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大肆抢掠其中的珍宝后,为掩盖其弥天罪恶,不惜以放火而毁踪灭迹。也不排除既然拿不走、宁愿毁掉的恶毒变态心理作祟。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原因是:毁灭其掠夺中国历史文物与古董的证据。
据历史记载,咸丰十年即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占领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三日熊熊大火,使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座世界著名林园就此化为一片废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华大耻“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始建于康熙48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历经150多年的历史,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组织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也是一座中国几千年的国家级历史文物博物馆。
据统计,圆明园被掠夺的数量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英法联军将其洗劫一空之后,便一把大火毁灭掠夺证据,致使中国无法统计文物数量及去向。这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意图。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在这里要明确一个事实:圆明园被烧过两次:分别是在1860年的第2次鸦片战争,还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
圆明园第1次被烧1860年英法联军,英军15000余人,法军7000人。分别在额尔金和葛罗带领下,于10月6号至10月9号,在圆明园大肆抢劫以及焚烧。
抢劫是法国人想开始带头干的,
放火是英国人带头干的。
圆明园第2次被烧1900年英法美日德意奥俄,这8个强盗合伙,再一次洗劫圆明园。
共计抢劫了150多万件文物,破坏掉的不计其数。为了掩藏他们的罪行,这8个强盗再次放火烧了圆明园。
圆明园最终死于强盗的抢劫分手以及无能的清政府割据军阀,还有那些无知的平民。圆明园第1次被烧后,清政府还打算重新修起来,但修了一部分之后发现工程太浩大,花的钱太多,也就放任不管了。
圆明园第2次在被抢劫焚烧之后,本土军阀以及无知的平民,像食腐动物一样,将圆明园里面的石料,土壤全部挖走。
所以圆明园那8个强盗给合伙杀死的。而他的尸体却是被本土军阀以及无知平民给瓜分了的。
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共计150年才修建起来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万园之园,被英法美日德意奥俄,本土的割据军阀,还有无知平民以及那个废物晚清政府,给合伙谋杀了。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掩盖罪行这个说法不靠谱,这两个强盗打家劫舍多年,怎么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呢?他们焚毁圆明园是告诉清政府留守人员,不答应所有条件,接下去就要烧了紫禁城!
满清孱弱之际正是列强劫掠之时,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击到北京西北郊区的圆明园附近,并于次日闯进圆明园,这座被满清皇室经营了150多年、建筑辉煌藏宝无数的宝库,当时就亮瞎了强盗们的眼镜,随之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珍宝被劫,但我们可以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吉美博物馆、丹枫白露宫等处的藏品看出来,至少有近十万件具有艺术和考古价值的珍宝,落入了强盗的手中,这还不算英法联军士兵个人所抢劫的物品。具体数字无法统计,但绝对是天文数字。
按照强盗们的习惯,抢完了自然要放火。当他们把能抢的都抢走,不能抢的都砸碎之后,英法联军为了逼迫清政府尽快妥协,兼掩盖自己的强盗罪行,在10月18日派出3500名士兵四处纵火,圆明园开始了灭顶之灾,海量的图书资料、所有的亭台楼阁都付之一炬,更有几百名太监宫女丧命火海之中。
英军指挥官侵额尔金无耻地说:此举(火烧圆明园)将使中国与欧洲警醒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的人所能想象。这话虽然无耻,但同时说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其主要目的就是震慑清政府,让其惊惧之下妥协屈服。
果不其然,就在圆明园燃起大火之时,留守的恭亲王奕訢,就答应了英法联军的一切条件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就签订了《北京条约》。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耻于强盗们的恶行,但归根结底还是满清的无知无能所至,埋怨强盗不如壮大自己!试问秦皇汉武之际,谁敢来抢?他们不去抢别人就不错了!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让我想起了陈奕迅的一首歌《红玫瑰》,里面有一句歌词说的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此此景,不正好对应英法联军的那种“得不到就要把他们给毁掉”的丑恶嘴脸吗?
柯里昂家族说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件事情,不禁让我想起电影《教父》。这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科莱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该片更是在1973年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 柯里昂家族 的故事,在老教父 维托·柯里昂 的带领下,小儿子 迈克 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最终成长为一代教父。而说起老教父 维托·柯里昂,在他小时候,父亲被当地黑手党首领唐·乔奇杀害,在母亲的掩护下,得以逃到美国,经过种种困难的奋斗历程后,成为了教父。
而维托的这一故事,说明了“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而这对比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已将像土匪一样抢劫了,何不“好人做到底”,一次性烧了一了百了呢?
总结这样的行为终究还是“目光短浅”了,毕竟靠抢来获取物质资源的方式终究不能长久,因为“诚信”和“文明”的大厦已然建起,违反规则的行为终将会得到应有的制裁!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历史背景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苦痛也许是清朝统治者最难忘怀的一幕。数千年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皇权竟遭到了西方无情地嘲弄,英法联军开进了北京,成千上万的军队无法保证北京的安全,英法联军如入无人之境,咸丰仓皇逃往热河,将国家的心脏丢弃在了联军铁蹄之下,也将沉重的震撼带入了整个国家的中枢系统。对于当时的中国尤其士大夫来来说,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和巨大灾变,“海国作乱,自古无闻,明时有倭寇之警,亦未尝连衡诸海国,直犯神州赤县也”。战事从广东发端竟将战火燃到了北京城内,“夷氛逼近,一夜数警,人心惶惑,城内迁徙络绎,各衙门官员纷纷远避,十室九空”,联军由安定门而入,“恃捍登城,……尽逐我城上防兵,将我大小炮位,掀落城下,纳诸沟中,”另设夷炮四十六尊,炮口南向,“北面城垣,东西长十里,尽被占踞,……城门听其启闭,反禁止中国人不得出入”。 昔日京华景象如同洪水过地,荡然无存,给了国人以最猛烈的震击。
洗劫过程英法联军扬言要炮轰北京,捣毁皇宫;接着冲进了圆明园——这座经营了150余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的著名皇家园林,先是对它大肆劫掠,然后又将其纵火焚毁。他们声称“它是皇帝喜爱的住所,对其进行毁坏不仅是给他的情感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且对他的傲慢也是一次重创”。“我们有必要在附近留下永久的、表示我们对清政府背信弃义和残酷的愤慨的标记,以警示未来。这才是烧毁圆明园的真正起因。”圆明园被烧毁了,“庞大的帝国突然之间倾覆在自身的灰烬中,……这好像仅仅是一种预兆,或许不会变为现实,因为仍然有时间让中国自己恢复自新,通过和外国政府建立友好关系,向他们学习怎样在目前的危机时刻可以使臣民保持安定,并赶上历史进步的步伐”。
原因分析首先,是为了掩盖并销毁抢劫罪证。当时的英法联军如强盗般,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对圆明园进行了抢劫。他们已经将圆明园中所有能带走的珍宝都洗劫一空。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既可以掩盖自己的强盗行径,对外也有说辞。正是为了掩盖并销毁抢劫罪证,他们选择了火烧圆明园。
其次,是为了逼清朝赶紧签约。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之所以发动战争,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某种目的。战争只是他们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可以对清朝统治者形成威慑,击垮他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尽早签约。
最后,是想一击必杀,尽早结束战争。当时的英法联军人数并不多,而且远离本土作战,一开始清政府可能还反应不过来。但只要清政府缓过神来,倾举国之力对他们进行不遗余力的绞杀,他们即便在厉害也会深陷泥潭,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所以还不如携新胜之威,再放一把火,展现出自己的强硬,让清政府更加惧怕,自己捞到好处,也赶紧结束战争,全身而退。
历史结果在英法等国的武力逼迫和挟制之下,1860年10月,留守北京的咸丰之弟、恭亲王奕䜣被迫同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等等,使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一系列新的特权。当此消息传入各省,整个国家无不颤栗。正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曾国藩“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其惶遽怵惕、茫然失措的心情足以描绘整个国家在这种震击下的普遍心态,从而人们悲痛地称其为“庚申之变”。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