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李逵杀四虎,古代虎患真的这么严重吗?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经过施耐庵的演绎,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成了一段佳话。在京剧,昆曲,秦腔,川剧中都有对这个故事的描述。
但是仔细分析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当时景阳冈闹老虎,官府并没有什么办法,也没有听说他们过分地关注,只是很平淡地嘱咐过往的客商应该结伴前行。在武松打死老虎后,名声大震,人们抬着老虎“游街”,但是又都对老虎没有什么好奇,要知道如今我们只有在动物园才能见到老虎,很多人都没见过。
老虎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图腾性质的动物,虎贲军,虎将,虎臣,还有调兵遣将用的虎符等。一般来说,在一个文化中,只有能够被敬畏的对象才能成为图腾,仅为山川便有了山神,敬畏洪水则有了水神,老虎也正是如此。国人对老虎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崇敬它的力量,威猛,另一方面又被它困扰,对它畏惧。
“虎灾”这个词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古代却非常常见,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孙权的坐骑就被老虎吃掉过,王充在《论衡》中曾记载“虎时入邑,行走民间”。在《史记》中黄歇劝告秦昭王说秦国伐楚好比二虎相争,大者必伤,小者必死。杜甫在《忆昔》中回忆当年大唐的盛世时写道:九州道路无豺虎。意思就是后来遍地可见老虎。唐末诗人张籍也写过“猛虎白日绕森行”的诗句。
在张献忠屠川之后,文学家的用成都城中可见老虎来侧面形容四川的荒凉和破败。欧阳直曾在自己的书中记载康熙即位之初的四川“遍地皆虎”,“虎患大作,昼夜为害”。在明朝的史书中,也有关于虎灾的明确记载:虎灾连年,群虎遍扰,伤及死者五六百人。
历史上关于“虎灾”的记载非常的多,这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类和老虎对生存资源的争夺,人类并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生物,老虎也需要地盘,在人口增多,森林遭到砍伐之后,老虎无处生存,只能四处为患。而到了战争年代,官府缺乏动员能力,无力抵抗虎灾,这也助长了虎灾的猖獗。在后来的“人虎之战”中,老虎已经彻底失败了,被关进了笼子,送到了动物园,但是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武松打虎、李逵杀四虎,古代虎患真的这么严重吗?
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乡的林场还传说发现了一只华南虎,引起轰动,大家人心惶惶,上级部门派了好多人过来抓……
只是那时候很少有资料保存,没有手机网络(不像前段时间东北的完达山一号,精彩视频大家都看到了),现在搜索也找不到,可惜了。可能被列入谣言了,因为据说野生华南虎早就灭绝了。
问题问的古代虎患是否严重,那是当然的。
就传说发现一只老虎,都人心惶惶了那么久,很多人不敢外出,工作生活大受影响。
何况我们消除虎患,其实也才短短几十年吧,上世纪四十年代,家乡都还发生了两次虎患,更不用说古代了。
至于老虎留下的影响,只要大家到乡下找些类似“老虎坡”、“老虎塘”、“打虎坑”这样的地方,问问老人家,就可以听到些老虎的故事。
刚才提及的地名,都是真实存在的。
甚至有老人,别人叫他“虎吃剩”,大家可以想象在他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老虎贵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人一样被列入它的菜单,老虎成群当然是虎患,单个大老虎,人类一样难以对付!现代人只能够在动物园才能看到老虎了,不过前段时间,那只入村的东北虎,又让人一睹它的威风。
就说抓到它后,关在铁笼里,入村伤人的东北虎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刚睁眼就对着守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咆哮不止,如果不是铁笼的栅栏够结实,它肯定会破笼而出。
虽然知道它冲不出来,但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心脏仍然狂跳不止,野生猛虎的威慑实在太强。
说回宋代的,武松打虎, 小说里描述的那台猛虎,不仅是吃了不少普通的过路人,就连专门部署来抓它的猎户都一样难逃虎爪,所以,这也是武松打死老虎后,整个阳谷县都把他视为英雄的原因。
老虎对人本来就是胜率极高,何况其中特别凶猛的!
相对于武松打虎,李逵杀四虎的故事,了解的人少些。李逵不是打,而是用朴刀杀的一窝大小老虎,因为这窝老虎吃了他的老娘。同样,李逵也是被地方百姓视为打虎英雄!
古代没有统计数据,但是可以肯定,那时候的老虎肯定要多得多,毕竟,那时候它们的生存空间更大,作为食物链顶端,其他动物都在它菜单上,唯一能克制它的,就是人类的不断扩张,缩小了它的栖息地,以及抓老虎取虎皮铺在交椅上,拿虎骨泡酒入药。
甚至到1950年,中国还约有4000多只华南虎,广泛出现于南方地区。但在三十年前,野生的华南虎已灭绝。
老虎曾经咆哮过的那些山都还在,只是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早就被破坏,老虎赖以生存的食物链不复存在。
说小地方可能不够信服力,让你想不到的是,魔都上海,也曾经是个老虎出没的地方。从今天保存的一些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随处可见老虎伤人的记录。
例如正统二年(1437年),宝山吴淞附近有白额虎,伤65人,堪称是单只老虎伤人最多一次,据《宝山县志》记载,当时的场景是“绷村绕舍时纵横”,“有时咆哮啸一声,怒音十里秋风狂”,害得“居民号恸死不辜,哭声夜半于穹苍”。嘉靖三十年(1541),有二虎来到金山卫城,伤三人。万历三十五年(1597)七月,金山卫城又有二虎来到,也是伤三人。(《金山县志》)
到了清代,上海老虎伤人不但神出鬼没,而且伤人后往往可以逃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宝山广福出现老虎,伤两人后逃走。(《石冈广福合志》)乾隆十六年(1751),外冈镇瞿门泾附近的树木深密处,跳出一只老虎,伤人后逃走。(《外冈志》)
《金山县志》中还记载过一件事情,大概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一只白虎冲到了金山卫城内,“负一妪去”,虽然官兵与老虎进行了英勇格斗,但结果却被咬死四人,“民俱阖户”,而老虎却大摇大摆地走了,可见随着时代进步,老虎的战斗力也在不断增强。
可能是因为虎患厉害了,地方官府要带领百姓捕杀老虎,甚至是天子,也要起带头作用。起码画像上是如此。比如雍正行乐图之打虎。
由上面可知,明清时期的虎患很猖獗,说明虎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人为的极大破坏,人与虎的矛盾到了对抗性,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这些吃人的老虎之所以养成这种习性,是跟环境的变迁脱不开关系的。明清时期,人口密度增加,第一个是农耕地的扩张,以及居住地的扩展,都进一步逼得老虎们无处可去,与人的交集大大增加,也就必不可少会去袭击人类。
现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已经比之前大大增强,人类也意识到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包括老虎。
只是,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好在我们还有野生的东北虎。
其实,我国的东北虎并不只活动在中国,因为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大的,要养活一只大老虎,至少需要500平方千米的林区,所以老虎们的活动位置会有很大的变化。
它们有时候也去俄罗斯串门,在中国的时候它们叫东北虎,在俄罗斯的时候它们叫做西伯利亚虎。
据统计,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老虎数量是中国的14倍以上,在当局的保护下,西伯利亚虎的数量逐渐增长,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自2014年以来,共发生了203起人兽冲突事件;其中,袭击家畜的有67起,攻击人的有10起。俄罗斯的老虎变多,带来的虎患问题已经引起了关注。老虎的增多,人类怎样与之共存也始终是个难题。
所以,我们一方面除了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吸引野生东北虎过来,另一方面,怎样做到人虎共存,互相隔离,也是一个要抓紧研究的课题。
关于人虎如何和谐共存,你有什么好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