因导致男少女多,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男子不仅可以娶一个妻子,而且还可以纳妾。

在整个大趋势下,女子只要达到了可以生育的年纪,也就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会被父母逼迫着嫁出去,这也是封建社会下女子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3、古人寿命很短,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年时期,所以不得不赶紧结婚生子。

其实在古代,十三四岁才结婚就已经相当晚了,因为他们的寿命也很短,在不同朝代他们的寿命是不同的,但是都在30岁以下。

商周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在汉朝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22岁,在唐宋时期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转变,使得人的寿命达到了27~30岁左右。

了解了古代人的寿命之后,才发现十三四岁结婚并不算早,因为很多人也只能活到20多岁,就相当于结婚之后七八年就去世了。

这里就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只有20多岁的寿命,为何迟迟到十三四岁才结婚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结婚的前提是为了提高生育率,增加人口,而古代女子在14岁的时候才具备生育能力,所以最早也只能十三四岁结婚,十五六岁就已经生儿育女。

一开始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据史料记载,其实在秦朝之前很少有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嫁人,之后经历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使得人口锐减,汉朝建立后,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当时的统治者就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所以朝天不得不提倡,早婚早育把女子提前嫁人,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施。

后来才有了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必须要嫁人的情况,在古代有这样一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延续香火,使得家族更加兴旺,因此娶妻生子,成为古代人的第一要务。

在西周时期,国家就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女子在17岁的时候必须要嫁人,否则全家就会犯罪,被抓起来,男子必须要在二十岁前结婚,否则全家也会受到株连,在这个时期,结婚年龄还算正常。

但是到了汉代,这一年龄就大大提前了,男子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娶妻,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要嫁人《汉书.惠帝纪》有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就是女子超过了15岁还不嫁人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国家就要出面干预了。

从汉代以后,各朝代都把女子的出嫁年龄定在了十三四岁,而男子的娶妻年龄也定在了十五六岁,如果年龄超出太多没有嫁娶的话,就会视为犯罪。

古代男子纳妾,那些20岁左右的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何会愿意嫁给五六十岁的老男人?

古代女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嫁给那些老男人,她们也想找到自己的幸福,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但是她们身不由己。

古代不像现在男女恋爱自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从来都是男人的附属品,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在古代,女子的结婚对象并不是自己选择,而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有的父母为了所谓的利益去攀高枝,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找到一个有权有势的老男人,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想摆脱贫困的生活,他们认为把女儿嫁给有钱人一方面可以让家里生活好一些,也可以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好日子,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另外,贫苦人家的男子并没有那个能力娶三妻四妾,真正娶妻纳妾的那些人,都是家里要么有钱,要么有势,而很多穷人家的子女,父母在权利和金钱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别人。

总结语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自己的婚姻大事只能任凭父母做主,而父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所以在出生的时候就尽量定娃娃亲,等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立刻嫁人。

如果超过18岁还没有嫁人,那时候父母就会心急如焚,就会随便找一个人把女儿嫁出去。

同时,由于人口较少,并且考虑到当时的寿命只有30岁左右,为了能够繁衍香火不得已把结婚年龄定在了十几岁,这在只有30岁的寿命来看,十四五岁并不算小。

把结婚年龄提前也有利于古代人口增长使得国家繁荣,劳动力增多。

所以古代男子十五六岁就可以娶妻,女子十三四岁就可以嫁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女孩十三四岁的年龄,在现代来说是花样年华,含苞待放,她们现在应该都在教室里无忧无虑地学习,在父母的宠爱下快乐地成长。要是有那个父母敢在这个年龄将这些“祖国的花朵”嫁为人妇,等待他们的将是整个社会声讨、唾弃,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简直是天怒人怨。但是在古代,男子却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而且女孩们的父母还甘之若饴,这是什么情况呢?

当今社会的青年男女,二十四五岁结婚的,估计都会被周围的朋友所取笑。三十岁左右结婚才是正常操作,四十岁结婚那才叫真正的“晚婚”。国家为了阻止男女过早结婚,特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了结婚年龄,男的达到22岁,女的20岁以上,这才是合法的结婚年龄。低过这个年龄结婚的,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不合法的。另外国家还规定了,不能和18岁以下的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否则也是违法行为。

国家之所以建立这些保护18岁少女的法律,是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女孩的身体要到18岁以后才算是初步成熟,20岁以后才是最适合生育的年龄。过早地发生关系,会给女孩的身体带来严重的损伤。这也是国家提倡晚婚晚育,禁止过早结婚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古代男子就偏偏喜欢娶年龄那么小的女子为妻呢?其实他们也是有苦衷的。

国家需求,不得不从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秦朝之前的女子,都很少在十三四岁出嫁的,那时候女子的出嫁年龄普遍是17岁左右,这个年龄已经基本符合女子的“成熟年龄”。但是后来大秦崩溃,陷入群雄逐鹿的场面,后来又经历了几十年的楚汉争霸。中原的人口在战乱与饥饿中急剧减少,到刘邦建立大汉时,总人口只剩下了不到1800万,将近1000多万人在战争中死去。

这个人口基数对当时的大汉来说,是地广人稀,帝王们要想国家发展壮大,在原始的农业社会,人力是最重要的一环。要想人口迅速增加,那就只能鼓励生育了。但是刚经历战乱的国家,大量的青壮年适婚男人已经死去,小的又没有长大。无奈下,帝王们只好将结婚年龄降低,提倡早婚,让年轻男女早日结婚生子,给国家增加人口,发展国力。

为了达成人口快速增长的目标,统治者们也是煞费苦心。不仅出台规定,在女子第一次初潮以后,就可以自由婚嫁了。也就是及笄后,就可以出阁了。(古代及笄的年龄一般是12岁)帝王们为了鼓励百姓们,还“以身作则”,将自己选秀入宫的宫女起始年龄定在了13岁,以这个年龄为限进行选择,充入后宫。另外,统治者们为了督促男女早婚,还“丧心病狂”地制定了律法,规定凡是女子17岁后未嫁,男子20岁以后未娶,那国家将对他们征收平常人五倍的税收。官府还有权力给这些“超龄”男女强行婚配,随意给你找个老公或者老婆。

由此可见,统治者们为了人口的增加,已经顾不得许多了。百姓们无奈之下,只能响应国家的号召,早早地婚嫁,为国家的人口大计做贡献。

古代的年轻女子是家庭的负担

在古代的平民家庭,大部分的体力劳动都是依靠男人来完成,而女子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些。在家不能帮家庭承担体力劳动,又要消耗粮食养着,还要给官府上缴“人头税”。并且,古代未出阁的姑娘在很多朝代都是不允许出门到处走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年轻女子成了家庭的“累赘”,富裕些的家庭还不觉得。但是一般的农民家庭,多一个人就多消耗一份粮食,这对于本来就贫困的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也就是出于这种原因,古代女孩们长到十三四岁的年龄,父母就会充充地给她们找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出嫁。这样不仅减少了自己家庭的开支,还能换回来一些“彩礼”,这在古代被看成了一笔不错的“买卖”,也是女子早嫁的原因之一。

传宗接代思想作祟

在古代,非常讲究香火的传承,“不孝有三无孝为大”,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题所在。偏偏古代的生活、医疗条件限制,使得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很短,40岁死亡是正常,50岁已经算是长寿了,活到60岁,你就可以横行乡里没人敢管了。并且在那种年代,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都会要人命,况且还经常地战乱不断。总之一句话,在古代,丢命是分分钟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完蛋了。

所以说,在古代一个人要长大成年,不仅靠的是吃饱穿暖,还要靠运气,君不见那么多的王子公主也是早早夭折了?一个家庭,千辛万苦把儿子养大,最大的愿望不是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些高大上的理想,他们首要的目的是香火的传承。所以,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肯定是早早地给她娶一个年轻的媳妇,生儿育女,光大家族,这才是古人们心中所想。

因为你真的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出点意外就“领盒饭”了,万一来不及娶妻生子,断了香火,那就是愧对祖宗的事,很严重的。所以,女方家庭想把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子早嫁,男方家庭想早娶,这就“一拍即合”了。古代男子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古代人思想误区

其实,十三四的小女孩,身体才刚刚开始发育,各方面条件远没有成熟,比起二十多岁的成熟女性要少了很多韵味,过早地嫁人生子,对她们的身体伤害非常大。但是古代人由于医学的落后和思想的误区,他们认识不到过早发生关系,生育,对未成年女性身体造成的伤害有多大。甚至认为女子在12岁“及笄”以后,就可以自由地生儿育女了,完全不顾女子的身体承受能力。

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嫁为人妻生儿育女,会出现很多问题,要不就是婴儿发育不良导致夭折,要不就是母亲因为生育难产而丧命。就算把婴儿生下来,也很容易出现畸形、傻子等情况。事实上,这些早早嫁为人妇的小女孩,承受着非常大的痛苦,饱受摧残。

古代贵族带的坏头

古代的贵族一般都是特权阶级,皇帝为了让他们安稳的生活,不至于跑出来造反,很多时候都不会给他们大权,只会把他们闲置“养起来”。而这些闲起来的贵族们,总要找点事情来做的,遛狗斗鸡什么的。还有一部分就会发展出来一些特殊的爱好,比如喜好男风,又比如喜欢娈童。总之他们为了享乐,爱好总是稀奇百怪的。其中喜爱小女孩就是其中一条。

正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有所学。百姓们很容易被这些特权阶级把风气“带歪”,男子变得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想想古代的男同胞们,就觉得他们实在是“残暴”,十三四岁花样年华的小女孩,怎么就下得去手了呢?在看看我们现代,这个年龄的女孩在在父母,老师以及整个社会国家的关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念至此,不禁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女孩子们感到悲哀。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长安附近的一个村庄,发生了这样三件事。

▷ 老张头13岁的闺女嫁人了,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一个膘肥体壮的30多岁大叔,满脸横肉,笑嘻嘻地把闺女娶走了,孩子母亲大哭不止。

▷ 同一天,老李头14岁的女儿,被城里的一个有钱大爷,娶走了。老李头在那摇头呆望,老李媳妇在那抹眼泪。

▷ 还是同一天,老王夫妻愁眉苦脸,16岁的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因为要给朝廷上交“单身税”,老两口一阵阵的长吁短叹。

三个大概率存在的场景,说明了两件事,一是那个年代闺女嫁得真早,还是孩子,就要嫁为人妇;二是男人们好像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其实,不止2000多年前,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这种想象是长期存在的。

为什么女孩要在那么早嫁人?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为什么女孩那么早嫁人?

1、这是一种婚姻习俗的传承

男人和女人结婚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享受短暂的快乐,还是为了繁衍人类?

无疑,是后者

将可以推算的原始社会做参考,你会发现,当时人们的寿命普遍比较低。

根据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以及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的文章,还有一些古墓的挖掘资料,经过多方参考,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夏商,乃至原始社会,人们的平均寿命在18岁左右,三十一过,就像迈入了老年,能活到五六十的,简直凤毛菱角。

所以,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实行早婚,十二三岁女子初潮后,就认为可以进行婚姻了,这样的早婚,有利于人类的传承。

如果非要等到二十八,三十,估计人还没结婚,就已经挂了。

如果当时都晚婚,估计人类灭绝了。

所以,初期的早婚,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需要。

后来,人类逐渐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婚姻风俗,依然一脉相承,依然实行早婚制度。

当然,这个早婚,是我们所说,那时的人们认为是“适龄”。按古语说,女子初潮后,天葵已至,可以结婚,也可以生育了。

现代人,考虑更多一些,不仅考虑女孩子的身体是否成熟,还要考虑女孩子是否心理成熟。

那时的人们,不管孩子心理成熟与否,没成熟,就到婆家慢慢成熟去吧!

其实,女孩来了初潮,身体并不代表已经完全成熟,16--18岁,才可能完全趋向成熟。

而后来的古人,最后也有了自己的总结,认为女孩最好的年华是:年方二八,也就是16岁。

但约定俗成的风俗如此,一直在往下传递。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大潮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女孩应该在十三四岁结婚,这就是传统的影响。

2、国家逼着早婚

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医药水平有所提高,中草药慢慢走上了舞台,在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寿命大幅度上升。

但是,各国或各王朝必须面对一件事:就是对资源的争夺,所谓的资源,就是土地、人等。这就使得战争多了起来,而且规模很大,致死率很高。

从中国的春秋时代起,到民国在1911年建立,记载的可查阅的战争次数,有三千多次,没记载的肯定也不少。

就像遥远的战国时代,一死都能死几十万人,像白起坑杀40万赵军,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这样的大型战争,就是生命的收割机,年轻的小伙子们,就像地里的韭菜,一茬割掉了,接着割下一茬。

因为战争的人员损失较大,问题出现了:国家戍边之人减少,田野耕种之人减少,如此下去,国力将大受损失。

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强制早婚势在必行,如此可以缩短年轻人的“生产周期”。

越王勾践为了早日复仇,为了尽快强盛越国,提出“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者,罪其父母。”这是赤裸裸的逼婚,早婚可以,晚了不行,男女晚了都不行,否则收拾父母。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啥意思?15岁没结婚,那么在16--30之间,上五倍的人丁税。这真的愁死个人。谁都想把女儿早早嫁了,都不敢耽搁,哪怕倒找钱,也得把女儿嫁出去。这真得够狠。

晋武帝这个奇葩的皇帝,曾颁布诏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几个意思?臣民们,女子17还未嫁,国家负责发丈夫了,发什么你都不得反抗,瞎子瘸子,你自己受着。

最狠的,还是北齐,他们的政策是“杂户女年二十以下, 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 隐匿者家长处死刑”。也就是说,14以上,20岁一下,没结婚的,都统一去报道,统一安排,家长如果敢包庇,处以死刑。这个太厉害了!

相对而言,盛世大唐、宋元明清,没有强制,也没有收额外的单身税,但谁都知道,早婚已经是个常态,从宫廷到民间,都是如此。

国家强制早婚,有点违反人性,但是,在那个旧时代,尊重人性?没听过。朝廷要干什么,绝对是一意孤行,哪有草民声辩的机会。

3、人们被传统影响,早婚氛围形成

除了社会传统的传承,除了国家的逼迫,当时的社会氛围也已经形成,古代的各家庭,会督促着孩子们早婚,大家都在早婚,你家要不早婚,儿子娶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如果不允许自家女儿早婚,那么,条件好的公子哥,都去找别家女孩去了。

所以,但凡有点实力,一定是早下手,甚至,在女孩还没到年纪,十岁左右,都有人跑来定亲的。

而女孩父母,也是希望孩子能早有好的归宿,尽管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前程,不得不忍痛。

综合而言,社会婚姻风俗的传承,国家的逼迫,早婚氛围的形成,造就了古代早婚现象的普遍。

那时的男人们,为什么好像很喜欢十三四岁的女孩?

十三四岁,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呵护和培养,但古人,好像并不在意,而且大多还喜欢娶这么小的女孩,为什么?

1、娶个年轻漂亮的妻子,是从古至今男人的选择

男人,总是喜欢年轻的,18岁的小伙喜欢年轻貌美的姑娘,68岁的老者仍然喜欢年轻貌美的,这是人性。

不过,十三四岁是不是有点小?我们认为小,古人不觉得。

毕竟,在古代,很多女孩十三四岁就嫁人了。所以,并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有人说了,小女孩还没长开呢!

确实如此,不过很多古人和现在人想的不一样,他们娶回家,哪怕放着,两年不就长开了吗?但错过了,哪里找那么中意的?这就像有潜力的股票,握在手里早一点好过晚一点。

从我们现在角度看,那时的男人们,仿佛有点“心理变态”,不过,当时的形势造就了“少夫少妻”,或者“大叔配少妻”,或者“老夫少妻”等情况。

娶了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其实就是吃了嫩草,无论这是老牛,还是小牛,都不排斥嫩草。

2、娶个小妻子,听话好管

古人娶妻,并不在意是不是能够好好交流,并不在意能不能有共同语言,他们娶回去的目的就两个,一是传宗接代,二是帮家里人分担些,或者管理家务,或者下地干活。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涉世未深,单纯好哄,容易被男的管的一愣一愣的,而且一般不会出什么幺蛾子,搞什么红杏出墙的名堂出来。

人们都愿意找一个自己容易控制的,不愿意找个不好控制的,如此,可以把小妻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哪一种样子。

3、娶个小妻子,满足男人的虚荣心

古代的男人也是虚荣的,愿意听到别人这样的夸赞:你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娇妻啊!

十三四岁的姑娘里面挑,总能挑出条件突出的。而要在十五六岁的里面选,选择面减小了。

如果,要在17--20岁的里面选,大多属于当时的“大龄剩女”,不是有性格问题,就是有长相问题,不是长相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所以,当时能娶上十三四岁的女孩,算是很荣幸的事情。

哎!都啥事啊,现在的30岁女郎,我都感觉优秀的一大把一大把,过了30岁,才感觉是剩女。而那时,把20岁芳龄的当剩女,简直就是让人无语,还有没有王法了?

总而言之,古代人早婚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传统风俗的传承,二是国家逼迫,三是社会早婚氛围形成,各家庭都积极主动早婚。

古代的男人娶个十三四岁的女子,表现得满心欢喜,大多也是三个原因,一是满足了娶年轻姑娘的虚荣心理,二是小妻子好管听话,三是那时的男人出于人性本能,喜欢更年轻的十三四岁的适龄姑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