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中医亡于中药,这句话并非危言所听!

今天我就浅谈几句, 作为一个医生,在医生这个生涯上,没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中医医生,医生首先诊断识症是关键,药性,识药也是重要的!你的医术再好,你不认药,不识药也是枉然!眼下的药商和医院,药店,所经营的中药差距太大,有不少假药销售,药厂制药偷工减料,制药方法简漏,比如说,熟地九蒸九晒,现在一次合成,九蒸九晒和一次合成的药效,差距巨大!古人的制药方法虽然烦锁,药的质量和效能是保证的!古人的制药方法是经过多次的实际经验得出的,可是现在的人却给省略了。再说,现在制出的白降丹和红升丹,根本不能入药,制药的火候根本达不到,和旧中国所销售的红升丹和白降丹天地之别!

药店销售的银珠,大多数都是假药,还有熊胆粉,麝香,羚羊角,人工牛黄,大多数都是假药,更有可恨的是,用苜蓿根子当山药卖,可以说,再好的医生没有好药也是枉然!可是对一个医生来讲,你若是没有一个识药的本领,分辨药的好坏真假,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比如说,熊胆粉,哪有那么多的熊胆粉?可是全国各地医院,药店,熊胆粉比比皆是,当一个医生若是用熊胆粉,怎么才能分别真假呢?

动物身上都有胆,凡胆必分尘,只有熊胆与众不同,用牛胆来说吧!牛的力量也不小,可是牛胆分尘不到边,熊胆能分到边!其他动物的胆都分不到边!我这只是给你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药的真假好坏,非常的主要!所以医生和中药息息相关,制药厂也是个关键!按古老的制药方式方法没错,那是古老的医生制药得出的经验流传给我们的,我们不能偷工减料。挽救中医药从根本上做起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中国人民更好的服务,使更多的病人脱离病魔的手……谢谢,谢谢你的提问。

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本草,中药药物的总称。

汉有《神农本草经》。《汉书•郊祀志》载:汉成帝建始二年有药官,名本草侍诏。后世药物学专著几乎都以本草为名。。《神农本草经》除收集植物、动物、矿物药物外、还一一指明药效,但经辗转传抄增补,未免混乱。南朝梁陶弘景整理后,进行集注,并以药物来源和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末用七类,奠定了唐、明本草的分类法则。陶又将诸病通用药分别归入病症项下,共分八十多类。炼丹术发展后,化学药品增多,不少药物载入经方、本草,见于《唐本草》及孙思邈、王焘等著作中。唐显庆二年,苏敬、长孙无忌、许孝崇等二十三人奉诏撰《新修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此书有图有经,博综方术,详探秘要,广验产地,克服了历代私家的片面性,总结了唐以前的本草成就,对后世影响颇大。后有陈藏器《本草拾遗》以及《食疗本草》、《食性本草》《滇南本草》等。宋代又修《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元祐间,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录药物增至一千七百余种,内容有百病主治药,药物之配伍禁忌(畏、恶、须、使)等,使历代本草、单方得以“垂之千古”,后经朝廷整理付梓,称大观本,至政和间又进行重修,绍兴间又加以校定,遂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前宋元明本草学的范本。李时珍详研百家本草,足历名山大川,以毕生精力,经过严谨考察验证,写出一百九十万字的《本章纲目》。全书凡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二类,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一一说明其产地、形态、采制方法和性味功用,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且“虽名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传入欧亚各国,一再被翻刻、传译、节译,成为清初欧洲“中国热”的主要项目,达尔文誉之为百科全书。明清官修药典则有明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和清王道纯的续本。

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中医亡于中药,确是有这种说法,我首先表明态度,不赞成这样的观点。

中医药是一个体系,互为体用,不可以分刻。讲不赞成中医亡于中药的说法,其理由如下:

其一,中医学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走到今天,仍然表现着勃勃生机,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但不会消亡,而是处在发展趋势。

其二,中药在野生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人工种殖,确是有些变化,但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只要我们的中医药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掌握其变化规律,而不拘泥于古人,必然可以为人类健做出贡献。

其三,我国非常重视中医药学发展,国外也有很多人喜欢并研究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

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作为一个中医人,从事中医临床四十多年,对这样的论点并不赞成,为什么不赞成,那就要从实际过程中的总结说起了。

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吧!其实这句话最早出现在现代所谓的“中医”之口。我们都知道,现在无论是药店里的坐堂中医,诊所的中医了医生,国医馆的外聘中医以及各大公立医院的中医了科和中医医院的医生。

这些医生都是领工资,拿薪水的,有了薪水自然就有了任务(这个时候不要说所谓的医德),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处方”,然而这种操作方法患者并不买账呀!怎么办?正因为有这样的疑问,所以就有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那就是让所有患者都知道,现在中药都是人工种植的,有效成分不足,所以用药量一定要加大。只要这个理论成立,并且广为人知,那么开“大处方”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了,同时,如果没有效果,同样可以把无效的罪名按在中药身上,医生则没有任何错漏。

起初,我也认为这句话没错,可当我利用经方,适中剂量临床治疗几年之后发现,这个论断和明显是错误的,明显是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为之的。

再加上“人工种植”需要加大剂量,但他们不知道还有“农药化肥残留”的问题吗?所以,两者之间是矛盾的,都不能成立。

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临床验证的人才有资格回答,否则就是人云亦云,最终害的只是患者。

还有就是所谓的颗粒中药,打的也是这个旗号。中药就是中药,破壁提纯以后那就不是中药了,因为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已经被破坏。再就是商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大多数医生都是商人的傀儡,药商提供什么药你就用什么药,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

所以说,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也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本人中西结合男科医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想要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中药养生,敬请各位大佬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哟@都市健康资讯

中医亡于中药,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一句话,好中医好比技艺超群的厨师,到中药材好比好的食材和调料。没有好的食材和调料,技术再好的厨师也难为无米之炊。

越来越多的蔬菜已经是化肥工业化生产,其实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营养的需求,即使是工厂生产,蔬菜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变化并不大。但是对于中药而言,完全不一样,中医治疗疾病需要的并不是药材中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药材中某些有治疗意义的化学成分才是治才是治疗疟疾的关键。而过于工业疗疾病的关键,就像青蒿当中的青蒿素,这化生产的中药以及土地的污染,往往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使中药材产生有效成分。

除此之外,一些不法利益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以及唯经济利益至上,乱用植物激素,农药使用过度,中药的产量直线上升,药效直线下降。最典型的莫过于人参,人工种植的人参使用激素、化肥生长周期短,成熟快,像萝卜一样丰收,但是药效远远不如野生人参。更有甚者以次充好。据历年媒体报道,部分不法商贩用山药当元胡卖;山莓、树莓冒充覆盆子卖;更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些中药厂的药渣都被回收后重新当成新药出售。

自己也有很多体会,比如以前急性咽炎常常使用板蓝根冲剂,服用2次后症状明显缓解。现在的板蓝根冲剂完全就是糖水,服用3天都不会有效果。老百姓不高兴,中医师也受气。再不对中药严格把关,中药没有疗效,失去不仅是民众的信任,更是让中医逐渐消亡。

本人中西结合男科医生,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想要了解更多男性健康知识,学习中医中药养生,敬请各位大佬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哟@都市健康资讯

如何评价“中医亡于中药”,如何看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中医亡于中药的观点並非空穴来風,20余年前行业内就有人在议论,只是或许位卑言轻不能引起业内领导重视,或许也是一种無奈,因为真正的中药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日渐枯竭,甚至面临灭迹,例如牛黄麝香虎骨等诸類因动物保护祗能利用人工通过化学合成,這问题不是最大,因为至少还有這方面的成份,最躭憂的是药草的人工种植。药草的功效是天然形成的,這和自然环境有关,人工种植固然能保障供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其药性也会产生变化,這是自然的道理,而种植的意义仅停留在其不绝迹,其药性的效果不再有保证!中医不是科学,它是自然规则,而种植属于科学的行为,科学是人類行为,人類的行为介入自然,這个自然無疑不再是自然了。所以社会反映中医效果不彰其实和药材有直接的关联。说实话這不是中医的無能,而是药材的性质有变,再好的医生没有药物的支持也只能束手无策!所以這个问题应该引起國家医药部门的重视,对人工种植的药材的药效认真评估,有的可以用提高药量解决的可以继续种植,有的根本上失去其性应设法改变新的获取手段。否则人们躭心中药毁中医真的会成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