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朋友感情好不好,经常都会提到“八拜之交”,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中国古代,有几段友情是可称得上八拜之交的真情意呢?“八拜之交”,究竟是哪“八拜”呢?

一般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有知音之交舍命之交生死之交等等等等。

其实这是一个回答误区,历史上有名的八个结拜故事,只是后世人们结拜时学习的典范,而此处的八拜是一个动词,要向八个方向叩拜,八拜为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各行一次叩拜的亲缘缔结,或者异姓兄弟结拜的仪式,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

结拜(以下称结义)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红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然后,把鸡宰 了,鸡血滴入红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结义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无限定,但必须是奇数,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称兄弟,女的称姐妹,一般 青少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旧社会结拜礼节习俗较多:是宗亲者不结拜;是姻亲者不结拜;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八字不合者不结拜;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没通过盟誓仪式者不算正式结拜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好相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当然现实中尚有部分结拜的青年人,对旧时礼节相对淡薄,仪式一般从简,多以口头盟誓为主,隆重者则在关公神像、“祖师公庙”或其它神明面前按礼仪习俗举行盟誓。要结为盟友的青年人在结拜前一般须经各方家长同意,因为长辈阅历较丰富,比较慎重。

结拜仪式后,参与结拜人之间即以兄弟称呼,有的在称呼前加“契”“兰”、“谊”等字,也有俗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着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关系来往。

这种原为互相关爱、支持、帮助的结义形式,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等因素的变化,其形式、内容、作用也大为不同,构成人与人之间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行善者,则可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团体。

比如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隐蔽驻扎在水口坂里时,党和游击队领导人与坂里的革命群众歃血为盟。

还有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在特殊年代通过这种结义形式,密切党及其游击队同群众的关系,达到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抗击日寇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目的,其意义显而易见。

结义的盟誓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良好初衷,但其最后的结果不是谁人都能预期得到的,因为人的感情也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或淡若平常,甚至反目为仇。一旦到了这种地步,结拜的盟誓也就受到破坏,结盟者常常不欢而散。一般情况要终结当时结义之盟,需要以结义时的形式了结。

现在,人与人之间是获得双赢、共同发展的关系,以朋友间的相处为最佳境界,一般不提倡这种结拜形式。

附:“金兰谱”

男用款式:盖闻室满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臂以言欢。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某某等编开砚北,烛剪窗西,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堂奥。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之芳尘宜步。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

女用款式:盖闻诗歌伐木,足征求友之殷;易卜断金,早见知交之笃。是以璇闺绣闼,既 声气之互通;蠹间鸡窗,亦观摩之相得。爰联芝谊,籍订兰交,执牛耳之同盟,效雁门而有序。某某等风前待月,花里闭门,或咏絮吟诗,才夸夫道韫;或辑书著史,技擅于班昭。铜钵敲余,话到更阑之候;玉杯对影,邀来明月之辉。气凛风霜,勿效桃花之轻薄;床联风雨,宜矢松柏之坚贞。不以才相先,不以貌相傲,不以形迹之疏而狐疑莫释,不以声名之异而鹤怨频来。数株之栀子同心,九畹之芝兰结契,对神明而永誓,愿休戚之相关。谨序。

注:金兰: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于《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的意思)如兰”。后来用于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来陪你一起度过,我的好兄弟,心里有苦你对我说,人生难得起起落落,还是要坚强地生活,哭过笑过,至少你还有我”!这是高进和兄弟们结拜的现代版,很感人!

下面就是令天下英雄景仰的古代版兄弟结拜,超级感人!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成语《八拜之交》的出处: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音之交

  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刎颈之交

  廉颇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枯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胶漆之交

  陈重雷义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鸡黍之交

  元伯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忘年之交

  孔融和祢衡

  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生死之交

  刘关张

  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长兄,云长为二哥,翼德为小弟。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八拜”原来只是世交晚辈拜见长辈时候的一种礼节,但是慢慢的演变成为了,表示两家关系亲近的一个成语“八拜之交”。

甚至“八拜之交”也有表示是异姓结拜兄弟的意思。

同时“八拜之交”也可以用来概括八种非常亲近的交情,包括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第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历史上很多才能出众的人都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得到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是多么的困难。

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至今流传,而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奏了最后的一曲《高山》之后,摔碎了心爱的瑶琴,从此退出乐坛。

将“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心情,演绎到了极致。

第二拜:廉颇相如刎颈之交。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随着廉颇“负荆请罪”流传至今,两人相知相交,成为了一对“吻颈之交”。

寓意两人为了国家不惜性命,成为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

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

胶和漆是古代粘性最大的东西,因此人们用胶和漆形容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

并且在东汉时期的陈重和雷义,为了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谓之“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

东汉时期,范式和张劭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两个约定好了时间地点,哪怕是千里之外都一定会赶过去。

后来张劭得了重病,先走一步,范式便千里迢迢的赶去,为张劭送葬,为张劭修坟种树,至死不相负,被后人赞为“鸡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西汉时期有一对好朋友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在拜访楚元王刘交的时候,遇到了大雪,天气非常的冷,两个人穿的衣服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

左伯桃为了保全自己的朋友羊角哀的性命,将衣服粮食都留给了羊角衰,自己躲在了树洞里面求死。日后人们将两个人的交情称为“舍命之交”,又叫“角哀伯桃 ”。

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

“生死之交”,就是“同生死共命运”,这其中杰出的代表很多,其中就有刘关张三兄弟。

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三结义以后,同生死共命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从此成为了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恒公时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后来人们表示才能出众,多称有“管仲之才”。

但是管仲曾亲口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于是,后人将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相互提携、相互信任的感情,称为“管鲍之交”。

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说的是东汉时期祢衡与孔融,不顾年龄差距结为“忘年交”的故事。

直到现在,情投意合的朋友,虽然有巨大的年龄差距,但是一直相知相交,也被称为“忘年交”。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八拜,是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语出邵伯温《闻见前录》。后用“八拜之交”形容异姓结拜的兄弟情。如《紫钗记·吹台避暑》中:“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八拜之交具体指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陈重与雷义的胶膝之交;元伯与巨卿的鸡黍之交;羊角哀与左伯桃的舍命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的生死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孔融与祢衡的忘年之交。知音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这三个典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仅介绍其余五个典故。1)刎颈之交,好到可以抹脖子的交情,也就是同生死、共患难之意。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战国时廉颇与蔺相如同为赵王的爱将,但武将廉颇认为蔺相如是靠嘴皮子上位,官职却比自己高,就想羞辱他。某天,蔺相如被廉颇堵在路上,无奈只好回府。面对府上的门人,蔺相如解释道,自己和廉颇是一文一武共同襄助赵王抵抗秦国,如果二人闹不和的消息闹大,恐怕秦国会趁机乘机来犯。这一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说法传到廉颇耳朵里,让廉颇好生羞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同生共死的至交。2)胶漆之交,“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形容的是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故事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的两位君子,互相欣赏,交情很深。太守看中陈重的名声想要提拔,陈重却屡屡向太守推荐雷义,两人一起被选为孝廉。雷义因故被免职,陈重进京要求与之一同免官。雷义回乡后又被举为秀才,却主动想把功名让给陈重,甚至假装发狂而在街上为陈重奔走呼吁。陈重和雷义终于被同时征召,一起再次踏上仕途。3)鸡黍之交,鸡黍指的是招待客人的丰盛饭菜,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范式和张劭曾同为太学的儒生,关系非常好。二人回乡时,范式说两年后要去张劭家里看他。约定日期快到时,张劭让母亲准备酒菜。他母亲不相信范式会赴这个两年前的约定,毕竟时过境迁,且相隔千里。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如约而至,与张劭对饮交谈,尽兴而归。相传,二人的交情从生到死,张劭病故后,直到范式赶来与之告别后,其灵柩才愿意入坟穴。4)舍命之交,又名“角哀伯桃 ”、”羊左之交“,故事最早出自西汉《烈士传》,见于《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唐李贺的引注。战国时左伯桃与羊角哀,结伴去求见楚元王,途中遇到暴雪阻碍了前进。两人衣裳单薄,粮草也不足,如果继续前进,可能都会死在路上。左伯桃于是把自己的衣服和粮食都留给了羊角哀,自己躲进空树中自杀。羊角哀终于见到了楚元王并告知此事,楚元王下令厚葬左伯桃。5)管鲍之交,讲的是好友知己间的互相信任与成全,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齐国时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管仲有才,鲍叔牙始终理解并扶持他。管仲贫困时,鲍叔牙以合伙做生意的名义给他资助,别人认为管仲贪生怕死时,鲍叔牙替他解释。齐国内乱前,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管仲带着公子纠在外躲避。小白最终上位成为齐桓公,想立鲍叔牙为宰相,鲍却主动推荐了管仲,自己则甘居其下。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很多洋鬼子以为自己很绅士很贵族很有范儿,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我们老祖宗的规矩,那一揖一拜的含蓄、内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何况八拜之交!

(管仲与齐桓公对坐像)

八拜之交之“管鲍之交”,这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是时齐国内乱,诸子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二人各为其主。后来公子小白成功上位,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不管管仲曾经处于敌对阵营,也不管管仲到来之后自己将会失去相位。

鲍叔牙的推荐,最终成就了“华夏第一相”管仲,造就了一个强盛的齐国,也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管鲍之交,既有私情,更兼大义!

八拜之交之知音之交,这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在俞伯牙看来,普天之下唯有钟子期能懂自己的琴和心。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弹了一首《高山流水》,从词绝弦断琴,不再演奏。

知音之交,月亮代表我的心,唯有你懂我的琴!

八拜之交之刎颈之交,这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赵国的脊梁和柱石,蔺相如更是一代名相。二人虽有不和,但在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下,最终融化了廉颇的铮铮铁骨和厚重的铠甲,齐心协力,共同扶赵抗秦。

刎颈之交,负荆请罪,好一出“将相和”!

八拜之交之舍命之交,这说的是西汉左伯桃和羊角哀之间的故事。

二人结伴前去拜访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堂兄弟),路遇风雪不能前行,但食物和衣服仅够一人使用。于是左伯桃将食物和衣服全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洞中自杀。

舍命之交,用我一命,换你一生!

八拜之交之胶漆之交,这说的是东汉陈重和雷义之间的故事。

二人交情深厚,彼此信任,不分你我,就像胶和漆一样,时人用“陈雷胶漆”来形容两个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胶漆之交,不分彼此,哪分你我?

八拜之交之鸡黍之交,鸡黍指用丰盛的饭菜来招待重要的朋友。

是时朋友两人分别,朋友临行说两年后将再次拜访他的母亲。两年之期将到,此人便要求母亲用鸡黍准备招待朋友,母亲不信,毕竟时隔两年,但朋友却如约而至。

鸡黍之交,既是交情,更是诚信。

八拜之交之忘年之交,这说的是东汉祢衡和孔融之间的故事。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能诗善文,自不必说,与祢衡交往甚厚。其时孔融年过五十,祢衡年方二十,但不影响二人谈诗论道,推心置腹。

忘年之交,只问诗书,不问年轮。

八拜之交之生死之交,这出自一出元杂剧。二人在战场上彼此依靠,共同进退,不畏生死,成就了一番过命的交情。

生死之交,不畏刀剑,笑对血火。

于是古人将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称为“八拜之交”。

八拜之交超越时间与生死,金灿灿而又沉甸甸,但经常从一些人的嘴里大咧咧轻飘飘的吐出来,可叹可叹!

“八拜之交”是一种深厚而真挚交情的,在古代礼仪中,却有“八拜”之礼,主要是君臣之礼、兄弟结义之礼。除了八拜,还有十二拜、二十四拜以及在瑶寨中流行的夸张的三十六拜礼。

“二十四拜”礼也称为“大礼”,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求神拜佛之用。《水浒传》中,宋江等梁山好汉朝见宋徽宗时,便用了“二十四拜”大礼,这昏君老儿何德何能?!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成语“八拜之交”来自8个著名历史故事,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八拜”同时还指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8个方向叩拜。

中国是礼仪之邦,“八拜”最早指古代世交子弟拜见长辈的礼节,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后来人们衍生用于平辈之间,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为八拜,表示无论何地都要生死与共。

“八拜之交”出自什么典故?

八拜之交的典故距今1000余年历史,出自宋代易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

“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这要提到两个人-文彥博和李稷。文彥博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一代贤相,出将入相50年,任职期间秉公执法,被世人尊称为贤相;李稷为北宋一个吏官。

李稷的父亲,曾是文彥博门人,按辈份说,李稷是文彥博的晚辈。但李稷这个人学识一般,为人傲慢。文彥博听说后,心中很不快,就想着有机会“敲打”他一下。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李稷听说后上门拜见。文彥博故意冷落他,让他等很长时间,之后文彥博出来见他,对李稷说:

“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自知辈分低,又碍于于文彥博身份,不敢不从,就依言向文彥博拜了八拜。如此,文彥博以长辈的身份挫败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由此出典。

不难看出,八拜之交最早用于世交子弟谒见对方长辈的礼节,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后来才用于平辈异姓兄弟的结拜

如今,八拜之交的典故已流传了1000余年,我们从中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影响深远。

(一代贤相-文彥博)

“八拜之交”有哪八拜?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自己与谁有八拜之交,其实八拜之交不是说与人与人之间有拜8次的交情。我们要明白历史八拜之交的出处,不然就闹笑话,贻笑大方了。

八拜之交来自8个著名历史故事,具体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01、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哥们儿,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穷,鲍叔牙找他一起做生意,投资的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但分钱时管仲拿得比鲍叔牙多。

鲍叔牙的下人很不解,鲍说:“管仲家穷,要赡养老母,多拿一点没关系”。有一次,二人一起去打仗,一有进攻管仲都躲到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是贪生怕死的小人。

鲍叔牙这样为管仲说话:

“你们误会管仲了,他是要留着命照顾老母亲呀!“。

管仲听后无不感动地说: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王去世,齐国内乱,鲍叔牙带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带公子纠逃到鲁国。管仲准备杀掉公子小白让纠当国王,结果他箭射偏了,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早到齐国,小白当上齐国的国王。小白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但鲍叔牙说管仲能力比他强,管仲才是宰相最佳人选。

小白很惊讶:“管仲是杀我的仇人,你说让他当宰相?”鲍鲍叔牙说:“这不能怪他,他为帮主人才这么做”。小白请管仲当了宰相,管仲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

管鲍之交故事源于《列子.力命》,二人相知至深、情谊深厚,让人为之动容!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如此相知相惜?管鲍深厚友情,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与自己与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相惜、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这类友谊用“管鲍之交”就不会错啦!

02、知音之交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八月十五晚上,但见云开月出、景色迷人,俞伯牙琴兴大发,取琴认真弹起来,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浸在琴声中。

这时,他猛然发现岸边站着一人,手下一用力,“啪”地一声将琴弦拨断了一根。那人见状大声说:“先生莫疑心,我是打柴的,听到琴声绝妙,就被吸引了。”

俞伯牙定睛一看,是一个樵夫,旁边还放着一担柴。心下惊奇:一个樵夫能听懂我的琴?于是问:“你既然懂我的琴,那你说说,我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笑答:“先生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你弹到第四句时,琴弦断了。”

俞伯牙大喜,邀他上船细谈,打柴人一见琴就说:“这是瑶琴,相传为伏羲氏造。”

俞伯牙内心佩服,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在琴声高亢雄壮时,他说:“这是高山的宏伟气势”;琴声清晰流畅时,他说:“这诉说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没想到在荒山野岭竟能碰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相约来年再来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以琴声召唤知音,却没有等来好友。

第二天,俞伯牙向山里一位村民打听,才知钟子期已不幸病逝,临终时说将他的坟墓修在江边,待八月十五相会时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听后,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坟前,凄楚地弹起《高山流水》,弹罢挑断琴弦,一声长叹,将琴摔得粉碎:

”知音不在,弹与何人听?”

琴破弦断,此后便再也不弹琴了。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故事凄婉,让人涕泪,至今人们常用知音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人生在世,知音者又有几何?因此人们常说“人生难得一知音”。

03、刎颈之交

战国时,蔺相如凭借机智果敢完璧归赵,得赵王赏识封为上大夫。后秦王与赵王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廉颇以勇猛给秦王压力、蔺相如以非凡口才,让赵王免受屈辱。

赵王因而封蔺相如为上卿,这下廉颇不高兴了:我骁勇善战,是第一大功臣,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就官居我之上?我得好好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只是一味躲避。

此时,蔺相如的门客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及原因,他们说:

“我们敬您是正直崇高的君子,为您做事,但您却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大笑:

“你们说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颇?

秦国之所以不改来侵犯,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我怎么会因私人小恩怨而不顾江山社稷?”

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很是惭愧,于是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从此成为推心置复的好朋友,一同为赵国的江山社稷效力。

廉颇蔺相如刎颈之交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我们形容生死患难与共的朋友,可用这个成语

04、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出自西汉《烈士传》,也叫角哀伯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过从成语的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它说的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舍去生命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左伯桃,另一个叫羊角哀。左伯桃有着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羊角哀,从小父母双亡,酷爱读书。两人因偶然因缘成为好朋友。

由于楚元王招贤纳士、慕仁好义,两人辞别邻友,一同去投奔楚元王。但途中遇上大雪天气、十分寒冷,他们衣着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很有可能被冻死或饿死。

资源有限只能保全一个人。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脱得赤条条躲进空树中自杀了。角哀到楚国后,元王问及富国强兵之道,角哀对答如流。

元王大喜,拜角哀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与锦锻百匹等,角哀泣不成声,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一事告于元王,元王听后伤感不已,赠以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之。

后人把左伯桃这种成全朋友、牺牲自己的人叫羊左,把这份情谊叫做舍命之交或羊左之交,试问这种为朋友牺牲者,世间能有几人做到?

05、胶漆之交

这个成语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实胶和漆,是两种最具粘性的东西,胶漆之交就是指亲密无间、志趣相投的朋友,成语形容的是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

胶漆之交出自《鲠直张千替杀妻》,古人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指雷义,陈指陈重,两人都是东汉时期的饱学之士,乐善好施、品德高尚。

太守听说陈重之名,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给雷义,数次向太守举荐,但未成功,直到第2年雷义被选为孝廉,两人才一同就职。

陈重与雷义一同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以身体有病辞职一同返乡,后复出为官,政绩突出,官拜侍御史,死于任上。

而雷义呢,他与陈重相让之心一致,他被举荐为秀才,也要把功名让给陈重,但刺史不允。雷义假装疯狂在街上奔走,而不去应命就职。

陈重与雷义两人,如同胶与漆一样融为一体,坚不可摧,并且荣辱与共、生死相依,让人泪目。世人这样称赞: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06、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很有意味,它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与张劭的事迹,两人情谊深厚,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也是一种守信之交

范式和张劭是一同游学的儒生,也是一对好朋友,后来两人一同告假回乡,范式对张劭说:

“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就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约定日子快到了,范式告诉了母亲,母亲说:

“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的事,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范式说张劭是很讲信用的人,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该为你们酿酒。”而到了那天,张劭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互饮,喝得十分畅快才相互告别。如此守信用之人,真正让人佩服之至。

07、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比较易于理解,指的是年辈不相当的人结交为友,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孔融与祢衡结交为好友时,祢衡不满20岁,而孔融已经50岁了。为什么会结交为友呢?因为孔融看中了祢衡的才学。后世将这种不拘年岁年辈结交为友叫做“忘年之交”。

08、生死之交

生死之交是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关张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即便中途有分散走失,还是不远千里、相互寻访,关于三人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做扩展。

还有一说,生死之交出自元朝郑德辉《绉梅香》:

“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战场上刀枪无眼、瞬息万变,稍不留意就会命归黄泉、阴阳两隔,而这种情况之下的舍命相救,就是一种同生共死的大情谊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古代八拜之交的全部典故,真乃感天地、泣鬼神,让人不忍卒读,堪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与楷模!人生如能拥有一次这样的友情,也不枉来世走一遭。

友情到底有多深?李白这样形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李白看来,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而我认为这与八拜之交相比,仍稍逊一筹

中华民族一向是礼仪之邦,忠义、诚信、仁德、宽仁、善良等一直是古人人际交往的优良传统美德!朋友之间情意至深至重,由此有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中华传统人际交往的美德,于我们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即便过了1000余年,仍是我们后世学习的典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古人结拜为什么是八拜之交?

古人很有血性,一言不合就结拜为兄弟,就是我们嘴上常说的“八拜之交”,但是这八拜具体指哪八拜,您知道吗?

一、管鲍之交

春秋第一贤相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做生意,每次鲍叔牙都把两人一起赚的钱拿出大部分分给管仲,因为那时管仲家贫而又有老母。使管仲感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这是代表好朋友之间相互信任。

二、知音之交

关于伯牙子期的故事,相比大家都知道。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只有钟子期能听出伯牙弹的琴音,“知音”一词由此而来。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便不再弹琴,形容知音之间的感情。

三、刎颈之交

经过完璧归和渑池之会后,廉颇对蔺相如彻底拜服,于是有了“负荆请罪”,之后便成了同生死的好友,更是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舍命之交

战国时左伯桃、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途中遇大雪,当时他们可以说是缺衣少食。左伯桃为了让朋友活命,便把衣服拖下来,把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

五、胶漆之交

东汉年间,陈重与雷义结为知交,两人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特比欣赏陈重,便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后来两人都荣辱与共,一人上任,另一人也一同去,一人辞官另一人也退隐。

六、鸡黍之交

范式与张劭为友。二人读书后,一通同回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回来去府上拜见高堂已经妻女。两人相互约定了日期。临近日期时,张劭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迎接挚友。母亲说却不信范冰式能到来。张劭却坚信他能来。母亲说如果真的到来,他就备好酒菜。结果约定这天,范式如期而至。张母也真的备好了酒菜。

七、生死之交

著名的“桃园三结义”不必多说了吧?刘关张,千古的典范。

八、忘年之交

祢衡是个狂士,谁都看不起,但唯独有个人能“稍微入眼”。孔融和杨修,祢衡还戏称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