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病有轻重,胃病自然也有轻重,只要胃不是处于正常状态,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都是胃病。那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正常的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状态,它又发挥怎样的功能,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胃首先是一个两端有口的囊袋,上面的一个口叫贲门,是食道和胃的交界,下面的一个口是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交界,这两个门正常情况下保障食物从上到下,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只能从食道进入胃,然后在胃里面经过胃的蠕动和胃液对食物的分解形成食糜,然后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如果逆向蠕动,食物经贲门从胃进入食道或者食物从十二指肠进入胃内都是不正常的,这种会让人感觉到烧心,恶心,呕吐或者是干呕的症状,如果十二指肠中的胆汁,单独进入胃内或者伴随食物进入胃内,这叫胆汁反流性,可以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如果胃液单独逆向进入食道,或者伴随胃内食物进入食道,这叫食道反流,可以造成反流性食管炎。

胃袋子这个胃壁从内向外有四层结构,分别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胃的粘膜分泌胃液来进行消化食物,如果分泌旺盛,除了能够消化食物,还侵及胃粘膜表面的保护层(粘液),腐蚀粘膜的话,就是胃炎了,可以完成胃的粘膜红肿,胃镜下显示粘膜红肿,甚至有出血点,前者叫浅表性胃炎,

后者叫糜烂性胃炎。在这些过程中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正常情况下是一层粘液湖,有一定的厚度,如果喝水少的话,粘液湖的粘稠度和厚度发生变化,这个胃酸就会突破这层粘液湖,所以说每天都要一定量的水,而不是渴了才喝,那个时候就已经迟了。喝多少水呢,看尿液的颜色,淡黄色即可。

我们再返到上面,接着说胃粘膜细胞分泌的胃液。胃的粘膜过度分泌胃液,不仅侵蚀粘膜,还侵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这叫胃溃疡,

会感觉到疼痛,会把周围粘膜的供血血管也腐蚀掉,所以会有出血,如果是呕吐出来的话,会有鲜血,如果是通过整个消化道经肛门排出的话,会有黑便,也就是大便的颜色偏黑,如果少量出血,不明显的话,做个大便的便常规,往往会有潜血阳性,潜血也就是潜藏的出血,肉眼看不见大便变黑,但是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血细胞。如果把肌层全部腐蚀透了,胃里的东西就会进入腹膜腔,这叫胃穿孔,

这是急腹症,要命的,所以一定要早治疗。当一旦胃的粘膜细胞长期过度分泌胃液,就会累趴下,就像人一样,每天超负荷劳动必然会早衰,这也是一样,这种情况下叫萎缩性胃炎,这个时候吃了饭就老有消化不了,饱胀不舒服的感觉,也被称之为癌前病变。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萎缩的粘膜细胞想恢复正常,就开始尽力的自愈,这个时候自愈就会出现偏差,成为变异细胞,也就是和正常细胞不一样了,变异程度越大,恶性度也越大,恶性度大就是癌细胞了,这是胃癌。在胃癌的生长过程中,也会侵及正常血管,所以也会有潜血,便血的症状,所以从另一方面也会表现为贫血,所以化验血常规会有红细胞计数减少的贫血表现。同时癌细胞需要的营养也是从胃的营养血管中窃取的,所以胃的消化功能也会变弱。上面说的都是胃的器质性病变。

那么我们回到上面的一个现象,就是胃粘膜过度分泌胃液,为什么会过度分泌胃液?这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就是吃饭不规律,吃饭的时间点不规律,吃饭的量不规律,遇到好吃的合胃口的多吃,不合胃口的不吃或者吃一点点。这和胃就和我们人一样,有个好习惯,到点就分泌,而且分泌多少形成规律,如果时间点没规律,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分泌好,所以就乱套了,就和小孩一样,

正常上学时候,到点起床,到点上学,到点下学,不用说,很规律,一旦放了寒暑假,没有自律性的孩子就开始早上不起,晚上不睡,到饭点不吃,过了饭点饿了,大人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做饭了;胃也是如此,没有固定吃饭的点,胃也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分泌胃酸了。饥一顿饱一顿的话,胃也不知道该分泌多少胃酸来消化食物,就和孩子一样,遇到合胃口的大人做的饭不够,遇到不合胃口的,剩了好多的饭,谁做饭谁发愁,胃也是如此。所以说规律饮食是预防胃病的法宝,也是有了胃病的人最应该注意的。

还有就是饮食的冷热,过热的话,我们的口腔烫着了,急得我们不是吐了,就是赶紧咽下去,吐了还好说,就只是口腔粘膜烫了,如果咽下去,就会把食道和胃也给烫了,所以吃烫食也是引发食道癌和胃癌的诱因。过冷的话,进到胃里以后,胃壁上的肌肉和血管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肌肉缩,就是痉挛,痉挛会引起胃痛,不停的蠕动,蠕动到一定程度,就累趴下了,就蠕动很慢或者几乎不蠕动,严重的情况就叫胃瘫,胃壁血管收缩的话,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减少,那么胃壁细胞的供血减少,胃壁细胞挨饿,就没有力气干活,所以怠工,胃的功能就受损。所以说饮食冷热也要注意,也是预防胃病和康复的重要一环。

再一个就是吃饭的时候莫动脑,莫思考,因为中医上说“思伤脾,脾胃相表里”,不光伤脾,也伤胃,人体的血液是一定量的,吃饭的时候消化系统需要更多的血进行消化吸收,如果边吃饭边思考,就会给脑子分配更多的血液,自然消化系统分配的血液就少了,那胃的血液供应自然也变少,必然影响胃的功能发挥,所以专心吃饭很重要。

中医上还说“肝胃不和”,老百姓也说“气都气饱了”,这说明胃的功能会收到肝的影响。中医上说“肝主情绪”,情绪需要舒畅,情绪舒畅,那么十二指肠降段的乏特氏壶腹括约肌就松弛,从胃经幽门到这个地方的食物一刺激括约肌,括约肌开放,胆囊里的胆汁就排到十二指肠,进行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而和胆总管共口的胰管也会把胰腺分泌的胰液(包括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胰岛素等)排到十二指肠,让它们在小肠内尽情消化。

如果情绪焦虑,抑郁,那么就会引起乏特氏壶腹括约肌的痉挛,失灵,食物到了这,这些消化液也不能够流出来,不能够排到十二指肠,自然食物没法消化,所以饱胀感就会产生,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气都气饱了”的原因,也是中医所说的“肝胃不和”的现象。因此养成良好舒畅的情绪是预防胃病和康复的重要法宝。

通过以上的解说,再给大家总结一下,饮食的定时定量,饮食的冷热适宜,专心的吃饭,舒畅的情绪是预防胃病和康复的重要法宝。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我的建议可能颠覆了你和你朋友对胃病的看法。胃病中,很多都是不严重的胃炎,浅表性胃炎,但很多人常年吃药,就是好不了。

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不好,可能是缺肥,缺水,土地板结,杂草多,还有可能有虫灾,农民会根据实际情况,施肥,浇水,松土,除草,或者打农药,其中打农药对庄稼本身没好处,但考虑到要消灭害虫,就只能用农药了,毕竟打了药比不打药收成要好。

人有胃病,主要是外界伤害和缺少营养导致细胞受损,只要恢复细胞的健康,炎症就能消除。而细胞是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类黄酮组成,所以只要这些营养充足,品质好,比例合理,人体自身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就可以吧受损的细胞修复好。

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合理的方法,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12年的时候我也是胃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胃镜,说是浅表性胃炎,还测了幽罗门杆菌!后面就一直吃药,奥美拉挫等等各种尝试貌似都没啥用,还是会不舒服,后面药也停了!慢慢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从12年读研究生开始,我不吃辣,不吃冷的食物,喝温水,晚上压力再大也不熬夜了,慢慢地有所好转!但是只要一熬夜立马就不舒服,后面出国2年,带了好多胃药,但是还是不够用,后面也是托人买的,带过来,自己做饭,也规律了很多,虽然偶尔也会发作一下,但是频率低了很多,再后面有人推荐了日本的太田胃散,我也买了吃了,对我确实是有效果的!总得来说,胃病吃药有时候会不起作用,还是得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如不熬夜,不吃的太饱,不吃辛辣食物等,才会慢慢地好转的,记得要坚持下去,我坚持5年没吃辣!要记住药物只是消除病症,让你舒服一点,有时候并不能治疗,最关键的还是靠自身免疫!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我的胃病大概有5.6年了吧,2016年胃部有点胀,不是很严重,做了胃镜检查,报告是浅表性胃炎,也没吃药。2019年因患肺隐球菌感染,吃抗真菌的药 氟康唑片,大概吃了半年吧,然后就觉得把胃吃坏了,身体免疫力直线下降,浑身乏力,胃部也不舒服,2020年做胃镜就报告为萎缩性胃炎了。查出萎缩性胃炎后,我是每天紧张的不行,很担心会癌变,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好像就是先感觉一下胃是不是不舒服,如果有一点的难受,我这一天就会很焦躁不安。

就这样紧张兮兮的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吧,我的一日三餐特别规律,平时吃饭的时间基本都是一个点,荤素搭配的也很好,然后吃调节脾胃的中药,吃了大概有半年的时间,还是时好时坏。今年的7月份又去做了个胃镜,这次报告为多发息肉,大夫说我是思虑过重,不要每天去关注他,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把心态放好就行。

就这样,检查完后吃了半个月的硫糖铝和艾普拉唑片,每天乐呵呵的,不去想他,胃竟然不知不觉的不那么胀了,看来情绪真的很重要,人体所有的疾病都情绪有关。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讲个身边人的经历吧。我姐今年34岁,长期胃病,肚子胀了3个月,后来用一个小方法调理好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姐的脾胃一直不好,因为她的饮食习惯特别糟糕。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饮食很不规律,尤其是早饭,经常能不吃就不吃;

2.爱吃肉和辛辣,经常大半夜吃烧烤、喝啤酒;

3.钟爱水果,减肥的时候甚至当顿吃;

4.经常熬夜,凌晨饿了还会忍不住吃东西。

这些问题日积月累,终于爆发出了很多症状

饭后肚子胀

哪怕只是吃了一点点东西,我姐还是会觉得鼓鼓胀胀的。仔细听一下,还能听到肚子里不停咕咕地响。严重的时候,肚脐周围甚至还能看到隆起的包块。

不想吃饭,饿了也吃不进

她有时候肚子饿了,特别想吃东西,但只吃几口,又觉得饱了,没什么胃口。强行吃一点,又觉得反胃想吐。吃不进东西,她整个人慢慢变得有些消瘦,看起来无精打采的。

吃了生冷和油腻就拉肚子

最近几个月,我姐也很少出去吃火锅了,水果也减少了。因为她吃一顿火锅就会拉几天肚子,沾了生冷的水果,肚子也会咕咕叫,又要跑厕所。吃了药以后,没几天又断断续续地复发。

情绪很糟糕,一点小事就能吵起来

前几天她辅导我侄女做作业,才做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大骂了侄女一顿,把侄女都骂哭了。姐夫和她讲道理,很快就被她骂得狗血淋头……

吃了好些药,但还是经常复发

止住了拉肚子,胀气来了

拉肚子以后,她先是吃了藿香正气丸,发现不顶用,又吃了氧氟沙星。拉肚子倒是止住了,但是肚子又开始胀气,咕咕响,她时不时就疼得大叫。

医院治疗后,没几天又复发

她去医院检查,发现是慢性胃炎,又吃了吗丁啉、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吃了药以后,她肚子胀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很快又复发了。

总得来说,我姐作的一手好死,胃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当妹妹的,也不能不管,就带她去找了一个我熟悉的中医调理。

医生检查后认为,我姐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是因为脾胃虚弱。再加上吃了寒凉的药物,虽然止住了腹泻,但加重了脾胃的损伤。

医生建议我姐改善生活习惯,坚持食疗,并开了一个经典养脾胃的小方——八珍糕。

我查了一下材料,发现这个八珍糕很有来头。

八珍糕是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整理《清宫医案》时,偶然发现的清宫御方。

但这个方子并不是清朝才有,而是由明朝太医陈实功所创,专门调理脾胃用的。

到了清朝,御医们认为“八珍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之方,扶养脾胃为主,屡有奇效”,所以八珍糕又在清朝的皇室得到了沿用和改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著名中医学者罗大伦博士还在《百家讲坛》进行了讲解:

经过几百年的改良,八珍糕也很匹配现代人的脾胃,主要材料有八种,包括:山楂、山药、薏米、芡实、麦芽、茯苓、白扁豆、莲子肉。

这是非常适合调理脾胃的搭配。

山楂和麦芽是帮助脾胃运化,清理积食的好帮手,还能提振食欲。

白扁豆、莲子肉和山药能滋补脾阴,增强脾胃功能,进而稳固肺气、滋养心阴,达到减少呼吸道感染,平稳心神的效果。

薏米、芡实和茯苓,有祛除脾湿、提升脾阳的作用,可以缓解大便黏腻,改善手脚冰凉、贫血、腹胀等症状。

莲子肉药性平和,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效果,能缓解因为脾胃虚弱带来的腹泻、失眠等症状。

【做法】

八珍糕在厨房就可以做,而且很简单。

1.准备好8种材料,每种30克,打磨成粉;

2.根据自己需要加入适量的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水和面;

3.揉搓成核桃大小的丸子,装盘放入蒸锅里蒸熟即可。

我姐吃八珍糕半个月后的效果

肚子胀得到了缓解

以前我姐不光饭后肚子胀,稍微吃点水果也会肚子胀胀的,现在情况已经很轻微了。只要不暴饮暴食,肚子基本上不会胀了。

胃口好些了

以前稍微吃一点就恶心不想吃,现在吃饭的情况比较正常了。

少吃些生冷,不会拉肚子

最严重的时候,我姐吃个苹果或者凉面都会拉肚子,现在适当吃一些,都没有问题。她自己也很注意,没有天天大吃冷饮了。

情绪变好了

这是我们家最欣慰的,因为她脾气不好,全家遭罪。吃了八珍糕,把脾胃调理好了以后,她睡眠质量提高了,整个人的能量更充足,情绪也好很多。

现在她都会在家里和办公室放两罐八珍糕,觉得胃不舒服,就会吃一丸。

八珍糕不仅我姐这种肚子胀的人群有效,还很适合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大便黏腻等脾胃虚弱症状的小孩、成人和老人,用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稳固身体元气。

如果觉得自己做起来麻烦,也可以直接吃成品↓

有什么建议可以推荐给有胃病的朋友?

少吃辣,少吃酸,少生气,爱护胃,多注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