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我的理解如下:
一,出处:这两句诗出自杜牧的感怀诗《泊秦淮》,全诗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描绘柔和幽静,浮动流走,淡雅的水边夜色;第二句照应诗题,启动下文,网络全篇。后两句抒发情感,幽静中奇峰突起,振聋发聩。
二,“商女”、“亡国恨”,“隔江” 、“唱犹”、“后庭花”浅释。商女,指在秦淮河边给权贵唱曲的歌女。诗里说的是商女,但鞭挞的是醉生梦死的权贵。
亡国恨,指当年陈朝的灭亡,也暗指唐王朝的面临灭亡。
隔江,隋兵已经陈兵江北,陈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诗句以当年的一江之隔来隐喻衰微的唐王朝政权同样岌岌可危。
犹唱,隋兵兵锋直指,陈朝权贵不知祸之将至;晚唐的权贵面对衰微的局势又何尝不是如此?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荒淫的陈后主做的一首乐曲,是亡国的靡靡之音。
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含义。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们,不知面临亡国的危险,依然像荒淫享乐的陈朝统治者一样,沉溺于亡国之音中,不知警醒,不改弦更张,必将自蹈六朝覆辙。
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君主,多数荒淫。南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后主,即陈叔宝,他生活奢侈,不问朝政,且喜爱艳词,整天和妃嫔及弄臣们饮酒赋诗,寻欢作乐。当时出现了大量的色情文学《宫体诗》,还配上靡靡之声的音乐,最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派兵南下,即位不足七年的陈后主被俘,南朝灭亡。
晚唐时期,唐王朝曰益衰败,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出现危机。但统治集团却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度腐朽的生活。
杜牧这两句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时,诗人鞭挞的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梦死、不管天下安危的达官贵人,同时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什么是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是一首音乐曲子,旋律应该很美,传唱度很高。就譬如现在邓丽君的甜蜜蜜吧。根据历史线索推算,此曲谱写于诗人杜牧之前大约250年即南朝陈时期,其作者即是陈国皇帝陈后主。以一位皇帝的资质天分来创作,可以想见此曲的水平之高,应该是属于那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程度。不然的话,几百年后的唐朝怎么会仍然乐此不疲地传唱这首曲子?至少诗人杜牧和那个所谓的商女是非常熟悉并且乐于吟唱的。因为诗人一江之隔,听到声调就知道商女唱的是什么曲子了。是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其次,为什么说亡国恨呢?因为在谱写上述的后庭花曲子之时,皇帝作者陈后主太过于声色犬马,与自己喜爱的两三位贵妃荒淫无度,恣意纵乐,忘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角色不理朝政,不体恤民生疾苦,导致了自己的的国家即南朝陈国,被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灭掉了。真是玩物丧志,以致丧国啊。
所以后人就常常把旋律优美的“后庭花”与玩物丧志乃至丧国的“亡国恨”联系捆绑在一起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后人都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像诗人杜牧,出生高贵,饱读诗书,自然是明白的。而对于年龄尚浅的歌女,正是如花似玉,青春年少,阅历不深,知识浅薄,自然是不懂其中的内涵深意的。况且此曲旋律优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作为歌手谁不喜欢呢?谁还去管歌词的深层意思呢?让一个娱乐场所的小小歌女忧国忧民去考虑家仇国恨也实在是勉为其难。
再次,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诗人作为当时的政治参与者,是明白整个国家的危险处境的。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盛唐不再,渐有日薄西山之象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诗人杜牧去世之后的50来年唐朝就灭亡了)。所以诗人才写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无奈又悲愤的千古绝唱诗句。
第四个原因吧,我想这个是出于诗人杜牧本身写诗的需要。所谓的诗词的平仄韵律嘛。譬如此处的后庭花总不能改成钗头凤吧?这个平仄韵律由读者抽时间慢慢的去体会领悟吧,就不再展开了。
个人拙见,谢谢阅读。
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妙手运斤,从"酒家"引出歌声,从视觉转到听觉。表面看,这两句似在讽刺"商女",因为她们唱的是"亡国之音",其实不然。诗中讽刺的锋芒指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因为他们着迷一般地欣赏,才使得"亡国之音"得以流行"商女"本人是没有责任的。
自东晋,南朝相继建都建康(今南京市)以来,秦淮河便成为著名的游乐逐欢的胜地,歌楼酒院,鳞次栉比,杯觥交错,笙歌聒耳。上层人物在此过着酒绿灯红、纸醉金迷的生活,到唐代,此风不减。杜牧有感晚唐的衰败,故写此诗寄托对国事的忧虑,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绝句,它的意境对王安石《桂枝香》一词颇有启发,其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本此。
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崇尚男尊女卑的古代,女人在家侍候男人,侍候公婆,没有事情的决定权、话语权!在社会上几乎不让求学入仕,更不能从政,地位非常低下,如此可怜的女性同胞,唱唱歌也被批成“商女不知亡国恨”。国家灭亡 ,还责怪女人,太会甩锅了。
我看古代文人,就是贬低女人的坏知识分子。
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笔者曾回答了悟空问答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为什么叫‘商女’?”的问题,与这个问题接近,故原文移置于此,以便作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这里的“商女”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解释为特指商王朝时的祸国美女妲姬,有人解释为商人之妻,有人解释为“秋娘”等。本人只听说过妲姬妖媚惑君,没听说过妲姬以唱歌见长,妲姬唱《玉树后庭花》更是时空穿越,故足可以排除。本人只知“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之妻寂寞无聊,却并不见得商人之妻喜欢抛头露面,在秦淮河里唱歌;既为人妻,再寂寞也不会出来献唱,与亡国之恨也恐怕扯不上关系,故亦可以排除。把“商女”解释为“秋娘”是对的,但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并未揭示其真正含义。
实际上,“商女”之“商”,确指音律。古有五音,或称五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商”为五音之一。“商女”就是以商音为其风格的歌女。那么“商音”是什么风格呢?这就要从《周易》理论中寻找答案了。
《易》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确定时间,斗柄东指,天下为春,五行属木,其音为角;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五行属火,其音为徵;斗柄指向西南隅,季节在夏秋之交,所谓长夏,为四季之中,五行属土,其音为宫;斗柄西指,天下了秋,五行属金,其音为商;斗柄北指,天下成冬,五行属水,其音为羽。
季节不同,五行不同,其音亦不同。音的风格与季节特点、五行特点有密切关系。比如春天五行属木,万物出达,生机勃勃,其音如鼓如角,催人奋进,故为角音。古人击鼓吹号角为进,就是这个道理。商音是秋天之音,五行属金。秋天草木衰败凋零,万物收敛,其音靡靡颓废,消磨人的意志。古人鸣金而退,就是这个道理。故“商”代表颓废的靡靡之音,“商女”就是指唱靡靡之音的歌女,《后庭花》就是一种靡靡之音,即商音。
古代“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们的职业,亡国不亡国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也不是她们所能关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歌女乎?她们只需唱好歌就行了,当然不知亡国恨了。“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不能把天下兴亡的责任寄希望于妇孺,不正常的现象是那些应知亡国恨却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国危音颓,其咎在听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借贬歌女而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