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初年,如何快速完成了统一战争?

西晋王朝的建立,基于曹魏,始于蜀汉。

而真正让西晋这个新兴王朝实现统一大业,则要归功于长江南岸的东吴政权。

公元265年,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登上帝位,建立西晋王朝。

西晋建立以后,历经长达十四年的苦心经营,最终才发动了伐吴战役。

伐吴战役的基本方略由荆州军政首脑羊祜所制定。

其基本核心是趁其乱,要其命。

公元279年,西晋经过十余年的苦心准备,伐吴时机已经成熟。长江南岸的吴帝损耗暴虐无德,常常欺压大臣。

关键是这家伙总是喜欢砍别人的脑袋,很很不喜欢大臣们直视他,谁直视他,他就直接剁谁。

更夸张的是,孙皓这小子老是喜欢玩片刀,哪里不爽点哪里。

骨子里的弑杀远远超过了孙坚和孙皓。

朝堂之上一片杀戮之气,大家经常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感觉。

当西晋大军南下时,东吴境内的百姓拍手相庆祝,就连朝堂大臣都有投诚之心。

你这小子,平常怎么打压我们的?

现在人家西晋军队打过来了,我们还给你扛着?

简直做梦。

所以,东吴在这场防御战中仅抵抗了两波伤害,其余大军全部畏首不前,不想为其效命。

公元279年,十一月。

西晋大军正式南下,直扑长江沿岸附近的各处据点:

  • 龙骧将军王浚、巴东唐彬带领大军从江州攻西陵
  • 镇南大将军杜预带领大军从项城进攻江陵
  • 平南将军胡奋带领大军从江夏攻夏口
  • 建威将军王戎带领大军从项城攻武昌
  • 安东将军王浑带领大军从寿春攻横江
  • 镇军将军司马伷带领大军从下邳攻涂中

西晋形成了以龙骧将军王浚为核心的六路大军。

东吴最初的防御重心集中在江陵一带,这里是长江从高山冲入平原的交界处,王浚的主力军一旦顺利冲下来,东吴的整个长江防线会直接陷入瘫痪。

为何?

看看王浚冲下来之后的地形,直接迈入平原,谁人能挡?

自古以来,长江防线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天堑。

真正能够拱卫长江防线的仍旧是江岸边大大小小的据点。此时的东吴主力大多集中在东吴都城建康一带,再者就是以重镇江陵为核心的防守要地。

只可惜,东吴所依仗的长江中游防线被王浚、杜预联合攻破,随后西晋的东部四路大军主力全部集结联合攻打武昌。

江陵一点仅留下了杜预南下收割战场,稳定刚刚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地,控制荆南局势。

东吴的中游防线被摧枯拉朽般攻破,吴帝孙皓调拨三万精锐水军,派遣丞相张悌,携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沿江拦截。

不料,这股大军又在横江一带被王浑的主力军拦截,张悌全军溃败,力战而死,三万精锐皆失。

在中游一带的王浚听闻这个消息,下令全部急行,一定要夺得攻灭吴国这份不世之功。

他拒绝王浑商议军事的请求,直接带领八万水军沿江东行,冲击建康。

孙皓再次调拨一万水军,让部将张象前去拦截。

这股大军望着江面上的晋军,不战投降。

吴帝孙皓抬棺请降,献出吴国四十三个郡,五十二万三千户民众,二十三万名士兵,西晋王朝终于取得了全国性的统一。

天下一统。

东汉末年的战乱整整延续了九十五年。

谁又曾会想到这分崩离析的乱世最终还是让司马黑马家族收入囊中。

西晋初年,如何快速完成了统一战争?

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微妙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打破。

263年,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将最弱小的蜀汉收入囊中,对吴形成半包围之势,这个时候吴国的被灭,仅剩下时间问题了。

279年11月,到280年3月,只短短5个月时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摧枯拉朽般地完成了统一。

看似很快很迅速,实际上准备工作从灭蜀之后就开始了,整整准备了十六年。

早在262年灭蜀之前,司马昭就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路并进”的方针。灭蜀后,由于司马昭病死,继位的司马炎忙于篡位,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劝课农桑,屯田积谷,废除苛法,任用贤能,极大地缓解了内部矛盾。

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住襄阳;以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住临淄;以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住下邳。这些都是以后伐吴的进军基地。

272年,以王濬都督益州诸军事,在四川打造水军,以破东吴长江天堑。造战船所弃木料沿长江顺流而下,把东吴守军吓的半死!

晋武帝在厉兵秣马,磨刀霍霍,那东吴孙浩在做什么呢?

一个字:作!

在忙着杀人,忙着研究杀人方法!或挖眼睛,或扒皮,或掐头,或车裂。

272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知道晋国将发兵,请求增强建平驻兵;274年,陆抗也上疏,要求增加建平、西陵守备。但孙浩皆不予采纳,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晋国难以攻破,不修内政,暴虐如故!

真是不作不死!

六路伐吴

279年11月,晋武帝决定伐吴,以羊祜生前拟订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

  • 司马伷发兵下邳,进攻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
  • 王浑发兵寿春,进攻江西(长江西岸,今安徽和县)
  • 王戎发兵豫州,进攻鄂州。
  • 胡奋发兵荆州,进攻夏口(今武昌)。
  • 杜预发兵襄阳,进攻江陵,而后南下直抵交广。
  • 王濬发兵巴蜀,顺江而下,直捣东吴首都建业(今南京)。

可以看出,交战的焦点就是,王濬的水师主力,是否能够涤荡东吴水军,顺利兵临建业城下!

东线的司马伷、王浑部,起到牵制东吴建业附近吴军主力的作用,但在东吴水军被瓦解之前,是无法渡江作战的。

作战过程

对于晋军来说,出乎预料的顺利!

东吴上下离心离德,军无战意,比较认真的抵抗,只有一拨,这也是东吴方面唯一的一次有效进攻:东吴丞相张悌率军三万,北渡长江,主动进攻和县地区的王浑部,结果大败,张悌被杀,大军溃散投降。

王浑部,司马伷部,近抵长江,威胁建业。

王戎部,胡奋部,杜预部都顺利占领各自目标,为王濬的七万水师主力扫清进军障碍。

王濬部,烧毁东吴拦江铁链,顺流东下,280年三月,兵临建业城下。

孙浩抬棺出降!

整个过程势如破竹。

意义

晋武帝灭吴之战,为以后的统一战争树立了成功的战略典范。

不同于曹操的赤壁之战、以及以后曹丕的数次伐吴而止步于长江天堑,晋武帝和他的将士们创造了多路夹击、水陆并进、先荡平南方水师而后铁骑渡江作战,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

晋灭吴,结束了东汉以来近百年的分裂,使华夏重新归于一统!

西晋初年,如何快速完成了统一战争?

蜀汉在公元263年覆亡的时候,当时曹魏尚在不过实际掌权者是司马昭。在灭蜀三年后(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西晋建立。司马炎称帝后加紧统一天下的步伐,经过周密的准备,在公元279年11月发动了对吴国之战,至280年3月攻灭孙吴,至此一统天下。

灭蜀之战

公元263年8月,魏国的实际控制者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汉,从兵力上来说魏国占据绝对优势,三路魏军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整个蜀汉的军队不到十万而且还要分守各地。

姜维率蜀军主力和钟会大军相持,苦苦支撑,不料邓艾率精兵从偷渡阴平险道,突然出现在江油关,江油关易守难攻但是蜀军守将马邈见魏军势大不战而降。

邓艾的兵力其实并不少,占领江油后汇集来的魏兵有三万人,蜀汉精锐基本都在姜维手上,刘禅派诸葛瞻迎击邓艾大军,诸葛瞻父子在绵竹兵败皆战死。刘禅大惊失色,而谯周等文臣大都主降,于是公元263年11月,刘禅开城降魏,蜀汉灭亡。

灭吴之战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忙着夺取曹家的江山,加上东吴有长江天险,所以暂时和东吴处于和平状态。不过灭吴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在时机成熟后,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司马炎派遣20万大军,水陆并进分六路攻打东吴。

东吴比蜀汉的实力要强不多,相比蜀汉10余万军队,吴国有20万大军,单看军队数量,南下的晋军并不占优势,但是吴国的皇帝孙皓沉溺酒色,专于杀戮,非常的昏庸暴虐,东吴军队虽多但是军无斗志,将士离心。

晋军进逼建业的时候,孙皓派大将陶濬带兵二万出城迎战,结果在出征的前一天二万士兵一夜之间跑的干干净净,败局已定之下,孙皓反绑着双手、拉着棺木,前往晋军王濬处投降。

结语

蜀汉和东吴最终都是以君主投降宣告覆灭,但是蜀汉的抵抗明显比东吴激烈的多,灭蜀之战中蜀汉文臣主降,但是有大批武将战死,而姜维在刘禅投降后也是诈降有恢复之志。

灭蜀之战魏国出动了将近二十万人,灭吴之战也是二十多万,两次战役进攻方兵力差距不大,但是东吴自身也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表现却远不如只有10万人马的蜀汉。

不过最终天下归晋,这恐怕是开创了魏蜀吴基业的曹操、刘备、孙权无论如何都没有预测到的。

西晋初年,如何快速完成了统一战争?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晋初年的统一战争,得以快速完成,关键是有前面近百年战乱的铺垫啊。

如果从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算起,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这是96年的战乱啊。

一,民心所向。

近百年的战乱,无论对哪个国家、民众都是巨大的灾难,人民群众都盼望着统一和平的生活。要说战争带来的痛苦,就以魏武帝曹操《蒿里行》的描写就很经典。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兵起连年,军阀混战,据统计,西晋初年的中国人口,已经由东汉时期的6000万峰值下降到2000万左右。

《三国演义》,看过的朋友都知道,西晋的时候,已经是这场战乱的尾声了。

公元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而在这之前,公元263年,曹魏已经灭了蜀汉。所以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已经先去掉蜀汉,再由西晋替代曹魏。现在是只剩下西晋、东吴了。

晋武帝司马炎,在他从266年即位到280年灭东吴这段时间,其实都可以说比较贤明的。反观东吴那边,吴主孙皓,这位孙策当年喜欢的孙子,也不知道孙策怎么看上他的,这个孙子上台后,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手下的大臣将军杀了一大批,很多是无由头的杀戮,这孙子昏庸暴虐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

二,充足、长期的准备。

其实,西晋灭吴之战,279年开打,而从269年起,晋武帝司马炎就着手筹划剿灭东吴,整整起码10年的准备。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厚待刘禅及诸葛亮等人的子孙,以巩固其在巴蜀的统治,解除后顾之忧;对东吴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以动摇其军心民心。

公元269年,西晋羊祜坐镇军事重镇荆州,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东吴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就从这点看,东吴的兵士将领们的心都已经被西晋拉拢过去了,还能期待军队和西晋打仗?

《晋书》记载,羊祜刚上任荆州时,“军无百日之粮”。而羊祜治理荆州后的第三年,军粮“有十年之积”。堆积粮食要干什么,要打仗啊 。

西晋一方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方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因为,从曹魏到西晋,他们军事力量的弱项就是水军,而和东吴打仗,过长江天险,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东吴方面,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

三,战略得当。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定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

羊祜为晋国制定的作战方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大军压境,多线并进,重点突破。

长江虽然称为天险,但是长江在东西方向上太长,如此长的战线上处处都有可能是战场。因此用疑兵调动吴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最后抓住长江防线上的一个点,全力攻击,一旦突破,吴军首尾不能相连,整条防线必将瞬间崩溃。

其实,当时东吴也有甲兵二十多万,兵力不在劣势。只是东吴的将军们,很多已经是无心应战,投降的投降,部队是惊弓之鸟,比如在建业的二万军队,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280年三月,西晋水军至建业的石头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孙皓被迫投降,吴亡。

总的来说,西晋灭东吴之战,快速完成,唯一是准备时间也太长了,其实当时天下人都期待着快点统一,可以说让东吴末帝孙皓多享受了几年酒肉生活吧。

西晋初年,如何快速完成了统一战争?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诗反映了西晋灭吴时的豪华气迈,宣示着天下重新归于统一。那么,西晋是如何快速结束统一战争的呢?请听书史烟云为大家道来。

泰始元年,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而建立了西晋王朝,此时三国中就只剩下吴国还未统一,晋王朝内部就攻打吴国问题产生了两派意见。一派意见主张不打,其代表以太尉贾充为首;另一派意见主张打,其代表以卫将军羊祜为首。

面对两方不同意见,晋武帝刚开始也是犹豫不决,但是为了早作准备,司马炎还是令羊祜镇守吴晋两国边境襄阳,负责襄阳的一切军政大权,经略平吴大计,并让大臣王濬出任益州刺史,令其悄悄建造战船,作好随时出战的准备。

羊祜死后,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主张伐吴的杜预接替羊祜,其实从人事安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司马炎心中应该是主张伐吴的,但就是下不了决心,最后在杜预、王濬和亲信张华的坚持请求下,司马炎终于决定对吴用兵。

司马炎以反对伐吴的贾充为灭吴总指挥,杜预、王濬等人为大将,分兵数路对东吴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吴军节节败退,大将王濬率先从水路抵达武昌(湖北鄂城),与建业(南京)只有一江之隔,吴主孙皓慌乱之下用铁锁和铁锥阻挡王濬的水军,这些措施被王濬一一破解,王澹兵临建业城下,吴主孙皓被迫请降,吴国灭亡。

书史烟云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晋灭吴实乃大势所趋,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混战不断,生灵涂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因此人心思定。在蜀国灭亡之后,吴国偏居一隅,天下形势明显有利于晋,所以等到西晋取代曹魏稳定了北方以后,灭吴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在经过西晋王朝的一番准备后,晋军势如破竹,迅速灭掉吴国统一了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