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一句“刀下留人”,一条鲜活生命,一番英雄伟业,一段传奇佳话。

管仲/鲍叔牙

管仲的情况有点儿特殊。这句“刀下留人”,不是在自己阵营里,而是在对手那里喊的。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继位“齐桓公”,争位失败的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为绝后患,齐桓公遣书鲁国必须杀公子纠,交出管仲。

鲁大夫施伯要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以免齐国起用管仲。是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才把管仲从刀口下救回至齐国。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改革后,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个霸主。

韩信

这句“刀下留人”是韩信自己喊出来的。

韩信脱离项羽,在刘邦手下起初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儿。

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向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 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和萧何先后向刘邦进言。

韩信登台拜帅,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类似的小说里寄居袁绍帐下的刘备、叛羌手里的贾诩都是,但我的感觉似乎没有韩信的事迹传奇。

郭子仪、李白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唐才子传.李白传》

据说,李白参阅并州军防时,遇到了正要被军法处置的郭子仪,曾救下郭子仪,对众人说:“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当拥节旌”。二十多年后,李白到永王李璘那里做幕僚。永王发动兵变,谋反罪名牵扯到李白,已经做到安西军副元帅的郭子仪,抛开身家性命不要,以辞官为由,极力保奏,才得以挽救了诗仙李白的性命。

虽然未正式载入唐史,但李白和郭子仪之间依然是一段互相成就的佳话。可与之媲美的应该算是关羽和张辽。先是,关羽在白门楼救下张辽,然后是张辽与关羽屯土山约三誓。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传》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刀下救出过陈伯钧、许世友,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就现代社会而言,我们还是要更加尊重法律、尊重生命、通过少杀、慎杀,预防和减少冤假错案,同时也要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刀下留人,很多时候也是要技巧的。这里说说长征路上,周恩来智救廖承志的故事。

长征期间的周恩来

廖承志,著名民主人士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

由于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张国焘实行“左”倾路线,廖承志批评过张国焘的错误,张国焘因而怀恨在心。后来,张国焘污蔑廖承志是“蒋介石特务”,把廖承志撤职囚禁,开除了党籍,监视使用。所以,红军长征的时候,廖承志被押解着参加长征。

当时鄂豫皖红色苏区创始人和四方面军里的知识分子党员,大多数都被张国焘枪杀了,廖承志能幸免于难,除了他的家世,除了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压力,最重要的还是他会刻蜡板,会画画,张国焘在根据地要印行钞票,都离不开他。

1936年9月,在黄河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一次下部队,看到了被押着的廖承志,意识到了他的处境,只是紧紧地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然后上马走了。

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廖承志

到了晚上,周恩来派通讯员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在座,张国焘也在座。张国焘明知周恩来认识廖承志,却故意问:“你们早就认识吗?”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佯装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你认识到错误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周恩来的计策,廖承志就老老实实回答说:“认识了。”

“认识深刻不深刻?”

“深刻……”

“改不改?”

“改……”廖承志一一回答。

“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这样,周恩来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

张国焘本来要处决廖承志,见周恩来站在自己这边训斥廖承志,觉得周恩来给了自己面子,心头的火气也消了,下令说:“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不久,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廖承志解除了监禁,恢复了党籍。

这样,经过周恩来的巧妙搭救,廖承志才从张国焘手里逃过一劫,重获自由。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韩信:从鬼头刀下逃得性命的西汉大将军

韩信从项羽处逃到刘邦处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大将军的,刘邦也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授予他“连敖”之职,就是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还不如在项羽处的执戟郎中。可以想象韩信得到这一任命时失望的心情。估计之后日子,对韩信来说,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恐怕韩信怎么也想不到在这样的岗位上也能创下大祸,事情具体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与韩信同罪十三人都被处斩看,韩信之罪已经碰触了汉王国的底线。韩信眼睁睁看着和自己一同犯事的十三人被斩首。轮到他自己的时候,看见监斩自己的正是滕公夏侯婴。眼见只要夏侯婴一声令下,自己也要人头落地。于是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可以说,韩信喊出这一句也是在赌一把,如果夏侯婴没有任何触动,他就只能人头落地,不要说什么统帅千军万马的梦想了。但幸好韩信赌赢了,夏侯婴听到韩信的喊声,又看到韩信相貌非凡,让人把韩信带到身前,交谈一番,很是赏识韩信,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韩信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机智,不仅在刀下逃得一命,更因祸得福被提拔为治粟都尉。

虽然这离他期望的甚远,但毕竟在刀下逃得一命。正是如此,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刀下留人”很多人一定都听到过,最常见的就是在影视剧当中,犯人即将被执行砍头的死刑的时候,突然之间窜出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个人,高举圣旨大声喊道“刀下留人”,很合时宜的主人公就会被救回一条命。

所谓的“刀下留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想想看,千钧一发之际,刽子手的刀即将落下来的时候,却就被这样打断,带来的还是赦免死罪的圣旨,皆大欢喜,多么令人开心的结局啊,以至于现在看上刑场的镜头,很多人如果没看到刀下留人,还会觉得不习惯了,这早已经成为一个套路了,在很多影视剧当中都有出现,千篇一律。

一、蔡文姬救丈夫

三国时期,蔡文姬不就曾经披头散发光着脚去找曹操求情,求他赦免自己丈夫的死罪?曹操最初还犯难,说已经出去的命令如何收回?但蔡文姬是一代才女,说服曹操对她来说不是难事,更何况曹操原本就与自己的父亲有来往,曹操对待蔡文姬的态度也与其他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最终,蔡文姬成功救回了丈夫。

二、李白救郭子仪

郭子仪在河东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他一命。

总结:

刀下留人的事件还有很多,只不过由于时间的流逝,人们也就没有在意了,更多的是看电视剧来回忆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

你们在干什么”?徐向前的一声喝问,让行刑战士举起的大刀停在了半空,打了大半辈子仗浑身上下无一处伤痕、曾毙俘61名蒋阵营将军的传奇开国中将“瘦子”周希汉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冥冥之中,“贵人”徐向前在千钧一发之间从刀下救了他。

1932年,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周希汉,在一次行军宿营时,按照惯例,把弄到的最好的一所房子安排给了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鄂豫皖苏维埃主席张国焘,但没想到这一好心安排,却惹出了杀身之祸。

张国焘到达后,硬说这房子周围没有其他建筑,容易受到敌人飞机的空袭,他派人把安排房子的人找来,一看是周希汉,二话不说便怒斥他为什么要陷害自己?

其实这所房子在山口里面,山高林密中很难被飞机发现,但张国焘敏感多疑,无事找事。作为下级,周希汉只好耐心解释:“弄这个房子比较匆忙,考虑的不周全,下次一定注意,这房子首长不满意,马上调整”。

“我不用你调整,我就要你讲是谁指使你这样干的”,张国焘不肯善罢甘休。

一听这话,周希汉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他知道这个张主席是要借题发挥了。

刚刚19岁的周希汉加入红军后时运不济,屡受不白之冤,前不久被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厨房中遇到,因为欣赏他的才能,便把帮厨的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了参谋。

到了总部后,周希汉工作称职,聪明好学,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军事素质深受徐向前青睐。但眼里不揉沙子的周希汉对张国焘在红军作战方面的指手画脚很不以为然,曾私下里抱怨张国焘“瞎指挥”。

可不想无意中的一句牢骚话,却被人告了密,目空一切的张国焘,哪容得一个小小的参谋对他不敬:“好大的胆子,敢这样讲我,是不是有人指使的”?

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把周希汉抓了起来,下令严加拷问,周希汉虽然极力争辩,但还是被绑在长条凳上,灌了辣椒水。

幸好徐向前闻讯赶来,好一顿讲情,打仗离不开徐向前的张国焘勉强给了一个面子,把周希汉放了。但让张国焘愤怒的是,周希汉此后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敬畏,甚至眼里还带有一丝丝的嘲讽,这样他感到针芒在背,如梗在喉,心中的怒火也越发不可遏制,这次抓住了周希汉的把柄,他哪能轻易放过?

面对张国焘的反复逼问,年轻气盛的周希汉渐渐失去了耐性,心中火气上涌,索性心一横,也不再低声下气的承认错误了,最后一脸鄙夷地甩了一句:“我没有陷害你,你想怎样就怎样吧”!

张国焘最不怕的就是这句话,师长、军长他都说杀就杀,何况一个小小的参谋?不废话了,张国焘扬扬下巴,手一指,异常平静地下令:“处决他,立即执行”!周希汉被反绑双手押了出去。

直到被押到荒凉的河滩上时,周希汉才从愤怒中清醒过来,他明白自己要死了,背着大刀的行刑队员走了过来,周希汉意识到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心有不甘的他在迷茫之中竟然扯开嗓门,用尽了平生的力气大喊:“红军万岁”!

石破惊天的一喊,周希汉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么大力量,他看到行刑的人已从背上把大刀抽了出来,在手里掂了掂,垂死之时的周希汉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这样窝囊的死了,盛怒之下,他又开始破口大骂:张国焘,你是个什么狗屁领导……”

“你们在干什么”?还没骂上两句,河滩不远处传来一声喝问,虽然这句话没有“刀下留人”那么震撼,但行刑队员举起的大刀也停在了半空。

快步走来的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他们俩人正在河滩上散步,突然听见了有人喊“红军万岁”和叫骂声,就赶了过来。

走到近前,见被绑着的是周希汉,两个人都很吃惊,行刑的人向徐向前报告,说是奉张主席之命处决人犯,徐向前没有理睬,问周希汉是怎么回事。

周希汉梗着脖子,一脸委屈地说:“张主席说我弄的房子会遭到敌人飞机轰炸,是有意谋害他”。

徐向前和陈昌浩对视了一眼,然后声音不大、但很威严地下令:“放了他”。

没人动手,行刑的人迟疑着——在红四方面军,徐总指挥只管打仗,其余的事是张国焘做主。

“我说放了他,张主席那里我去讲”!徐向前愤怒地提高了声音。

绑绳被解开了,恍如梦中的周希汉一脸木然地活动着麻木了的手臂,默默的跟着徐向前回去了。

不知道徐向前是如何做张国焘工作的,反正在这之后周希汉再没被找麻烦,他也长了记性,事事小心,尽量躲着张国焘。不久以后,他被徐向前派到了第九军任作战科长。但徐向前一定没有料到,刚正耿直的周希汉在第九军却险些被军长何畏枪毙,并且两次被军棍打得皮开肉绽。戎马大半生身上毫发无损,但磨难却比别人只多不少,周希汉将军命运多舛,令人唏嘘。徐向前元帅仗义的“刀下留人”之举,也让我军多了一位战功赫赫的铁血开国中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