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血糖多久测一次比较好?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血糖是指我们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给整个身体提供能量。是我们常规体检中重要的项目之一,血糖升高多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血糖降低常见于低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3.9~6.1mmol/L的值。只有在这个血糖范围内,身体的能量才能维持一个平衡,过多的糖可以导致血管内产生一些不好的东西,过低能量不足,会使人体感到心慌、胸闷、出汗甚至昏迷等。

1.检测血糖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夜间2点血糖:

空腹血糖就是不吃饭,至少8个小时内没有进食,一般在早晨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吃过饭以后2小时,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三餐后都可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是可以大致体现120天(约3个月)以来身体的平均血糖水平;夜间2点血糖是指凌晨2点钟的血糖,一般糖尿病病人需要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剂量时检测。

测血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静脉血,俗称抽血,这种方式较为准确。还有一种是指尖末梢血糖,是针刺手指头出血后测的血糖,这种方式方便快捷,非医务人员都可以掌握方法,一般血糖异常需要经常检测血糖时可以选择,有一定的误差,对于正常人可能会影响诊断,而一些糖尿病病人原本血糖就高,即使测得的值差个0.1-0.2对于药物调整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正常人和原本就有血糖异常的人在检测血糖方便有哪些不同呢?

正常人检测血糖可以早发现血糖异常,并尽早接受治疗;而血糖异常的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检测血糖不仅仅可以根据血糖值调整饮食,还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延缓一些因血糖过高导致的并发症: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等。 下面主要叙述正常人和糖尿病病人(高血糖病人可以参考糖尿病病人)的检测时间和注意事项。

对于正常人来说,其实检测血糖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一般是作为体检项目完成,只要在检测前注意避免过甜、难消化的食物、饮酒等等,一般医护人员会嘱咐你前一天晚上9点之后就不要吃喝任何东西,因为血糖特别容易受食物干扰。再者就是如果家族里没有糖尿病或者高血糖的病人,可以按照体检时间检测血糖,一般每3、6个月或者1年一次都是可以的。

3.血糖多久测量一次?测量血糖期间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如果家中有糖尿病或者高血糖的病人,医学上叫有家族史,这一类人血糖异常会比没有家族史的人概率更高一些,所以最好定期(3个月左右)检测血糖,包括空腹、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更好的体现身体血糖的情况。正常人建议使用静脉抽血的方式检测更为准确。

糖尿病病人血糖值高于正常人,医生会根据病人自身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口服药物和胰岛素),配合饮食和运动,有些人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有的人可以控制在略高水平,但不会引起一些急性并发症(例如,酮症酸中毒),同时可以很长时间不出现慢性并发症等。

对于糖尿病病人,严格来说应该每天检测不同时段的血糖,来控制每天的饮食和药物量,当然这种严格是不实际的,病人也很难完成;一般糖尿病病人在没有将血糖控制平稳前还是建议每天检测,用血糖仪自己就可以检测了,把血糖值记录下来提供给门诊或者住院医生,有一个合适的方案后,绝大部分人都可以使血糖平稳,平稳以后就不用每天检测。

但是起码要每周检测1-2天(全部时段),还要控制好饮食,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并且每次到医院都应该测量血压,每年进行一次血脂、心脏、肾脏、眼底、神经等检查,便于及时了解身体情况,及时发现一些因血糖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血糖水平,严格控制饮食,合理用药,因为糖尿病是全身血糖升高,它可以导致全身的疾病,同时因糖尿病并发的一些疾病治疗都不是非常理想,只有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出现,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如果发现血糖异常,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内分泌科仔细检查,因为有些病人不注意体检,都已经出现并发症了才来医院诊治,经过一系列检查,身体其它部位已经出现问题,即使再把血糖控制好,对于已经受损的器官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最后小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控制的还不错,可以1~2周进行一次全天的测量血糖。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可以每天测量血糖。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段医生答疑在线🔑多久查一次血糖🔑测血糖是发现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也是糖尿病患者看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检查。所以,定期测血糖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了解一下,正常血糖和糖尿病的血糖值:

正常空腹血糖3.9~6.0,和餐后2小时4.4~7.8。

糖尿病:空腹血糖≥7.0,或餐后2小时≥11.0。

介于两者之间者为糖尿病前期。

不同的人群,测血糖的频率不同:

(1)血糖正常的人群,如果每年单位有体检,应该包含血糖项目;没有定期体检的,至少不能超过3年,最好也是每年一次。

(2)没有糖尿病,但是有发生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测一次血糖,①年龄≥40岁; ②曾有血糖升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者;③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男生腰围≥90cm,女生≥85cm);④长期静坐生活方式;⑤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者;⑥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⑦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⑧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3)只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以此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没有固定的时间,至少不能超过一个月。

(4)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者: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基础胰岛素者最好同时检测睡前血糖。

(5)近期频发低血糖,或者糖尿病住院患者,需要频繁测血糖或者不定期测血糖。

段医生特别提醒:

(1)糖尿病患者,为了测血糖方便,最好自备便携式血糖仪。还要每隔3~6个月抽静脉血测血糖。每年进行血糖仪的校准。

(2)糖尿病患者,还要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3)非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血糖升高,但又没到糖尿病地步,最好进行葡萄糖耐量筛查糖尿病,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只筛查空腹血糖,容易漏诊。

(4)糖尿病是不断进展的疾病,说明定期测血糖的重要性。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血糖的自我监测频率主要取决于您的治疗目标和方式:

*若您的血糖控制较差或病情危重时,则应每天监测4-7次(三餐前后+睡前),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为止;当您的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则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4-7次(三餐前后+睡前)。

*若您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自我监测血糖5次(空腹+三餐后+睡前),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天监测血糖2-4次(空腹+餐后血糖)。

*若您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或生活方式干预时,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空腹+餐后血糖)。

具体监测哪几点血糖呢?

1、 餐前血糖监测:

当您的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若您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应测定三餐前血糖。

2、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

若您的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是整个血糖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应关注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3、 睡前血糖监测:

若您是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睡前(晚上10点左右)血糖监测。

4、 夜间血糖监测:

若您进行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水平已接近治疗目标,但空腹血糖仍然较高或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时,应监测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

5、 平时

当您平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6、 运动

若您参加较剧烈运动,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尤其是运动以后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您应该增加监测血糖的频率。

7、 其他情况

当您尝试新的饮食、不能规律进餐、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时,均需要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您能灵活的安排适合自己的血糖监测频率,这样更有利于您血糖的达标。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什么时间测血糖这并不是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关注的问题,普通人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各种疾病都可能随之而来了。那么到底要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呢,有没有较好的推荐呢,其实主要还是根据人群的特点而决定的,下面我就根据不同的人群讲一讲该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

糖尿病患者该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呢,需要注意什么呢
  • 其实就算是糖尿病患者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平时在家就是吃口服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控制血糖的,而且血糖控制的还可以,平时血糖也不是波动的很厉害,每周只需要查几次指尖血糖,比如说2-4次空腹时或者是餐后的血糖就行,维持血糖基本稳定状态就可以。但是如果血糖控制的不满意,还是建议增加短期内的血糖监测,以便调整用药
  • 而平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是要监测血糖变化的。当然更是要根据血糖的水平进行调节的,如果只是应用普通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主要是测空腹血糖的水平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 而如果你是应用的预混胰岛素,不仅要测量空腹时的血糖,还有增加晚餐前的血糖监测,根据空腹血糖结果调整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而根据晚餐前的血糖来调整第二天早饭前的胰岛素用药量。如果空腹血糖是达标的,最好测测餐后的血糖,可以更加准确的调整用药。
  • 如果平时血糖不是很高,平时不吃药也不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只是对生活及饮食方式进行调整来控制血糖,这样的话平时也要测血糖,评估一下如何调整饮食及运动的量,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生活调节的方式来控制好血糖。
  • 还有一种就是因为糖尿病住院进行治疗或者因为其他疾病住院时要更好的监测血糖变化,基本上每天测4-7次的血糖变化,以便病情的控制。但是这种医院的医护人员就进行操作了,患者和家属配合就行了。
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监测哪些指标呢
  • 糖化血红蛋白,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或家属还是了解的。尤其是因为糖尿病进行过正规医院治疗的患者,医生一定会提及这个指标,而且检查化验结果中也有这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其实比测血糖要高级的多,是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水平的好坏,所以说对之后的治疗措施是有很高的指导作用的。这个指标的正常水平在4-6%之间,不需要反复的进行测量,在发病早期每3个月查一查就行,当血糖控制的相对稳定以后就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测量了。
  • 糖化白蛋白则是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对的一个指标,其作用使表示糖尿病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好坏,大约可以表示近2-3周的血糖水平,相对糖化血红蛋白是比较敏感的;当然也是可以作为血糖调控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啊。这个指标的正常范围在11-17%之间。
  • 希望糖尿病患者都可以把血糖控制好。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糖友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问一下大家:你为什么要测血糖呢?

你可能会说,是要看血糖的高低呀。

那么看到了血糖的高低又能怎么样呢?

当然是要看治疗方案合不合理,是不是最有效了!

所以,测血糖的目的是要看治疗方案如何,而真正能反映治疗效果的血糖检测,是有标准的时间点的,只有检测这些时间点的血糖,才是有意义的。而且每个时间点的血糖所反映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对于血糖的检测,不是多久测一次的问题,而是测一次能得到什么信息才最重要。

所以对血糖的检测,要把握的原则是从检测中发现问题,否则没必要老检测。所以糖尿病人要了解各个血糖检测点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去检测血糖,没有必要给自己规定检测的时间和次数。

对糖尿病人来说,在做好饮食控制、科学运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做好血糖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检测什么时间点的血糖对判断治疗效果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最有意义呢?这其中是有很多讲究的,天天听健康就帮大家疏理一下这个问题。

各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 空腹血糖 是指过夜8小时以上、早餐前、无运动、情绪稳定、未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时测定的血糖值。它反映的是过夜休息后基础的血糖水平,间接反映了维护基础生理活动时胰岛素分泌水平。

  • 餐前血糖 指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它反映前一次进餐后胃排空后再次进餐前,也就是相对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情况,反映进餐量、运动量及降糖药对血糖的影响。

  • 餐后2小时血糖 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它主要反映进餐种类、进餐量对血糖的影响。

  • 随机血糖 指一天当中任何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情绪波动、感觉异常等等,反映当时血糖的水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按治疗方案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基于稳定,没有必要频繁地检测各时点的血糖,只需要每隔几天测一下早餐和晚餐前的血糖,这两个基础时点的血糖,最能反映全天的总体血糖水平,但很多人常常只检测空腹血,要知道它不能代表全天血糖的控制水平,意义并不大。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更改治疗方案,身体出现异常感觉或低血糖症状、生活习惯和规律发生变化时,可以选择以下这些时点监测血糖,以帮助发现问题。

  • 空腹和餐前血糖监测 对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出现高血糖时首先要检测空腹血糖,当有低血糖风险时要检测餐前血糖。

  • 餐后2小时血糖 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以及只采用饮食、运动控制血糖的患者,应经常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对空腹和餐前血糖正常,但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的患者,应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来指导对餐后血糖的控制。

  • 睡前血糖 对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提早发现有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 夜间血糖 指午夜3:00左右检测的血糖,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是出现无法解释的空腹血糖增高时可了解是否发生了夜间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人很怕测血糖,一方面嫌麻烦,一方面怕花费多,还有怕疼等等原因,其实掌握了血糖监测时点代表的意义,就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进行血糖检测,避免无谓的血糖检测,用最少的检测次数获取最有意义的结果。

如果此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天天听健康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需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要想与之和平共处,我们就一定要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除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还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以说,糖尿病与其他主要依靠专业治疗的慢性疾病不同,它有赖于我们定期检查血糖,并不断分析结果,从而实现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

正因为定期检查血糖对于病情恢复超级重要,所以我相信大多数糖友的家里都有一个血糖仪,为能够随时测量血糖创下了条件。然而对于少部分糖友而言,血糖仪摆在家里,却不知道该多久进行一次测量?测量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那么今天,我这篇文章给予大家一个详细的解答。

为什么要自我监控血糖?

●自我监控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健康。无论我们如何控制糖尿病,比如单独饮食和锻炼、口服药物或服用胰岛素 ,定期的血糖监测都能立即反馈血糖是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时候,当我们将血糖数值制作成表,交由主治医生查看时,能给主治医生调整药物、胰岛素带来很大的帮助。

●此外,自我监控血糖可让我们活得更加自由,选择也更加广泛,做起事情没什么后顾之忧,甚至能让我们有信心从自己的行动中不断调整、学习,甚至能让我们为做得更好提供动力。当我们做到自我监控血糖,我们就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能做的,还是不能做的。比如:如果我们服用胰岛素且血糖较高,则可能需要推注或服用速效胰岛素,以使我们的血糖水平下降。又比如:如果我们服用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在发生低血糖前能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

●定期监测对于显示锻炼的积极作用尤其有帮助。比如我们的血糖为140mg/dl,但是我们每天开始散步,然而血糖却相比之前升高了,那么我们就很可能需要增强自己的动力。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也需要保持饮食均衡。一般而言,我们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能吃,而这就需要自我监控血糖。有时候某些食物对自己而言,会让血糖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就需要放弃;如果对自己没什么影响,那么就可以适量吃一些。当然了,这里需要因人而异,相同的食物对不同的人群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多久测一次血糖比较好?

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在血糖监测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大多数人每天早晨早餐前都进行空腹血糖监测;有些人还在午饭、晚饭和睡觉之前进行监控;有些人会在进餐前和进餐后进行监控;有些人会在饭后两个小时进行检查,而另一些人则希望在饭后一小时进行检查。其实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定论,依然需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

然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篇论文显示:

糖尿病患者使用常规血糖仪监测血糖的频率越高,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就越好。

其实,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1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天进行6-7次血糖测量,一般测量时间段为三餐前后和睡前。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源的原因,这一般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建议至少5次测量,直到血糖控制稳定为止。一般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处于血糖稳定控制状态,每天至少应测量4次。

如果一个人被新诊断糖尿病,开始新的治疗或血糖控制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血糖测量。对于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进行2次测量。但是,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应该更多地检查。

血糖测量又该注意什么?

空腹血糖是我们在早上吃东西或喝东西之前的第一件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天血糖数值的起始点,并有助于确定晚上的血糖状况。如果我们的空腹血糖始终高于130毫克/分升,可能需要注意黎明现象或Somogyi效应的结果。因此对于经常早上血糖水平高的朋友,想要究竟是哪一个现象引起的。建议在凌晨3点多测量几次血糖。此时的高血糖可能是黎明现象,而此时的低血糖可能暗示了Somogyi效应。

一旦进食,血糖就会上升,但是下次进餐时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我们的餐前血糖在建议的范围内,并且我们的HbA1c检查结果也在目标范围内,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饭后血糖测量就没有必要了。原因之一是我们并没有权威的临床研究,来证实餐后血糖高对我们身体的长期影响。

虽说餐前血糖检查是糖尿病管理中比较重要,但有时我们也需要餐后血糖的情况。比如当一个人的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在建议的范围内,但他的HbA1c水平很高时,那么餐后血糖测量就是有益的。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餐后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对饭前服用的短效药,或饭前服用速效胰岛素的剂量和时间的反应也很重要。它也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对某些食物或食物量,是否会对自己的血糖水平造成影响。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个体化疾病,对食物的反应因人而异。除非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在饭后进行血糖检查,否则他们将不会了解食物和血糖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到底什么该多吃,什么不该吃。只能凭空想象,而是感觉那个东西甜,就绝对不能吃,那个东西不甜,就可以多吃。

对于糖尿病孕妇来说,在饭后检查血糖至关重要。因为与未怀孕的成年人相比,怀孕的糖尿病女性的血糖目标“更严格”。虽说现在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有些争议,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将其视为并发症的预测因素。但是,以我的临床经验,要使HbA1c结果低于6.5%,我们的空腹血糖水平必须低于110m /dl,并且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低于140mg/dl。如果不这样做,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HbA1c的目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