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作为一名临床药师,主要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我来讲讲我的观点。首先我们来讲讲吃药这件事,为什么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吃?如果停了会有什么危害?

阿司匹林,最早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的合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痛觉中枢,用于发热性疾病的退热、镇痛,最常见的就是感冒药阿咖酚散(头痛粉),其中的阿就是阿司匹林,大剂量时还有抗炎作用,比如用于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后来人们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即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我们都知道人的血管内皮在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有害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损伤,而一旦出现损伤,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聚集,再加上高血脂等物质,就会在血管内皮上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堵塞血管,也可能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液流动,堵塞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最终引起心梗、脑梗、肾衰竭等。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而他汀类药,如常见的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的生成,同时还能够稳定斑块、抗炎等。因此,二者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例如心梗、脑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无论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还是一级预防或是二级预防,都功不可没。

那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类预防,或者说所有的人都能吃。因为我们知道阿司匹林抑制了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是凝血的,也就间接地延长了出血时间,所以对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容易出血的病人是不能长期吃的。其次,做了心脏瓣膜术后,正在吃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再吃阿司匹林时也要相当谨慎,因为二者都容易引起出血。

再次,他汀类的副作用也是存在的,长期服用有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升高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时,就需要暂停使用了。另外他汀类还会引起肌酸激酶升高,当肌酸激酶升高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时,并伴有明显的肌酸肌痛时,也应该暂时停用他汀类药。因为这类药还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就是会引起横纹肌溶解。因此,并不是说老年人一旦吃上了阿司匹林和他汀就不能停药,当出现这些严重不良反应时该停还得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到底哪些人才需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一般来说吃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只针对40岁——70岁的人,小于40岁或大于70岁的人专家共识并不推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并且还要未来10年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0%,并且经过积极干预后仍然有大于3个高危因素存在。

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家族中有小于50岁的人早发心血管疾病、吸烟、冠状动脉钙化等,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人才需要吃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吃。满足这些条件的人,一般来说是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而本身就有动脉硬化斑块的人,如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的人,是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以稳定斑块,甚至逆转斑块。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你好,我知心蓝医生。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前者是用于调节血脂的,而后者是用来抗血小板的,通俗的说,一个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是抗血栓的。这两种药能不能停,我觉得要分情况来讲。

一、用于治疗(二级预防),不能停

1、哪些人需要这两种药来治疗?对于那些明确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疾病等(如下肢动脉)。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毫无疑问只要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都是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

2、为什么不能停?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疾病,无论采取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都不会完全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只能控制,也就是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伴随着一生的,当然不排除极少数人出现局部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所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和抗血栓的药物,就需要长期服用。

二、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哪些人该吃?哪些人不能吃?

1、对于年龄<40岁或者年龄>70岁的人群:对于这个年龄的人群,一般是不建议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一级预防),因为研究认为坏处大有好处,即使他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其实这些人本就不应该启动阿司匹林用药。

2、对于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人群:对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还没有患前面讲到的那些疾病,如果经过专业的医生评估他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并且合并有较多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非梗阻性冠脉狭窄等,是有必要启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

3、定期重新评估:对于那些40~70岁并且启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需要定期的再次进行评估,如果有些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良好的控制,比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好了,戒烟了,减肥了,那这时候是否要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是要进行重新评估的,或许可以停用。

4、高出血风险的人不能吃:阿司匹林最重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引起出血,比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如果经过医生评估出现风险较高的人是不可以用阿司匹林的。

三、大多数人服用他汀后需长期使用

1、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家都知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所以对于明确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高危人群、单纯的高胆固醇血症,都需要使用他汀来降低胆固醇。由于胆固醇大部分是由自身合成的,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相对是比较少的,主要靠药物长期控制,除非因为他汀药物发生了严重的副作用,不得不停药。

2、不同病情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求不一样:根据不同的病情,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要求分三个档次

(1)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这些明确疾病的(极高危)患者要求最严格,应该控制在1.8mmol/l以下;

(2)高危、中危人群要求松一点,要求控制在2.6mmol/l以下;

(3)低危人群,要求控制在3.4mmol/l以下。

总结,药物是用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用药。不要随随便便的就启用这些药物的治疗,当然对于确实需要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就把药物给停了,而这些都有赖于专业的医生经过认真的评估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关注知心蓝医生,了解更多心脏知识。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有疑问,有的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自己买药长期吃,有的人医生交代要吃,但是不吃,实际中应该怎样决定?

首先,我们看看这两个药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老年人血管硬化、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高等),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可能造成血小板聚集,血管堵塞,阿司匹林就是预防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他汀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同时稳定斑块抗炎,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血栓的作用,最终目的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加重,预防血栓,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硬化一旦形成不逆转,极易发上心脑血管病变,所以这两个药物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该长期服用。

其次,心脑血管疾病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注意两个级别的不同。一级预防是未病先防,就是没有心梗、脑梗前就开始服用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已经有了心梗、脑梗支架术后、冠心病等,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或者猝死进行的预防。一旦确认是二级预防,再次心梗或者脑梗的概率增加,为了降低住院次数、死亡率,阿司匹林和他汀无特殊情况(不可耐受副作用等),需要长期服用。

最后,我们看看一级预防的情况,根据《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小于50岁)、肥胖、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0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50%等,存在高危因素,在医师或药师的评估下,合并高危因素情况下,且危险分层高,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

哪些情况可以停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呢?出现了不可耐受情况,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有人出现出血,阿托伐他汀服用期间出现了肝功能不良、肌酸激酶升高10倍以上、横纹肌溶解等,需要即使停用药物。

所以一旦医师评估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后,后期如无特殊情况,长期服用预防性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在临床上,阿司匹林和他汀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常见的基础用药,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也是一直需要长期服用的。作为基础用药,阿司匹林和他汀可用于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血栓形成,对于脑梗、心梗等疾病的预防具有关键的作用。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很多老年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但是不同人群服用的目的不同,有些人只是作为一级预防用药,但是有些人却是已经发生过 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用药以防止病情复发。而不同人群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

1、阿司匹林和他汀不能停药的情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阿司匹林和他汀一旦开始服用,就是不能停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而且。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脑梗、心梗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他汀的作用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同时可防止斑块继续长大,进而防止血管狭窄、堵塞,也是用于预防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因此,在临床上,这两种药物通常都是需要一起用的。

对于已有脑梗或心梗发作的患者,一定是要坚持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的,因为心梗和脑梗都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终身用药是防治其复发的关键。另外,对于是具有发病高危因素者,如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等,这些人群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坚持长期用药治疗,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群。

2、阿司匹林和他汀有可以停用:对于多数老年人群而言,阿司匹林和他汀是需要长期服用的。但是,对于某些人群而言,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停用。

首先,就是若患者服用这两种药物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时,此时是一定要遵医嘱选择停药的,必要时应换药。其次,阿司匹林并非是人人都需要服用的,很多老年人并没有任何的适应症,没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却想着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三高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实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已经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预防的低风险人群,我们不建议用药,即便开始用药也可以停止用药。而对于他汀类药物,很多人只是单纯的血脂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较低,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一段时间后,若能将血脂降低至正常范围内,且长时间维持稳定后,也是可以选择停药的。当然,任何的用药方案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现在特别常用,很多老年人都在吃这两类药物,因为它们被广泛用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预防。可能很多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后果不了解,但是估计说起脑梗死很多人就听过了,其实有一部分的脑梗死是由于斑块脱落而随血液运行到脑部造成脑梗死的。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是不是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就不能停呢?今天我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如果没有禁忌,是需要终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一起服用可以稳定斑块,能降低脑卒中、肺栓塞等疾病的风险,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心它们的副作用,其实这个是没有必要的,和药物的副作用相比,不服用它们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果发生意外脑梗死死亡了,那说什么都没用了;

2.在某些情况下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也是需要停服的:

阿司匹林最主要的副作用是损伤胃黏膜,严重的时候也可以引起胃出血,这时候是需要停药的,可能很多患者会想胃出血有啥大不了的,减服药物不就行,其实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出血是很厉害的,它是弥漫性的出血点,很难止血,抢救不及时病人容易死亡;另外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如果转氨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也是需要停药的;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横纹肌溶解症,如果患者出现肌肉酸痛而且肌酸激酶超过了正常值的3倍,也是需要停用的。

最后小结: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如果没有禁忌是需要终生服药的,如果出现转氨酶或者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3倍或者引起胃出血也是需要停服的。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是不是就不能停?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目前临床利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尤其可以使急性心梗、脑梗患者从中获益;而临床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属于还原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降低总胆固醇,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从中获益。

那么,老年人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不是就不能停了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弄懂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临床治疗原则;其次,还要了解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就自然明白了一旦服用了这2种药物,是否就不能停了。

下面,我就大家伙儿一起,详细分析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以及治疗用药的选择,仅供参考。

血栓的形成以及治疗药物的选择

这里谈的血栓发生部位,主要指在我们身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而血栓是指血液发生了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块。

1.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

(1)血管内皮损伤:原本血管因外伤而破裂时,血液的凝血过程被自动激活形成血栓,对破裂血管是起止血作用的;这对我们身体是有利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防御功能。

但是,如果因身体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等一些病因,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而使得血液的凝血过程被自动激活,那么,就不是我们需要的外伤止血作用了,相反,这就对健康酿成大祸了。

(2)血液流动异常:这里主要指血流缓慢以及血流产生的漩涡等异常。

首先,血流减缓非常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其中静脉比动脉更易于血栓的形成,例如对于一些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病人来说,血栓发生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其次,血流出现漩涡也有利于血栓形成,例如心脏和动脉内的血流,虽然快,不太容易形成血栓,但如果遇到二尖瓣狭窄的病理改变时,其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者血管分支处,就会因血流缓慢及而出现漩涡,这也容易并发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加:这里主要指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而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这里情形的病因就比较多了,也比较复杂。

2.血栓治疗的药物选择

血栓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与阿司匹林有关的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凝血机制被激活、血流减缓、出现涡流、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增多、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

那么,针对上述6大原因,目前研发出来的药物主要有:

(1)溶解血栓药物:主要针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如尿激酶等。

(2)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

(3)抗血凝药物:主要抑制凝血因素活性,如肝素、华法林等。

(4)降纤药物:主要是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性,如降纤酶及安克洛酶等。

至于血流减缓与出现漩涡,主要通过手术或改善心脏功能来解决。

由此可见,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仅仅是临床血栓治疗药物中之一,并且与阿司匹林同属于抗血小板药物,还有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

所以,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来选择除抗血小板以外的药物;也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除阿司匹林以外的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治疗药物的选择

其实,动脉粥样硬化是由3个词语组合而成的,第一个是动脉,主要是区别于静脉而言;第二个是硬化,主要指动脉血管的管壁变硬,出现硬化现象;第三个是粥样,主要是指在动脉血管内膜上,呈现出黄色粥样的外观。

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形成的呢?临床又如何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呢?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1.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3大主要因素

(1)血脂异常:这是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内膜的局部,发生了脂质积聚。

并且临床现已证实,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

(2)高血压:因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类病因,就是在动脉血管内膜上,发生了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这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内膜病理改变有直接的相关性。

因此,高血压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风险因素,而且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糖尿病:由于糖尿病会引发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出现异常,因而糖尿病可以导致的血管和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这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非常常见。

所以,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3大营养物质代谢出现异常以及血管、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当然,除了上述3大主要因素以外,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还有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烟酒嗜好等等。

2.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药物选择

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发展进程;而发展到需要进行规范临床治疗时,可以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甚至中医治疗。

这里我们还是重点谈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由上所知,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即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其中相对于原发性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属于继发病因。

因此,针对上述6大原因,研发出来的药物主要有:

(1)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目的是防止血管阻塞,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2)抗凝和溶栓药物:主要目的是迅速缓解急性血栓形成。其中溶栓药物有尿激酶等;而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3)调节血脂药物:主要目的是调节血脂,尤其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等,其中目前首选为他汀类药物。

(4)改善心脏功能药物:只要目的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带来的发作风险。

这类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硝酸甘油等等。

由此可见,他汀类药物是调节血脂类药物,也仅是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之一,只是在调节血脂类药物中,他汀类药物作为首先。

所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来选择除调节血脂以外的药物。

总结:老年人并不是一旦服用了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就不能停了。对于阿司匹林来说,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来选择除抗血小板以外的药物;也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除阿司匹林以外的药物。对于他汀类药物来说,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来选择除调节血脂以外的药物。但是,如果需要服用调节血脂类药物,还是建议首先他汀类药物。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